山东省博兴县水利局 山东滨州 256500
摘要:生态水利工程学是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相融合产生的新分支学科,目的是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法。在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水利工程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我们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要考虑很多的问题,不仅仅是建设工程开工前要考虑很多的影响因素,在水利工程施工完成后,我们还要考虑水利工程的运行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河流生态的系统进行相应的保护工作,使环境可以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水利;水利设计;内容要求
一、生态水利工程的特征
生态水利,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法则和要求建立起来的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水利工程在改变自然环境的同时是不能以破坏自然界生态环境平衡为前提的,保护生态环境是水利工程规划必须要坚持的理念。所以说生态水利是围绕生态环境建设而开展的水利工作。与普通工程水利具有不同的显著特征:一是可持续发展。从普通水利工程进入到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它将使单一的、局部的水利进入到整体的、系统的、科学的、可持续的水利,从简单的单维的水利进入到复杂的多维的水利,满足更多方位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要求。二是资源水利。认识到水资源是有限的,是自然资源、可利用资源,要用战略的眼光看待水资源。做到科学规划、永续开发。三是现代水利。它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具有较高的科技贡献率和明显的时代特征。生态水利工程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水利工程的安全、节水、景观、文化性、协调等性能。
二、水利工程与生态水利工程的区别
水利工程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工程措施或行为实现水资源的再分配和利用。水利工程最初的作用是防洪、提供稳定的水源、缓解或防止农作物旱涝渍灾害、提供清洁能源(修建水电站)和水利旅游景点等,这主要体现了水利工程的资源性、经济性与社会性。而生态水利工程则更强调水利工程的主要服务目标是生态。有学者认为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被严重干扰的河流进行生态修复。笔者认为生态水利工程是现代水利的标志,至少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科学内涵:
①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发应有明确的生态服务目标与功能。在设计阶段,应当将生态系统健康过程的维持置于重要位置,并作为设计的制约因子,使水利工程能满足适宜的生态水文过程要求。
②生态水利工程应强调工程选址、布局、施工过程的环境友好性与经济性。防止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产生巨大的环境成本和经济成本,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三、生态水利包括主要内容
1、对水土资源的生态性要求
对水土资源的生态性要求是生态水利建设的第一要求。它包括水资源和水土保持二个方面,主要表现为对水土资源的生态性保护、建设和满足良性循环要求的可持续发展中的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是万物生存的根基,是第一生存因子,一切生命存在都离不开水土,或者说离不开良性生态的水土做保证,没有良好的生态水土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就无法实现生命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由于水土资源的不良而出现生命及产业的生存桎梏和危急。因此,我们对水土资源的生态性保护、建设和使用是摆在当前水利行业面前的重大课题,更是生态水利建设的第一任务。
2、对水工程的生态性要求
生态水利对水工程的生态性要求在生态水利建设中占居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没有对水工程的生态性要求,就难于实现生态水利的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水工程是生态水利的桥梁过程,它的一端是资源水,另一端是产业水,形象表式为:资源水→水工程→产业水,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要通过水工程这个桥来实现,因此,生态水利必须对水工程提出生态性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管理、运用、供给的全过程都必须满足生态规律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不是单一的为一时一地的需要而去建设水工程,如果失去良性生态的可续性,我们的水工程就不能立项、更不能建设,这是生态水利对水工程建设的必然要求。生态水利,其一,从水工程的规划上,就必须首先考虑生态性要求,满足良性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二,从设计上更要满足生态性要求的结构,或叫生态设计标准,未能满足生态要求的结构设计不予批复,或叫技术不准;其三,在水工程的施工方式、方法上必须是满足生态要求的方案和技术,对破坏生态的施工方式、方法和技术不用,或叫方案不可;其四,是水工程在整体系统上要满足生态性要求,每一处水工程都不是单一的存在,它必须满足整体的系统的生态要求。
四、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基本规范
1、坚持与环境工程设计有机结合
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水利工程的水量,还要考虑水利工程随着季节的变动,多方面的不利会给设计带来不便,增加了设计难度与可实现性。因此我们要科学合理的配置水质和水量。在水利工程的设计中要充分的利用环境科学和工程原理与技术,把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与环境工程的设计巧妙的结合起来。举个例子,在水资源紧缺时,挖掘地下水来种植水稻的地区,由于考虑到生态环境中水资源有一定的自然稳定性和环境河道工艺,所以在设计时候主要需要考虑的是水资源的高利用和水质量的有效净化,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良好的水环境和水生态。
2、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是其重要特征。生态学用自组织功能来解释物种分布的丰富性现象,也用来说明食物网随时间的发展过程。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自组织功能原理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有相似之处,只是研究的尺度不同而已。达尔文的进化论研究是在地球生物圈所有种群的尺度上进行的,而自组织功能是在生态系统中种群之间发生的。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
3、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所谓“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4、自我反馈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来说,同样需要较长的一段实践,才能在系统结构的复杂性、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提升,也能够使河流生态系统自身抵御外部干扰的能力增强,有利于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提高。如果从当前社会发展的时间交替的角度来说,需要实现一种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或者是用一种生态系统代替另一种生态系统,往往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想在短时间内实现是不可能的。
参考文献:
[1]董哲仁.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M].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03.
[2]邵蕾,李丽.浅谈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基本原则[J].民营科技,2011(8),245-246.
论文作者:张娟,穆卫卫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8
标签:生态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水利论文; 水工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水土论文; 河流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2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