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若干热点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问题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为了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优先发展农业的方针,积极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共中内党校和农业部于5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了“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理论研讨会”。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汪家镠、副校长龚育之、中央办公厅副主任陈福今、河北省委副书记李炳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朱元棵等有关部委、省市的负责同志和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企业家及首都有关新闻单位负责人共10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中央党校副校长刘海藩、农业部副部长万宝瑞同志分别主持了开幕式和闭幕式。现将万宝瑞同志在开幕式上所做的主题报告、刘海藩同志在闭幕式上的总结报告和研讨会观点综述刊发如下:
由中共中央党校和农业部联合举办的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理论研讨会今天开幕了。首先,让我代表两个主办单位,对这次研讨会的与会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
十七年来,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经济和物质基础。今后5年至15年,特别是“九五”期间,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部置,并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农村改革搞得好不好,农业基础打得牢不牢,是关系到能否支撑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问题。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奋斗目标、基本方针和政策措施,今后我们工作的重点是要把它具体化,认真贯彻落实。参加这次研讨会的都是长期从事农村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的专家和具有实践经验的领导,希望大家就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认真研讨,出谋划策。
下面,我就今年农村改革与发展提几个问题,供大家研讨时参考。
一、关于我国粮食的中长期平衡问题
1994年以来,中国的粮食问题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其中不乏善意者,也有不怀好意者,尤其是一些人制造“中国粮食危机”,引起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不安。
中国有12亿人口,是一个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耕地和水资源又相对短缺,粮食供求状况如何,不仅事关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对世界粮食供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粮食问题解决不了,就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第三步战略目标,对中国粮食的中长期平衡问题,中国人比任何人都更加重视。这次研讨会,请大家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着重讨论四个问题:
(1)中国未来需要多少粮食,除人口规模外,关键取决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未来中国人消费模式的选择。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人民的消费是否应当避免走西方发达国家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路子,建立科学、合理、符合东方人传统习惯的消费模式。这种消费模式的选择,将使中国粮食的人均占有量保持在多少公斤的水平上就可以满足需要?
(2)中国食物多样化生产的潜力有多大,挖掘这些潜力,将在多大程度上减缓粮食需求压力?
(3)畜牧业饲养方式由目前的以家庭饲养为主向规模化、集约化饲养转变,对粮食需求量有多大影响,会不会额外增加畜牧业用粮?
(4)如何实现我国粮食的中长期供求平衡,国家有一个基本方针,就是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当进口只是作为丰歉、品种、地区调剂。那么,我国粮食的自给率保持多少,才能既不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又在经济上相对合算?抓哪些关键措施,需要什么样的物质保障,才能把我国的粮食生产潜力挖掘出来?
从目前看,各地在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方面,还存在什么问题,应当怎样解决,也请大家考虑。
二、关于稳定增加农民收入问题
农民收入能否快速增长,直接关系到我国第二步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农业投入能否稳定增加。因为,只有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后,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民增加农业投入才有基础。近几年特别是“八五”期间,农民收入增速有所加快,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幅度达到4.5%,但增加收入目前也面临不少问题:一是增速不高,离实现小康目标应有的增长速度有差距;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有的省市农民人均收入3500元以上,而西部有的省才700多元;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过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保护和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请大家进一步研讨。
三、关于深化农村改革问题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主要得益于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今后,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关键之一,是推进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
农村经济也要按照这个要求,深化改革。在本世纪末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关键要解决培育市场主体、健全市场体系、发展中介组织和加强宏观调控问题,在这些关键环节上,有以下具体问题需要大家进一步研究讨论:
(1)如何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民承包经营和集体的合法收益权不受侵犯,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地不同的条件,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引导农业走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
(2)如何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如何通过正确引导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规模经营、“四荒”拍卖等的发展,既能使农村集体资产增值保值,又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形成新的生产力。
(3)如何发育各种类型的购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引导农民顺利进入市场,减少中间利润流失,实现小农与市场的顺利对接。
(4)如何深化粮棉购销体制改革。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如何逐步形成以市场定价为主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尽快发育和健全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体系,将粮食的地区间计划调拨改为产、销区通过市场流通来实现各地区的供求平衡。二是如何加快国有粮食部门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经营真正分开的步伐。
(5)如何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既发挥市场机制在配制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有效地实施政府的宏观调控。特别是对粮棉等大宗农产品,如何保持合理的国家储备,完善风险基金制度,增强政府对粮棉等农产品市场的吞吐调节能力。
四、关于农业产业化问题
在近几年的农村经济发展中,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问题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由于它既有利解决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推进农产品产、加、销结合,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又有利于形成农业产业系统内部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农户、企业的投入积极性,推动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转变,并且不受地域限制,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可以实施。所以,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也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但这种经营形式目前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些地方在推进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中,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处理得不好,农民无利可图,提供原料不够积极。如何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哪些办法或措施,使二者结成利益紧密相联的共同体。二是目前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在畜牧、水产、林果、蔬菜以及药材和地方特产等方面发展的较多也较快,但在种植业产品尤其是比较效益较低的粮、油、糖等方面比较少,如何有效促进这方面贸工农一体化组织的发展。三是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经济联合与协作,如何能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
五、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农村富余劳力转移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也是一个跨世纪的难题,涉及到农业和农村的各个方面,制约着今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小康目标的实现。尽管它的影响不象城市失业那样直接带来巨大的社会振荡,但这绝不意味着对此可以掉以轻心。当前农村大约有1.2亿富余劳力,到本世纪末,农村富余劳力增加到2亿,如何转移这些富余劳动力,是以“异地”转移为主,还是以“就地”转移为主?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靠工业的高速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在我国能否行得通?仅靠发展乡镇企业能否解决农村富余劳力的出路问题,农村内部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有多大潜力?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富余劳力相对来说较多,但转移起来困难又很多,如何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力的转移?如何建立有效的疏导机制,使跨地区劳动力有序流动?如何改革城镇户籍制度,做到既加快劳动力转移,又不使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过度膨胀?
六、关于彻底消灭绝对贫困问题
到本世纪末,能否使目前6500万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不仅关系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关系到民族团结(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而且直接关系到全国人民小康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从1994年开始,国务院决定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加大了扶贫工作的力度;去年3月,李鹏总理在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大会上,再次重申了中国政府在本世纪末消除绝对贫困的坚定决心,并就完成“扶贫攻坚计划”向国际社会作出了承诺;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和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纲要》,都把基本消除贫困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和基本目标列了进去。现在的问题不是能不能基本消除贫困的问题,而是如何完成的问题。这几年中央和地方都加大了扶贫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扶贫攻坚计划”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去年贫困地区和社会各界作了很大努力,也只解决了500万人口的脱贫问题,要保证国家“扶贫攻坚计划”的如期完成,从今年开始必须每年脱贫1300万,时间紧、难度大。如何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快脱贫步伐,请大家认真研讨。
七、关于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问题
许多经济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今后15年,是向工业化中期成熟阶段迈进的重要时期。根据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这一时期,一方面社会需要更多的农产品支撑,另一方面二、三产业与农业争夺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往往导致农业出现停滞甚至萎缩。解决这些矛盾,老牌工业化国家当年靠掠夺,新兴工业化国家靠进口,或靠城市工业剥夺农业,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我国解决这一矛盾,既不能靠掠夺海外资源,也不能靠大量进口农产品,只能靠自己农业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也出现了耕地减少、农业资金以及领导精力等“农转非”现象。今后15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如不及早研究并注意解决这一问题,很可能重蹈国外的覆辙。因此,在工业化中期,如何实行工农业协调发展,并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就这个问题,我提出以下三点,供同志们考虑:第一,如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存量结构,保证国家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第二,如何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主体,特别是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第三,如何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标签:农业论文; 农民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农村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