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搏波传导速度与视网膜动脉硬化相关性的研究论文_孟颖

脉搏波传导速度与视网膜动脉硬化相关性的研究论文_孟颖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北京 102206

摘要:动脉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理生理基础。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作为评价亚临床靶器官侵害的工具,已经成为检测大动脉僵硬程度的金标准。目前普遍使用的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已成为心血管危险性评估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视网膜血管作为惟一能够无创、直接观察到的人体血管,它的病变直接反映了全身各个脏器微血管的病变情况,因此视网膜血管被认为是评估心脑血管意外非常重要的指标。

关键词:脉搏波传导速度;视网膜动脉硬化;动脉硬化

一、脉搏波传导速度

1.PWV定义及测定原理

脉搏波是血液泵入动脉后使动脉壁扩张而产生的一种波动,并以一定的速度向外围血管传导,这种波动在一定距离动脉节段上的传导速度被称为脉搏波传导速度

2.PWV的测量方法及检测部位

不同部位血管弹性不同造成了各部位PWV存在差异,主要包括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主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颈一肱动脉脉搏波速度以及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等。目前多采用cfPWV和baPWV来评估动脉弹性。

3.PWV的影响因素

PWV取决于动脉管壁生物力学特性、血管形态的几何特征以及血流密度,同时如血压、年龄、性别等各因素的也会对PWV产生影响。测量部位的不同也会对PWV造成影响,距离心脏越远,血管的弹性储器作用越弱,PWV越快。横断面和前瞻性研究都已经证实,高龄以及高血压都是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10,11],而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脂血症、同型半胱氨酸和尿酸等对动脉僵硬度的作用并非肯定[12,13]。同时研究发现,虽然PWV的影响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是血压、年龄以及性别。仅仅这三个影响因素就导致了超过50%的大动脉脉搏波传导的变异性[1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4 其他影响因素

PWV的检查结果受很多因素影响,如环境温度、湿度、吸烟、心率及血压等,因而就要求检查环境在室温(23±2)℃、湿度(60±10)%,被检查者检查前静坐30分钟,同时检查前应避免吸烟、饮酒等。

4.PWV的临床意义

PWV是研究脉搏系统传播特性的重要参数[25]。上个世纪20年代,PWV被作为评价动脉弹性的临床指标[26]。传统的PWV检查因操作复杂,受人为因素影响大,所以没有在临床中广泛推广,仅多用于科学研究。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是baPWV,其与传统方法测得的PWV显著相关[27],且操作简单,已成为评价心血管危险的独立危险因子之一[28]。因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通过检测动脉僵硬度的改善程度来评价临床上药物额治疗效果[29]。

4.1 作为评价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

在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作用上,PWV优于其他传统危险因素,校正心血管事件其他危险因素或Framingham危险评分后[30],PWV对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仍有预测作用,这意味着与其他危险因素相比,PWV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存在着更加紧密的内在联系。

4.2 作为临床干预的评价指标

cfPWV可以直接反映主动的脉僵硬度,临床研究已证实主动脉僵硬度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5,6]。欧洲高血压心脏病协会推荐通过cf-PWV的测量反映aPWV来作为大动脉僵硬度的金标准,以此来评估亚临床靶器官损害[1]。

二、视网膜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有四种类型:动脉粥样硬化、动脉中层钙化性硬化、细小动脉硬化以及老年性动脉硬化。其中除中层钙化性硬化外都有不同程度的眼部体征。视网膜动脉硬化多为老年性动脉硬化和细小动脉硬化。

1. 病理生理学

视网膜动脉硬化是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在这个过程中,视网膜循环需经历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以适应机体内环境的改变。

2. 视网膜动脉硬化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早期一般无视力改变,主要表现为血管管径粗细不均,动脉反光增强,动静脉交叉压迫等。随病程进展,视网膜出现渗出、出血、水肿等改变时,视力或视野会出现不同程度下降。部分患者病变累及黄斑区,如并发黄斑区视网膜水肿、黄斑前膜、视网膜静脉阻塞及视网膜大动脉瘤时视力可出现明显下降。当血压急进性升高时,视网膜可出现浅层出血、全视网膜水肿及视盘水肿,此时往往有明显的视力下降。

3. 视网膜动脉硬化相关危险因素

视网膜动脉硬化与年龄及血压水平密切相关,研究显示视网膜微循环病变与血压正相关[38],血压升高可增加视网膜的微循环损害程度[39],视网膜微循环的损害程度随舒张压和(或)收缩压的升高而加重,其中舒张压更具相关性[40],而血压控制较好的情况下发生异常改变的机率很低[41]。。

三、PWV与视网膜动脉硬化相关研究

视网膜血管改变是高血压视网膜病变主要表现之一,高血压患者的眼底改变中也以视网膜血管的改变最常见[46]。根据组织胚胎学中胚胎的发育,视网膜血管从属于大脑血管,同时视网膜血管的变化可直接反映血压升高等心血管疾病对血管形态结构的影响,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脑血管和全身其他血管系统的情况。研究表明,眼底动脉硬化程度是脑血管和肾血管病变的窗口[47]。因此通过视网膜的特征性改变来反应视网膜动脉血管的硬化情况,评估全身循环系统及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并预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四、展望

通过对动脉僵硬程度的检测可以早期发现动脉硬化,延缓并减少由动脉硬化导致的如心脏、脑部等器官的不良事件的发生。外周大动脉硬化的证据可以通过PWV的检测来实现,微小动脉的硬化的证据可通过眼底照相检测来实现,借此来综合判断全身血管硬化程度,进一步评估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显,赵建功,and 胡大一,中国脉搏波传导速度评价动脉硬化的参数及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303-306.

[2]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201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28.

[3]姜淑英,尚.,郑德裕,原发性高血压600例眼底表现临床分析[J].美中国际眼科杂志,2002.3:37.

[4]黄叔仁,张晓峰,眼底病诊断与治疗.2003.230-241.

论文作者:孟颖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  ;  ;  ;  ;  ;  ;  ;  

脉搏波传导速度与视网膜动脉硬化相关性的研究论文_孟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