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保险分布公平性研究--基于1989-2006年CHNS微观调查数据_医疗保险论文

我国医疗保险分布的公平性研究——基于1989~2006年CHNS微观调查数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平性论文,微观论文,医疗保险论文,我国论文,数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我国现行的社会医疗保险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如覆盖面不广、未能涵盖弱势群体、医疗保险待遇不高等。其中,覆盖范围是最为突出的问题。2003年,国务院出台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意见》,填补了农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空白。2007年,一些城市陆续开始试点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群体进一步扩大。

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体制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前,城镇地区实行的是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制度,20世纪90年代后期,劳保医疗逐步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所取代,公费医疗的公务员部分被公务员医疗补助制度所取代,其他群体的公费医疗制度亦进行了各项改革。农村地区的合作医疗逐渐瓦解,从2003年开始大范围地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过程中,各地的各种类型保险同时并存,不同社会经济群体享受的医疗保险待遇不同。

那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医疗保险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状况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同类型医疗保险的地位及其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究竟如何?本文利用1989年以来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在Henderson(1995)、Akin(2004)和Wei(2008)(下文简称HAW)的基础上分析这些问题。

本文其余部分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第三部分是CHNS样本相关特征变量描述,第四部分是利用Logit回归分析各因素对医疗保险参保情况的影响效应及其变化趋势,第五部分是探讨四种医疗保险待遇水平的差异及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变化,第六部分是结论。

二、文献回顾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疗保险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会影响个人医疗服务需求以及医疗费用支出,而是否拥有医疗保险往往受个人因素以及卫生筹资体制的影响。国外这方面的文献主要是对医疗保险需求决定因素的研究,包括个人、家庭及公共政策等因素。例如,Gruber(1994)、Thomasson(2003)、Courtemanche和He(2008)研究了税收补贴通过改变医疗保险成本影响医疗保险需求,Gruber和Madrian(1997)研究了就业状况对医保需求的影响,Brown(1992)则通过比较个险和团险来探讨逆向选择对医疗保险需求的影响。国外也有学者对特定人群医疗保险需求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例如,Jensen(1987)分析了非农岗位的农民选择医疗保险的影响因素,发现家庭收入、规模、个人特征以及农业风险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医保的选择。

国外对医保需求及其分布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商业医保,这是因为国外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已经明确指定了资格对象,社会医疗保险状况及其分布的可研究范围不大。我国不同地区的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均有所不同,而且对不同群体实行的医保政策也不同,因此,探讨医保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意义。

以微观数据为基础研究参保状况影响因素的文献并不多。Cordon(2003)利用CHNS 1991年和1993年的数据,分析了影响农村医疗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发现城市化进程、收入、职业和自我健康状况等均构成医保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徐美芳(2007)利用上海社科院“2006年上海市居民健康与卫生服务调查”的微观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社会保险状况、个人社会经济特征和健康状况对商业医疗保险需求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Henderson等(1995)利用CHNS数据,研究了中国1989年医疗保险的分布状况,发现样本所在地区和单位对参保与否的影响很大,而且公费和劳保医疗的待遇水平因地区、社会经济地位而异,所在地区经济越发达、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医保的待遇水平就越高。Akin(2004)在Henderson等(1995)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时间延伸至1997年,分析了1989~1997年医疗保险分布以及各影响因素的趋势变化,发现不同社会经济群体的医疗保险分布差距有所缩小。Akin(2004)的研究时间限于1997年以前,他结合1998年我国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3年实行新农合试点的背景,进一步研究了医疗保险的分布状况。Wei(2008)的工作论文同样是利用CHNS,将研究延伸至2000、2004年样本的医疗分布状况,分析了不同社会经济特征对医疗保险住院和门诊费用报销比例的影响,其结果表明,2004年参保率有所提高,1997~2004年的医疗保险待遇水平有所降低,参保率和待遇水平的城乡差距有所缩小。

本文在HAW三文的基础上,对1989~2006年所有特征变量进行统一划分、定义,探讨参保率在各地区和社会经济群体中的变化。与Akin(2004)、Wei(2008)应用的混合回归(pooled regression)方法不同,本文是对参保状况分年进行Logit回归分析,以比较地区、社会经济和个人特征的影响,并根据平均边际效应(Average Marginal Effect),纵向比较各因素效应的变化。此外,本文还要分析不同医疗保险的地位、待遇水平差异及其在不同社会经济群体中的分布变化。通过对CHNS 17年来有关社会医疗保险分布变化的调查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以更清楚地了解医疗保险覆盖的现状,为进一步改革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促进医疗利用的公平性提供借鉴。

三、数据描述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由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和中国预防科学医学院联合进行,它是一项纵向调查,始于1989年,其后的调查年份为1991、1993、1997、2000、2004、2006年。①

CHNS 1989年调查过个人样本医疗保险情况,其于2004年以前调查的保险种类包括公费医疗(m3a-1)、劳保医疗(m3a-2)、家属享受的保险(m3a-3)、合作医疗(m3a-4)、统筹医疗(m3a-5)、②妇幼保健保险(m3a-6)和计免保险(m3a-7),但1989年没有单列计免保险和其他类型的保险。随着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CHNS于2000年增加了商业保险(m3a-0)信息。另外,随着劳保医疗基本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所取代,CHNS2006年的调查不再单列劳保医疗及家属享受的保险,而代之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三种模式,即通道模式(m3a-9)、板块模式(m3a-10)和大病保险(m3a-11)。

本文样本特征变量③ 的选择与HAW三文类似,包括地区、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职业特征等。由于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与与单位紧密相关,所以本文还增加了工作地位和所在单位规模。

(一)地区特征

1989~2006年,样本在各省份的分布基本上均衡,广西、贵州的比重稍微偏高。有一半以上的样本来自于农村,这与我国人口城乡分布偏于农村的事实是吻合的(但城镇地区还是有过度取样)。

(二)职业特征

1989~2006年,在各职业种类中,没有工作的样本数增加了10%,④ 这可能与样本的人口老龄化有关。从事农业人员的比重从1989年的32%下降到2006年的23%,其他职业种类的分布基本保持稳定。在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集体企业工作的人口比例逐渐下降,在私人企业工作的样本数大幅上升。从工作地位看,个体经营者的比重上升非常快,这与我国就业结构的变化基本吻合。在单位规模中,样本回答遗失的比重较高,各年的可比性较差,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样本所在单位职工数小于20的比重明显上升,这与个体经营者比重上升的趋势相吻合。

(三)个人特征

1989~2006年,样本的教育水平明显提升,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口数明显增加。大部分样本在20~59岁之间,1989~2006年年龄样本的结构有所变化,儿童(≤18岁)的比重大幅度下降,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从1989年的9.34%上升到2006年的20.5%,这可能是因为该调查为纵向跟踪调查,从1989年到2006年经历了17年,原样本人口年龄自然增长了。年龄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对样本的健康状况以及医疗费用支出产生影响。

与HAW三文不同的是,本文增加了个人自评健康状况。1989年没有调查该问题,1991年后的调查均有询问,其问题是“与同龄人相比,你觉得自己的健康状况怎么样”,回答分为“非常好”、“好”、“一般”和“差”四个等级,大部分人的回答为“好”和“一般”。1991~2006年,总体自评健康状况有所下降,健康状况较差的样本比例增加,这可能与样本的人口老龄化有关。

四、1989~2006年医疗保险覆盖的群体分布状况

(一)医疗保险覆盖率的变化

这里我们要分析的问题是,1989年以来,样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⑤ 不同社会经济特征群体的医疗保险覆盖率差异究竟如何?

从总体参保率来看,与HAW三文的结论类似,1989~1997年医疗保险率略有下降,1997~2000年的下降幅度相对较大,2004年覆盖率有较大回升。由于我国2003年试点新农合制度涉及到占样本50%以上的农村人口,因此,2006年的覆盖率快速上升,参保率从2004年的26.08%上升到2006年的47.48%。

1.地区特征。(1)医疗保险覆盖的城乡分布。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合作经济逐渐瓦解,在合作经济基础上建立的合作医疗保险亦渐趋消失,绝大部分社会医疗保险与工作单位相关,因此,1989~2004年的乡村参保率最低,城市居委会参保率在1991年以前较高,之后逐渐下降,但其在四类社区(城市居委会、郊区村居委会、县城居委会和乡村)中仍然最高。2006年医疗保险格局变动较大,乡村参保率从2004年的16.98%上升到49.70%,医疗保险的城乡差距在缩小。(2)医疗保险覆盖的省份分布。与Akin(2004)的结论类似,江苏省在历次调查中的医疗保险覆盖率最高,说明医疗保险覆盖率与经济发达程度相关,各省的经济状况会影响社会医疗保险改革的进程。

2.职业特征。我国大部分的社会医疗保险与个人所在单位相关,因此,本文更加关注职业特征与医疗保险分布的关系。从职业种类来看,工作为高级专业技术工作者/管理者群体的医疗保险覆盖率最高,其次为一般专业技术工作者/办公室人员,农民/渔民/猎人的医保覆盖率相当低,2000年的参保率仅为6%,但其后由于受新农合政策的影响,2006年该群体的参保率达到45.92%。从工作单位类型来看,在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群体医疗保险覆盖率最高,2004年达到70.53%;其次为集体企业,2004年参保率达到43.93%;在私人企业中工作的群体医疗保险率相对较低,2004年为16.91%,私人企业1989年以来的样本数大幅上升,其参保率也是呈上升趋势。受新农合政策的影响,2006年所有类型工作单位的参保率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从工作地位来看,长期工的医保覆盖率最高,而个体经营者相对较低。从单位规模来看,规模越大的企业,医保覆盖率越高。

3.个人特征。男性比女性的医疗保险覆盖率更高,工作和退休年龄人口的覆盖率高于儿童,儿童的参保率在2006年有了较大提高。教育水平越高,医疗保险率就越高,上过高中、中等技术学校和大学的群体尤其明显。从不同等级家庭人均年收入来看,个人所在家庭收入排序越高,医疗保险覆盖率就越高。例如,2000年个人所在家庭收入在最低收入20%组别的群体,其参保率为5.22%,而最高收入20%组别群体的参保率为42.12%,这一分布格局在1989~2004年未发生很大变化。受新农合政策的影响,2006年低收入群体(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的参保率大幅度提高,如最低20%收入群体的参保率从2004年的9.63%上升到2006年的35.70%。

各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不同自评健康状况的群体,其医保覆盖率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从1997年开始,报告健康状况较差的群体的医保覆盖率相对较低,但差距并不大。

(二)医疗保险分布的多变量分析

前文分析了不同社会经济群体参保状况的差异与趋势变化,但没有将这些不同特征的内在联系考虑在内。比如,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收入水平一般较高,那么,在同样的教育水平下,不同收入水平对参保情况的影响又会如何呢?为了分离不同特征的效应,我们对1989~2006年的样本分别进行logit回归分析。

Logit模型应用于二元反应变量时,假设拥有保险的概率为自变量线性组合的函数,Logit模型中该函数为标准Logistic分布的累积分布函数,即P(y=1|x)=G(xβ)=exp(xβ)/[1+exp(xβ)],y=1表示拥有保险。

1.地区特征。从表1中可看出,1989~2006年,样本所在地区对拥有保险具有显著影响。2004年以前,城市居委会参保的可能性最高,郊区村其次,县城第三。受新农合政策的影响,2006年社区性质的效应发生了变化,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乡村参保的可能性要高于城镇地区,这与前面提出的城市居委会参保率最高是有差距的。其原因在于“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而实际情况是,我国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人口的其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性质社区x的均值差别较大,“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并不多见。因此,2006年社区的效应中出现负数并不说明农村地区所有居民的参保情况比城镇地区好,只是说明如果农村地区人口的职业、收入和教育等特征相同,其拥有保险的可能性会比城镇地区高,而在之前的调查年份中,即使农村地区样本各项特征与城市地区相同(出现的几率非常小),其参保的可能性仍低于城镇地区。从纵向比较来看,1989~2006年,各社区的影响都呈下降趋势,如1991年城市居委会比乡村居民参保的可能性高0.3323,2004年降为0.1449。

不同省份对参保可能性的影响非常显著。与参照组贵州相比,除湖南外,其他省份大多数年份的参保可能性均较高,其中,江苏的效应始终为最高。从纵向比较来看,省份的影响仍然较大,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2.职业特征。从职业种类来看,1989年各职业参保的可能性均高于没有工作的群体,其中,高级专业技术或管理人员最高,其次为一般专业技术工作者或办公室人员。但1991~2000年间各系数并不具有统计显著性,1993年农民、渔民和猎人的参保可能性显著低于没有工作的人,其平均边际效应为-0.1037。2004、2006年职业种类的效应基本上与预期相同,即越具专业性、稳定性的职业参保的可能性越高。2004年和2006年,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农民参保的可能性不仅实际显著(practically significantly)地比无工作者高11%左右,而且该效应具有统计显著性(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从纵向比较来看,2004、2006年有工作的群体对参保状况的影响效应明显增强。

从工作单位类型来看,以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为对照组,所有年份的集体、私人和其他类型单位的群体参保可能性均显著较低,而且从1989年到2006年该效应的大小基本保持稳定。从工作地位来看,与个体经营者相比,长期工拥有保险的可能性更大。另外,单位职工人数越多,被覆盖有保险的可能性就越大。从纵向比较来看,工作单位类型、工作地位和工作规模对医保可能性的影响继续存在且仍然较大。

总的来说,从职业的四项特征来看,影响效应最为显著的是企业类型,即所在单位是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还是集体企业、私人企业对保险覆盖率的影响最大。比如,2006年个人在私人企业工作参保的可能性比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低0.2128,而其他因素的平均边际效应一般在0.10左右。这一特征与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发展历史和现行制度是一致的,现行制度主要是在原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改革以后形成,尽管1998年实施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面向所有的企事业单位,但私人部门的参保率一直较低。

3.个人特征。1989~2004年,男性参保的可能性在统计上均显著高于女性,但2006年二者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男性的平均边际效应逐年减小。1993年以前,教育水平对医保状况的影响与预期有所差异,小学或初中毕业的人并不比没上过学的人更有可能参保。1997年以后,教育对医保状况的影响与预期方向一致,即教育水平越高,参保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于接受过大学及大学以上教育的群体来说,1989年以来,其参保的可能性在实际上和统计上均显著高于未上过学的群体。从纵向比较来看,教育程度对参保与否的影响越来越大,如1997年上过高中的群体比未上过学群体的参保率高0.049 6,到2006年则高出0.1737。年龄对参保状况的效应并不大,其边际影响为

个人自评健康状况与参保状况的关系不大,1991年和2006年,自评健康状况较好个体的参保可能性低于健康状况较差的个体,这种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健康利用的公平性,因为健康状况差的个体对医疗保健的需求高,参加医保恰好能满足其医疗需求,这也说明合作医疗或商业保险可能存在逆向选择的问题,即个人的健康状况越差,越有激励选择参加保险。

人均家庭年收入对医保的影响一直都是正向的,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家庭收入越高,参保的可能性就越大,但与其他因素相比,收入的作用并不大。比如,2004年人均家庭年收入每增加1 000元,参保率仅提高0.0030,2006年这一数据为0.0018,远远小于教育、区域和职业的影响。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调查中的收入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家庭的实际收入情况,而教育、职业和区域更能说明一个家庭可能的收入水平。

总之,随着新农合制度的实施,参保率的城乡差异在减小,但省份、职业类型和教育程度的参保率差异仍然较大,个人参保与否在很大程度上由其所在省份和职业决定。

五、医疗保险的类型及其分布变化

(一)不同医疗保险类型的特征

尽管随着新农合制度的实施,城乡以及不同职业和不同省份等因素对医疗保险的影响有所减小,但是,不同群体拥有的医疗保险类型并不相同,其享受的待遇差别可能较大,我们将对样本中涉及的不同医疗保险类型的医保待遇差别及其分布进行分析。

为了使各年的调查数据更具可比性,本文对医疗保险重新进行分类。第一类为公费医疗,该医疗保险针对特定的就业群体,医疗保险待遇较高。第二类本文称之为职工医疗保险,是否拥有该类保险与个人或家庭成员的就业状态相关(不包括个人公费医疗的样本),这类保险范围相对较广,保险待遇仅次于公费医疗。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主要医保——劳保医疗包括在此类中,另外还包括统筹医疗、家属享受的医疗,2006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三种模式代替劳保医疗归入此类。第三类医疗保险为合作医疗。第四类为其他保险,包括妇幼保健医疗、计免医疗及其他,另外还包括2000年开始单列调查的商业医疗保险。⑧

表2为1989~2006年四类保险所占的比重。1989~2000年,公费医疗和职工医保一直占绝大多数,公费医疗改革使其比重逐渐下降,从1989年的47.66%下降到2000年的36.13%,而职工医保比重总体上在上升,从1989年的34.77%上升到2000年的44.69%。新农合政策对应的群体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因此,2004、2006年合作医疗的比重迅速提高,分别达到28.04%和57.63%。从表2中可以看出,合作医疗的比重变动较大,这是因为2003年以前各地的合作医疗政策不尽相同,每年的变化很大,而城镇地区的两种主要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和职工医疗保险的比重较为稳定。

从不同医疗保险门诊和住院支付比例的变化(表3)来看,不论是报销比例的平均数还是中位数,公费医疗的待遇都为最高,其承担的门诊费用、住院费用比例最高,职工医保在1991年以前的待遇水平也相当高,但门诊费用、住院费用比例在1993年以后均有所下降,门诊费用支付比例下降得尤其快。合作医疗待遇水平的趋势变化与前二者相类似,门诊费用支付比例下降很快,住院费用支付比例略有下降,但合作医疗报销比例水平远低于公费和职工医疗保险。

(二)不同医疗保险在不同社会经济群体中的分布

根据上文的分析,不同群体拥有医疗保险的可能性会有所不同,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改革,2004年和2006年的医疗保险覆盖率在提高。那么,不同群体的医疗保险类型分布是否不同呢?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选择1997年和2006年两个调查年份,⑨ 比较不同的医疗保险在不同群体中的构成情况(见表4)。

总体来看,与1997年相比,2006年合作医疗的覆盖人数大幅度增加,其也成为最主要的医疗保险,占到27.36%,而公费医疗和职工医疗仅占16%左右,这一格局与我国的人口结构相一致,即新农合面向的农村人口在样本中占了大多数。

1.地区特征。1997年城市和乡村最主要的保险类型都是公费医疗和职工医疗,2006年乡村地区最主要的保险类型转变为合作医疗,而郊区村居委会和县城居委会以职工医保为主要类型,合作医疗其次,城市居委会则是以公费医疗和职工医保为主要的医疗保险类型。从不同省份来看,各省份不同保险类型的分布与总体情况相类似。

2.职业特征。除高级专业技术工作/管理者以及一般专业技术工作这两种职业群体仍以公费医疗和职工医保为主之外,其他类型职业1997~2006年参保率的上升大部分来自于合作医疗,其中,农民/猎人/渔民这一群体拥有的保险主要是合作医疗,如2006年该群体所有医保类型的参保率为45.81%,仅略高于44.77%的合作医疗参保率。

从工作单位类型和单位规模来看,1997~2006年,除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长期工和所在单位职工数大于100的群体仍以公费医疗和职工医保为主要医保类型外,其他类型企业的医保均转为以合作医疗为主。

3.个人特征。从性别和年龄来看,医疗保险类型的构成与总体变化趋势相类似。1997~2006年,大学以上高学历群体仍以职工医保为主,其他学历较低的群体在2006年转变为以合作医疗为主。从家庭人均收入水平来看,收入水平最高20%的样本仍以职工医保为主,其他群体在2006年以后均转为以合作医疗为主。

从自评健康状况来看,医疗保险类型结构的变化与总体情况相类似。值得注意的是,在2006年的合作医疗中,健康状况越差的群体,合作医疗的比重越高,这可能与合作医疗的逆向选择问题相关。因篇幅有限,对这一问题我们将另文再述。

通过比较1997年和2006年不同医疗保险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变化,我们发现,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改善了弱势群体的医保状况,而城市居委会居民、高收入、高学历、高专业程度职业的群体仍以医保待遇水平较高的职工医保和公费医疗为主。

六、结论

本文利用CHNS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1989~2006年医疗保险在不同地区和社会经济群体中的分布变化,通过不同特征群体参保率的比较和Logit回归分析发现,医疗保险在城乡、省份、职业、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上的分布均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发达省份、城镇地区以及职业专业程度和稳定性高、教育程度和收入较高的群体参保概率较高。在各种因素中,样本所在地区和所在单位的影响最大。新农合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弱势群体的参保率,但合作医疗待遇水平相对较低。此外,本文根据各因素的平均边际效应,纵向比较了各因素影响大小的趋势变化,发现城乡的影响效应在减小,而省份、职业和教育水平的效应仍然较大。

尽管2004年医疗保险覆盖率在迅速提高,但各项保险对住院和门诊费用的支付比例逐年降低,门诊费用报销比例降低得相对较快,这说明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增加了个人负担,有益于成本控制。不同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差距较大,公费医疗保险待遇最高,合作医疗最低,这涉及到医疗保险分布的公平性,会影响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利用和配置。

综上所述,医疗保险参保率的城乡差距虽然在减小,但职业、教育水平和省份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新农合的实施改善了弱势群体的参保情况,但该群体的待遇水平仍相对较低,因此,实现医疗保险分布公平依旧任重道远。本文利用CHNS微观数据对医疗保险分布状况的详细分析,可以为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进一步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注释:

① 数据详细介绍和微观数据下载见http://www.cpc.unc.edu/projects/china.

② 由CHNS网站公布的问卷调查设计可知,1993、1997、2000年的调查将合作医疗编为m3a-5,将统筹医疗编为m3a-4,其他调查年份相反。本文对1993、1997、2000年的数据做了相应调整。

③ 这里略去了样本变量特征的定义和统计描述。

④ 1989年的调查将学生作为一种职业处理,本文对其数据重新进行整理,将学生作为没有工作处理。

⑤ 若个人拥有至少一种保险中的一种(m3a)或者回答拥有保险(m3=1),则认为此人拥有保险,否则认为他不拥有保险。

⑥ Logit回归的系数和标准误差文中已略去。

⑦ 平均边际效用的计算使用Stata软件,来自于Bartus(2005)的margeff程序,该程序采用Delta方法计算标准误差。

⑧ 有些样本报告拥有多个保险,本文按公费医疗、职工医疗保险、合作医疗及其他医疗的顺序,归类个人所属的医疗保险类型。例如,一个人既拥有公费医疗又拥有商业医疗保险,本文将之优先归类于拥有公费医疗。另外,报告拥有医疗保险(m3a=1)、但没有报告哪种类型的样本归入其他保险。

⑨ 1997年恰是在1998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之前,2006年是在新农合实施后,且为CHNS调查最近的年份。

标签:;  ;  ;  ;  ;  ;  ;  ;  

中国医疗保险分布公平性研究--基于1989-2006年CHNS微观调查数据_医疗保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