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台山市台山第一中学,广东 台山 529200)
摘要:为了研究宇宙的形成,我先根据对卡尔•萨根的《宇宙》一书中:“黑洞是个无底洞”的想法进行探究,再按照《时间简史》中恒星的诞生进行想象,最后提出了一条假说:宇宙中所有的星体的核心位置都是一个黑洞,而宇宙也是一个巨大的黑洞。
引言:
为什么大多数星体的核心位置都具有着高温?为什么会存在像月球这样的死星?为什么地球上会存在火山地震等现象?为什么脉冲星的自转速度这么快?为什么太阳和地球的赤道附近会鼓起?为什么有些行星存在着光环?
正文:
根据对卡尔•萨根的《宇宙》一书中:“黑洞是个无底洞”的想法,我并不相信黑洞是个无底洞,既然一个质量较大的恒星坍塌后会形成一个黑洞,那么这个黑洞是怎么产生的?难道是真的跨越了维度变成了无底洞吗?而且黑洞会蒸发,如果黑洞是个无底洞的话,黑洞又如何蒸发消失呢?我认为黑洞也同样是三维的,黑洞也会有饱和的时候。
根据霍金的《时间简史》所知:“恒星是由原始星云在其自身的引力作用下向内坍缩而形成的”但我认为星云在变成恒星的过程中间还得经历另一个过程——那就是黑洞;原始星云向内坍缩后形成黑洞,之后黑洞又在其自身强大的引力下大量吸收周围的气体和尘埃,并随着黑洞内气体原子之间越加频繁的以越来越大的速度互相碰撞而形成高温,进而发生核聚变产生大量的能量,等到黑洞的引力再也无法抵御其内部产生的能量,其能量就通过光的形式散发出来,就形成了恒星;等到恒星内部的能源消耗的差不多时,恒星内部的能量不能再抵御其自身的引力时,较大的恒星就向内坍缩变成黑洞或者变成一颗超新星,等到其内部核聚变能量的减少,超新星会继续坍缩,最终爆发留下炽热的中子星(又名脉冲星),而较小的恒星在坍缩的过程中有的会坍缩成一个奇点,有的则会因为其内部还有剩余气体和尘埃的原因,在坍缩过程中,所有气体再次发生核聚变,产生大量能量,进而膨胀为红巨星,再变成矮行星或者中子星。我认为行星的形成也不例外,只不过恒星是由较大的星云形成,而行星则是由较小的星云形成,因而恒星与行星内的气体含量不同,所形成的黑洞大小也不相同,恒星的中心是一个较大的黑洞,而行星的中心黑洞会相对较小;所以我认为形成行星的较小星云在坍缩形成黑洞后,吸入大量的尘埃,而气体发生核聚变的能量仍不能抵御其自身的引力,直到黑洞到达饱和后,由于其自身强大的引力,所以黑洞仍会向外吸收气体和尘埃形成行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由于星体内部发生的核聚变和黑洞蒸发的原因,所以宇宙中之所以大多数星体的核心位置都具有着高温;而存在月球这样的死星,我认为是因为其内部黑洞核聚变反应完了,黑洞也蒸发消失了,而留下的驱壳(或许这些死星的内部还是中空的)而且我也认为,地球本身是没有月球这颗卫星的,只是后来因为月球内部质量的减少,逐渐移向地球,最终被地球捕获;而地球上存在着火山地震等现象的原因,大概就是因为其核心内部核聚变的反应和黑洞的蒸发坍缩的原因吧;脉冲星的自转速度快是因为它必须以极高的自转速度来抵御自身的强大引力吧,因为在超新星爆发后,脉冲星周围的物质都被强大的能量带到远方了,而导致脉冲星的引力极大而无尘埃吸附,只能够堤高自身自转能力;而至于太阳与地球赤道附近的鼓起和有些行星存在着光环的原因,如果星体的内部真的是一个黑洞,那么也正如霍金的《时间简史》中提到的:“黑洞的行为看起来就像一个液体球,光一个‘克尔’黑洞加快旋转时,它的赤道附近会鼓起来,而零旋转的黑洞是完美的球形”,所以当星体转动的时候,它们的赤道附近会鼓起或者存在光环。
因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宇宙大概是这样形成的吧:早期的巨大星云坍缩成恒星后,由于自转,周围的大量气体和尘埃便形成了它巨大的光环(有些恒星的自转速度并不是很快,便不会形成扁平的星系,甚至接近球形),随着黑洞内核聚变反应的结束,恒星爆发再次坍缩成为黑洞(这就是星系的中央大黑洞),随着巨大光环中气体的会集,下一代恒星又产生了,新一代行星又吸收周围气体和尘埃形成自身的光环,进而光环中又形成行星,而行星也会吸收周围气体和尘埃形成自身的光环,有些行星光环中也会有它们卫星形成。
或许我们整个宇宙就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多重黑洞,在我们认识的这个宇宙大爆炸中,我们的宇宙在不断的向外膨胀着,它膨胀的外面应该还散发着光,等到它内部产生的能量不能抵御其内部所有星体对它的引力时,它就会向内坍缩,所有星体压缩在一起,所有的黑洞互相吞噬,导致更大的黑洞出现了,或者出现两个、三个等等的,随着外面黑洞的继续坍缩,黑洞内的核聚变越来越强烈,直至发现爆炸,向外膨胀,又形成了一层新的宇宙,其里面的尘埃和小部分气体就形成了恒星和行星等等的,其他大部分的气体则用来向外膨胀,这样的话,我们的宇宙也会越变越小,我们就如同生活在一个太阳的内部,而且迟早有一天我们的宇宙会变成一个密度非常高的行星,而宇宙外还有宇宙
结论:
我认为宇宙中所有的星体其核心位置都是一个黑洞,而我们的宇宙都是由黑洞形成的。
参考文献
[1]卡尔•萨根的《宇宙》;霍金的《时间简史》
提醒:这里的星体是指恒星和行星,不包括小行星和慧星。
论文作者:李旭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5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