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释文本方面,我们应该走多远?我们该走多远?我们应该走多远才能理解本质和正义?我们应该走多远才能理解课文?_文本分析论文

在解释文本方面,我们应该走多远?我们该走多远?我们应该走多远才能理解本质和正义?我们应该走多远才能理解课文?_文本分析论文

精义当求妙入神——文本解读,究竟应该走多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入神论文,走多远论文,文本论文,精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片面认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随意解读,胡乱链接;有的教师以“选修”为名,大兴“考据”之风,过分加深,随意拔高,因而背离了设置选修课的初衷,使选修课的教学出现了偏差,甚至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我们认为,文本解读是鉴赏水准、知识能力、人文精神、逻辑思辨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科学合理的文本解读,有助于师生精准理解文本,把握文章精髓,达成教学目标,也有助于学生发展兴趣、拓宽知识、培养特长、提高能力。那么,选修课的文本解读,究竟应该走多远?

      一、顺适阅读能力的发展实际,不能走“快”

      虽然选修是相对于必修的提高与拓宽,但是,提高不能变为过分拔高,拓宽不能变为随意放宽。有的教师在文本解读上片面求深求异,追求精细化、学术化,把中学的选修课上成大学的专业课,把选修课堂变成展示教师学术素养的舞台,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选修课的文本解读,还是要切合学生实际。

      在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中,两位教师分别执教俄罗斯作家阿斯塔菲耶夫的《女歌手》(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一位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之后,开始进入艺术特色分析,教师以PPT课件呈现文本,提出问题,逐页推进,最后总结出《女歌手》的三个艺术特色:

      1.现实幻想交织,勾勒人间图画;

      2.叙事抒情融合,道出作者胸臆;

      3.评价方式多元,见出深藏弊病。

      另一位教师执教时先布置学生完成“梳理文章层次、概括作者情感态度与文章主旨、找出文中最具特色的写作手法并举例说明、提出阅读后不理解的问题”的四步自读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筛选、整理了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据模块与专题的教学重点,围绕三个问题对文本进行重点解读:

      1.分析小姑娘形象,体会对照手法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2.诵读文中景物描写的段落,赏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3.与本专题其他写人散文比较,探讨本文独特的写作风格。

      《女歌手》这篇散文,艺术特色鲜明,民族风格浓郁,但是与我们传统的阅读习惯差异较大,学生阅读有一定难度。第一位教师的文本解读虽然也依托文本带领学生进行分析,但是,不论是解读过程还是结果,都脱离了学生实际,所分析的艺术特色明显带有大学外国文学作品赏析的意味,相对于中学生来说未免显得空洞,可谓“难上加难”;第二位教师的文本解读则切合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把解读重点确定为文章“写什么”和“如何写”这两个基本点,重点突出,定位准确,可谓“化难为易”,整个教学流程也非常清晰,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还依靠教学中生成的丰富内容,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因此,文本解读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把解读的重点设在学生阅读文本时最容易产生认知困惑的地方。当然,学生的认知困惑随机生成,有时并非课程范围内的教学任务,这就尤其需要教师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仔细辨识、精心挑选,制定出具有较强针对性、较大包容性的文本解读方案。

      二、顺接教材组元的“山形水势”,不能走“偏”

      教师要想把握选修文本的教学内容,就必须顺接教材组元的“山形水势”,注意选修教材的组元方式,将文本放在专题(模块)乃至整套教材的体系中进行考量,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确定比较合理的教学内容。

      比如《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诗坛大家李白、杜甫与词坛大家苏轼、辛弃疾的作品应该进行“焦点透视”式的深入解读,李白诗专题教学要突出“豪放飘逸”的特点;杜甫诗专题教学要彰显“沉郁顿挫”的特色;苏轼词专题教学要抓住“新天下耳目”的“新”字进行文本突破;辛弃疾专题教学要紧扣“龙腾虎掷”来进行文本赏析。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时,紧紧抓住“豪放飘逸”这个核心进行文本解读:

      1.感知“豪放飘逸”的意象:迷人仙境,皎洁月亮,萧萧斑马,奔腾黄河;

      2.体悟“豪放飘逸”的情感:蔑视权贵之傲气,高标出世之洒脱,面对离情之磊落,呼酒买醉之旷达;

      3.理解“豪放飘逸”的技法:奇特想象,大胆夸张,巧妙拟人;

      4.走进“豪放飘逸”的灵魂:珍视短暂人生,维护理想人格,俯视红尘俗世。

      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教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主要抓住下面几个要点和学生一起进行品读:

      1.细读游历山景和幻入仙境部分,展开想像,对文本进行还原式鉴赏;

      2.概括诗中景物特点,并且能够对或清幽、或壮丽、或惊怖、或神奇的诗句进行赏析;

      3.借助文本梳理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体会诗歌的“豪放飘逸”的特点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慨;

      4.探究本诗的多元主题。

      对《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一诗,教师则紧扣诗题中的“独”字进行文本解读,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月”、“影”、“我”三者关系,从而品味诗歌的复杂情感,理解李白的狂放风神。而《送友人》一诗,诗句明白如话,学生可以借助注解读懂此诗,教师则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白水”、“孤蓬”、“浮云”、“落日”、“斑马”等意象,体会诗歌豪迈而不哀伤的情感基调、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这位教师对专题中几首诗的文本解读,有详有略,详细的解读围绕重点,剥笋抽丝,逐层展开,可谓不厌其烦,简略的解读则又切中肯綮,以一当十,纲举目张。这样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密切关注教材组元方式,清晰区分核心文本和辅助文本的差异,深契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极为高效精当。

      三、顺应文章体式的基本特征,不能走“错”

      作家在创作不同文体作品时运用了不同的思维:诗人用诗歌思维写诗,小说家用小说思维创作小说,散文家用散文思维写散文,因此,文体特征不同,文本解读必然存在差异,如果忽视文体特征,文本解读就会出现偏差。

      有位老师在执教《更衣记》(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时安排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课文介绍了清代服饰哪些特点,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课文第7节中说“对于细节的过分的注意,为这一时期的服装的要点”,这反映了时人什么样的心态?

      3.清代末年,服装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点?请结合课文具体阐述。

      可以看出,这样的文本解读是围绕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教学目标来设计的,按照这样的方式解读文本,的确也能让学生了解一个阶段的服装发展变化趋势,知道衣服不仅是日用品或装饰品,也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人们的心态和审美习惯的缩影。但是,如果这样,教材编选者为何不直接选入一篇说明文而要选入张爱玲的散文呢?

      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应该是散文文本解读的重点,只有细细品味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语言,才能体会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感情,感受文本的魅力。因此,教学《更衣记》,文本解读的核心还应该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体味张爱玲文章语言的精妙。对这篇散文来说,对其内容的理解仅仅是第一步,而理解这样的内容是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才是更重要的。《更衣记》一文以炉火纯青的独特语言、机敏富丽的设色用词、诙谐风趣的绝妙譬喻,言简意赅地描述了二十世纪之际的中国时装流变,寄寓了深切的人性感慨和对时尚的绝妙讽刺,这些都应该是文本解读的重点所在。

      选修课的教学,尤其需要注意文体特征,上出“语文味”,上出“选修味”。解读文学类文本,应该注重情感、想象和审美,发掘课程鉴赏陶冶的功能;解读文化论著类文本,则应该强调思辨、推理等理性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探索研究;相应的,在解读应用类文本时,则应该突出实际运用的知识和技能,侧重于实际运用。这样,文本解读才算是抓住了重点。

      四、顺合选修文本的核心价值,不能走“空”

      有的老师对选修课存在误解,认为既然是选修,就要和必修不一样。单纯抓住文本中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却忽视文本核心价值挖掘,忽视学生的课堂积累,结果虽然课堂热热闹闹,但是实际收效甚微。

      有位老师在教学《管仲列传》(苏教版《史记》选读篇目)时设定的主问题是“深入理解管仲的生死观”,并模仿大学生辩论赛进行课堂辩论。课堂上,学生围绕管仲的“死”和“不死”,“应该”和“不应该”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交流,观点不可谓不尖锐,辩论不可谓不火爆。但是,师生基本都跳出了文本,大谈特谈中国的传统观念,甚至有的玩起时空穿梭,把“程朱理学”的标准移植到管仲身上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这样的文本解读,忽略了《史记》的人文价值,把语文课上成了脱离文本的政治说教课,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上,也非常不到位,因而导致论辩双方都只是在最浅层的表象认知上纠缠不休,所辩论的其实只是几个“标签”和“关键词”而已。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文本的钻研可能还比较简单,对选修课程的理解可能也比较肤浅。

      《管仲列传》一文节选自《管晏列传》,节选部分主要是赞美管仲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这是本文核心价值所在,专题“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八字要义正在于此,这必须要作为文本解读的重中之重。而本文的难点则是对鲍叔牙形象的理解,作者借鲍叔牙对管仲的信任、帮助与支持,抒发了自己对崇高友情的赞美以及怀才不遇的怅惘,这一点在教学时可作为难点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进行深入分析。

      选修课的文本解读要依据教材的核心价值进行,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层挖掘,关注作者独到的表达,领略人物独特的魅力,发现作品独具的价值,文本的解读才会合理精当,目标的达成才会圆融自然。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一千个哈姆莱特还是哈姆莱特,他不会是麦克白,也不会是李尔王。文本解读,“解”也容易,“读”也容易,要想在这条道路上走得精准、协调、自然,需要我们正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尊重作者情感,尊重编者意图,尊重文本价值,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度解读。只有这样,才能聆听作者和编者心中的声音,才能挖掘选修教材的原生教学价值。

标签:;  ;  ;  ;  ;  ;  

在解释文本方面,我们应该走多远?我们该走多远?我们应该走多远才能理解本质和正义?我们应该走多远才能理解课文?_文本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