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教育视域下儿童零食观刍议论文

身体教育视域下儿童零食观刍议论文

身体教育视域下儿童零食观刍议

饶明静,吐尼沙古丽·玉素甫

(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喀什,844006)

[摘 要] 身体在教育中是最真实的存在,任何排斥身体及其感觉的教育,绝非“完整人”的教育。零食教育不仅关乎儿童身体健康,更关乎我国未来国民生命质量,故而只有破除教育实际中的二分传统,回归身心一体,以身体教育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家校社共同携手引导儿童,才可使儿童树立正确零食观,科学健康地食用零食。

[关键词] 身体教育;零食观;生命质量

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这应当是教育之首问。教育作为培养人生存与发展能力的主要手段,要求“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协调发展的人。身体教育以“身心一体”为根本前提,追求人的完整、和谐、可持续发展,注重身体力行和回归生活实践,是为塑造“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人而实施的教育。

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儿童吃零食的现象非常普遍,零食食用率在98%以上。[1]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零食安全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纵观社会实际:学校周边散落着各色食品包装袋、零食化学污染物,各类食品添加剂混杂其中。儿童尽情享受着口感的满足、味觉的欢喜,其自身并未意识到零食的安全性、对身体的影响性及场所的适宜性。儿童对零食的选择往往只从口感出发,极少具备查看产品商标、厂家、出产期、保质期、添加剂、过敏原标签等的食品安全意识。这一现象表明,儿童缺失正确零食观。

一、正确零食观缺失的影响

(一)难防“有毒”食品,影响身体健康

2016年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四川省学校周边儿童零食化学污染物进行了样品抽检,采集的样品包括儿童经常食用的薯片、虾条等各类零食共计307 份:含铝添加剂检出率67.97%,超标率3.59%;糖精钠检出率11.34%,超标率7.56%;甜蜜素检出率 7.56%,超标率2.94%;安赛蜜检出率10.08%。[2]食品添加剂中的重金属不能生物降解,会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造成严重损害,甜味剂超标会危害人体的肝脏和神经系统。儿童食用过量添加剂将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儿童期是食物过敏的高发年龄段,在购买零食过程中过敏原标签对过敏人群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但实际上极少有儿童查看过敏原信息,儿童在对零食安全性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零食,后果难以预料。现在流行的“奶茶”“跳跳糖”“巧克力”“彩虹烟”等毒品,其包装与普通零食包装基本一样,儿童若不仔细查看产品信息,很容易被犯罪份子诱骗。

(二)养成不良习惯,影响未来国民生命质量

很多儿童在校外食用零食无所顾忌,放学后直奔商店,在马路上边吃边扔,不仅忽视了个人卫生,还破坏了社会生态环境卫生。

身心二元论源于传统的西方哲学。自古希腊开始,身体便作为心灵的对立面存在,一个完整的人被割裂成两个独立范畴。柏拉图认为身体是不可信赖的,是真理的绊脚石、灵魂的牵绊,由于身体的阻碍,心灵便无法获得真理。笛卡尔认为人的本质在于精神,感官所获得的经验凌乱无章,认识外界事物及其规律必须凭借精神,由此他断言“我思故我在”,精神凌驾于肉体之上。受身心二元论的影响,身体沦落为心灵的附庸、精神的工具。[5]

家庭是儿童饮食行为形成的第一站。儿童正处于接受知识与培养习惯的黄金时期,但遗憾的是很多家庭不重视甚至缺失食品安全教育。很多父母因为工作、生活压力,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家庭教育上转移到其他方面,没有拿出足够的时间来教育引导孩子。更甚者把教师当作更合适的教育者,把教育的所有责任都推给学校、推给教师。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教育就主要在学校,责任就主要在教师,对孩子的食品安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对于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来说,食品安全教育的缺失尤为明显,很多家长明知有些零食对健康有不良影响,但只要孩子要求,就会购买。

在教育实际中存在学生在校园甚至教室吃零食的行为,校方为维持教学秩序,保证校园公共卫生环境,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微观零食管理制度,如班主任负责制、红领巾小分队制、例行检查督导制等。[6]有的学校为了劝说学生不在学校吃零食,利用主题班会、办板报的形式,挪用戒毒所的宣传话语施以警诫,比如“拒绝零食,健康成长”“关爱健康,远离零食”。这样的简单挪用其实是夸大了零食对健康的副作用。过度且严格的零食细则干预和管制,只会使儿童成为身体伤害论的失语者,只讲毒性不谈剂量影响儿童的判断,是满足口欲还是克制自己?身体的本能在理性的权衡下,儿童会做出在哪吃零食,如何吃零食的判断。

二、正确零食观缺失的原因

(一)身心二元论与身体对象化

毛馨兰等在《南京市某医学院校医学生零食消费情况调查》中指出:南京市医学生零食摄入频率较高,选择零食比较主观,缺乏理性,主要考虑零食的味道,对吃零食的态度仍是“零食对人有危害,但吃一点没问题”的惯性思维。[3]

103例淋巴瘤患者中,LDH升高组为47例(45.6%),LDH正常组为56例(54.4%)。LDH升高组和正常组SUVmax分别为10.11±6.41和8.76±4.89,二组间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NAFLD的发生发展机制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肝脏炎症反应被认为是促进NAFLD疾病进展的重要原因和关键事件。人体自身固有免疫机制是机体的第一道屏障,NOD样受体蛋白亚家族(NOD-like receptor proteins,NLRPs)参与了机体的固有免疫反应,在人体自身炎症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各类NLRPs炎症小体与多种代谢性疾病相关,包括NAFLD/NASH[7-11]。本文对NLRPs炎症小体与NAFLD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在今日我国教育现实中,还存在着身体对象化的实际情况。在食品安全教育过程中,师生较多使用的是听觉和视觉器官,而在生活实际中更多使用的是味觉器官,身体感知和思考被人为地分离,身体觉知被限定,使学生片面地理解零食知识,不充分地获得食品安全技能。这样的教育,易使儿童成为拥护和反抗零食的矛盾体。

哲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深深影响着教育领域的发展。在教育实际中身体与心灵长期割裂,学校课程设置以掌握学科知识、发展智力为中心,身体往往只是作为普通躯体存在于教学实践中,知识的获得是评价一切的标准,使当今教育成为了知识至上的教育。身体长期缺位甚至是被误解意味着人不充分且不协调的发展。

(二)过度的学校零食干预

由此看出,儿童缺失正确零食观,其身体会面临巨大的健康风险,且不正确、不科学的饮食习惯将影响一生。究其根本是儿童对自己身体不了解,即身心发展失衡。

⑰⑳㊶㊷田川、林平芳编:《寻找英雄 抗日战 争之民间调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4~248、249~250、247、263 页。

(三)家庭食品安全教育缺失

WhitakerRC研究指出,幼年时的饮食习惯将影响成年时期的饮食行为与健康状况。[4]儿童的饮食行为习惯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公民的饮食行为习惯,甚至影响我国公民的可持续发展。

三、树立正确零食观的对策

(一)彰显教育管理中的身体维度

尼采说,身体是衡量万物的标准。身体作为认识世界的初源体验体,是全息的整体,各部分、各感官协调运作才能促进人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联系和建构。教育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故而学校的管理行为当以学生的身体体验为出发点,消除身体实践在教育场域中被边缘化的现状,立足学生生活的直接经验,注重管理措施给学生带来的认知提升,而不能只凭几句简单的“标语”和众多的零食细则要求学生远离零食。知识和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基础,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要建构相关方面的知识体系。学校利用互联网教学,通过动画动漫、绘本课程及营养讲堂等教学形式,将概念知识转化为情境性知识,系统地为学生讲解零食的构成、制作方式、添加成分、包装细则、标签识别、产品流通、身体影响、食品卫生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帮助儿童树立正确零食观。

(二)家庭教育当以身示范

家庭教育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家长的饮食行为会直接影响儿童的饮食行为习惯,因此家长引导儿童进行零食选购时,要用科学的食育知识进行指导,用自己正确的零食选购行为做出示范,引导儿童在进货渠道正规、管理严格、质量合格率高的大中型商场、超市购买食品,选择优质、健康的零食。医学生零食消费情况表明,零食的选购习惯不仅刻在脑海里,更记在身体里,而且人会依据长久以来的食用习惯选购零食。这更体现了从小树立正确零食观的客观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学校不能吃零食”“零食要少吃”的告诫上,应当教会儿童从小就科学食用零食,让身体和大脑理性选购。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栋梁,家长当肩负起自身职责,主动学习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和健康观,做好榜样,用科学的理念与新知,引导儿童树立正确零食观,养成良好的零食选购习惯。

但需要强调的是船舶发生保安事件后立即和船旗国政府主管机关和船公司先联系,不要随意寻求国际援助,一旦发出,可能需要付出高昂费用甚至导致公司破产。

实训课中不必刻意实施“导生制”,有时就是一个小小的片段,有时却需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教师对操作的讲解和指导仍是整个教学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

(三)生态文明教育助力食品卫生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儿童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公民素质。建构儿童生态文明意识需将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及早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意识才能尽早在儿童心中扎根。在“三位一体”生态环境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关键,家庭、学校在对儿童引导教育时,社会应给予儿童积极的示范。学校周边是学生活动密集的场所,社会人群的示范行为,将极大影响儿童的行为及行为心理,故而环保部门、公共媒体应加大对这一教育体的环保规范力度,加强环保教育。如此,儿童才能时时刻刻感受到外部环境的约束和引导。只有在社会生态体中以切身感受形成主动建构,儿童才能形成心态文明意识,树立正确零食观。

四、结语

教育家洛克说:“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唯人身体康健,“才”可为国所用。意识是实践的开端,唯有增强儿童自身的辨识能力、安全意识、生态文明意识,才可使儿童树立正确零食观,自觉提升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爱玲,段一凡,胡小琪,等.城市儿童零食消费行为10年变化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12):1415-1417.

[2] 郭艳,张誉.2016年四川省学校周边儿童零食化学污染物监测结果分析[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9(1):104-107.

[3] 毛馨兰,晚忠琪,周明.南京市某医学院校医学生零食消费情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8(12):1132-1133.

[4] Whitaker R C,et al. Predicting Obesity in Young Adulthood from Childhood and Parental Obesity[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7 (13):869-873.

[5] 楚江亭,郭德侠.身体教育:一个有待拓展的领域——当代学术界身体研究新进展及教育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7):8-14.

[6] 熊和平,潘跃玲.口感的享用与管制——中小学生吃零食的身体现象学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12(7):62-68.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25-0084-02

[作者简介] 饶明静,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吐尼沙古丽·玉素甫,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 2019-06-05

标签:;  ;  ;  ;  

身体教育视域下儿童零食观刍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