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高校办学特色的探索与实践_华侨论文

海外高校办学特色的探索与实践_华侨论文

华侨高校办学特色探索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华侨论文,办学特色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形势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合作蓬勃发展,我国外交政策也不断取得胜利,尤其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关系有了很大改善与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海外华文教育也逐渐恢复和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华文热,世界各地涌现了大批华文学校,许多华侨、华裔学生和外国青年纷纷到中国求学,华侨、华文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暨南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华侨大学,贯彻"面向海外、面向港澳"的办学方针,一向以传播中华文化、培养华侨子女为办学宗旨,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长期以来,在华侨华文教育上进行积极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近年来,学校在突出"侨"字特色办学,充分发挥侨校优势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在教学、科研及管理等方面深化改革,提高了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对暨南大学的办学实践和经验进行认真研究,对于促进华侨华文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在新时期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就是要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华侨高校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必须紧紧抓住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建立适合侨校实际的教学规范和管理制度,为海外和港澳台地区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

1.不断健全和完善学分制

暨南大学是全国较早实行学分制的高校之一,1983年开始试行学分制。在实行学分制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使学分制不断完善并更具特色。一是针对学生来源广泛、海外和港澳台学生众多、学业起点参差不齐的特点,科学设置学分,突破学制年限。二是为解决学生学习上质和量的矛盾,以绩点制评定学习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实行主副修制、双学位制、重修制等,制定完备的配套制度,照顾学生个人的志趣、需求和智力水平,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四是扩大选修课范围,增加选课自由度。近年开出了600多门应用性强,信息量大的课程,同时增加选修课排课时间,除上下午安排课程外,中午晚上均排出选修课程,为学生选课提供更好条件,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培养创造能力。

2.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把"重视基础、突出应用"作为专业调整和课程建设的原则,注意根据社会需求和海外、港澳台学生的特点,逐步开设一些外向型、应用型的专业,并对原有专业不断进行调整改造。同时,对课程结构不断进行合理调整,建设了一批省级和校级重点课程,推动课程总体建设,使专业和课程结构更趋优化,适应形势发展和对外办学的需要。针对境内生、港澳台侨生和外国留学生三类学生不同的培养目标,在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面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境内学生按照国家教委规定的课程、教材和学时授课;对港澳台侨生进行爱国爱乡教育;对外国留学生(主要是外籍华裔学生),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主要是使他们了解当代中国,增进对我国的友好感情,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修养。

3.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严格教学管理

课堂教学和考试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学校狠抓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和严格考试纪律,建立了较完善的学生、专家与领导3个方面的课堂教学评估体系,采用电脑、光标阅读器等现代手段进行评估资料的统计、分析,促使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从加强宣传教育、采取预防措施和严肃处理考试作弊行为等3个方面入手,认真抓考试纪律。实行取消补专,不及格课程必须重修,对考试作弊学生一律不授予学士学位,对再次作弊的学生给予开除学籍处分等制度,促进了教风和学风建设。

4.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进一步优化办学层次

我校学科专业覆盖面广,文经交叉、理医结合、不同学科互相融合渗透,形成了研究生教育的独特优势。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优势,坚持为华侨华人社会、港、澳、台和广东省以及国家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适应性强的高级专门人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近年来,根据学校对外办学和毗邻港澳的优势,对研究生培养形式进行改革,对海外和港澳台地区招收研究生和招收兼读制研究生。为适应境外考生的实际需要,积极扩大高层次对外办学渠道,如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培养工商管理研究生,在香港澳门设办学点等。到1997年,在我校攻读学位的港澳研究生共有64人获得了学位,其中有8人获得博士学位。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促进优秀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一是通过选派进修、校内培养和委派导师指导等多项措施培训师资。二是在学费和时间上给予支持,鼓励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三是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中青年教师。目前,全校专任教师中博士学历占12.5%,硕士学历占38.9%。高级职称教师占48.4%。

6.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暨南大学办学91年,共培养了5万多名毕业生,他们分布于祖国各省市和世界各地,尤以东南亚和港澳地区人数更为众多。在港澳,暨大历届毕业生逾7000人,在中资机构工作的人数比较多,许多人已成为部门负责人,还有的被派驻内地或国外开拓业务。暨大医学院毕业生参加香港非英联邦医师执照甄别考试成绩相当突出,前6届毕业生中,通过考试取得医师执照的,平均每年占香港考试委员会公布的全港应考通过总人数的四分之一。校友们为祖国和港澳地区以及各侨居国的社会发展,为港澳回归祖国和安定繁荣,为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加深中外人民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突出侨校特色,发挥办学优势

"侨"字是华侨高校的办学特色,侨校要以特色求发展,立足于为实现学校总体办学目标,为侨务系统解决教育、科技、文化等重大问题作贡献,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同时通过突出"侨"字特色的科研和学术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和学术水平。

1.促进学科交叉,保证科研重点

暨大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理工医学科互相交叉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华侨华人、东南亚、港澳和经济特区研究各方面成果突出;经济学科整体实力居华南各省高校前列。我校在科研工作中,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形成特色。把东南亚研究、华侨华人研究、港澳台研究作为文科科研的重点,推进东南亚、华侨华人、港澳、台湾、我国经济特区和沿海经济开放区、中华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设有东南亚研究所,华侨华人研究所,港澳特区经济研究所,台港澳海外华文研究中心等一批外向型的专门科研机构,对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进行鼓励和支持,并承担地方的科研任务,为广东经济建设服务,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许多成果已引进教学之中,开设了一批新课程,如华侨史、香港基本法概论等。与此同时,不断推进与鼓励理工医学科的交叉与合作,对跨学科、跨部门、跨单位的联合研究项目优先资助,对学科交叉合作的科研基金提高配套奖励。由于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几年来,我校理工医结合的科研项目取得了显著成绩,承担的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提前通过了国家技术鉴定和通过国家验收。

2."211工程"立项立足于为"侨"服务

暨大是国家"211工程"学校,在"211工程"的立项建设中,加强为经济服务的同时,突出鲜明的"侨"字特色,重点立足于为侨务工作服务。在获准立项的7个项目中,就有3个项目直接服务于侨务工作。如"汉语言文字学与海外华文教育"学科,拓展了华文教育空间。华文教育是我校办学一大特色,吸引了大批华侨华人和外国学生前来就读,我校华文学院是国家教委指定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定点单位,除教学工作外,还编写华文教材,发行到美国、加拿大、柬埔寨等国家。这个项目的确立和建设,对拓展海外华文教育具有重大意义。"计算机信息与通信技术"学科,立足于为侨务工作和地方经济服务,目前该学科对内正为国务院侨办开发全国侨务管理信息系统,对外正与马来西亚董教总教育中心合作研制"马来西亚华校计算机教育系统"。计算机信息网络工程的建成,将大大改进侨务系统的现代管理手段,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外关系史与华侨华人"学科所在的华侨华人研究所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华侨华人研究专门机构,在全国独辟国别华侨史研究的新领域,出版了大批国别史专著。在当今华侨华人的经济迅速崛起,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形势下,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3.利用侨校优势拓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暨南大学面向海外和港澳台地区办学,拥有一批海外董事和众多的海外校友,80%的教工有海外关系,这是学校对外进行交流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学校一直重视发挥这种侨校优势,通过多种途径与国际学术界建立了广泛联系,与世界先进国家和港澳地区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英、日、德等国家及港澳地区34所高校和学术机构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从1992年至1997年,全校派遣出国或赴港澳台访问考察、合作科研、留学深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教师共3119人(次),接待来校讲学交流、参观访问的专家学者和其他人士共9844人(次)。

与境外合作办学是我校教学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将国外和港澳的智力成果直接引入我校的学历教育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具备现代社会所需知识和技能结构。我校经济学院与英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合作,举办ACCA考试辅导班;现代管理中心同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及香港大学合作,在校内开设国际会计师培训班。成人教育也拓展到港澳,先后与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澳门业余进修中心、澳门护士学会等联合办班,培养了一批本专科成人教育学生。学校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开展与港澳高校和学术机构的科研合作,或组成联合课题组,双方共同承担课题各阶段研究任务并分担研究经费;或双方共同商定研究课题,分头研究,定期召开研讨会;还采用对方出资我方承担项目研究等方式。几年来通过合作科研方式进行了多项研究,取得显著效果。

三、加大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提高办学效益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教管理体制改革日益迫切,高等教育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建立利于人才培养、利于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机制,从而形成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

1.大胆探索实践,完善管理体制

近年来,我校根据侨校特点对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形成开放式办学的新格局和有特色的管理体制,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领导班子实行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分口分级管理,着力建立一个统一协调的决策核心。

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学校整体改革的重要方面,学校以竞争激励为导向的人事管理改革与分配制度改革相结合,在基本完成人员定编、定岗、定任务的基础上对教师、干部实行聘任制,对工人实行合同制,并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度。设立人才交流中心,对富余人员重新安置。随着竞争意识的增强,教职工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2.结合侨校实际,实行多种形式的学院制

我校是全国实行学院制较早的高校之一,目前设有七个学院。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学院制也在不断完善。中旅学院和华文学院是我校1993年创办的学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形势蓬勃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和"华文热"的兴起。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校与香港中旅、中国中旅、深圳特区华侨城、广东中旅、福建中旅等5家企业合作在深圳华侨城创办暨南大学中旅学院,这是校企合作办学形式的新尝试。华文学院则是在广州华侨补校原址组建,面向海外华侨、华人及其他外国人士开展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的学院。这两学院的创办,使暨大办学形式更加多样,侨校特色更加鲜明,效益更加提高。

3.实施多渠道办学,改善办学条件

一是主管部委和地方政府联合办学,国务院侨办与广东省人民政府达成协议,共同建设暨南大学,并设专项投入。广东省对我校办学给予了巨大支持,投资300万元在我校建设现代电子技术实验室。从1989年到1996年,广东省给我校的财政补贴和拨款等达6894万元。二是校企联合办学,由我校与中旅系统合作兴办中旅学院,中旅系统5家企业共同筹资近1亿元作为建院投资和教学经费。从1992年开始,香港中旅集团连续5年每年资助我校680万元,用于添置和更新教学实验设备。我校还与石油部、广东省计委、南海市邮电局等企业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共获资助1千万元。三是与地方政府联合办学。近年,深圳市人民医院和珠海市人民医院先后获准成为我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和第三附属医院,增强了临床教学和科研力量。四是境外热心人士和校友资助办学,1978年以来,我校得到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及董事、校友资助总共已逾1亿元,大大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

本世纪末至21世纪初是我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进一步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历史时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与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交往将更加密切。良好的国际环境为华侨高等教育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发展机遇,华侨高校要肩负起办好华侨高等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为华侨华人社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立足于现有基础,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使暨南大学在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进入国内高校先进行列,成为我国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办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成为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华侨华人社会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主义华侨大学。

标签:;  ;  ;  ;  ;  ;  

海外高校办学特色的探索与实践_华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