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电影十年发展演变研究_中国电影论文

新世纪中国电影十年发展演变研究_中国电影论文

新世纪10年中国电影发展嬗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年中论文,国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分类号:J9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1)01-0060-06

2011年马上到来,人类时间进程表上即将顺当跨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但在文化日历上,人们的确被中国电影前一个10年的急速变化而所取得的蓬勃发展成绩感到惊讶。在2010年岁末的三大贺岁片:姜文的《让子弹飞》、陈凯歌的《赵氏孤儿》、和冯小刚的《非诚勿扰2》轰轰烈烈相继登场对决的热闹中,中国电影第一次实现票房100亿人民币的盛举即将实现。①我们不能不把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完满结束和将要展开的第二个10年的中国电影的发展,看成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换交接:快速奔跑疾速增长。21世纪的前10年几乎可以看作凝缩了中国电影发展路途中的跌宕起伏的多样变化图景:包括抵抗域外强盛力量、起伏不定探索新路、到自足自信强盛亮相。这是近10年中国电影清晰明了的行走路径。而只有迈过了才知道难能可贵。所以,反观得失、小结经验,就是我们在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理应做好的事情。

总体而言,中国电影是社会经济文化跃进的相伴物。文化历史总是在伴随社会历史的前行而起落,2008年北京奥运会绽放的烟火让世界开始惊讶中国的强盛凸起;2009年中国建国60年国力猛然跃升到世人面前,我们忽然发现自己站在了世界的关注重心位置;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凸显了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强盛,而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现实甚至伴随着妒忌和压力而来的时候,中国电影也疾速成长。新世纪短短十年,中国电影走过了最为低谷徘徊到旺盛突进的道路,一路高歌,引出了电影大国论向电影强国梦跃进的强烈呼吁。不言而喻,中国电影引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大热良机,也引来文化高涨的机运,于是,在向新的10年跃进的时候,往昔路径和得失就具有了参考借鉴意义。

一、10年总体走向判断

21世纪中国电影围绕着三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而形成三个不同起伏变化,其一是入世阶段低迷徘徊,其二是中国电影诞生百年时开始缓慢爬升,其三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踏步高调突进的差异性图景。

1、入世阶段的中国电影低迷徘徊令人难忘。

在中国电影丰盛时节人们纷纷议论挑剔现状时,会不会忘却了中国电影入世前后的艰难状态。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恰恰是中国电影陷入低谷的关口,在20世纪80年代的鼎盛时期,中国电影曾经创造了社会大众最为拥戴的局面,在1989年极低票价的计划经济年代,电影票房收入为27亿元,但是,观众人次是令人咋舌的293亿人次。延及到1990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25亿元。但1995年,全国电影票房跌破10亿人民币,电影产量不足100部。挨近21世纪的1999年,电影票房收入只有8.1亿元,观众人次不足3亿,观众流失上百倍。而2000年电影票房依然只是8.6亿的低水平。中国电影的低谷让人们莫衷一是,而加入世贸的日期一天天到来的世纪交接时期,人们的失望和痛苦,造就了一些学者甚至期望落寞中的中国电影及早死去的呼喊,那也许只是为了换来死而后生的新生,也许是对于当时状态不满而开出的猛药,但那种对于入世的前景的绝望显而易见。入世肯定不是牢狱,但基于悲观的人们,对于入世后好莱坞强悍的入侵将给予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前景的负面影响的认知,都不可避免忧心忡忡。而实际上当时中国电影的确在票房、受众心理认知、电影艺术被教化所禁锢,到电影的创作情绪都处在极度低谷时期。即便是期望入世带来转机的人们也难以预测今后的发展状况。

忧虑是必要的,中国电影绝不能如台湾电影市场一度被好莱坞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惊醒自己激发创造对于“入世”前后的人们而言是一种思考的准备,也是后来时刻警觉本土创作是否能够发挥优势不被外敌打垮的精神提醒。事实证明,没有那一个艰难,对于日后的挣脱困境和希求什么,不会有更为积极的动力。

2、中国电影百年时的缓慢爬升初露曙光。

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中期,“入世”后的震荡逐渐被发展的希望所代替,市场改革尤其是院线制的实施、国家“入世”协约对市场适当保护政策的收效、审查制度的相对开放、创作宽容度的提高等等,都有力地促进了本土电影创作市场的回温。相比于20世纪90年代的市场改革,21世纪的整体经济市场机制的逐渐建立和“入世”促发的改革热情,将中国电影从衰颓的境地中拉出,“入世”并没有让好莱坞统辖天下,反而有效地推动电影市场和机制的有效改革,激励了本土创作的苏醒。在面对世界发展的视野中,体制革新、市场运营机制、投融资意识觉醒、创作多元化发展、票房意识的明确等等属于21世纪的认知都逐渐推升出中国电影的新景观。在中国电影100年诞辰前后,本土电影市场结束了下滑局面日渐上升。从时序变化上看,2002年全国票房收入9.5亿,2003年11亿元,2004年国内城市影院票房收入15.2亿元,2005年20亿元,2006年2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8%。中国电影开始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而国产影片票房收入占总票房收入的55.03%,后来更随之连续多年超过进口影片。本土创作的主宰局面已经呈现。

事实证明,入世时忧虑被好莱坞一统天下的局面并没有出现,而从极度悲观到期望借助外力才能改变中国电影低谷的认识也相当幼稚,本土创作市场的发展依然需要自身的市场机制和政策有力扶持乃至于必要的保护,最为关键的是建立激励从创作到市场实现的机制,完善从创意、宣传到影院、银幕个数增长的政策,吸纳多种形态的内外资本进入电影产业,给予创作更为宽容的创作鼓励等等,都是中国电影得以产业新生和创作爬升的重要条件。

3、新中国成立60年诞辰的高调突进确立了大发展的稳固基础。

随着市场化的逐步稳定,中国电影昂扬挺立并且产生超越性姿态。从第一个10年中叶开始,中国电影的上扬趋势日渐明显,国产影片在全年票房中占据一半以上份额持续出现,中国电影的积极性因素日渐得到鼓励,良好发展局面令人鼓舞。随着改革的深入,电影文化鼓励政策越来越明确并卓有成效,乃至于一度促发了对于电影从审查制转化为分级制的急切期望,“电影促进法”呼之欲出而以为进一步发展就需要该法才能实现的热议不绝如缕。其实,社会经济发展才是重要的促发因素,而人们的文化意识觉醒是推动产业加快运作的内在动力。随着市场机制基本顺畅运行、投融资体系开始实施收效、创作鼓励加大,大片确立主宰地位的第一个10年后期,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喜人态势。从2006年262亿元人民币到2007年国内票房上升为33亿,2008年稳步加到43.4亿,而2009年加快步伐突进到62.06亿,中国电影的市场高涨期顿然到来。及至2010年大跨度地上升到100亿票房已经没有悬念的时候,加速度的发展不是可能而是扎实的现实。

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市场收益、投资高涨,还是观众对于影院的热情,创作优秀作品数量增加,中国电影的大发展态势都似乎无可阻挡,这促使了2009年国家出台相关战略鼓励政策,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突出显示了国家层面支持推动中国电影的架势,也让人分外感受到中国电影发展的美好前景,其中提及:“电影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之一,电影产业属于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文化产业。大力繁荣发展电影产业,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于扩大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电影业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产品日益丰富、市场日益活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专为电影发布的指导性文件,预示着中国电影的大步迈进的良好政策外力和自身端正态势。随着《阿凡达》在国内市场和世界电影业取得巨大的关注,国家不断调研本土电影的大发展前景,即将出台相关强国电影发展规划,中国电影迎来黄金机遇期已经成为共同的认识。

二、发展状貌描述

新世纪10年短短时间,中国电影状貌已经发生了别样的变化,在市场层面今非昔比。“可以确定,中国电影的基本景观是:已经超常规发展跃动非常;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大众感兴趣的文化娱乐对象;已经具有产业确立的规模。”②但作为文化产品,其整体显现的状貌是前所未有的复杂丰富。概略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透视其变化。

1、呈现状态

10年电影的发展,显现出从心态不自信、市场失落,到创作胆略和市场立足的自足自立昂扬状态。世纪初和2010年的中国电影样态显然不一样,市场基础、大众欢迎、与创作热闹都今非昔比。在早期犹豫担忧的境况下,电影叙事老套,艺术表现陈俗,情感表现枯燥,精神世界展示低哑。我们期待的新一代导演始终陷落在暗淡的角落中呻吟,惯性生产的电影成本微不足道却市场多无反应,整个电影行业处在茫然无序的状况中。而打破成规的创作不能不提到至今依然众说纷纭的《英雄》。“张艺谋的本土第一部商业大片《英雄》,为相当低迷的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③这个开启“大片”制作形态和反叛传统内容惯性的张艺谋电影,似死水微澜般荡起了市场反响。2002年末出现的张艺谋的《英雄》以2.5亿的票房创下了当时国产片的票房之奇高,它召唤了“国产大片时期”的到来,从此大片和中国电影市场复苏结下不解之缘,随后的类似影片也相继登场。今天看来,《英雄》的独特性是:在历史观念中被批评家指责多,而在历史机缘下市场收益大,影片不仅在国内而且在美国的2000家电影院同时公映,蝉联北美票房榜两周冠军后积累了5370万美元的收入,最终《英雄》全球总票房约达到14.5亿人民币之巨,④迄今还是国产片难以企及的。而其时还基本处在从低迷中开始醒悟的国内市场,能获得2,5亿人民币几乎是奇迹,此外,在市场尝试中,《英雄》第一次在深圳打响了中国电影防盗版阻击战;第一次拍卖音像版权以1780万的价格把纪录刷新了近100倍;第一次包机首映;第一次有一部电影大规模投放电视商业广告等等,显露了产业发展的尝试自信。而在“走出去”的收效中,《英雄》“它是1981年到2005年间所有外国影片在美国票房排名中的第三位。”⑤随着市场改革的深入,中国电影的繁盛局面慢慢到来,这里的核心是市场规模确立优势的丰富性状态。今非昔比,2009年国产电影连续7年超过进口影片,2009和2010贺岁档季上30亿的档期高收入等,都在鼓舞着电影人对于中国电影的充分信心。

2、规则显现

显然,世纪初至今,中国电影的变化不可谓不大,早期复苏票房是以20%上扬,而在第一个10年中期爬升开始,加速发展,从2006年至2010年的5年间,中国电影票房市场几乎均以每年超过40%的速度增长。而当初入世担忧的“狼来了”的惊慌,也其实就在构建本土“土狼”基础上化解了好莱坞之狼的威胁。市场规则的确立是从市场表现上的无序探索到形成生存规律性的发展状态,使得目前人们已经基本确认了电影发展不能不依赖市场机制来保证和促发。电影不仅是观念形态上的艺术优劣,而且是和市场接受条件和大众感知可能息息相关。中央政府在建立市场的过程中,积极推动市场生存的基础之影院和银幕的增加,成效显著。影院数量和银幕块数是无论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同样生存的必备基础,呼应大众需要和观影效果是审美的基本条件等等认知。按照电影局发布的指标,2009年全年主流市场新增影院142家,新增银幕626块,平均每天增长1.7块,全国主流院线银幕总计达到4723块。与之同步发展的是电影放映数字化程度全面提升。在2009年新建的电影院中,数字影厅达到500多个,约占新增影厅的80%,部分影院实现了全部数字化放映。

近几年市场规则的凸显还在宣传发行和档期意识的强化上,完全市场化必然注重宣传效应,按照好莱坞的规则,近年平均每部电影成本为1亿美元,而宣传成本就有3千万到5千万美元,这是市场需要的获利准则,不如此难以取得市场关注。中国电影也开始注重电影宣传,近年举凡大片都避免不了多样的宣传推销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的大型首映式、媒体宣传轰炸、零点首映、主创马不停蹄地四处参与剧场见面会等等,将电影之外的立体宣传做得轰轰烈烈。2010年市场宣传,最为令人瞩目的就是投资1亿人民币的《让子弹飞》,宣传费用即达5千万元。大片服膺宣传规则得到的回报和小片产出即死形成鲜明对比。

档期形成更是产业化规则的显示成果。票房档期决定了电影的受众群落,这里的核心是档期显明确认的要害,夺取档期争得观众注意是不能不顾及的要素。档期意识的逐渐明朗无疑是产业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结果,尤其是2008-2009的贺岁档爆发式亮眼而为人瞩目,确定了贺岁档成为年度第一重要档期,按照2009年北京新影联院线副总经理高军的说法:“当年整个贺岁档的票房1亿左右,增加到今年13亿左右,发展了13倍”,⑥究其实质,除了中国电影数量的繁荣需要汇聚点外,档期意识增强是首当其冲的关键:对生产者而言,来自于市场概念的“档期”决定收视群对电影的高度关注,抢夺市场尤其是在贺岁档至关重要。对于观众而言,档期意识就是在重要档期里看电影的意识越来越强,那时,自觉呼应到影院看电影的热情增高。对于厂家和放映商市场意识而言,瞩目贺岁档推动了贺岁档几乎拉伸为贺岁季,不少生产者甚至专为这一档期生产产品,放映商在这段时间摩拳擦掌抢夺全年最大的利润。由此,在中国电影档期意识强化后面,扩展不同档期的认识也越发明显,除了挤入贺岁档,2009年暑期档形成第二大热门档期,第三大档期在国庆档也得到确立等等,整体上证明着中国电影持续发展的态势。必须看到,关于贺岁电影已经相当程度上改变了电影既有观念。以往传统认识以为电影更多是内容产品,艺术表达才是第一位要求,但确立在电影产品需要市场实践确认的前提下,电影的认识观念需要修正,贺岁电影给予我们看中国电影的新角度:电影创作不只是剧作创作,而且是包容市场生存适应的整体运作;电影艺术也并非只是内容显现,还是整体市场呈现;电影形象不仅取决于创作呈现而且还依存于大众心理现象。总之,贺岁电影让我们明了“电影”产品价值的全面性才是现代电影作品实现的所在。

3、形态展示

中国电影形态变化明显,10年来的确经历了独语时代的限制到大众话语喧哗的变化。独语时代指在计划经济年代的基本围绕意识形态要求的表述,罔顾市场也没有事实上的市场压力,但电影的受众单一接受也自成一体,譬如市场化年代的当下,城市电影观众不到3亿人次,票房达到100亿。而在市场改革尚未展开的1989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为27亿元,但观众人次居然是293亿。而人们津津乐道的20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时代,还是没有市场压力,第四代、五代电影人的多样创作探索得以实现,造就了中国电影的一次辉煌高潮。但时过境迁,环境条件和语境都发生了变化。多元化的创作主体和喧嚣不一的话语环境使得中国电影进入大众喧哗时代,包括创作不能执迷小众心地的、政治教化的、艺术琢磨的等等单一要求,而市场在大众文化的浸染下,已经难以呼应脱离大众需求的创作。判断标准也自然发生着深刻变化。

大片形态呈现是最值得分析的现象。尽管“大片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⑦,但大片却成为近年人们议论不休的话题。人们已经知晓的是:尽管网络时代的莫衷一是的评判日渐明显,但电影在商业化市场中也已具有比较自如的承受力显而易见,其中从大片挨骂到大片占据主导位置是中国电影呈现形态的突出表现。新世纪初的一部《英雄》招引对于大片对传统的走样非议;《无极》、《夜宴》导致对于大片大而无当的论断,乃至于不少学者都认定是大片毁坏了电影艺术。但时至今日,无论是市场立足需要大片还是受众影响偏爱的多是大片,如果说以往我们还为艺术小片没有市场表现而喊冤也由此无形敌视大片,那么如今已经确认了中国电影不能不依赖大片,而大片不是艺术的死敌。电影似乎进入市场化时代而不是艺术化时代,何谓市场化时代?就是市场取舍决定创作。在这里,大众文化趣味决定改变了电影艺术的概念而日渐突出电影产品的概念,产品不能没有内容意义的艺术构成,但适应市场的规定性正日益凸显。

其实,与此同时,我们正在退出民族艺术风格取舍而进入全球文化相互影响彼此趋近化的路途中,即大众商品化阶段,不愿却不能回避的正是艺术创作越来越显得精致不得,个性不得,而随众自得的问题横亘在眼前。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要说:大片已经是中国电影景观,难以回避:

第一,中国电影避不开大片,目前状况下不讲大片既违反电影大局也违反大众似乎都能谈论的对象。大片是市场生存事实也是谈论批评的事实,切入其中可以展开看到中国电影的得失与历史因素。

第二,简单批评大片,以为这就是真理,这里就涉及前面谈到的混同流俗还是细致思考的关键。其实,每一个现象尤其是大众现象,除了“存在即合理”外,还有正反关照的可能。都说如此可能就是非如此的开始。

第三,大片时代的性质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而中国电影已经走在不可逆转的道路上,大片已经不是好不好、而是事实存在和支撑中国电影市场生存的要害,以为没有大片就艺术了,或者以为艺术就和大片绝缘等都是自以为是的认识。看看2009年中国电影市场获取前几位的上亿票房创作:《建国大业》4.2亿,《赤壁》(下)2.6亿,《三枪拍案惊奇》2.65亿,《十月围城》2.95亿,《风声》2.24亿,《南京!南京!》1.72亿,《疯狂的赛车》1.08亿,《游龙戏凤》1.02亿,《大内密探零零狗》1.02亿等等。不能说上述大收益创作都尽如人意但市场回报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必须说,大片时代是电影进入国际视野的标志——在自给自足的过去年代,可能有好作品但不是开放对等的背景。大片是市场生存第一的时代标志,有了大片的存在才有市场存在的目前状况,而这一状况不是你愿不愿意而是不能漠视。大片造就了中国电影市场国产占据超过半壁江山的民族满足感,也刺激了生产投资的可能。

其实,大片的确是应和了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传媒时代的命题。创作上二八规律同样在电影上还有普遍性:80%资金投向少量的大片商业片,20%收益取得在80%。在认可市场已经进入所谓的大片时代,但我们却不能忽视大片导致的问题——也是人类总要遭遇到的问题的缩影: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市场让人们忧虑的是包括大片时代的生存法则和我们的理想期待有文化差距。比如,A.艺术自由的创作和制约的传统冲撞,在大片时代日渐明显。艺术自由绝对不能自由无羁,因为事实告诉你市场不容易认可。而大众需求的制约和艺术传统形成冲撞又是屡见不怪的现象。B.而大众市场选择的盲目和道德自觉的博弈形成,叫好和叫座之间常常是矛盾现象。《太阳照常升起》如何理解的认识就是一个突出现象。C.电影人意识形态把控和自由市场求取的平衡难以实现。总之,从2006年的过亿影片只5部就为人津津乐道,2007年慢升为7部,到2008年开始10部以上的亿元大片不断刺激人们的眼球,观众已经习以为常。2010年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席卷14亿人民币的惊讶未过,国产大片《唐山大地震》又超记录地获得6.6亿高票房。而2011年张艺谋新片居然高调宣布制作费高达7亿而宣扬票房企求超10亿。我们已经无需在超越大片可否上纠缠而是要在大片基础上研究电影文化的完善发展路径,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工业守则和艺术表达如何谐和并进。

4、文化观念气度

10年来,从闭锁的约束到开放的大度,是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向,而最为典型的表现是所谓的主旋律商业化和商业影片的主旋律化。其实更为贴切的解释是,中国电影一方面在消解单一性判断的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不应该壁垒森严的鸿沟,另一方面创作在内含质量和形式吸引大众上可以找到相容的世界性标准:情感渗透和眼球注意力。这里的核心是主旋律基本形成向大众趣味的转换的意义。其实我们也有过所谓的主旋律创作的大众接受的佳作,在《焦裕禄》、《周恩来》、《孔繁森》等等创作为大众所倾倒的年代,电影内涵本身的吸引力是第一位的,后来着力打造的一些主旋律由于胶着于教化灌输而败坏了原本主旋律的趣味。

随着市场机制的形成,自主选择的多样,将主旋律定义为主流创作的宽泛性意味深长,而创作的改变将在题材上限定性扩展,即便是限定性题材的艺术把握也开始充满常人情感接受的要素。2010年的《第一书记》就是值得敬佩的主流创作的出色之作。而2009年的《沂蒙六姐妹》的情感感染动人却依旧绝对是主旋律创作的佳作,而2010年的《唐山大地震》同样感动人心,谁说不是主流创作的优秀作品呢?其实,开放观念的年代和市场化的时代,核心的当下问题,不是题材的而是如何艺术表现。精神文化的认知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们已经看到严肃的艺术坚守向娱乐大众的轻松方向迈进,是越来越明显的事实,从张艺谋零星的试探到《三枪拍案惊奇》义无反顾的大俗,从陈凯歌试水失败的《无极》,到颇受影评家不满以为弱于《霸王别姬》的《梅兰芳》,从冯小刚坚守俗众情态而不断增添大众文化元素,但不失态的几部游刃有余的创作如《天下无贼》、《集结号》、《非诚勿扰1》等,都从不同层面看到文化走向的复杂性和多元传导意义。

传统严肃艺术的失落未必以通俗为代价,轰轰烈烈的古怪喜剧的兴盛,也不会遮蔽中国电影艺术延展的热情。但这里的核心却的确是艺术审美趣味的时代转变使然。技术不是电影的唯一基础,艺术质量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按照北京电影学院数字技术研究所所长刘戈三这位技术专家的认知:“《阿凡达》即使抛开3D技术,也仍是一部优秀的影片,可以说一部优秀的电影因为3D技术的加入将更加优秀,而一部平庸的电影即使有了再好的3D技术依然平庸”。⑧时尚悦众也不是俘获大众的全部要素,取悦市场的招数固然许多,但中国电影的根本还在于艺术文化内涵的坚守和多元化创作的宽容,维系市场需要审时度势,但维系艺术文化的长远发展核心是文化品质的把握。

三、新10年的期望

检阅新世纪10年创作,中国电影走过的是市场立足、文化翻身和实力倍增的阶段。新的10年将迎来政策激励、影响激增、实力跃升的新阶段。中国电影目标是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2010年按照多方预测,100亿城市电影票房目标一旦实现,就将位居全球第6名,城市观影人次超过2.5亿是全球第二,而全国城市银幕数接近6000块的目标也将成为世界第二,农村银幕总数是世界第一。在此基础上,5年后的2015年,期望城市电影票房实现200亿人民币而成为世界第二(网络不少文章预测300亿似乎过于高调,这里谨慎下调),银幕块数达到1万块,依然为全球第二。至于保持全国观影人次增长依然世界第二和农村多种银幕数的第一应当没有问题。到10年后的2020年期望全国城市电影票房超过400亿人民币稳固保持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目标,但观影人次将大幅度增长,比目前增加5至6倍实现世界第一人次观影数据。新的10年中国电影的目标十分诱人。

数据是一种实现的可观指标,而在这后面则是文化增长的支撑。我们需要积极推进指标增长,不如此产业形态的动力难以持续,但我们更应该强力推进电影精神文化的建设,不如此,高端目标的后劲就不足以支撑。著名摄影师穆德远对同学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的评价令人深思:“对于完全具备造型掌控能力的张艺谋而言,《三枪拍案惊奇》影像水准的降级,不是水平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是创作者主动放弃了用造型提升影片艺术水准同时赢得市场这样一条思路或者一面旗帜”⑨。显然,继续强调电影文化软实力建设就意义重大。其实电影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国家电影局局长童刚的话值得提及:“软实力不仅体现在理念上,软实力也要有硬指标。生产数量、票房数字、观众人次以及能否深入参与国际竞争进而影响世界,这些都是硬指标。”⑩我们在理解软实力的实际呈现和指标后面的文化内涵上的确需要更为辩证地认知。

电影肯定不是直接的经济影响力对象,但对于高于经济指标的国家政治文化影响力而言,电影虽小却作用不小。文化软实力中电影影响力非常重要,中国电影对于国民的文化素养培育和对外的文化感召力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显然,电影已经大大扩展了社会影响,人们对于电影所透视的社会生活有更大的关注,在过去的10年间,电影艺术认知似乎不同以往,但电影文化软实力却增强发展,其物质指标支撑是重要因素。电影影响力和对于大众的召唤性都有很大提升,其观影热情是主要表现,影院数量和银幕块数是重要支持条件。但电影还没有达到期望的一般指标。文化影响力就关注而言是基础却不是夺取人心感悟生活魅力、与提升精神质量和情感境界。我们其实应该做更多的超越技术要求的文化艺术建设工作,在本土电影的可持续增长中,物质条件增长必不可少,但文化精神的投注尤其重要。强调而言,娱乐文化铺天盖地不是电影艺术文化影响力的体现;电影缺乏现实社会关注不能实现影响力;电影没有人心温暖和情感慰藉便不会产生软实力;电影不给人思考更没有实力支撑自然不具备软实力。新的10年中国电影是不是提升了文化影响力,就在于自身是不是提升了文化意识。

注释:

①2010年末各种网络传媒都有相关的文字期待。

②周星《中国电影实现文化软实力的背景、动因与发展分析》,《艺术百家》,2010年第5期,第9页。

③饶曙光《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第536页。

④王群《中国大片的成长之路》,《社会变迁与国家形象》,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版,第334页。

⑤陆绍阳《新中国电影变革60年》,《社会变迁与国家形象》,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版,第601页。

⑥高军《贺岁档的可发展空间》,《当代电影》,2009年6月增刊《贺岁片专题研究》,第11页。

⑦同③,第534页。

⑧刘戈三《数字3D电影时代已经到来了?》,《中国电影2009》,中国电影出版社,第32页。

⑨穆德远《浮华背后的隐忧》,《中国电影2009》,中国电影出版社,第14页。

⑩童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迎接中国电影黄金机遇期》,《社会变迁与国家形象》,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页。

标签:;  ;  ;  ;  ;  ;  ;  

新世纪中国电影十年发展演变研究_中国电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