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媒体:如何应对民族阅读危机_读书论文

纸质媒体:如何应对民族阅读危机_读书论文

纸质媒介:如何应对国民阅读危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纸质论文,媒介论文,如何应对论文,国民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2005年我国识字者阅读率只有48.7%,首次低于50%,比2003年的51.7%下降了3%,比1999年的60.4%则下降了11.7%。从而证明纸质媒介的阅读正与人们渐行渐远已成事实。一方面,我们端坐在“第一出版大国”的宝座上制造出版业的繁荣景象,另一方面却有一半以上的识字国民不读书。问题出在哪儿?是电视、网络等其他媒介抢走了读者,还是工作生活的压力挤占了我们阅读的时间,抑或是出版业的急功近利、出版物鱼龙混杂的现状让我们没好书可读?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面对国民阅读危机,我们将如何应对呢?

阅读率下降波及全球

《中华读书报》对中小学暑期阅读进行过调查,数据显示,在北京城区中小学生中,每周读书 3-5小时者占45.1%,1-2小时者占25%,6小时以上者占20.6%,基本不读书的占9.3%。即使是在阅读率最高的大学生群体中,近几年来阅读时间也在逐渐减少。一项关于大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每周课外阅读不足5小时的,竟占到51.8%。另据调查,某国内著名大学的各个班级中,至少有3-5人大学4年未到图书馆借过一本书。

事实上,阅读危机是个全球性的问题。图书、杂志、报纸等纸质媒介(印刷媒介)的传播主体地位正在丧失,人们的阅读时间已经渐渐被电视、广播、网络等电子媒介占有。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的一份报告表明,美国人的阅读行为出现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拿文学阅读为例:文学阅读在不同性别、种族、文化层次和年龄水平的读者中都呈下降的趋势,且年龄越小,文学阅读的下降比例就越高。报告警告说,按照目前的流失比率,文学阅读作为一种休闲行为将在半个世纪后从本质上消失。

即使在德国这个素有出版传统和理性阅读传统的国家,也正在体味到国人“阅读的兴致日益肃然,而阅读的能力——也逐渐低落”。据调查,德国人大约只将收入的1.25%用于购买报刊和图书,阅读被排在各种休闲媒体的第8位。

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出版学会会长清水英夫就尖锐地指出这一事实:“目前的现状是,书籍的使命和作用正在相对地降低,这是毋庸置疑的。”

谁抢走了纸质媒介的读者

那么,是谁抢走了纸质媒介的阅读者?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纸质媒介的阅读危机?

1.大众媒体多元化挤占读书时间

显然,电子媒介的出现正快速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传播手段的技术革命,使电子媒介相对于印刷媒介更显现出传播手段的优越。各类媒体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分流了印刷媒介的读者群体,特别是新一代的青年读者开始习惯网上阅读方式。

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课题组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 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传播方式多元化的多媒体时代,人们每天接触新媒体的时间显著增长。(见下表)

由下表我们可以看出,电视仍是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国民对电视的接触率达到94.6%,远远超过其他媒介。广播、电视的高覆盖率和及时快捷的传播方式,一直强有力地分流着图书、报纸的受众。各地交通电台持续火暴,更是夺去了很大一部分有车族阅读者。

我国国民对新出现的光电媒介显示出巨大的兴趣,其平均接触率大幅增长,从表1中我们还可以看出,CD/VCD(DVD)和MP3正在成为一种独立的大众媒介。不仅如此,采用新技术的光电媒介更新普及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与图书阅读率相反,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正在迅速增长。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揭示,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3年的18.3%,再到2005年的27.8%,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年来我国有网上阅读习惯的人数比例年均增幅40.0%。2005年每天通过互联网了解时事新闻的网民比例占网民总体的19.0%。与2001年相比,网民通过互联网了解时事新闻的比例提高了9.8%。

2005年我国国民对各类媒体平均每天接触率及其排序

媒介名称 接触率(%)/天 排序

电视 94.61

报纸 60.62

VCD(DVD) 42.93

杂志 39.74

图书 37.85

广播 29.36

上网 22.47

CD/MP319.88

注:媒体接触率是指每天花一定时间接触某一类媒体的人数占总样本之比例。

2.生存压力让阅读更趋功利性

不仅如此,现代人快节奏的生存方式使其没有多余的时间阅读图书。

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表明,“没时间读书”也是制约图书阅读率增长的最主要原因,甚至很多青年人已“不习惯读书”。有25.0%的人读书时间减少了;只有18.2%的人最近半年读书时间增加了。有些上班族在上下班途中还看看报纸和杂志,有些人则连报纸杂志都没时间看,更不用说读书了。

3.缺乏精品图书影响阅读兴趣

在调查中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读者“不知道读什么”书,并认为“没有可读的书”。而据调查,这“一部分读者”是最具备“文化人”素质的相当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和高校学生。这反映出一直困扰着我国出版业的老问题——精品图书缺乏,产销不对路。

尽管近几年,我国图书出版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单从我国2005年出版图书222473种、总印数 64.02亿册(张);出版报纸1931种、总印数412.6亿份;出版期刊9468种、总印数27.59亿册的数字看,中国书报刊出版总量已居世界首位无可争辩。但是,从1999年我国图书的出版销售就在66.7亿册这个数字徘徊。这不能不归罪于图书精品太少,有创意、吸引读者眼球的图书凤毛麟角。而在图书市场上,选题跟风、模仿现象严重,再加上盗版书、伪书充斥,都极大地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降低了读者对图书的预期值。读者对书籍的文本内容产生失望情绪,导致他们转向其他媒介获取信息和知识。

倡导全民阅读

1.明确纸媒阅读重要性

那么,纸质媒介的使命就要结束了吗?不。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尽管电视把一切变成了娱乐,互联网改变了一代人的阅读方式,但纸质媒介传统的阅读却不可取代。

清水英夫认为,“一般的情况是,以新闻信息为中心的信息的传递,是随着新媒介的发达而不断发生巨大变化的。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就认为活字媒介已经过时,图书的使命已经结束。否定图书、轻视图书,就等于舍弃了我们文化的最基本的部分。现在的新媒介,即使成为信息工具,也不能成为思想的担当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图书就是思想本身。”

关于这点,曾任联合国哈马舍尔德图书馆馆长的列夫·乌拉基米洛夫说过:“不管采取何种新颖的传播手段,都不能完全取代作为信息源的图书。”“图书是一种持续性的信息手段,它像一个巨型的储油罐,如果需要的话,随时可以从中摄取不同数量的信息。”

因此,与其他媒体相比,书籍等印刷媒介对增加知识、开阔眼界、提高个人品位和完善自我修养的教化作用尤为明显。

然而,我们该如何应对现实摆在我们面前的阅读危机呢?

2.借鉴外国的经验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阅读型社会,要提高国民素质,首先要使更多的人读到好书,养成读书习惯,而这又离不开读书指导。在全社会倡导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社会背景下,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指导、有影响的全民读书活动,非常必要。当然,建设阅读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合作努力,小范围、短时期的尝试很难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了解,一些国家已经积极采取措施,倡导全民阅读,应对阅读危机。比如英国就设立了由政府主导、民间机构全力参与的全国阅读年。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通过一个全年的活动,转变英国国民的阅读态度。在全世界最有影响的是“爱丁堡国际图书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年8月在苏格兰的爱丁堡举办国际文化节,其中包括艺术、图书、电影、音乐等。图书节是文化节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自1995年提出“学童读写运动”,陆续提出“美国阅读挑战”、“阅读高峰会”等计划,并明确规定高中生必读的21种书,从荷马、柏拉图到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直至《共产党宣言》、《圣经》。美国从1995年起还发起“反电视运动”,将每年的4月22日至28日定为“关闭电视周”,呼吁美国人在这一周关闭电视机。目前,这一活动已经在英国、加拿大、丹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得到响应。

3.政府倡导全社会推动

在中国,全民阅读状况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宣传和推动全民阅读,取得了很大成效。在2006年世界读书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教育部等11家部委共同向全社会提出,在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开展“爱读书,读好书”的全民阅读活动。另外,为提高9亿农民的国民整体素质,政府正在实施一项面向农民的公益性文化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期望在未来的5年内,通过在一些居住相对集中、人口密集的村庄建设20万家“农家书屋”,以缓解农民看书难、借书难、买书难。

各地各部门也纷纷以各种形式应对阅读危机,倡导全民阅读。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协会工作委员会已着手策划“21世纪新阅读行动”,呼吁上海青年“书人”——图书的创作者、设计者、生产者、服务者、流通者、销售者和研究者,积极主动创造新型、多元的符合读者需求的图书产品,开拓图书阅读的一片新天地。

北京市的“读书益民”工程已经列入市政府折子工程。计划从2005年起连续5年,筹集政府资金2000万元,为全市边远山区农村、农村中小学、来京务工人员聚集地捐建1000所“益民书屋”,初步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书屋网络系统。北京市委宣传部每年拨款250万元、市财政每年拨款150万元支持“读书益民”工程。

相信通过各方长期不懈努力,纸质媒介阅读率得到提高,公民文化水准基本素质都能得到整体提升。

标签:;  ;  ;  

纸质媒体:如何应对民族阅读危机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