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科研程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研论文,教材论文,程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知道,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实验——结论。小学自然课中具有“研究”性质的课也大都要渗透这种程序。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课文中的研究程序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具有多条研究程序,这些程序以不同的形式潜伏在课文中。
1.链条式
比如《卵石是怎样形成的》一课中的“研究程序”如下:
问题(卵石是问题(碎石从 问题(岩石
怎样形成的) → 哪里来的)→ 为何崩落)
↓ ↓↓
假设(也许是假设(也许是从假设(也许是风化
流水的作用)山上滚下的) 作用对岩石的破坏)
↓ ↓↓
实验(流水对实验(观察录像, 实验(风化作用
碎石的磨圆作河道考察等) 的模拟实验)
用)
↓ ↓↓
结论(流水的结论(碎石最初结论(风化作用
作用形成卵石) 是从山上滚下)造成岩石崩落)
要知道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就先要知道碎石是从哪里来的,要知道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就要先知道石头是怎样变碎的。这样,几个“问题”就构成了链条式的研究程序。
2.并列式
有些课文初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研究程序可言,但实际上却隐含了不少的研究程序在里面,如《认识岩石(一)》中就有一组并列的研究程序:
问题(岩石的结构怎样)→假设(也许……)→实验(眼看手摸等)→结论(颗粒状等)
问题(岩石的软硬怎样)→假设(也许……)→实验(用小刀、铜钥匙刻)→结论(岩石有软有硬)
问题(岩石遇盐酸是否冒泡)→假设(也许……)→实验(给不同的岩石滴盐酸)→结论(有的冒泡……)
三组研究程序的关系是并列式的关系。这种具有几组并列式研究程序的课文很多,诸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一)》、《动物与环境》等课文中均含有并列式研究程序。
3.总分式
有些课文的总体思路符合“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但为了解决这个总的“问题”,中间就需要一些分支性的研究程序,由这些分支性的研究程序共同来实现总的结论。比如《轮轴》一课就属于这种总分式的研究程序,如下面结构图。
具有这种形式研究程序的课文也不少,像《杠杆》等课文也属这种总分式的科研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