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辩证法论文,人与自然论文,学说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34X(2004)03-005-03
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近年来讨论得很热烈。不同见解纷呈,有的甚至是麦芒对针尖,这是学科繁荣的征兆。学术争鸣,越争越明。切忌以大帽子压人,以权威压人;切忌失去耐心,匆忙做结论。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向何处去?作为一家之言,我谈几点看法,以求教于同行大家。
一、从“中国哲学”合法性争论到有无“自然辩证法”的争论
“中国哲学”已经是很成热的学科,几十年来无人提出质疑,打过问号。近两年,事情起了变化。一些学者为中国有无“哲学”以及把“中国哲学”叫做“哲学”有无合法性问题,发生了争论。有些学者认为,哲学是欧洲和西方独有的,中国历史上不曾出现这种西方形态的思想,所以“中国哲学”不是哲学,叫做“中国思想”更恰当。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的建立,是通过引进西方哲学的观念、范式,而由传统的经学研究模式向现代的哲学研究模式转换来的。在转换中,西方的学术范式处于主动和支配地位,中国传统思想成了被处理的材料,结果是埋没、牺牲了中国哲学自身的“问题意识”、思考方式和“内在结构与旨趣”,使中国传统思想的固有意义被肢解而变得面目全非[1]。这场争论还在继续,而发人深思的是,它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是不是都要像经济一样,去与“国际接轨”?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现代化必须走出国门,逐步与世界性现代化浪潮接轨,在经济、贸易、金融、法律乃至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国内规则,必须逐步同国际游戏规则接轨。即使这样,也不意味着放弃自我,不意味着丢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不意味着事事都要接轨,尤其在政治、文化领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使某些方面必须接轨,也要实事求是,不能刮风。特别是在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方面,有的东西是不能接轨的,需要保持本色。马克思主义怎么接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怎么接轨?自然科学大多可以接轨,但像中医学,也接不了轨。
学科建设也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外国有而中国没有的先进学科,我们要填补空白,急起直追;外国没有而中国独有的先进学科,我们要发扬光大,保持特色,再上水平。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独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传播到中国,1956年制订的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就提出了要建设“自然辩证法学科”,1970年代末以来,自然辩证法研究再度辉煌,至今方兴未艾。于光远先生曾经提出:自然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群或科学部门体系”[2]。这个“大口袋”理论,对推动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联盟,促进中国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学、科技史、未来学、人才学等新兴学科的成长,培养和扶植一批新学科带头人,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功不可没。但其明显的弱点,是否定了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学科,致使当初浩浩荡蔼的自然辩证法大军陆续分道扬镳,另立山头;致使有无自然辩证法学科居然成了问题;致使后来因为自然辩证法只是恩格斯札记的题目和因为要与国际接轨,干脆易名曰“科学技术哲学”。这是不严肃的,也是不科学的。第一,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辩证法,完全没有必要接外国的轨。学科定位其实也简单,作为一级学科放在哲学或在法学之下即可。第二,国外只有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的名称也是不接轨的。第三,把它作为哲学的二级学科,贬低了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地位,既然如此,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岂不都要回归哲学学会旗下去?第四,科学技术哲学只能是自然辩证法的一部分内容,它不能包含自然观、科学观、科技与社会的内容,不利于跨学科研究,不利于广泛团结广大自然辩证法工作者。
近10多年来,许多自然辩证法工作者纷纷转向。造成这种结局,有新学科发展和实际需求的原因,也有把自然辩证法定位于科学技术哲学的原因。这众多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怎么可能都跟着我们研究一个哲学的二级学科呢?至今仍不改初衷的大体就剩下高校教师和一些与自然辩证法结下不解之缘的理论工作者了。这可以从《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的作者群的职业构成得到例证[3]。这是好现象吗?不是。把一个能紧密结合并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自然辩证法学科锁定在哲学二级学科上,脱离了中国国情,极大地削弱了它的生命力,并且最终有被实践所冷落的可能。
《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的作者群的职业构成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总计
高校 186
189
203
210
280
1068
科学院、社科院139 8 4 1549
其他 131911142279
近年来,在自然辩证法研究阵线中,又有一部分学者致力于“科学技术学”的研究和探索,并着力构建科学技术学的独立体系。这是一件好事,学科创新什么时候都应该鼓励和支持。但是,如果想继“科学技术哲学”之后再次“接轨”,取代自然辩证法学科,那也同样白费心血,不合时宜。力主以科学技术学代替自然辩证法的一个理由,是国外已有,效法有理。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伦塞勒尔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在上世纪80年代,相继建立了“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但是,S&TS是以多学科、跨学科和交叉为主的一个新型的研究领域,它强调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甚至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它没有也不希望涵盖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科学技术史的全部内容。因此,把S&TS翻译为“科学技术学”,是与其宗旨和内涵不相符的[4]。科学技术学不等于S&TS,更不能代替自然辩证法。
其实,目前倡导的科学技术学,无论从语义上或是内涵来看,在我看来,就是科学学。1953年,M·奥索克斯卡和S·奥索克斯基首先使用“Science of Science”的时候,科学就包含了技术。美国科学史家D·S·普赖较斯把科学学定义为“科学、技术、医学等等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运筹学及其它”[5]。所有著名的科学学研究者,包括D·贝尔纳、A·L·麦凯、J·齐曼、R·默顿等人,都没有把技术和工程技术排除在科学学之外。因此,科学技术学无论如何精心构筑,还是跳不出科学学的研究范围,退一步说,顶多也就是科学学+技术学。以科学学替代自然辩证法,科学性何在?
二、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
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可是要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6]因此,恩格斯从1873-1886年花了13年时间,对自然科学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写下了169篇札记、片断和10篇论文。目的很明确,就是“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什么是自然观?自然观不是我们通常的教科书所演绎的“自然界的辩证法”或“自然界的演化”介绍,自然观就是观自然,是人眼中的自然界,本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是各门实证科学的研究对象,不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越俎代疱去代替各门实证科学来研究自然界的演化。自然界对人来说是实在的、变化着的;而作为自觉意识存在的人,由于他的机动性、主动性、不确定性……总之,他的否定性存在方式,引起了人与自然交往关系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双方处于辩证的关系之中,这才有了辩证之法。自然辩证法就是研究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如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天然成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问题”[7],或者更加明白地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
第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不是自然界,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研究人与自然交往的基本手段、形式和中介的科学和技术,从对科学与技术的整体考察中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这就是为什么恩格斯说“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的缘故。第二,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因为自然辩证法不仅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哲学的考察,还要进行经济学的、社会学的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还会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第三,自然辩证法是“中国学派”,龚育之先生的观点是对的,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学派”[8],而不是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中国学派。那种企图让自然辩证法“超凡脱俗”,远离马克思主义,远离“政治”的想法,是不妥当的。第四,自然辩证法研究,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成果,并通过研究科学技术发展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要吸收和借鉴西方文明的先进成果,但非马克思主义的、与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的理论,不应当占据自然辩证法圣洁的理论殿堂。
这样定位的自然辩证法研究领域和真正内涵是什么?以人与自然关系作为逻辑主线,目前大多数自然辩证法教材所采用的“4大块”的结构是合理的,也是符合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实际和传统的。
1.人与自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研究自然界,依据当代自然科学认识所取得的实证成果,抽象出自然界发展变化的最一般规律或辩证法,及其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体现主、客观辩证法的统一,进而去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调适。
2.科学技术发展观。科学技术作为人与自然交往的基本手段、形式和中介,理所当然应纳入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之中。科学技术的本质是什么?它们有哪些主要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必须遵循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发展观,正是从人与自然关系来研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把科学技术系统放回到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去加以考察,从而阐明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3.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自然辩证法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研究人进行科学技术活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我们所说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做出的概括和总结,以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来理解科学技术方法的结构。我们不但要研究科学技术认识的一般过程、获取知识和科学抽象的方法,还要研究有效的、正确的改造世界的一系列方法论问题。但目前流行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多是一些方法技巧,没有哲学成份,应当排除在外。
4.科学、技术与社会。人是社会人,社会是人文自然,讨论人与自然关系,必须要讨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要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野,去研究科学技术活动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的科学技术系统,在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社会动力和社会条件,科学技术进步成果的消化吸收,又与社会大系统的诸因素有密切关系。因此,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对于提高国家科学技术能力和科学技术管理水平,加速科学技术及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
这里还有一个自然辩证法学科定位问题。现行的国务院学位办学科总目分类,最大的弊病是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应有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是博大精深的学问,而我国的学科分类,居然把它化整为零,把它拆散了,分别挂靠到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之下,作为二级学科。难道马克思主义理论连一级学科都不够格吗?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学科建设中地位不高,这也是有的学者老想把自然辩证法去掉,改名换姓,投到哲学或社会学门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我们的学科建设在与国际接轨中“忘了自己”,有中国特色和制度优势的学科,在自主的学科分类中却不愿给出一席之地,这是不符合常理的。我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应该调整原来的学科总目,把它放在第一类(如下表),这样就顺理成章了。这个分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总目中的哲学、经济学学科门类有交叉,这不要紧。实际上,现有分类中这种交叉学科不少,如“科学技术史“就不是在史学而是在理学之下;一些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作为化学的二级学科,而海洋化学、地球化学、生物化学就没有作为化学的二级学科。在这个分类中,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级学科,是非常恰当的。这样,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经济学、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等等,就可以作为二级学科,集合在自然辩证法学科之下,各自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一级学科的自然辩证法国外没有,不能“接轨”,那么二级学科都可以去接轨,各得其所,不亦乐乎?这样分类对自然辩证法研究活动的组织,研究成果的分类、管理、评审和学会活动的开展,都是有益的。
01 学科门类:马克思主义理论
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
010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0103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史
0104自然辩证法
010401 自然哲学
010402 科学技术学
010403 科学哲学
010404 技术哲学
010405 科技经济学
010406 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
010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0106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历史
收稿日期:2004-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