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飞到上海”中的宾语非及物动词现象_语义分析论文

试谈“飞上海”等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宾语论文,现象论文,不及物动词论文,试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0.1我们认为,及物动词可以定义为有逻辑宾语的动词, 不及物动词可以定义为没有逻辑宾语的动词。(注:逻辑宾语可以定义为由动词词汇意义规定要与动词一起“给出”的、表示动作行为等的客体的、在结构平面通常作宾语的语义成分。)在现代汉语里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都可以带宾语。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在情理之中,而不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却让人难以理解。对这个问题赵元任(1968)作出下述解释:不及物动词只能带表示某些意义(如目的地、出发地、存在者、来到者、出现者、离开者、消失者)的宾语,而及物动词则能带各种意义的宾语。(注:见《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298—299页。)有些学者接受了这种解释。(注:参看朱德熙(1982)56页,刘月华等(1983)95页。)但是我们认为这种解释不够准确,因为不及物动词的宾语表示的意义远不限于这样一些,请看例子:(注:这些例子都是我们听见有人这样说或看到之后记下来的,没有自己编的。对于其中有些例子是否成立可能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这些例子都是合乎规则的,只是其中有的比较少见而已,有了合适的语境,这些句子都是很自然的。)

这阵子我一直忙搬家/他哭他奶奶/小孩就活个妈妈/人就活个年轻/我在这儿就混个自由自在/早晨跑步就跑个空气新鲜/他跑了几个城市/他跑四百米/那时我们睡窑洞/模特走路是走胯/下个月我们飞特技/他走了一趟八卦掌/走八卦掌就走个精气神/在职人员考硕士走师资/他站了一会儿身段,喊了一会儿嗓子/我睡觉不习惯睡左边/刚才上楼我咳嗽那灯,可那灯没亮……

应该承认,不及物动词的宾语从表义类型上看是十分丰富的,很难尽举;同时,其中一些宾语很难从表义上准确归类,如:走胯/走八卦掌/活个自在/混日子/闹情绪/拼时间/闯红灯,(注:在孟琮等编写的《动词用法词典》里这些宾语被归入不易归类的“杂类”,见11页。)等等。而赵元任先生的解释成立的前提却应该是存在明确的、可以尽举的分类。

那么,如果从上述角度不能很好地揭示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规律,不及物动词带宾语还有没有规律呢?如果有,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准备在这方面作一些探讨。

0.2本文并不是要全面考察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 为使论题不过分庞杂,本文暂且不涉及下面几种情况,尽管这些也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1 )与“相互动词”相关的情况:(注:关于相互动词及其特点,见陶红印(1985)。)我和他紧挨着——我紧挨着他。(2 )与领有者和身体一部分相关的情况:他的眼睛睁了一下——他睁了一下眼睛。(3 )与使动意义相关的情况:篝火慢慢地灭了——他灭了两堆篝火。(4)与义项变化相对应的情况:义项1——露出愉快的表情:他笑了;义项2——讥笑:你也笑过穷人。(5)宾语是施事的情况:省监狱跑了两个犯人。(6)带准宾语的情况:笑了一下,跑了五分钟。(7)语义已经相当于一个词的真正的习用组合:泡蘑菇/哭鼻子。

0.3邢福义先生(1991 )指出了及物动词带“代体宾语”(如“打锦标赛”)的规律。我们认为及物动词带“代体宾语”与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在本质上有相通之处,所以邢福义先生对及物动词带“代体宾语”的分析也有助于我们认识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的性质,同时下文对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的分析大部分也适用于对及物动词带“代体宾语”的分析。下文中有个别地方由于一时找不到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例子暂时用及物动词带“代体宾语”的例子代替。

1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表义规律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表义规律可以从两个层面看,一个是比较具体的事理关系层面,一个是比较抽象的语法意义层面。

1.1从事理关系层面看。

1.1.1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表示的事理意义可以概括成如下格式:动+(‘谓’+名)。其中“动”是不及物动词,“名”是宾语,“谓”是个在句法平面上没有得到表现的语义成分,它的作用是说明“动”和“名”之间的事理关系,是根据“动”“名”和语境提示确定下来的。例如“飞上海”的事理意义是“飞+(往+上海)”,再如:

动+(谓+名)

走八卦掌走+(练 +八卦掌)

跑第一棒跑+(拿着+第一棒)

飞747客机 飞+(驾驶+747客机)

(跳探戈是)跳干脆劲儿 跳+(追求+干脆劲儿)

忙搬家 忙+(因为+搬家)

睡仰脚儿睡+(用…姿势+仰脚儿)

闯红灯 闯+(在…亮着的时候 +红灯)

1.1.2“谓”应该符合下述要求:(1)有可能是“名”的逻辑述语,(2)表示“‘谓’+名”在有关语境中是切题的(relevant), (3)“‘谓’+名”与“动”有明显或重要的事理关系,比如, “练八卦掌”与“走”的事理关系,“驾驶747 客机”与“飞”的事理关系是明显的;“在红灯亮着的时候”做不做“闯”的行为是重要的。

如果不符合上述要求,找出的“谓”可能就不是那个“不及物动词+宾语”的。具体地说,要求(1 )可以排除一些语义上无法配合进来的“谓”,比如,同样是“飞+宾语”,“飞上海”里的“谓”是“往”,不是“驾驶”,因为“驾驶”不可能是“上海”的逻辑述语。“飞747客机”里的“谓”是“驾驶”,不是“往”, 因为“往”不可能是“747客机”的逻辑述语。要求(2)通过排除一些在语境上不切题的“谓”,可以使人在几个可能的“谓”中做出正确选择,比如,“走胯”可以是“走+(突出+胯)”,也可以是“走+(经过+胯)”,但在“模特走路是走胯”里“谓”是“突出”,在“足少阳胆经走胯”里“谓”是“经过”。要求(3 )一方面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可以不说“练八卦掌”而改说“走八卦掌”,另一方面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不及物动词+宾语”可以说而另一些相似的“不及物动词+宾语”不能说,比如“闯红灯”可以说,“笑红灯”不能说,因为“在红灯亮着的时候”行人“是否继续前进”(即“闯不闯”)在我们的社会里被认为是一件重要的、值得谈论的事情,而在红灯亮着的时候笑不笑被认为是不重要的、不值得谈论的事情。能说“吃大碗儿”不能说“吃大劲儿”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作为一个语义成分,“谓”常常并不对应于某一个具体的词语,比如,“(他上班每天)挤公共汽车”里的“谓”既包括“进”,也包括“在…里”,还包括“下”;“吃情调”里的“谓”可以说是“追求”,也可以说是“享受”,还可以说是“体验”;“模特走路是走胯”里的“谓”可以说是“突出”,也可以说是“凭借”,还可以说是“摆动”等等。在这里重要的是应该认识到,由于“谓”是个语义成分,听话人理解一个“不及物动词+宾语”时只需要想到“谓”所代表的这种意义,通常并不需要确定这个意义究竟应该表达为哪一个词语。

“谓”在句法平面上主要体现为动词、“介词(+方位词)”或连词。

1.1.3 既然“不及物动词+宾语”从事理上看是“动+(‘谓’+名)”,说话时是否可以说“‘谓’+名”,不说“不及物动词+宾语”呢?有时是可以的,例如:

走八卦掌(走了一身汗)练八卦掌(练了一身汗)

你飞过747吗? 你驾驶/开过747吗?

我睡觉不习惯睡仰脚儿 我睡觉不习惯用仰脚儿的姿势

在这儿吃饭是吃情调在这儿吃饭是追求情调

有时就不行:

这两天我正忙搬家的事 *这两天我正因为搬家的事

我睡行军床吧??我在行军床上吧?

这里的区别主要是由“谓”在句法平面表现为动词还是介词、连词决定的。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指出,使用不及物动词带宾语这种组合时,“谓”是必需的,否则“动”和“名”就失去了语义联系;可是使用“‘谓’+名”时“动”却不是必需的。

1.1.4给动词释义时,若遇上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现象, 很容易把“谓”这部分意义归到动词词义里,比如,“跑材料”里的“跑”《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为某种事务而奔走”,其实这里的“为…”就是本文的“谓”。我们认为还是把这部分意义看成一种“上下文—语境义”,而不看成“跑”本身的意义为妥。如此说来,“跑”在这里仅仅是“奔走”的意思(“某种事务”也不是“跑”的意义)。(注:如果编写词典时对“谓”和动词词义不仔细加以区分,势必像下面这样给动词释义造成混乱:飞…⑥飞着表演:~特技。⑦驾驶(飞行工具):他~过波音。⑧飞往:~上海。⑨在(某地域)上飞:~高原/~峡谷。吃…⑦由(某人)出钱买食物(别人)吃:老张发财了,咱们今天就~他了。⑧吃着东西追求、体验:她吃西餐主要是~那个情调。⑨在(某供应饭菜的地方)吃那里做的饭:~食堂/~馆子。这么做,动词的义项就太琐碎了。当然,词义也是发展的,不能排除有些“谓”意义最后会成为动词词义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时这个动词就已经不是不及物动词,而是及物动词了。

朱德熙先生认为“睡一会儿”和“睡硬床”里的两个“睡”意义上有区别,所以,前一个“睡”是不及物动词,后一个“睡”是及物动词。我们觉得,这两个“睡”意义上的区别是上下文造成的,后一个“睡”有“谓”(在…上),前一个没有“谓”。)

1.2从语法意义层面看,同样一个客观事件,同样一种事理关系,可以用不同的语法意义加以反映。比如,“甲杀了乙”、“甲把乙杀了”和“乙被甲杀了”三句话表达的是同一件事,但在语法意义层面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前两句是通过主动句表达的,第三句是通过被动句表达的。在两个主动句里,前一句用非处置义表达,后一句用处置义表达。

许多“不及物动词+宾语”和一个“介词词组/其他修饰性状语+不及物动词”反映的客观事件相同,例如,坐沙发—在沙发上坐,跳黑天鹅—以黑天鹅的角色跳,忙搬家—因为搬家忙,飞北线—沿着北线飞。但是“不及物动词+宾语”里两个成分之间的语法意义,受动宾形式的控制,接近于“动作行为—‘客体’”,而“介词词组/其他修饰性状语+不及物动词”里两个成分之间的语法意义,受偏正关系的控制,则属于“修饰意义+中心意义”,所以,同样是“沙发”,在“坐沙发”里是被视为行动涉及的“客体”,而在“在沙发上坐”里是被视为行动发生的处所(环境信息的一部分)。“在沙发旁边坐”一般不说成“坐沙发旁边”,(注:作为“坐在/到沙发旁边”的变形,“坐沙发旁边”是可以说的,但是这是动补关系,和这里讨论的现象(动宾关系)不是一回事。)因为“沙发旁边”更适合于看作处所而不是客体。下面这个例子可能有助于体会出上述区别:

昨天我正在那条胡同里走路,忽然被人从后面抱住……

?昨天我正走那条胡同,忽然被人从后面抱住……

“学习雷锋”与“向雷锋学习”的区别与这里的区别很近似。

1.3 常规焦点在“不及物动词+宾语”和“介词词组/其他修饰性状语+不及物动词”两种组合中的位置也常常是有区别的:在“不及物动词+宾语”中常规焦点主要位于宾语这里,从语义上看,象走田字≈象呢,田字(一个口语体的句子);象走田字≠象走。请坐首席≈请首席≠请坐。在“介词词组/其他修饰性状语+不及物动词”中常规焦点主要在不及物动词这里。

2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结构的性质

2.1基本句。根据Edward L.Keenan(1976),“基本句”(BasicSentences )的概念可以概述如下:如果理解一个句子并不以理解另一个句子为前提,这个句子就是一个基本句。与非基本句相比,基本句的特点是:在形态和句法上的变化,比如,在时、体、情态、语态方面的变化,更为丰富;动词和句子的修饰语出现频率更高;更易于被包孕(内嵌);更易于与其他句子相连;更易于名词化、话题化、关系子句化;更易于变动其中的语序;更易于构成疑问句;更易于名词化、话题化、关系子句化;更易于变动其中的语序;更易于构成疑问句;更易于使用代词和使用省略。在语义上,基本句是单义的,陈述的,肯定的,信息量最小的,需要最少预设的句子。

除上述诸特点之外,我们觉得还可以从下述两个方面说明基本句:(1)基本句的主语、宾语与相应语义平面的逻辑主语、 逻辑宾语的对应关系是简单的,而不是交叉的或缺少一方:

按照早期生成句法理论框架,基本句属于应用短语结构规则生成的句子,而不属于应用转换规则生成的句子。知道动词的词汇意义和基本句法规则就可以造出基本句。(2)基本句对语境的依赖是最小的。

2.2 基本句概念对于揭示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结构的性质是有价值的。我们认为,大量的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句子,像“我吃苹果”等等,是基本句,而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句子都不是基本句。下面左栏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右栏是其他组合,两栏里的片断表示基本相同的客观事件:

睡窑洞在窑洞里睡觉

走胯 摆胯

走师资通过师资部门办手续

跑了三个特区 去了三个特区

笑老王笑是因为老王/因为老王,笑

忙搬家忙是因为搬家/因为搬家,忙

飞特技表演特技

下面这些现象表明左栏在句法变化上比右栏受到的限制多:

*四脚八叉地睡窑洞呢 在窑洞里四脚八叉地睡觉呢

*睡、练、学窑洞 在窑洞里睡觉、练气功、学外语

*打盹儿窑洞 在窑洞里打盹儿

睡沙发 在沙发上睡觉

*睡沙发 在沙发旁边睡觉

*睡老槐树

在老槐树下睡觉

*走动胯部

摆动胯部

*在职人员报考硕士生时去走的那个师资必须是学校一级的 在职人员报考硕士生时去办手续的那个师资部门必须是学校一级的

??在职人员报考硕士生一律走师资(在正式公文中)

在职人员报考硕士生一律通过师资部门办理手续(在正式公文中)

*奔走了三个特区 参观了三个特区

*害臊老王

害臊是因为老王/因为老王,她害臊了

*笑岔气了老王

笑岔气了是因为老王/因为老王干了那

么一件事,我们笑岔气了

*笑着笑着又哭了老王 笑着笑着又哭了是因为老王/因为老王

,她笑着笑着又哭了

*累缺觉 累是因为缺觉/因为缺觉,觉得累

*非常忙搬家 非常忙是因为搬家/因为搬家,非常忙

*比谁都忙搬家

比谁都忙是因为搬家/因为搬家,我比

谁都忙

*飞怎么样用一只手开飞机 表演怎么样用一只手开飞机

??飞特别技巧表演特别技巧

*飞行特技

演特技

可见左栏没有右栏那么基本,右栏差不多可以算是基本句,而左栏不是基本句。

由不及物动词带宾语构成的句子不是基本句这一点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证明:(1 )要理解“睡窑洞”需要先理解“在窑洞里睡觉”,要理解“飞特技”需要先理解“开着飞机表演特技”,可见“睡窑洞”等等不是基本句。(2)基本句是非歧义的, 可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经常由于“谓”的可变性而存在歧义:“睡…”可以是“在…里睡”,如“睡里屋”,也可以是“在…上睡”,如“睡大床”;“飞…”可以是“飞往…”,如“飞广州”,也可以是“飞过…”,如柯受良“飞黄河”;“跑…”可以是“为…而跑”,如“跑钢材”,也可以是“在…上跑”,如“跑柏油路”,还可以是“作为…来跑”,如“跑第四棒”,还可以是“按照…的轨迹来跑”,如“跑8字”,等等, 所以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句子不是基本句。(3 )基本句对语境的依赖是最小的,可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句子对语境有很大的依赖性,离开具体语境通常不能说。(4)典型的不及物动词没有逻辑宾语, 所以它们带的宾语不可能与一个逻辑宾语相对应,而2.1节中说过,这种在主、 宾语与逻辑主、宾语的对应中缺少一方的句子不是基本句。用早期生成理论来说,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句子难以用短语结构规则生成,它们应该属于应用转换规则生成的句子。留学生掌握了汉语的基本句法规则和一些不及物动词的词汇意义、基本用法之后,根本造不出来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句子。(5)不及物动词带宾语这种搭配属于“非常规搭配”。 我们做过的一个统计表明,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频率在2.8%左右, 及物动词带逻辑结构宾语(如“吃苹果”)的频率在49.4%左右,及物动词带非逻辑结构宾语(如“祥子就吃这辆车了”)的频率在4%左右。 从频率高低上看,“吃苹果”是一类,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和“吃这辆车”是另一类,前一类是常规搭配,后一类是非常规搭配。(注:参看郭继懋《用统计方法从语义平面看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区别》。)另外,《现代汉语实词搭配词典》(注:张寿康、 林杏光主编, 商务印书馆1992年出版。)收录“走”、“乐”两个不及物动词词条,“走”下收入“走独木桥”、“走中间”等,但没收“走田字”、“走八卦掌”、“走人事”等等,“乐”下则一个动宾搭配的例子(比如“乐他”)也未收。同样,及物动词带非逻辑结构宾语在这部词典中也很少收入,而“吃苹果”这样的常规搭配则大量收入。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些搭配的非常规性质。

非基本句所体现的种种特殊现象都是句子平面的现象,不是词组平面的现象。所以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也是句子平面的现象。

2.3非基本句并不是一个性质同一的类, 至少还可以分为两大类:(1)受比较明确的语法规则支配的句子, 如“鸡我不吃了”这类话题句,“你吃不吃鸡?”这种疑问句,“我是从上海来的广州”这种强调句,等等。(2)一部分严格地说不合语法, 而实际上又完成了交际任务的句子。这种句子在随便的口语中比较多见。其产生的原因是,一方面,人们说话时由于注意力分配上的原因,难免有在句子安排上不大用心的时候,另一方面,由于面对面说话时语境信息很充分,听话人借助语境信息往往也理解了对方以不大合法的方式表达的意义,而这实际上等于承认对方的表达是可以接受的,客观上起到一种“纵容”的作用,这样,时间长了,这种表达就有可能习非成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这种组合就属于(2)这一类情况。

3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这种表达的语体特点

3.1主要在口语中使用。这一点从动词上看得最清楚。 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往往都是在口语中经常使用的动词,而意义相近的口语中使用较少的不及物动词往往就不能带宾语:孩子就是活个妈妈—* 孩子就是生活个妈妈,我不是笑这件事—*我不是欢笑这件事, 得先去跑个指标来—*得先去奔走个指标来。但是在报刊语体里, 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的范围要宽一些,不少书面语动词也可以直接带宾语,如:饮恨西班牙,混迹名酒经销圈,驰骋特区,等等,其特点是,宾语为处所,动宾之间可以加进介词“于”,我们认为这是新闻文体为使行文简洁而使用的一种特有的表达方式,与本文所讨论的现象不是一回事,所以与我们的结论并没有矛盾。

根据我们的材料,可以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还有下述特点:(1 )是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或情绪的,表示自然现象的不及物动词,如“下雨”的“下”、“霜化了”的“化”、爆炸等,都不能这样带宾语;(2)属于那些最容易被想起来的动词,比如,表示“脚向前移动”, 最容易想起来的动词是“走”而不是“行走”、“步行”、“走动”等;(3)以单音节动词占大多数。根据我们的材料, 下面这些不及物动词都可以带宾语:走、跑、坐、站、跪、睡、住、歇、躺、活、泡、混、忙、笑、乐、哭、愁、急、飞、工作、休息、服务、挑战。在此应该指出,可以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绝不是一个边界清楚的封闭类,所以无法尽举。

3.2主要在比较随意的语体中使用,正式的语体中不宜使用。 下面这个会议通知里的“飞往西安”若说成“飞西安”就不合适:

……先生:

您提交的论文已通过专家委员会的审读,秘书处十分荣幸地通知您参加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华北分会首届科学报告会。兹将有关事宜敬告如下:

1.……

2.……

3.……坐火车者出站后请乘3路公共汽车到终点站, 下车即到西安外国语学院正门:飞往西安的飞机只到咸阳,请从咸阳坐民航班车……

4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的形成原因

4.1为了追求语句形式上的某个目标(修辞目标), 一个一般不能作不及物动词宾语的成分可以被强制性地放在不及物动词的宾语的位置上,如,为了造成句子的排比:改革金融政策,服务四化建设;吃窝头,睡土炕;关怀你,着想你,体贴你,鼓励你。尽管这是一个很强的动因,但由于这类现象在口语中并不多见,所以这里不多涉及。

4.2 本文讨论的这类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的主要成因是追求“经济”。追求“经济”得有可能性和必要性。下面分别来谈。

可能性体现在语义和句法形式两个方面。从语义方面看,可能性体现为两点:

4.2.1交际双方具备所需的有关背景知识, 无需特意说明就可以理解“不及物动词+宾语”里“动”与“名”之间的事理关系。1.1.1 节中说过,“不及物动词+宾语”在事理关系层面包含一个“谓”,这个“谓”从根儿上说只能来源于双方的背景知识(包括说话时的语境信息)。换个角度说,正是由于估计对方具备有关的背景知识——比如“飞武汉”里“动”与“名”之间究竟是飞“往”还是飞“过”等等——说话人才会用“飞武汉”表达自己的意思。说话人据以估计对方已经具备所需背景知识的途径至少有两个:(a )当有关背景知识是关于对方的生活或工作方面的事情的时候,说话人有理由认为对方已经具备该知识,比如,我们可以认为一个采购员已经知道“跑钢材”里“跑”与“钢材”之间是什么事理关系;(b )交际语境表明了“动”与“名”之间的事理关系。

上述原理也可以抽象地表述为:使用不及物动词带宾语以对方了解该不及物动词与有关名词的题元关系为必要条件。不论表示某事物的词语是否作某个不及物动词的宾语,这个事物与这个不及物动词所表示的行动之间的题元关系不变。(注:关于题元关系,参看徐烈炯(1995)第12章。)

4.2.2许多“不及物动词+宾语”通常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 特别明显的,例如,跑材料/跑水泥/跑硅钢/跑皮子等等主要在采购行业使用;跑车/跑长途/跑节假日/跑北线/跑青藏高原等等主要在运输行业使用;跑百米/跑马拉松/跑五千米等等主要在田径界使用;走师资/走人事/走财务/走哪个口儿等等主要在机关行政部门使用;飞雨天/飞长机/飞峡谷/飞编队/飞上海/飞北线/飞固定航班/飞超低空等等主要在航空行业使用;站宫位/站开位/站一位等是舞蹈行业用语。这样的动宾组合具有程度不等的“行业语”性质。有些“不及物动词+宾语”不属于某一行业,但通常还是在一定范围内使用,泡舞厅/泡歌厅/泡“王府”/泡“凯悦”/泡妞儿等在当代城市青年中使用。当然,还有一些范围性不明显的例子,如睡大床/睡侧身儿/睡里屋。

这种范围性正是4.2.1 节所谈的共有背景知识的反映:生活或工作在同一个“圈子”中的人们所具备的背景知识其相同部分自然最多。由此可以看出来,即使对于那些范围性不明显的例子而言,我们的分析也是成立的。因为范围性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保证对方能理解“动”与“名”之间的事理关系,而那些范围性不明显的例子往往都是关于最普通的生活事件的,比如睡觉、坐、住等等,很明显,谈到这类事件,“动”与“名”之间的事理关系都是为人们所熟悉的,所以范围性就不再有必要,结果当然也就不那么明显了。

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等的下面这段话对于我们理解“不及物动词+宾语”与范围性的关系很有帮助:“语言在无声思维和传讯思维阶段…(的)差异程度部分地依赖于说、听双方的关系,一般说来,双方愈投契,愈在共同的处境中,语言就愈简略、不连贯、不完整,语法上愈随便。”(注:见《心理学纲要》(周先庚等译)上册215—216页。)

与范围性有联系的是“流传性”。我们可以推想,一个新的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表达法,刚开始可能只有少数人使用。但这种突破一般规范的新表达法一旦开始有人接受,使用该说法(而不用一般规范说法)在一定范围内就可能会有一种“亲和”作用,即显示说话人和别人一样,属于这个圈子,所以在一定范围内这种表达法常常迅速“流传”。简称的使用也有类似的特点。

4.2.3可能性在句法形式方面的体现。 与“不及物动词+宾语”在表义上最相近、而且更为基本的句法格式主要是“介+名+(方)+不及物动词”和“动[,1]+着+动[,2]+名”,如:睡里屋——在里屋睡,走八卦掌——走着练八卦掌。追求“经济”就要做简化,虚词比实词更容易被简化掉,“介+名+(方)+不及物动词”去掉虚词成为“名+不及物动词”,可是“名+不及物动词”格式受到的句法限制较多,“*钢丝走”、“*钢材跑”、“*搬家忙”都不成立, 所以“介+名+(方)+不及物动词”

“名+不及物动词”这条简化之路通常走不通。剩下的一条路是“介+名+(方)+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名”,走这条路从句法形式上看只有一个障碍,即宾语位置有其他成分抢占,而对于不及物动词而言,这个位置恰好总是空着的——这就从句法形式上为“名”充当宾语提供了可能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名”正好是信息焦点所在时这条路就同时受到语用上的强化。“动[,1]+着+动[,2]+名”

“动[,1]+名”这条简化之路从句法形式上看大概也只有一个障碍,即是否因简化而使“动[,1]”与“名”之间出现虚假的事理关系,比如,“端着饭看书”不能简化成“端书”,在这一点上也不成问题,因为“动[,1]”是不及物动词,根本不会出现这样的事理关系。

4.2.4追求“经济”的必要性体现在其“常说”性上。 对于一个比较长的言语片断,人们越是经常使用它,就越可能、也越有必要对它加以简化,一个名称越常用就越可能出现“简称”。“不及物动词+宾语”,主要是围绕着其中的宾语,通常是表达人们(或某圈子中的人们)经常说到或在其“意识前沿”的一些事情或事物的,比如,在采购员圈子里外出买、卖水泥、硅钢等等材料是经常说到的;在径赛运动员圈子里马拉松、一万米、百米等径赛活动项目是经常谈到的;在中国足球圈子里锻炼体能、参加十二分钟跑等等是经常说到的;说到生活方式,是不是在食堂买饭吃在部分人(比如单身汉)中间是经常说到的;说到睡觉,在哪里睡,比如大床、小床、沙发,里屋、外屋等等是经常说到的。由于经常说起,人们就愿意使用比较省力,即比较短的表达方式,所以才有诸如“跑水泥”、“跑马拉松”、“跑体能”、“吃食堂”、“睡大床”这样的表达方法。可以设想,在采购员圈子里,锻炼体能、参加十二分钟跑不再是“经常说到的”,所以除非是球迷,一般的采购员似乎不太可能说“跑体能”、“跑十二分钟跑”,还是说“锻炼体能”、“参加十二分钟跑”这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可能性大。

4.2.5常规焦点倾向于出现在句尾,所以带常规焦点的名词, 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也应倾向于出现在句尾,而不及物动词带的宾语通常正是这样的名词,所以它们也倾向于出现在句尾。

在具备上述可能性与必要性的条件下,一般需要用“介+名+(方)+动”或“动[,1]+着+动[,2]+名”等格式(可能还有少数其他格式)来表达的意思往往就可以用“不及物动词+宾语”来表达了。

5 带宾语用法对不及物动词词义、词性的影响

5.1 本节探讨一个问题:是不是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宾语”在此只指本文所讨论的这类)就成为及物动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十分成熟的看法,目前我们认为:从语言发展的角度讲,完全有可能从一个不及物动词身上衍生出一个及物动词,所以,认为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已经变为及物动词是有道理的。但是,问题并不这样简单,在这里还应该考虑这种带宾语的用法在那个不及物动词身上属于什么性质,是一种比较偶发的现象,还是一种相当普通的现象?换句话说,这种用法是语用现象,还是已经由语用现象变化成为语法现象?显然,这两种现象之间是渐变的,因此,我们需要一些比较具体的、操作性比较强的办法来帮助分辨有关现象。我们觉得下述几点是可以考虑作为标准的:

5.2词义方面:我们认为,对于绝大多数动词而言, 一个单义动词或一个多义动词的某一义项不应该兼属及物不及物两类,否则及物不及物的分类就失去价值了。所以,从不及物动词衍生及物动词的变化就应该同时是从原词汇意义衍生新词汇意义——也即新义项——的变化。因此,看一个不及物动词是否衍生出了一个及物动词可以先看是否出现了新意义。对于是否出现了新意义,下述两点值得注意:

5.2.1 如果不及物动词的某个意义是在原词汇意义加上“谓”之后又进一步引申形成的,不建立一个新义项无法解释有关组合的意义,那么就必须承认产生了新义项。比如,“笑他”有两种意义:1.因为他而笑,2.讥笑他,作1 讲时不需要我们为“笑”立新义项(凭“笑”的词汇意义,加上“谓”——因为——就可以解释“笑他”为什么有“因为他而笑”的意义),但作2讲时就需要立新义项, 因为“讥笑”的意义并不等于“笑”的词汇意义加上“因为”,这时只能承认作2 讲的“笑他”里的“笑”已经是一个新意义,同时已经是及物动词。再如,“坐汽车”也有两种意义:1.臀部压在汽车上,2.乘汽车,不需要为1 立新义项,但需要为2立新义项,2里的“坐”已经是及物动词。

可以这样说:不及物动词原词汇意义与新义项的区别不应该仅仅在于某一虚词意义的无与有。如果为“睡大床”里的“睡”立新义项“在…上睡”,新义项仅仅多了一个“在”的意义,这样的义项就值得怀疑。

5.2.2 不及物动词通过带宾语产生新义项其实就是历时地把来源于组合和语境的“谓”最后归入动词词义本身。这样一来,考虑是否产生新义项的问题就应该考虑在共时平面“谓”的多少、稳定与否的问题。归入动词词义的“谓”应该是为数很少的、稳定的,而不能见一个归一个,因为词义就应该是概括的、比较稳定的。

5.3 句法方面:不及物动词带宾语与及物动词带宾语(指逻辑结构宾语)的句法性质上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不是基本句而后者是基本句。因此,如果一个不及物动词已经变成及物动词,那么它带上宾语以后整个组合应该更接近于基本句,即在形态和句法上可以有丰富的变化(见2.1节有关说明)。

同时,这个新的及物动词应该有比较高的带宾语频率,而且所带宾语从语义角色类型上看应该是比较集中、稳定的。(注:关于相互动词及其特点,见陶红印(1985)。如果编写词典时对“谓”和动词词义不仔细加以区分,势必像下面这样给动词释义造成混乱:飞…⑥飞着表演:~特技。⑦驾驶(飞行工具):他~过波音。⑧飞往:~上海。⑨在(某地域)上飞:~高原/~峡谷。吃…⑦由(某人)出钱买食物(别人)吃:老张发财了,咱们今天就~他了。⑧吃着东西追求、体验:她吃西餐主要是~那个情调。⑨在(某供应饭菜的地方)吃那里做的饭:~食堂/~馆子。这么做,动词的义项就太琐碎了。当然,词义也是发展的,不能排除有些“谓”意义最后会成为动词词义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时这个动词就已经不是不及物动词,而是及物动词了。

朱德熙先生认为“睡一会儿”和“睡硬床”里的两个“睡”意义上有区别,所以,前一个“睡”是不及物动词,后一个“睡”是及物动词。我们觉得,这两个“睡”意义上的区别是上下文造成的,后一个“睡”有“谓”(在…上),前一个没有“谓”。)

5.4使用方面:一种常规搭配不应该只使用于一个小范围。 按照这个标准,那些带有“行业语”性质的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如“跑体能”等,其中的动词还是以看作不及物动词较合理。

标签:;  ;  

论“飞到上海”中的宾语非及物动词现象_语义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