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机的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护理效果对比分析论文_张秀

不同时机的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护理效果对比分析论文_张秀

张秀

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 四川江油 621700

摘要:目的 试分析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在不同时机的实施效果。方法随机在2015年3月-2016年5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自然分娩的产妇中选择96例为研究对象,分为24例参照组与72例实验组,参照组只接受健康教育及产后护理,实验组接受盆底康复护理;并将实验组随机分为各24的甲组、乙组、丙组,分别在产后三个月内、半年内以及一年内开始接受盆底康复护理。比较各组护理后的盆底肌力恢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的盆底静息及收缩压力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的盆底静息及收缩压力优于乙组和丙组,乙组优于丙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接受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护理更利于使盆底功能得到恢复,而越早开展盆底康复护理的恢复效果越好。

关键词:盆底康复护理;不同时机;护理效果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常见于临床的妇产科疾病,盆底肌肉功能失调是主要的病理变化,甚至可导致产妇出现子宫脱垂、性功能障碍以及大小便失禁,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遭受严重影响,所以在产后实施盆底肌恢复治疗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通过采取适宜的盆底康复护理可对此疾病发挥良好的预防作用[1]。为进一步提高盆底康复护理效果,本研究对不同时机实施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的效果作如下分析与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的96例研究对象均随机选自2015年3月-2016年5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自然分娩的产妇。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4例参照组与72例实验组,并将实验组随机分为各24的甲组、乙组、丙组。参照组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9.5±2.8)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5±0.8)周;实验组年龄23-36岁,平均年龄(29.5±2.2)岁,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5±0.5)周。参照组与实验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参照组接受常规产后护理以及盆底康复健康教育。甲组、乙组、丙组,分别在产后三个月内、半年内以及一年内开始接受盆底康复护理。具体实施方案:①盆底低频电刺激:实施治疗前,需要对产妇疤痕状态、盆底功能以及腹直肌分离情况进行评估,并依据产妇状况实施个性化治疗,2次/周,30min/次,持续治疗10-15次。将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头置入阴道,电流参数、强度需要依据产妇的耐受度以及盆底肌损伤程度进行选择,适当外移治疗头。②生物反馈治疗:对盆底肌肉收缩电信号、阴道收缩力利用测压探头装置进行检测,对特定肌群进行识别,指导产妇对盆底肌肉的舒张、收缩进行有效控制,通过自主训练形成条件反射,并依据纤维实际的受损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并使用阴道哑铃对盆底肌肉进行持续训练。

1.3观察指标

比较参照组与实验组产后盆底肌恢复情况,并比较实验组各组的盆底肌恢复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0对研究内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中的所有计数资料均选择n(%)表示,计量资料选择±s表示,所获取的结果分别用X2以及t进行检验。若获取的P值<0.05,则两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参照组护理结束后的盆底静息压力、收缩压力分别为(38.6±1.3)、(39.2±3.7)甲组静息压力、收缩压力分别为(57.1±3.2)、(58.2±3.2),与参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40,P=0.001;T=19.028,P=0.001);乙组盆底静息压力、收缩压力分别为(55.2±2.7)、(53.4±2.2),与参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83,P=0.001;T=16.161,P=0.001);丙组盆底静息压力、收缩压力分别为(53.5±2.9)、(49.2±2.3),与参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68,P=0.001;T=11.245,P=0.001)。而甲组远高于乙丙两组的盆底静息压力、收缩压力,乙组的盆底静息压力、收缩压力高于丙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盆底支持结构出现损伤而形成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就是妊娠与分娩。而盆底肌肉对子宫等盆腔脏器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和承托作用,同时还对排便以及阴道紧缩等生理功能有着控制作用,而一旦出现盆底功能障碍,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盆腔脏器及阴道脱垂等症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遭受严重影响。

而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发现实验组的盆底静息压力、收缩压力恢复情况远优于参照组,由此表明通过采用生物反馈治疗、盆底低频电刺激治疗对产妇产后实施个体化盆底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盆底肌功能。主要是因为低频电刺激能够对盆底肌肉和神经发挥刺激作用,进而可以使产妇盆底肌肉、组织形成具有规律性的收缩运动,使盆底肌肉的收缩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并且可对神经轴突出再生、神经兴奋及传导功能的有效恢复发挥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加了肌纤维代偿性增生[2]。同时辅以生物反馈,通过对检测到的盆底肌肉收缩电信号进行模拟,并向产妇反馈模拟的视觉信号,帮助产妇盆底肌进行协调性收缩,进而形成条件反射[3]。而本次研究结果中发现,越早实施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盆底静息压力、收缩压力的恢复效果越好,所以临床医师需要依据产妇的实际身体状况以及耐受度情况,尽早选择适宜的时间开展盆底康复治疗,对恢复产妇盆底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喆,李环,张薇颖,等. 不同时机的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肌作用分析[J]. 生殖医学杂志,2015,24(1):32-36.

[2]张燕,田丽君. 不同时机的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临床应用研究[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3):67-69.

[3]刘萍,王云霞,郑萍萍,等. 足月顺产产妇盆底康复治疗的时机及其疗效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7,32(5):903-904.

论文作者:张秀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0

标签:;  ;  ;  ;  ;  ;  ;  ;  

不同时机的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护理效果对比分析论文_张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