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论文_宋雪梅

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论文_宋雪梅

宋雪梅

双流县中医医院

呃逆是因膈肌痉挛所致,是由于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或中枢神经等受到刺激后引起一侧或双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发出短促响亮的特别声音。如果持续痉挛超过48小时未停止者,称顽固性膈肌痉挛,也叫顽固性呃逆。膈肌痉挛发作持续不断则可严重影响正常工作、休息,如果是伴有心肺疾患的患者呼吸功能也会有很大影响。临床上肝癌合并顽固性呃逆较常见,患者呃逆持续不止,严重影响饮食、睡眠,甚至导致贲门部食管及胃底黏膜撕裂出血等,造成严重后果。笔者对1例典型病例,转移性肝癌合并顽固性呃逆实施普通针刺治疗,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一般情况介绍

患者,男,75岁,2013年1月出现上腹部不适,上腹部饱胀感,无嗳气、反酸,无恶心、呕吐。未重视,后症状逐渐加重。2013年6月至市第一人民医院,胃镜提示胃占位,十二指肠球部占位。病理活检表明患者为胃体肌十二指肠球部腺癌。B超检查示肝右叶低回声肿块,腹水,腹腔淋巴结肿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胸腹部CT示胃壁增厚,结合病史考虑胃癌,肝右叶见大小6.4*6.3cm底密度影,考虑肝右叶转移病灶,腹腔淋巴结转移可能。肿瘤标志升高:AFP 184.8ug/L,CEA 36.3ug/L,CA199 154.7KU/L。患者于6月8日入住市一医院综合科,逐渐出现呃逆,呃逆声音低沉,短促,不甚响亮,持续4天。

2治疗经过

每次取穴以局部取穴与远道取穴相结合,针刺人中、双颈3-5夹脊穴、双侧内关、足三里、太冲。采用泻法。操作:穴位常规消毒,选取1.5寸一次性针灸针,人中穴采用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的方法,用重雀啄手法,使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颈夹脊直刺1.2寸,行缓慢有力的提插捻转手法,使较强针感向胸背部传导。内关穴浅层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分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前臂掌侧骨间神经,直刺0.5-1寸,捻转可有向指端放射的触电感。足三里直刺1.2寸,太冲直刺0.5寸,行提插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治疗3日后,患者呃逆频率明显降低,继续针刺治疗2日,患者呃逆停止。

3讨论

呃逆俗称“打呃”,导致呃逆的原因很多,多是因为中枢内脏神经调节功能失常,迷走神经、膈神经受刺激而引起膈肌痉挛所致。比如胃神经官能症,胃扩张、胃癌、肝硬化晚期、尿毒症、脑血管病,胃食管术后引起的膈肌痉挛[1]。本篇所讲顽固性呃逆为转移性肝癌所致。患者因肿瘤压迫引起膈肌缺血痉挛,刺激膈神经、迷走神经分支,引起顽固性呃逆。

中医认为,呃逆多由气机逆乱所致,肝主疏泄,喜条达,肝气不舒,疏泄失司,气机逆乱,横逆犯胃,胃气上逆,致呃声频作,不能自制。治疗此病旨在健脾疏肝和胃、降逆理气。针刺疗法可以疏通周围部位的经络气血,从而使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功能加强,达到通调腑气,和胃降逆的目的[2]。

4结论

本患者为癌症晚期,并发顽固性呃逆,病变部位在胃。中医经典《灵枢?口问》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混,真邪相干,气并相逆于胃,而胃腑不受,复出于胃,故呃逆也。”故取内关、足三里,属远部取穴,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主心、胸、胃之病,能利膈降逆,疏通三焦[3]。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下合穴,属土经土穴,太冲为足厥阴肝经输穴、原穴,三穴相配,可疏肝和胃,降逆止呃。颈夹脊为经外奇穴,现代医学解剖发现颈夹脊与颈脊神经关系密切,可影响脊神经的前后支,而前支与交感神经相联系,能影响交感神经从而影响脏腑功能活动,具有调节脏腑气血的作用[4]。

临床研究观察发现西医常规治疗药物有胃肠动力药、解痉药如阿托品、镇静药如安定、兴奋呼吸中枢药物,疗效不佳。中医采用中药、针灸疗法,方法简单、实用,无明显副作用,疗效确切,易于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廖文舟,谢宝红.华佗颈夹脊针刺治愈呃逆症1例.江西中医药,2012,8(8):60-61

[2]杨志豪,蔡培勇.针刺天鼎穴治疗顽固性呃逆47你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5,25(3):164-166.

[3]蔡建华.内关注射治疗肝癌呃逆15你.中国针灸,2002,22(11):763.

[4]叶莉.针刺颈4夹脊穴治疗顽固性呃逆66例.上海针灸杂志,2006(9):31-31

论文作者:宋雪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8

标签:;  ;  ;  ;  ;  ;  ;  ;  

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论文_宋雪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