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篇与短文教学_蔺相如论文

论长篇与短文教学_蔺相如论文

长文短教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长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高年级语文有些课文篇幅较长,而学生年龄又小,接受能力有限,教师教起这类文章来,往往感到难度较大。如果逐段讲来,一是费时,二是效果不佳。如果不这样,又觉得好像没有讲深讲透,学生也会感到茫然而不知所云。怎样将长文教好,便于学生接受呢?我认为应该采用长文短教的方法。

一、抓文章线索,理清作者思路

一篇文章,或明或暗,总有一个贯穿全文的主线,这个线索,就是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思路,就抓住了文章的纲;抓住了纲,就会纲举目张,教师就能熟练地驾驭教材,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将相和》一文是以“和”为线索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不和到和好。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一个“和”字。在解题时,抓住题眼“和”,点明中心。在学习第三段时,讨论“将相为什么不和?”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上为赵国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引起了廉颇的不服,导致将相不和。很自然地理清了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前两个故事是后一个故事的起因和铺垫。最后讨论“将相怎样和好”,不仅突出了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品质,也突出了廉颇知错就改、勇于自责的精神。再把人物思想升华到爱国主义高度——为了国家的利益,将相必须和好。归纳出,三个故事都是围绕这一中心组织在一起的。

二、抓重点内容,找准突破口

一篇文章无论篇幅多长,总有其重点内容。重点内容总是为中心思想服务的,叙述都比较详细。抓住了重点内容,就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找到了突破口,就容易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怎样确定文章重点、找准突破口呢?这就要求教师深钻教材。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写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故事先写了小女孩在下着雪的大年夜卖火柴的情景,突出了小女孩又冷又饿;接着写小女孩冷极了,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幻像;最后写小女孩冻死街头。三段相比,小女孩擦火柴所看到的幻像这一段应确定为重点。这一段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借着火柴的亮光,她的眼前出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幻像呢?因为她太冷、太饿、太痛苦了,她想得到温暖、得到食物、得到欢乐、得到家人的疼爱。然而这一切,她都没有。在这个世界上,她只有寒冷、饥饿、痛苦。她所幻想的一切与她的现实生活形成了显明的对比。在讲解这一重点时,又应把侧重点放在小女孩幻想到的生活与她的现实生活的对比上。这样学生才能深入了解那个社会的贫富悬殊,才能了解小女孩之所以冻死街头的社会根源,才能激起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憎恨,才能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

三、抓训练项目,力求一课一得

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统编教材的训练项目也是循序提高的。每一单元都有其训练重点,由此而形成一个训练序列。所以我们在教学长课文时,一定要紧扣训练重点,力求一课一得。切不可抓了芝麻漏了西瓜,或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应把训练重点放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在讲读第一段时,要把大年夜小女孩光头赤脚、又冷又饿在街头卖火柴的情景与富人家的万家灯火、橱窗里飘出的烤鹅香味作对比,在讲读第二段时,要把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的幻像与小女孩的现实生活作对比。还可以设计《与卖火柴的小女孩比过大年夜》这一文题,让学生口述自己幸福的大年夜,与小女孩悲惨的大年夜作对比;再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习作。通过这样一波三折的训练,巩固了这一写法,同时也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

四、精心设计问题,及时反馈指导

要做到长文短教,必须在设计问题上花大气力。“疑为思之始、思之端”。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必要。一般把作者思路作为设计问题的线索,使学生的思考解疑与作者的思路合拍,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从而受到文章内容的感染。

我在教学《将相和》时,设计了以下几种类型的问题。

1、逆推式问题。意在理清思路,弄清三个故事间的内在联系,突破教材难点。比如“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是不是靠一张嘴”一题,就需要学生逆推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表现。又如“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是不是蔺相如的自我吹嘘”一题,又要求学生回顾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明确三个故事是围绕一个中心写的。

2、覆盖性问题。意在读懂一点,触类旁通。在引导学生弄清蔺相如抓住秦王以城换璧的谎言,揭穿秦王的骗局把和氏璧安全送回赵国之后,提出“蔺相如在什么场合还提到以城换璧的事?”使学生领悟到蔺相如的斗争策略——有理、有利、有节。明白蔺相如之所以能够“完璧归赵”,是由于他一直抓住秦王拿15个城换璧的话,进行说理斗争。他先探清秦王没有诚意用城换璧,就用准备撞碎这块璧的办法逼秦王答应交城,接着又用璧送回赵国的办法逼秦王先交城。秦王无心交城,又怕失信于天下,只得放蔺相如回去。

3、对比性问题。意在突出人物品质。读议“负荆请罪”一节时,提出“廉颇当初对蔺相如的态度很不服气,后来为什么觉得很不应该?”通过比较,廉颇坦率的性格、为了国家利益知错就改的形象更加鲜明了。

4、深究性问题。意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些问题表面上看很简单,但一深究就会发现还有很深的含义。比如教学“负荆请罪”一节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廉颇知错就改,他为什么把认错说成是请罪?”突出了廉颇对自己错误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只有从国家利益出发,才能有这样深刻的认识。突出了廉颇的形象,深化了中心思想。

如果每课的教学都能精心设计问题,再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适当点拨、指导、调整教学,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就会有一定的深度。这对于把握文章内容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采用以上教法,较长的文章一般可以在两课时内授完,学生对课文内容能够消化、吸收,有效地提高了长课文的教学效率。

标签:;  ;  

论长篇与短文教学_蔺相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