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对策分析_产学研合作论文

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对策分析_产学研合作论文

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改造论文,大力推进论文,对策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技术改造的必要性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结构性调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于经济持续增长至关重要。”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工业有相当基础,形成相当规模的工业总量,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及产品,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但面对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工业存在着工艺、技术、设备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产品档次、技术含量低,效益低下,产需矛盾突出,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与高附加值产品短缺并存,结构失衡等突出问题。一方面,传统产业陷入衰退态势,技术结构老化,试销产品和名牌产品少;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发育迟缓,尚未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高、产业关联度强,极具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因此,要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按照《建议》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有进有退,努力提高我国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发展的新阶段,即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历史进程中,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经济增长一半左右甚至三分之二依靠工业。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特别是我国不久将加入世贸组织,新的形势对我国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依靠现有工业,加快改造改组和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历来是技术改造的主要任务。十多年来,技术改造在产品结构的调整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在新形势下,技术改造对行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都将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技术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二、技术改造要以市场为导向

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着严重的产需矛盾,既存在大量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同时又存在高附加值产品的短缺,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严重,重复建设大量存在。我国主要产品中,有80%以上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同时每年还花大量外汇进口国内短缺产品。我国是钢铁大国,钢和钢材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4亿多吨,生产能力只利用85%,同时又要大量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高附加值的钢材,每年达800万吨。我国也是世界纺织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但每年还要花60亿美元进口高档面料。这些都说明技术改造工作的必要性,同时又要求技术改造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注意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进程,研究市场、开拓市场已经成为技术改造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任务。技术改造必须站在世界大市场中去考虑问题,决策项目;必须坚持技术高起点,经营规模高起点,产品质量高起点,占据市场高起点,否则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难不出现新的结构问题。以往技术改造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凡是认真研究市场,以市场需求作为技术改造的出发点,技术改造便会成功,给企业带来效益;凡是不以市场需求为技术改造的基础,技术改造项目的效益就不理想,甚至失败。因此,以市场为导向是技术改造项目成功的重要保证。

三、技术改造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

产业革命是以传统产业被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或取代为特征的,因此高新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丝毫不说明传统产业在产业革命中只是无足轻重的被动接受者。相反,产业革命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建立新产业,而是使旧的产业发生革命性的改造和发展。国内外发展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经验教训表明,传统产业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高新技术则是传统产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先导,越重视及时地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国家和地区,其传统产业越富有竞争能力。传统产业只有不断地吸收高新技术、不断改进原有技术体系,提高技术层次和效率,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旦传统产业停止了技术进步,特别是在高新技术竞争的时代,不注意及时吸收高新技术,传统产业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就必然衰退,就真的成为“夕阳工业”了。所以我国必须改变目前传统产业技术起点低的局面,直接利用高新技术进行彻底的、脱胎换骨的改造,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使自己不再走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发展漫长的老路,从而节省时间,进行“跳跃”式发展,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的高新技术开发体系和借助国际高新技术力量,已有能力为我国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起点改造提供必须的高新技术手段。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产业由于高起点改造而形成的高新技术需求市场,将能进一步带动我国高新技术迅速发展,而反过来又能进一步推动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这样就形成了高新技术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的良性循环。

四、产学研联合促进技术改造

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是技术改造的技术源泉,又是技术改造的落脚点之一。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国内外两个技术源泉并重的原则,技术引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国内技术开发与创新却一直显得比较薄弱,技术开发与技术改造两张皮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从长远的、战略的观点来看,加强产学研联合是加强技术开发与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技术改造的一条有效途径。

产学研联合的指导思想是: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向企业转让成果和联合创新为主要形式,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和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组织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逐步建立政府宏观调控、社会中介服务、政策体系支持的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体制和有效运行机制。产学研联合要与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相结合。努力探索产学研联合的多种实现形式,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以兼并、收购、技术人股、共建机构等多种形式,实现紧密的联合,加快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引入企业,强化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产学研联合要与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相结合。要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组织科研院校的科研人员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大力开发联合技术创新活动,以产品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合作创新。产学研联合要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通过产学研联合这一有效形式,推动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以经济技术实力强大的大企业为重点,选择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潜力大的高新技术项目,推进其产业化,同时,要注重扶持从科研院校中直接孵化出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联合要与技术引进消化相结合。要组织科研院校的科技人员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道共同研究消化引进的先进技术。

五、技术改造要与管理创新相结合

技术改造工作的成效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效率的高低,因此,技术改造管理工作要不断适应新形势要求,不断地进行创新。第一,技术改造项目要由政府根据产业政策及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提出的鼓励和限制政策来引导。企业按照自身的需要及政府政策要求选择改造项目。同时,政府通过发布产业政策及行业信息等方式来引导资金投向,促进鼓励发展行业的投入,从而更大程度地避免企业的盲目投资,实现政府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目标。第二,改革政府通过审批方式对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调控的传统管理方式,由企业自主决策,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改造投资的主体。企业按照自身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项目,政府对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是否为鼓励或限制发展的产业及产品进行审查,项目只需报政府主管部门备案,而不需政府审批。政府采取备案方式管理技术改造项目,既可使政府掌握技术改造投资的总体情况,落实产业政策、产品政策,又可以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又促使企业真正成为具有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意识的投资主体。企业是技术改造投资的主体,并不等于政府就没有责任了。相反,在技术改造投资中,政府也必须发挥重要的职能。

六、技术改造要与资本运营相结合

技术改造是一种投资活动,进行以资本运作为内容的独立的经济活动。过去,技术改造资金的筹措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一般项目的资金构成中银行贷款占60-70%,贷款甚至成为一些企业技术改造的唯一资金渠道。导致企业负债率过高,陷入债台高筑的困境。因此,如何在技术改造中使资金筹措的成本最小,就成为技术改造成败的关键。由于技术改造是一种通过增量投入的生产过程,同样遵循低投入、高产出的资本运营规律。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生存发展,就要练就资本运营的能力。在使用银行长期贷款的基础上,加大采用多种方式筹集的非债务性资金的比重。大致可以采取以下五种方式:第一,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利用发行债券、股票以及引入风险资金等方式筹集技术改造资金,实现资本扩张。第二,加强聚集优势资本。通过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益,达到增产增效的资本目的。第三,着力启动存量资本。通过企业战略性改组,通过联合、兼并、重组以及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调整产业结构,盘活存量生产要素,达到节约投入增加产出的目的。第四,加快激活呆滞资本。通过对不能发挥生产要素职能的资本盘活清算,筹集资金用于技术改造。第五,大力引进增量资本。扩大对外开放步伐,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资本进行老企业嫁接改造。

标签:;  

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对策分析_产学研合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