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阶段的高校中,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有了很大进展,为提高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出了创新教育理论、强化实践教育、加强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等创新教育实践模式的改革措施,以满足目前社会对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
关键词:木材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引言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其中“人才培养”列居首位。但在以资源配置为目标的高校综合水平评价体系中,“人才培养”远不及“科学研究”显得重要,皆因“人才培养”成效显现的周期极长,评价指标难以量化,且具体指标难以衡量培养水平的实质差距,而“科学研究”恰恰相反,其水平与成效均可量化评价,从而使“人才培养”在当下高校各项工作中被普遍弱化。
1我国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基本现状
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国林业院校的传统专业,对应于林业工程一级学科之木材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部分林业院校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即开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前具有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高校有如下19所(排名不分先后),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浙江农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北华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贵州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专业隶属院系在各个高校有一定差异,专业名称随行业所处时代特征、产业需求和高等教育的时代特征几经变迁,早期为木材机械加工与人造板,随后分为木材加工和室内与家具设计,1998年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定为木材科学与工程后至今未变。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服务于木材相关产业,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也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作为传统冷门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如:(1)培养目标模糊,指向宽泛不明确;(2)培养过程单一,协同育人不成熟;(3)课程体系滞后,对接产业不机动;(4)多向考评纷杂,导向弱化不精准;(5)文化建设缺乏,人文关怀不入微。在新工科等高等教育新要求下,面对中国向制造业强国升级所对标的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技术要求,以及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导致的产业区域性转移等时代背景下,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亟需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主动改革,以期能够适应新时代产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2创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实验教学方面。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模式,其中部分内容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由于实验课的上课学生数量较多、实验仪器数量不足,实验课多是附属于理论课,实验课时较少,所以,一般在上课时,一组有多个人,会造成“一人动手,多人旁观”的局面;而且,实验内容比较陈旧,没有及时更新,缺乏创新性,容易使学生对实验过程失去兴趣;另外,各实验课程之间没有连贯性,相互独立,相互之间没有交叉,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导致实验资源难以得到综合利用。其次,在实践教学的平台建设方面。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满足不了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而且由于缺少平台或者企业的支持、帮助,使得一些研究成果只能在实验室中完成,而没有办法在企业生产中得到验证。最后,实习方面。实习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到实践中锻炼和培养能力的活动。但由于实验设备数量较少,实习质量很难保证。而且,实习基地不稳定,实习经费不足,时间较短,所以,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不能自己动手实践,实习效果得不到保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创新教育实践模式的改革措施
3.1增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利用产业教育资源
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行业董事会指导人才培养、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校企创新创业发展中心等机制。为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师资保障。双方共同出台相互适应的企业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聘用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学校师资队伍。
3.2夯实素质教育
木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增设了人文和社会科学、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专业教育等方面的课程,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鼓励专业教师组建创新团队并带领学生参与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等的布展设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持续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3.3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通过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培养他们发现和认识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方法,从而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出创新型优秀人才。我国陶行知先生1934年就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由此,创新思想离我们很近,它并不神秘。准确恰当的理论对创新实践有必要的指导作用,只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创新教育才能成功。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积极发现和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3.4加大专业文化建设,不断促进人文教育
创建以木文化为核心,与木科技相关的人文氛围,发掘、整理、归纳并总结在木材研发利用过程中积累的成就、历史、精神等文化元素,提炼独具特色的专业文化内涵。以学院为单位,结合校史和院史编撰工作,开展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代表性师生经历的编写工作,树立典范和榜样,逐渐培育良好的专业人文环境,结合“优秀校友论坛”“企业家发展论坛”等活动,全面开展专业文化教育活动。
3.5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学校应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创新研究提供优良的硬、软环境,并教导学生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可以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或者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可以鼓励学生从2年级开始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参加相关专业教师的科研活动或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获取到进行科学研究的机会,并能够在科研项目中提升自身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是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运用的过程。所以,积极开展学校每年两次的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让一部分学生走进教授实验室,提前进入由导师主导的研发课题小组。学院可以开放全部实验室,提供实验器材,在实验室主任、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模式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发挥创新实践教学作用,加深了对“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学校办学理念的理解,强化了浓厚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提升了创新人才梯队建设水平,强化了专业学习和学风建设,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费蓉,王磊,梁琨,等.基于“双创教育”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8(3):128-130,135.
[2]王嘉慧,彭俊杰.高等院校实践实验教学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信心,2013(2):389.
[3]向仕龙,娄四维,陈桂华,等.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4(6):26-28.
论文作者:李发建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7
标签:木材论文; 专业论文; 科学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工程论文; 学生论文; 农业大学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