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在祖国大陆投资的现状与趋势_台企论文

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在祖国大陆投资的现状与趋势_台企论文

台湾高科技产业投资祖国大陆的现状与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祖国大陆论文,高科技产业论文,现状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尽管台湾当局一再试图以“戒急用忍”政策来阻碍两岸的经贸交流,但自1987年海峡两岸开始民间往来至今,已有近5万家台湾公司来大陆投资,投资总额达3万亿新台币。近年来,台商投资祖国大陆呈现大型化、高科技化及上下游集体化的趋势。许多台湾高科技企业受祖国大陆经济发展前景吸引并基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突破台湾当局的诸多限制,筹措巨额资金,加快投资祖国大陆的步伐,设立大型生产基地,为企业发展创立新的根基。

台商投资大陆高科技产业的原因

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投资大陆的台湾企业,多采用“区域分工型”的经营模式,中小型劳动密集产业是台商投资大陆的主要目标。大陆低廉的土地、人力,促使他们来祖国大陆投资。经营方式往往是产品经加工后,出口到第三地。到了1993年,随着大陆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内销市场逐渐扩大,“市场卡位型”的经营模式开始出现。90年代中期,上述两种投资模式都面临一定程度的难度。“区域分工型”企业发现大陆的成本逐步上升,而国际市场对大陆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日益严重,继续扩大出口有一定难度。而“市场卡位型”的企业也发现大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两岸政治关系的恶化,台湾当局开始设置种种障碍,禁止台湾中上游企业投资大陆,两岸经济的结合于是出现一定程度的停滞。

与此同时,90年代台湾内部出现了一次明显的产业结构升级,许多企业开始转向生产个人电脑及其周边产品、半导体等中上游电子产业。1998年以后,台湾内部资讯电子产业的升级已近完成,主力产品转移至半导体、笔记本电脑,并开始生产微处理器(CPU)、薄膜电晶体液晶(TFT-LCD)等高附加值产品。

但由于台湾土地紧张、劳力价格过高、市场狭小,这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很快便受到了制约。而与之相反,大陆土地资源广阔,劳动力便宜,加之科技人才众多,政府也鼓励并支持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投入,市场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极大。特别是大陆的许多优惠政策,为台商来大陆投资高科技产业开了一条通途。

台商投资大陆高科技产业现状

从9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的资讯电子产业开始出现分工,部分低档的电脑周边产业像键盘、鼠标、机壳等开始转移到珠江三角洲的东莞等地投资,其主流为中小企业,出口加工为主,经营模式仍属“区域分工型”。这批中小型台资企业一二年内就在东莞形成了一个有明确分工和配套、互补的产业群体,并逐渐与台湾形成分工,使东莞成为低档资讯产品的生产重镇。之后,进入大陆的信息电子类产品层次快速提高,监视器、附加卡、主机板、台式电脑等产品移至祖国大陆生产的速度成倍增长。最近,就连台湾人最引以为傲的笔记本电脑产业也集体向台湾当局的“大陆投资禁令”挑战,在岛内诞生刚两年的液晶显示(TFT-LCD)产业、刚满3年的数码相机产业,以及投资金额动辄数百亿元新台币的集成电路厂,也被这股热潮推着往祖国大陆走。

宏碁、大众、华硕等岛内IT龙头企业都加大了在大陆投资力度。宏碁集团在广东中山兴建了二座工厂,每年生产300万至400万台资讯家电及DVD播放设备,并计划在中山筹建第三座工厂,生产资讯产品的零组件。宏碁集团还打算在天津地区筹设大陆第三个生产基地,并评估赴西安、重庆等地成立大陆第二个软件中心(第一个已在上海)。英业达扩充西安研发中心,集中火力发展掌上型电脑及MP3数码录音机所需软件,并在上海投资兴建大型计算机、资讯家电及笔记本型电脑厂。2000年11月广达电脑已获得台湾当局2600万美元的投资许可,2001年第二季度将在上海设厂制造主机板。就连刚刚起步的数码相机产业也已有近一半的产品是在大陆生产的,台湾两大龙头企业矽峰和普立尔将在2001年内100%移至大陆。台湾半导体产业的两大龙头台积电和联电也有意赴大陆投资,正在积极评估。

台湾软件业者登“陆”也持续加温。由于台湾市场规模不大,近年台湾软件业者积极将经营触角延伸到大陆市场。如宏碁集团、英业达集团、大众电脑等,都将研发中心设在上海、北京等大陆的大城市,这主要考虑到当地的资讯化程度及人才问题。以搜索引擎软件为核心技术的网擎公司,在大陆除与新浪网合作,并与多来米签订技术协议,也将与联想集团旗下的入口网站FM365合作,提供网络搜索引擎技术。

在投资地域上,台湾高科技产业赴大陆投资已从初期的广东东莞、深圳一带扩展到江苏苏州、西安、沈阳等地,据台湾“经济部”的统计资料,台商2000年1-11月对祖国大陆594个投资项目中,有80%是到江苏及广东投资。值得一提的是,台湾高科技企业赴大陆投资最大的影响是“群聚效应”的产生。台湾龙头高科技企业在苏州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中小企业到苏州新区及其周边昆山、吴江安营扎寨,以苏州新区为中心,在其周围形成一个完整的电子业上、中、下游的产业供应链。据苏州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00年11月底,苏州市已累计实有台资企业2167家,合同台资总额已超过100亿美元,目前台湾“百大”富豪和上市公司中已有80多家在苏州投资兴办156个项目。

在投资主体上,从90年代初起,台商投资主体由中小企业主导发展为大企业主导。近几年,台湾大型高科技企业在祖国大陆投资逐渐增多,台商投资规模大型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岛内主要高科技企业几乎都已在大陆投资。

在投资效益上,在大陆投资获利的台商越来越多,表示要增资的台商也不断增加。台湾“工业总会”2000年12月初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57%受访的台商表示在大陆投资已赚钱,且预估2001年有盈余的将超过70%。台商投资大都获利,在台湾股市形成了所谓的“中国概念股”,且在股市中“一枝独秀”。

台商投资大陆高科技产业的趋势

展望未来,台湾高科技产业赴大陆投资将呈快速增长之势。

从外部环境看,亚洲经济继续全面复苏、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平稳的增长。祖国大陆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一个中国原则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祖国大陆特别注重保护台商投资的合法权益,将继续长期执行鼓励台商投资的政策,贯彻《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将切实保护台商的一切合法权益,这将进一步坚定台商投资大陆的信心。

台湾当局面临着开放两岸直接“三通”的巨大压力,将不得不调整其大陆经贸政策。台湾当局虽不会公开宣布放弃“戒急用忍”政策,但出于政治和经济上的需要,在执行上将可能继续采取一些弹性做法。

台湾高科技产业赴大陆投资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住的历史潮流。从台湾看,台湾新领导人上台后,模糊、回避一个中国原则,不愿放弃“戒急用忍”的大陆经贸政策,导致两岸关系恶化,台湾政局不稳,财经政策摇摆不定,岛内投资环境日益恶化。台湾大地震对岛内信息产品的生产带来冲击,为满足分散风险的要求,台商会继续将一部分生产基地转移到大陆。台湾资讯产业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竞争力衰退,要维持产业发展,只有向海外发展,外移的重心仍是祖国大陆。

从大陆看,大陆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以电脑为例,2000年大陆个人电脑销售达650万台,预估2001年将增长至700万至800万台,2002年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个人电脑市场。按照信息产业部“十五”规划的预测,至2005年大陆个人电脑销量将达到1500万台,这对台湾半导体企业极具吸引力。另一方面,为了促进电子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发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推出了极其优惠的政策,鼓励企业投资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从税收、政府采购、融资、人才等方面给予奖励,从成本考虑,也对台湾高科技企业形成诱因。

从大陆即将加入WTO的新形势来看,大陆经济仍有望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外经贸规模将继续扩大,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大陆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和西部大开发战略,都将为台湾高科技产业赴大陆投资带来更多更大的机遇。

总之,尽管台湾当局以“国家安全”、防止产业空洞化等种种理由限制高科技产业到大陆投资,例如,台湾当局至今仍禁止电脑业者赴大陆投资兴建586以上电脑厂,尤其笔记本型电脑,更被列为严禁赴大陆生产项目。台当局还加强了对岛内大企业的审查制度,以达到严控大企业的目的,但这一切终究挡不住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台商投资大陆高科技产业,必将为两岸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生机。

标签:;  ;  ;  

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在祖国大陆投资的现状与趋势_台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