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感人,充满魅力--解读电视电影“半碗村传奇”_电影论文

真实感人 充满魅力——解读电视电影《半碗村传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感人论文,魅力论文,真实论文,传奇论文,电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有幸在这部电视电影《半碗村传奇》于央视播出之前观赏了它。整整90分钟,我未敢离开座位半步,唯恐因为几分钟的漏视而影响观看效果。说这话,一点也不夸张。这不仅因为这部片子是我省32岁的青年导演范建会执导的第一部电视电影,是我省近年来拍摄的四部电视电影中唯一一部被央视影视频道定为A级(最高级)的作品,还主要是因为片子一开始就以洗炼的镜头和韵味深长的电影语言打动了我。

看过全片之后,我从内心深处发出由衷的赞叹,范导能把一个不算太新颖的题材,通过精心构造的镜头语言,表达得如此真实感人,充满魅力,作为这次观摩研讨会的三家主办者之一,我们的确要为这部片子、尤其要为这部片子的导演和整个制片组“鼓与呼”,还要抓住这个“样板”,认真解析其成功的经验和艺术魅力的成因。

电视电影,作为专门为了电视播映而制作的影片,是早起源于60年代的美国。几十年来,它的发展十分迅速。我国的电视电影,应从1999年4月央视电影频道中心电视电影部成立之后算起,至今已完成百余部电视电影作品。2000年1月20日至21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频道中心召集有关专家、电视电影制作人员在京召开了“电视电影研讨会”。对电视电影的定位、概念、技术与艺术指标、成本规模与题材类型以及我国当前电视电影创作的实践与现状进行了首次专门研讨。这次会议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都十分重要,肯定了影视合流的发展趋势,廓清了人们存在的模糊认识,再次激发了影视军团的创作热情,使他们看到了“电视电影可以重现商业大潮淹没的艺术电影之光彩”,同时也意识到了电视电影比院线电影更注重大众性,因为电视媒体的根本属性是大众性。“电视电影所要追求的文化定位是大众文化规范化和精致化”。(引自《当代电影》2000年第三期,倪震文)这就是说,在大众文化关注的社会热点,娱乐化和消费性、精神抚慰和有限批判……等方面,做到精致规范的努力。它要求电视电影多样、精致(大众化的精致)、贴近生活而触及社会矛盾、表现形式和语言靠近观众、新鲜明朗的气息使人喜爱。由于电视电影投拍资金较少(50-60万),规模较小(场景比较集中,人物相对较少,场面不大),所以一般是借助于巧妙的情节构筑,独特的人物性格、新颖的故事和鲜活的电影语言来取胜。电视电影最根本的特征是“造型和影像”需要较高的表现力,需要一定的电影味儿和影调效果。它不像长篇电视连续剧主要是靠情节和台词去吸引观众,它仍需追求一部电影除去大场面、奇观化的视觉效果之外的所有艺术指标。因此,电视电影是一种更难操作、更有限制性的艺术创造形式。

之所以要花一点笔墨简要追述和介绍一些有关电视电影的知识,是为了说明《半碗村传奇》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及其成就的来之不易和难能可贵,因此,我们就更应该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试析一下该片给我的审美感受:

一、镜头洗炼、叙述简洁而寓意深长。

镜头,也称画面,是影片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电影造型语言的基本视觉元素。《半碗村传奇》是一部描写当代贫困山区农村民办教师及其学子在追求理想、文明、升学、夺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过程中与命运拼争、历尽坎坷、终成胜果的传奇故事片。

故事看似平淡,内涵却很丰富。这里既有文明和愚昧的较量,又有先进和落后的碰撞;既有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又有传统观念和时尚激起的浪花;既有家族中、亲友间的矛盾纠葛,又有那无处不在的人世间的温暖与爱心……在90分钟长度中,包括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令人叹为观止。我感到这部片子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导演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巧妙、准确地运用了电影语言。一是运用镜头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二是运用蒙太奇手法组接最重要的瞬间,有意味、有节奏地组织素材,以此丰富和加强其情绪的感染力。如描写天性活泼、好动、野性的山里男孩,导演是这样组织镜头的:山村夜晚露天电影场,两个小男孩开始动手打斗,画中画:电影《小兵张嘎》中嘎子和胖墩支架子摔跤;再切换为民办小学校教室内一群男孩用喷水枪互相打闹并被教师徐瞎子拼力制止的场面。这组镜头潜在的意思是,这些孩子能和数学竞赛金牌划等号吗?徐瞎子能安心和他们为伍,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心智吗?当徐老师找领导反映思想,要求不干了时,领导问他:“徐老师,你是党员不是?”徐老师立即反问道:“什么意思?”紧接着画面暗转到学校的课堂上,徐老师和校领导在与孩子们和解。这组镜头,使老师的转变过程既真实可信,又简洁利落,多一句废话也不用,人们已很清楚徐老师的内心深处在想什么了。

该片的镜头运用,除了简洁,还富有诗意。它使该片具有了较高的审美价值。仅举两例:徐老师带他的得意门生岳书立考了“100分”,虽不算数儿,却证明了实力,也使师生有了“成就感”。然而,岳书立竟旷课跑到山坡上去锄自留地。徐老师在得知真情后,我们看到画面是:几个逃学的孩子整齐排列,在帮书立锄地,书立坐在田埂上跟徐老师补习功课,徐老师一边锄地,一边口授,手口并用,画面构图很美,诗意浓浓。

再如,书立的继父身残,他怕书立考上重点高中,家庭经济负担过重,而希望书立考一个“小中专”,早点立业,支撑家里的门户。在全家人讨论“立业”还是“升学”的问题时,导演把这场讨论搬到了“下种”的田间地头,镜头推成在田间撤种的双手和埋土的双脚。片中运用了大量类似诗化镜头,不断激发出我们的审美情趣,在不自觉间,使我们的境界得到升华。

二、塑造人物,刻画性格,立体而感人。

电视电影人物相对较少,但刻画人物,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任务却并不轻巧,反而更加显出人物塑造的至关重要,否则就难以支撑故事,难以打动观众。《半碗村传奇》的编导及演员十分明自这个道理。他们在这方面集中笔墨,精益求精。

首先是演员阵容,五个主演,个个是腕,刘佩琦饰演徐老师,一个性格刚柔相济、志向高远,又脚踏实地的民办教师;岳红饰演书立妈,一个东方农村女性的典型;刚从《大宅门》中饰演少年白景琦的许钵瓶把一个知青后代,受人歧视,而又心高气傲的山村学生表现得可圈可点。

知名演员加盟对于一部戏的成功,固然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导演能否更大限度地启发或调度演员分寸得当的表演,也是极其重要的。导演范建会对影视艺术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在有限的柏摄资金条件下,尽可能多地运用拍摄器材和手段,达到塑造人物之目的。他淡泊金钱,对艺术一丝不苟值得我们圈内人称道。

三、捕捉出其不意的生活细节,努力取得最佳艺术效果。

细节描写,是构成电影剧作的基础。由于电视电影长度的限制,要求细节讲求精炼和典型化。在传情达意、刻画人物,揭示内心世界方面,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比如,徐老师带领学生们参加中考,为了给学生们增加营养,他在考场外边招呼他的学生们:“吃黄豆吧,补脑子啊!”这是山里民办学校穷困的真实写照,也是民办教师关心下一代,体贴入微的传神之笔。当岳书立考上市重点高中,全家人、徐老师千方百计为他凑足那五千元,书立即将上路,母子告别一场戏,镜头从母亲深情的目光摇向儿子一双崭新的黑皮鞋上,母亲用双手为他擦了又擦。这个细节描写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和情感的冲击力,不失为影视艺术中一个经典的范例。

这部作品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还远不止上述三个方面。

像人物语言的口语化、诙谐幽默、稍带反讽意味的对话(徐老师不满城里人的“规定”,指责他们:“吃饱了没事干,弄出那么多‘规定’来?谁规定我们就是山里人,必须在大山里念书?”)以及徐老师对“金牌”的畅想,很有点“阿Q精神”的味道(当领导、休老婆),而当他的学生真的拿回了金牌,他又喜形于色,奔走相告,而那些洗衣妇的木讷,并不能体谅和分享他的快乐,此情此景,我们不由想起了那位憨态可掬地向风车挑战的唐·吉诃德先生……正是这些隐隐的轻喜剧色彩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情境,把山里人的可贵性格以及他们向往文明的执著与艰辛,真实感人地展现给我们。当然,这部作品还有些微不足,导演过于追求镜头洗炼,而忽略了必要的铺陈;音乐不分场景、情绪,重复使用多次,显得雷同累赘,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片子的艺术感染力。

标签:;  ;  ;  ;  ;  ;  

真实感人,充满魅力--解读电视电影“半碗村传奇”_电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