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万亩白芨“以药治穷”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刘悦
“排与排的间距为30 厘米,株距为25 厘米,一定要把距离量好了。”
彭佳学副省长来到省信息化测绘创新基地,先后参观了测绘成果服务大厅、测绘无人机装备,以及浙江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平台。
“知道啦老付,你看这样对不对头。”
“老付老付,过来看看我栽的......”
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离不开校内实验室的构建,以专业建设需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掌握软件技术技能为目标,建设校内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除了建设常规的校内实验室外,还需要逐步建设面向企业场景的软件工程实训实验室、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技术实验室、软件综合创新实验室、云计算应用技术实验室等,这些都是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
“白芨的根不能直接插进土地,要留3 厘米的空隙,这样才会生长得好。”回忆起学习的场景,老付仍然历历在目。为了不忘掉知识点,老付还拿着笔和本子仔细记下,这些都为他成为一个白芨种植能手打下了基础。
时光回溯到2016 年,村里要建白芨种植基地的消息不胫而走,那时候,白芨成为整个村子探讨的对象。安龙有种植白芨这种中药材的历史,村里的人对白芨倒不陌生,但如何种植白芨,老付心里却没底。“哪个公司来,肯定要招人来种。”老付心里暗暗记下。
如今,老付家每年土地流转费有3200 元,一年分红1500 元,加上工资收入,已经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在基地上班的老付,也把自家的4 亩土地流转到基地种上了白芨。看着丈夫每天在基地干得热火朝天,老付的妻子也十分心动。2017 年,妻子也加入种植白芨的队伍,两个人每月共有4000 多元工资,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学习完成后,老付开始在基地里大展拳脚。从几十亩、几百亩到几千亩,老付的种植之路随着白芨面积的扩大一直延伸。
随着一声声“老付”的叫唤,48岁的老付的身影在基地内来回穿梭。老付全名付之元,是安龙县钱相街道三道墙村云脚组人,也是钱相街道百草园万亩白芨种植基地种植部经理。从刨土种植、除草、病虫害防治到最后采挖,老付的工作贯穿着白芨种植基地的始与终。
为了让村民能够尽快掌握白芨种植技术,欣蔓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贵州省现代中药材研究所吴明开博士团队合作,博士团队手把手教种白芨,让老付等第一批初次种植白芨的村民迅速上手。
2016年11月5日,哈萨克族牧民吾坦·阿达依汗一家早早在客厅的茶几上摆满了点心、糖果和干果。“今天,我的汉族哥哥和嫂子第一次来家里做客,我要招待好他们。”
经过3 年多时间,老付已经成长为一名种植好手。今年5 月,老付被提拔为公司种植部经理,工资也从2000 多元涨到了4600 元。“托白芨的福,我们家生活变好了,我很看好这个产业。”老付说。
果然,当安龙县欣蔓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三道墙村招人种植的时候,老付第一个报了名。
老付一家因为种植白芨的变化,也是安龙选准产业的一个印证。
钱相街道办副主任罗国海认为,在脱贫攻坚中,要选择老百姓能够接受,愿意参与发展,并让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的产业。
近年来,安龙县依托良好的自然条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按照产业扶贫思路,把中药材产业作为“一主三辅”扶贫农业产业来抓,以龙头企业和产业园示范带动为依托,不断拓展产业链条,合力开发和建设万亩白芨产业园,千方百计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将白芨产业培育成助力脱贫攻坚的新动力、新亮点、新支柱。
要深入贯彻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棚膜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把发展棚膜经济作为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途径。做到主要领导整体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落实责任[1]。
越来越多的村民在白芨种植基地务工。图为正在基地劳作的村民。(安龙欣蔓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安龙县钱相街道百草园万亩白芨种植基地全景。(安龙欣蔓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责任编辑 / 刘莹)
标签:种植基地论文;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