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建筑业的发展,迎合人们生活多样化选择的需求,近几年来,在建筑设计上呈现出许多新颖别致、纷呈多样的坡屋面结构。但往往由于坡屋面在施工中施工方法选择不当,易造成混凝土浇筑不密实,极易引起渗漏。本施工方法针对坡屋面结构特点使用一种操作简易,切实可行的双层模板安装体系,来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关键词:坡屋面;双层模板;施工
一、引言
传统上坡屋面(通常指坡度在25°~60°之间的坡屋面)施工中往往采取安装斜坡底面模板或在钢筋面上附加一层钢丝网进行浇筑、拍实,但由于坡陡,在振捣过程中往往造成混凝土滑落、离析现象,使混凝土只能在斜坡面上在无约束呈滑落状态下自然成型。混凝土浇捣密实性难以得到控制,施工质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给混凝土结构施工留下渗、漏隐患通病,而安装双层模板后则克服了混凝土滑落的缺陷,混凝土浇捣成型后易于达到密实的效果。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通常设计坡度在25°~60°之间的密实性的坡屋面结构。
三、工艺原理
本施工方法是在按要求安装好坡屋面底层模板后,依据坡屋面的走向沿坡底至坡顶的方向布置竖向龙骨,竖向龙骨与底层模板间通过限位止水螺栓进行夹固、定位,以此来控制结构的厚度及安装面层模板的依据。面层模板则根据放样的结果予以事先分级预制,安装时将面层模板摆放进竖向龙骨之间,通过铁钉将面层模板与竖向龙骨钉牢即可。木工绕坡屋面四周从下至上分级安装面层模板,每安装完一级即可浇筑混凝土,泥水工绕坡屋面四周浇筑已安装好一级模板的混凝土。采用逐级安装、逐级浇筑的方法、相互依次循环进行,直至浇筑结束。
四、施工操作要点
1.施工要点
⑴为了避免在浇捣混凝土过程中板面钢筋下陷,保证板筋的有效高度,在双层钢筋网之间应增设有效的支撑马凳筋,支撑马凳筋不小于φ10,当板筋≥Φ12时,间距不大于1000mm×1000mm,当板筋<Φ12时,间距不大于600mm×600mm,同一方向上的支撑不少于2道,且距板筋末端不大于150mm。
⑵钢筋相互间应绑扎牢固,以防止浇捣混凝土时,因碰撞、振动使绑扣松散,钢筋移位,造成露筋。
⑶马凳筋与上、下层钢筋接触点采用点焊,同时在其周边2~3道范围内的上、下层钢筋网也采取点焊,以加强钢筋网整体稳定性。
⑷绑扎钢筋时,应按设计规定留足保护层。留设保护层,应以相同配合比的水泥砂浆制成垫块,将钢筋垫起,严禁以钢筋垫钢筋或将钢筋用铁钉、铁丝直接固定在模板上。
⑸竖向龙骨可采用40mm×60mm或50mm×50mm方木双拼,布置间距依据面层模板模数级而定,竖向龙骨双拼间的空隙用小木条夹钉(见图一及1-1剖面图),竖向龙骨与底层模板间固定采用对拉螺栓高度限位加焊止水片,限位止水螺栓布置控制在1000mm~1500mm左右,这种做法不但能保证结构厚度,还能延长渗水路线,增加对渗透水的阻力。止水片与螺栓应满焊严密。安装完毕经技术复核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⑹面层模板经放样予以事先预制好,宽度采用300mm~500mm,长度采用900mm~1200mm为宜,预制时尽量采用同一模数级,不足处经现场放样后确定,这样一方面便于模板安装、周转,节约材料;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混凝土浇筑及在施工中检查混凝土浇筑是否密实,可适当的减少混凝土上、下层搭接时间,减少冷缝产生。
分级面层模板预制时两侧边加钉20cm~30cm长的30mm×40mm侧压骨,面层模板的长度模数应比两侧竖向龙骨之间的净距小10mm(两端各5mm),以便于面层模板安放,安装时将面层模板的下边缘与竖向龙骨的下边缘对齐,通过铁钉将面层模板的侧压骨与竖向龙骨钉牢。
⑺浇筑混凝土时在模板面上口可临时设置50cm高的挡板,避免浇筑时骨料滑落。对于钢筋排列较密的坡屋面,可采用φ30小型振动棒振捣。浇筑过程中可采用小锤敲击检查是否已浇筑密实。
⑻浇筑混凝土时,可以斜屋檐为起点,绕屋面一周循环浇筑,浇筑完一层后即可安装上一层面层模板,逐级逐段安装面层模板,然后逐级浇筑混凝土,相互依次循环进行,直至浇筑结束。
⑼对于结构尺寸较大的,周长较大的坡屋面,应在施工前根据每层混凝土浇筑的速度,计算好浇筑时间。如有必要时,可适当考虑添加缓凝剂,避免混凝土搭接前产生冷缝。
⑽混凝土的养护对其抗渗性能影响极大,特别是早期湿润养护更为重要,一般混凝土终凝即应浇水养护,且养护期不少于14d。
⑾面层模板可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后拆除,拆模时应小心,严禁乱撬,以免造成止水螺栓松动,底层模板则应根据规范中有梁板拆模的规定,以同条件试块试压强度为依据,予以拆模。
⑿针对不同坡屋面构造特点,其支撑体系、止水螺栓间距应进行计算。
六、材料
⒈梁板模板可采用胶合板,规格为915mm×1830mm×18mm或1220mm×2440mm×18mm,竖向龙骨可采用40mm×60mm或50mm×50mm方木双拼,面层模板侧压骨采用30mm×40mm方木。
⒉止水螺栓规格可采用φ10,止水片规格采用50mm~80mm ,配蝴蝶扣或螺母,形成固定支撑体系。
⒊支撑采用φ48钢管配可调顶托,其间距、排距经计算后确定,并按规定布置好水平撑及拉撑,顶托空隙处应用木楔紧塞。
⒋针对坡屋面板厚较小,钢筋较密的特点,粗骨料宜采用10mm~20mm碎卵石,易于浇筑密实。
⒌砂宜采用中砂,并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五、效益分析
采用本施工方法其投入费用相对传统安装单层底面模板要增加投入22%左右,但是相对而言,采用双层模板后,可提高浇捣混凝土工效,降低混凝土因滑落而造成损耗。从长远上看则克服了以往施工中给坡屋面混凝土结构留下的渗、漏隐患。保证了混凝土成型质量,避免了以往由于结构渗、漏而返工修补所造成的延误工期及其经济损失,其创造的潜在经济效益远大于增加的投入,另外,其对客户今后在使用功能效果及对当前以质量求生存的施工企业而言,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论文作者:张金奎,卢国深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6
标签:混凝土论文; 模板论文; 面层论文; 屋面论文; 钢筋论文; 龙骨论文; 密实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