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食,舌尖上的未来_食品安全论文

喂食,舌尖上的未来_食品安全论文

食育,舌尖上的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舌尖论文,未来论文,食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食育一词,最早由日本专家石冢左玄在其著作《食物养生法》中提出,即通过学习,养成对食物营养的正确判断能力,通过健全的饮食生活达到健康的目的;通过饮食相关过程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人性。

      日前发布的《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14》显示,当前,我国学生和家长营养素养低,学校食育投入缺位,营养信息混乱,中小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普遍,与营养相关的疾病日趋蔓延,严重危害着我国中小学生的健康。

      而近年来学校成为食品安全事件的重灾区,频频曝光的学生中毒事件也在敲打着公众本就脆弱的神经。作为一个人群密集的场所,学校必须保证餐饮的绝对安全,否则,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伤害一定是群体性的,甚至是不可逆的。这就要求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对校园餐饮安全必须建立起一条有充分威慑力的“高压线”,让任何管理者和食品提供者都不敢松懈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

      诚然,这不仅仅只是“食物的错”。民以食为天,反观中小学生饮食教育现象也值得我们反思。我们总在提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却单单忘记了“食”。作为对人体健康的长线投资,饮食教育就应该从娃娃抓起。比如,让孩子去观察种子的发芽,植物的生长,体会食物的秘密,生命的奇妙;比如,带孩子去超市里面认识什么是垃圾食品,教他们如何避开食品添加剂的危害……让孩子们在具体的活动和体验中对食物和自然产生兴趣和思考,掌握饮食生活上必需的技能,并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食育”是孩子的健康之本,希望更多人携起手来,共同推进“食育”,为孩子们的饮食安全保驾护航。

      校园午餐之困

      小小学校食堂关系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如今,从幼儿园起,孩子的早餐、中餐基本都在学校解决,然而,频繁发生的校园食品安全事件不仅让家长们痛心,也一再引发社会关注和追问:如何才能让学生们吃到一口放心饭?

      食堂伙食差,学生从寄宿变走读

      在长沙,笔者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学校附近的路边摊趋之若鹜,甚至部分学生将烧烤、麻辣烫等路边摊食品当成午餐。每天中午,小吃商贩便在湖南地质中学校门边摆开阵势,盒饭、烧烤、煎饼、凉菜,学生流连在各个摊位前。对于学校食堂,他们说得最多的是“不好吃”、“排长队”。

      “学校饭菜有点难吃,感觉吃什么都是一个味道。”湖南广益实验中学初三的陈同学说,自己之前是寄宿生,每天在学校食堂里吃饭,但饭菜的味道并不好,于是才跟家长提出来,改成了走读。虽然有时家里没人做饭,他还是会出来吃路边摊。他说,班上共有50多个学生,其中有10多人是走读生,有的会回家吃饭,有的就在校外吃路边摊,“就想吃点口味好的,不管营养不营养。”

      在另一所半封闭管理的中学,中午下课时,学校唯一的小卖部门前人头攒动,其中有部分学生将方便面或面包当作午餐。为什么不到食堂吃饭?这几名学生直言,除了食堂饭菜不好吃的原因以外,还因为食堂窗口少,买饭时要排很久的队,但自己又不想等太久。

      在长沙市六中,到了中午,身着蓝白校服的同学涌进了食堂,三四个窗口前很快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缓慢地向前移动。排在队尾的一个男生扭头对后面的一个男同学说:“太难等了,出去吃算了。”两人一起离开了食堂。

      打好饭菜的学生麻利地占个座位吃饭,500个座位几分钟后就一座难求,有的学生只好端着盘子就餐。高一的张鸿鑫找到空位,享用起他的午餐:土豆烧牛腩、红烧鱼块、西葫芦丝和米饭,海带汤(免费)。两荤一素一汤,只需要8元。看起来相当丰盛,但他评价“口味一般”。该校食堂安全管理员刘先生一直强调,学校的伙食如何安全、卫生,但说到口味,他也承认不如外面的小店。

      食堂外包利润空间大

      署名为“过客”的网友在网上发帖,称江西丰城市隍城镇中心小学食堂实行承包后,伙食质量差,学校每学期向学生收取900元、950元的包餐费用。除掉节假日,学生在校就餐总共160餐左右,平均每餐4元、5元。学生早上吃的只是一小勺稀饭,中午是水煮青菜,连饭也只有一勺,饭不够还不让加。一些寄宿生想到外面吃,学校又不让。一些家长就特意把自家做的菜送到了食堂给小孩吃。

      对于学校食堂伙食质量问题,一位知情人士分析说,承包人每年要向学校交几万元,自己至少也要赚几万。一个学生每个学期交900元伙食费,200人在校就餐,除掉上述开支和利润,伙食能好到哪去呢?

      食堂承包人刘先生称,他一年要向学校上交承包费5万元左右(此笔费用含刘先生在该校开的另一家商店的承包费),还聘请了4个工友做饭菜,每个工人每月800元工资,自己还要赚几万元,至于到底是几万元,他没有明确告之。

      但是,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食堂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发[2003]12号)曾这样提到,目前农村中小学食堂的管理还很不完善,一些学校靠学生食堂赢利,伙食质量差、价格高。为加强农村中小学食堂管理,切实杜绝此类问题,该通知还明确要求“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严格按规定控制综合毛利率和利润率,严格控制食堂成本开支范围,规范伙食价格”。

      2012年,教育部等十五部门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强调学校食堂应以改善学生营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坚持“公益性”、“非营利性”的原则。

      《办法》第十六条要求学校食堂一般应由学校自主经营,统一管理,不得对外承包。

      然而,学校食堂外包并非个案,随便打开一些网站和论坛,都会发现有学生或家长反映学校食堂被承包后,引发伙食质量差的问题。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称,作为食堂的承包人,肯定是要盈利,而教育部门规定农村学校食堂一般情况下禁止对外承包,如何在过渡期提高伙食质量,这看似一个两难的选择,但实际上却考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的智慧。在合同期内,要加强监督食堂的伙食质量。对于签订合同期限较长的,需要当地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将食堂承包经营权收回。合同期满后,应严禁学校再次对外承包。

      不该外包的食堂外包了,应该微利的学校食堂利润不菲,那么由此产生的“伙食差”问题,在取消合同尚需一个过渡期的情况下,有没有别的方法来解决呢?能不能给学生和家长适当的话语权呢?能不能允许学生投票呢?

      事实上,教育部曾明确要求过学校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学校食堂的伙食质量。《办法》要求建立学校负责人陪餐制,并做好陪餐记录。同时要建立由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等组成的膳食委员会,发挥其在配餐食谱、食堂管理和检查评议等方面的作用。

      校外食品:谁来“解毒”

      校园周边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很多家长关心的焦点。相比孩子的学习成绩而言,校园周边的食品安全更让家长们挂心。在很多校园周边,长期存在一些专向学生售卖熟食的临时走鬼档和小商店,其所售卖食品的卫生和质量情况堪忧。

      学校周边劣质食品走俏

      放学时分,冷清的学校周边渐渐热闹起来,走鬼档主忙着占好位置出售五颜六色的食品,有烤鸡腿、炸香肠、还有各式5毛钱一包的零食。而周边的店铺也不甘寂寞,纷纷将价格低廉的零食摆到铺外,文具店老板在店铺外支起了锅也炸起了1元一根的香肠。

      笔者走访,只见校门口前的空地到处摆满了走鬼档,有卖饼的、有卖香肠的,粗略数了一下,大概有五六档卖熟食的,不少学生从校门出来就直奔走鬼档买熟食吃。笔者走进了学校附近一间小店,发现在小店内售卖着多种熟食,几乎全部不是真空包装。

      备受学生青睐的是5角钱零食,种类丰富,颜色鲜艳,很吸引眼球,而名称则是五花八门,有“老妈牛肉”、“功夫鱼片”、“片片香海苔”、“大虾条”等。虽然写的是肉,但原料都是面粉,主要分两大类,调味面制品和膨化面制品,散发出浓烈的肉香味。

      校园外小店里卖的麻辣小吃有些包装上面都没有标注生产日期,更多的是外包装上只是很模糊地印上一个食品名和厂名,却没有标注具体的厂址,联系电话、生产日期更是空白。一个小卖部的店主对此解释道:“可能是放久了,打上去的日期都掉了。”

      大多数受访的小学生表示,买零食吃通常只考虑是否好吃,并不关心质量、卫生问题。

      零食吃多了,正餐自然吃不下,营养就会出问题,最后导致肥胖、消瘦的小孩多,走向两个极端。

      有营养专家表示,生产商为了让这些小零食散发出浓烈的香味,添加了大量甜蜜素、苯甲酸钠、香精、鸡粉、葱香粉等添加剂。而甜蜜素的使用有严格限制,过多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正在发育的青少年,更应少吃添加剂过多的食品,家长也应尽量少给孩子吃膨化食品。如果孩子长期大量食用,特别是有些小孩以这些膨化食品当正餐吃,容易造成慢性铅中毒。”

      城管:今天赶走明天又来,堵不住就只能引导

      校园周边的路边摊成了学生露天的“小食堂”。接受采访的多位学校负责人都表示,他们早就知道这个情况,也清楚这对于学生身体的危害性,但却实在无能为力。

      “堵不住”是他们的共同感受,一方面要满足学生和家长的要求,让他们就餐有更多自主选择权,另一方面,学生出了校门吃路边摊,学校无法进行管理。同时,学校也无权管理校外的摊贩。

      “路边摊是个‘老大难’问题了,每年都在管。”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缪雅琴说,今年5月,市教育局要求各所学校对周边的路边摊进行摸底,将情况反映至城管等部门。

      然而,城管部门对这个问题似乎也有些力不从心。“今天赶走了,明天又来了。”芙蓉区一名城管人员说,基层部门的管辖范围并不小,事情比较多,城管不可能为了管理路边摊,天天守在学校旁边。湖南广益实验中学学工处工作人员蔡毅也说,他们多次向城管部门反映,城管部门也多次过来整治路边摊,但往往很快就死灰复燃。

      “堵不住,就只能引导。”蔡毅介绍,每学期他们都会教育学生,不要去吃这些路边摊,甚至还禁止走读生给同学带路边摊食品进校门。其他学校的负责人也表示,大家都在使用这些办法,但效果并不明显。

      因势利导,确保孩子“舌尖上的安全”

      校园周边小食品摊贩上花花绿绿的食品包装、添加浓浓色素和调味品的麻辣小吃,无时无刻不勾起孩子的食欲。学校、家长和学生都知道这些食品当中有很多是垃圾食品,所以学校、家长一味地抵制,而很多孩子依然恋恋不舍,究其原因,还是这些食品色、香、味的诱惑。有需求就有市场,这也是校园周边小食品摊贩长盛不衰的原因。

      既然屡禁不止,那就因势利导。相关部门应该在规范经营者行为上下功夫。一是对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使其持证上岗;二是炊具、操作必须干净卫生,杜绝安全隐患;三是从源头上把好食品质量关,并有专门人员对小食品的质量定期进行检查,以确保“三无”食品不再流入孩子口中。

      总之,只有始终保持对校园周边小食品质量监管的高压态势,才能保证孩子舌尖上的安全。

      中小学食堂外包:不透明的替罪羊

      外包作为一种餐饮服务提供方式本身并无可厚非,但是离开了决策和管理方式的透明,外包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权力寻租的替罪羊。

      日前,一则四川食品药品监管机关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食堂不准外包”的新闻吸引了不少关注。近几年校园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媒体经常将“食堂外包”当作罪魁祸首,指责承包商“缺乏商业道德”。

      长期以来,学校后勤食堂就是一个油水多多的部门,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其实是一个稳赚不亏甚至是暴利的行业。于是,一些商人和关系户动起了歪脑筋,不惜代价、削尖脑袋往里挤。一旦进入,势必要把前期的寻租成本分摊到学生头上,结果是饭菜质量越来越差,甚至安全卫生等基本要求都达不到标准。而作为服务对象的学生被忽视了,成了承包商追求利润的赚钱工具,饮食质量得不到保障、安全自然受到威胁。

      正是看到了外包的明显弊端,早在2012年,教育部等十五部门就出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要求,学校食堂一般应由学校自主经营,统一管理,不得对外承包。已承包的,合同期满,立即收回。合同期未满的,给予一定的过渡期,由学校收回管理。但直到今天,在很多地区和学校,食堂承包还是迟迟收不回来,依旧稳如泰山,安之若素。其中缘由,无外乎纠葛复杂的利益关系裹足。

      如果运营和监管得当,食堂外包可以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给中小学带来不少好处。首先,专业餐饮服务承包商通常会承包若干教育机构的餐饮业务,相对于独立的教育机构,承包商在原材料采购方面会更具有议价能力,或者说更能砍价。而且,承包商可以在若干相近学校间建立中央厨房,成本比学校自营食堂更低。据英国工业联合会的数据,将餐饮服务外包可以为英国公立学校节省每人每餐5%的成本。食堂外包对于学校的另一大好处是为教育机构节省精力,从而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育质量改善方面。

      英国中小学校提供餐饮服务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政府直接提供、政府为学校购买外包餐饮服务、学校自行购买的餐饮服务、自营食堂等。英国学校需综合考虑学校预算、学生营养状况等选择餐饮服务的提供方式。其中,据英国工业联合会的数据,约50%的英国公立中小学校选择了由政府直接提供,27%的学校则选择了外包食堂,选择自营食堂的学校比例则只有23%。

      1946年,美国通过了《国家学生午餐计划法》,利用战后剩余粮食开始向学生提供免费午餐。除了学校自营食堂以外,外包也是美国公立中小学校的一个重要选项:凡是符合美国政府采购标准承包商都可以竞争学校的合同,从美国农业部得到免费食材烹饪后配送给学生。比如2013年,密歇根州545个学区中,有199个学区的学校将其餐饮服务外包,占36.5%,比2003年增长了近1/3。

      虽然美国政府给学生提供的是“免费午餐”,但对食品安全也毫不含糊。对于学生食堂承包商,美国农业部建立了基于统计数据的供应商认证体系:只有具有良好食品安全纪录的承包商才有权竞争合同。除了设置准入门槛以外,不管是学校自营还是承包商,都要遵守同样的美国学校食品监督机构卫生标准及其监管。

      在台湾地区,在选择营养午餐的承包商时,决定是由校内人士、校外的学者专家共同参与的评选委员会做出。除此之外,台湾学校大多设立了午餐供应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其中有超过半数的家长、校长和营养师组成。委员会每半个月开会一次,不仅要审查学校专职营养师提出来的菜单,还要检讨上个月的餐点是否存在问题,如异物率、餐点价格是否符合制定标准、有没有以次充好的采购、餐点制作过程是否卫生、餐点菜色是否合乎学生口味等,并提出各项改进意见。不仅如此,学校还设有由学校家长组成的品管小组,每日都可以随时、不定期进入中央厨房督查午餐制作过程及成分。

      对于学校来说,无论是食堂外包还是自营,都只是提供为学生餐饮服务的一种组织方式。从国外公立中小学校的实践来看,食堂外包这种餐饮服务提供方式能够得到学校的认可。但是,外包能对学校产生效用的前提是选择和监督过程透明。中国中小学在选择承包商时,既没有参与广泛的评委会,也无有监督权力的家长委员会,食堂业务外包在实践中往往由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学校校长一个人说了算,而不通过公开招投标进行的现象,也就难免产生拿回扣等权力寻租现象,出现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就成为必然。

      食育,迫在眉睫

      当前,学生和家长营养素养低,学校食育投入缺位,营养信息混乱,中小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普遍,与营养相关的疾病日趋蔓延,这些都严重危害着我国中小学生的健康。同时,食物浪费严重、饮食礼仪逐渐消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者越来越多、传统“食”文化面临危机,学生食育问题紧迫。

      不健康饮食行为普遍

      小林是高二住校生,“早上困,没食欲,不怎么去食堂吃饭”。小林早上的饮食习惯是带上从小卖部买来的可乐、薯片或者营养快线,第一节课下课时再“补充能量”。

      《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14》显示:我国部分城市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每周有3天以上不吃早餐的比例分别为4.9%、10.2%和8.7%。饮料在中小学生中的消费很普遍,消费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中含糖饮料的饮用比例上升幅度明显,而牛奶、酸奶以及果蔬饮料的饮用比例呈下降趋势。

      许多孩子有边吃饭边看电视的习惯,特别是晚餐,正是动画片播放的时间,孩子常常把心思放在电视上,影响了进餐。城市中小学生食用西式快餐比较普遍。一项7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65.0%的小学生食用西式快餐,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比例分别为58.5%和53.6%。

      营养知识缺乏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在做学生营养餐调查时,在农村发现了一个现象:许多农村家长不知道自家的鸡蛋有营养,把鸡蛋卖了换方便面或者其他零食给孩子吃;不知道自家的胡萝卜有营养,用来喂猪。

      不仅在农村,在城市,一些家长也不知道什么样的食物真正有营养。有许多城市家长觉得保健品有营养,乱给孩子吃各种保健品,导致孩子性早熟。据媒体报道,有一名8岁女孩因服用过多的儿童保健液,导致内分泌紊乱,引起过度肥胖,这对她的心脏和其他脏器的发育都将造成伤害。

      “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们需要10次甚至更多次尝试新食物,才能接受并喜欢上它。许多家长以孩子不喜欢吃为由,放弃了培养孩子吃新鲜蔬菜、水果的健康饮食习惯,而选择含糖饮料、油炸食品等孩子爱吃、但却不健康的食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学生营养室主任研究员胡小琪说。

      有研究发现,23%的父母会用食物奖励孩子,10%的父母把拿走食物当作惩罚。“当食物成为工具时,很可能会影响孩子对食物的选择或好恶。”胡小琪说。

      调查显示,孩子厌食多数是由于家长护理不当、诱食、逼食造成的,追食、逼食还可能导致儿童肥胖,是一种错误却普遍存在的喂养方式。正确的做法是家长以身作则,不偏食、挑食,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学校食育缺位

      在学校中,食育一直处于缺位的尴尬境地。

      虽然1990年发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了“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通中小学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但在2001年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健康教育课已不再是中小学的一门单独课程。2008年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是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载体,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生物等相关课程结合渗透,但没有规定如何具体“结合渗透”,从而造成健康教育课被边缘化。

      一方面是健康教育课被边缘化,另一方面是食育课的缺失。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一直没有独立的食育课程。在被边缘化的健康教育课程中,内容以预防传染病、培养卫生习惯为主,营养健康教育仅作为其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更没有像许多国家一样开设烹饪课或者让学生参与食堂配餐等活动。

      除去课程缺失,薄弱的营养师资队伍也影响了学校食育的开展。“在现实教学中,承担健康教育教学任务的多是体育教师、班主任、校医、生物教师或科学教师,营养专业出身的教师少之又少,而校医的教学功底,班主任以及生物学、科学教师的营养专业素养都较低。”马冠生说。

      至于食育教材,2008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其中列出了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营养相关内容。但目前我国没有系统全面、通俗易懂、形式活泼的适合中小学生的食育类教材。

      食育教育中的一项是让学生体验劳动乐趣。但是受条件限制,许多学校没有食堂让孩子们帮厨,也没有农场让孩子们去体验养殖或种植。而有食堂的学校,大都是全盘包办,餐食和餐具全都摆好,孩子只负责吃就可以了。孩子们无法体会劳动的乐趣和辛苦,更无法学习团结协作和承担责任。

      有一个例子,某小学为了响应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去一个农场采摘萝卜和红薯。兴致勃勃的孩子们带着工具到了农场,却发现萝卜和红薯早已被拔出来堆在地上,而老师让每人捡几个装进袋子里就回来了。问其原因,竟是学校怕麻烦、怕学生受伤。

      薄弱的营养意识,更值得重视。某农村食堂张贴的所谓“营养食谱”就是“猪肉、鸡肉、烧鸭”这样的字样。“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领导和学校领导对营养不重视,觉得孩子的学习才是第一位,没有精力也没有必要讲营养。一些基层学校的决策者缺乏营养知识,选择采购一些不健康的食物(如奶饮料、点心等)给孩子们吃。食堂人员的营养知识缺乏。学校食堂管理者大多是非营养相关专业人员,尤其是农村学校食堂,管理人员都没经过营养知识培训。

      各尽其职,形成合力

      加强食育,家庭是第一站,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食育的原则是“随时随地把孩子融入到家务活之中,让他们在生活中成长”。只有父母掌握科学的知识,拥有正确的态度和技能,才能通过家庭食育培养孩子健康的能力、生存的能力和爱的能力。

      言传身教,从带孩子去农贸市场购物开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同时,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一定要自己先做到。家长自己要实行健康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以身作则培养孩子早睡早起、吃早餐、不挑食不偏食等健康习惯。

      让孩子多参与家务劳动,也成为专家共同的呼吁。

      诺贝尔奖得主、美国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认为,做饭能锻炼能力,同事们到他家,都是他自己做饭。他认为动手做饭跟做实验一样,可以训练一个人的专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冰箱里找剩菜,拿仅有的材料下厨,在有限资源中求变,这种经验、能力,对他日后在研究中解决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有很大的帮助。朱棣文认为,所有男性应以能烹饪为傲,也应该让孩子从小学会下厨。

      适当做家务会成为调节孩子生活的重要内容,尤其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在成长过程中,这比学习知识还要重要。

      一顿午餐引发的思考

      午餐,与课程、教学、考试、分数相比,在学校里似乎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是,一顿饭没吃好,孩子们上课就会心神不宁;每顿饭都吃不好,孩子们就可能对他们的学校望而却步。中小学为学生提供午餐,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和实践,已经在世界各地开展起来,而且从一开始,它给学生的就不是一顿简简单单的饭,而是被赋予了社会保障、儿童发展,教育公平等多重含义。

      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的一份报告指出,普及学校午餐的国家,在该项目上都有着强烈的政治意愿,并将其纳入国家主流政策计划。许多国家都将学校午餐视为增进公平、缩小社会差距的一项有效举措。比如,法国将学生的家庭收入分为若干档次,并据此收取不同的午餐费用。而其他学校午餐推行得力的国家,减免学生餐费的标准也一目了然。

      其实,无论收费还是免费,无论供餐者是学校还是企业,要想让学生吃好午餐,各国都恪守一条准则,就是中小学生午餐是非营利的。过去,美国的学校午餐也曾出现过把番茄酱算作蔬菜,各种零食、饮料大举入侵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政府拨款的大幅下降。因此,要真正实现非营利,还要靠政府的大力投入和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如瑞典学校午餐那般丰盛,或许现阶段我们的学校并非都能做到,但是提前公布菜单,倾听家长学生意见的做法,却可以尝试。

      学校午餐有利于提高儿童入学率、出勤率、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等教育指标,已经被很多国家或国际组织研究证明。事实上,让学生吃好午餐,不仅关系到他们的身高、体重、学习成绩,也能让他们体会到社会关怀和社会责任。这方面,日本走在了前面。

      今天,包括中小学午餐在内的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和政府的空前重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社会发展进步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标签:;  ;  ;  ;  ;  ;  ;  ;  ;  ;  

喂食,舌尖上的未来_食品安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