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思政”理念的经济类课程教育教学的探讨及分析论文

基于“大思政”理念的经济类课程教育教学的探讨及分析论文

基于“大思政”理念的经济类课程教育教学的探讨及分析

霍苗,陈永昌

(南昌航空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摘 要: 所谓“大思政”是指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对于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本,要求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新式人才所提出的一项格局要求。经济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和基础性的作用,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衡量其国力的重要指标,培育经济型人才同样应该立足于社会主义的土壤。当前高校的经济类课程偏重基本经济理论的教授而未能将正确认识意识形态和经济教授结合起来,应如何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来对经济类课程教育进行改革是本文所关注的切要问题。

关键词: 大思政教育;高校;经济类课程

引言

鲁迅曾言:“人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人自然不能脱离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阶级。“大思政”教育理念,旨在廓清原本在思政教育、教育者及学生之间的复杂混沌关系,将思政教育有序有效地引入理论教育和应用教育之中,使教育更具有目标性和持续性。在以往的经济课程类教育中,教育者并不能清晰地认识到教育、人以及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而新的时代有新的要求,在文化多元的当今社会,培育新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人才,使中国经济步入稳健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经济教育,更离不开与经济教育相结合的思政教育。

熵权法利用系统评价指标的熵值所提供信息量的大小决定指标的权重。通过指标的信息熵计算,得到的熵值越小,说明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大,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其权重越大。反之,某指标的熵值越大,说明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小,提供的信息量越小,其权重越小。

一 思政教育和经济教育的关系分析

思政教育与经济教育在表面上看起来属于两个不同领域,彼此之间毫无关系,实际上这两者息息相关,彼此交融。

(一) 剩余价值理论为阶级社会的发现提供了基本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未提出剩余价值理论之前,西方国家大都沉浸在资产阶级编织的美好短暂的虚假幻想之中,未能意识到他们所标榜的和平民主仅仅停留在少数人的欢愉之上。[1]

1.2.2 第2年(后茬)玉米试验处理 所有小区都按照前一年化肥处理施肥,即每公顷施氮352.5 kg、磷165 kg、钾 375 kg施肥,保证与前一年等量 N、P、K的施用,保持相同的施肥和管理方式。表2为第2年(后茬)试验处理安排。

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揭示了社会的真理,使人们能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社会的本质和经济运行的规律。它为阶级社会的发现提供了基本理论基础,可以说,经济理论的发现促使着人们开始思索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思政教育一开始就离不开经济理论教育。例如,剩余价值理论提出工人的工资远远低于自身所创造的价值,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据工人的剩余价值来投资生产,致使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由此引起一系列不公平社会现象的产生。

(二) 思政教育为经济型人才的培育设置了目标和指向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学者并没有将思政教育和经济教程结合起来,由此导致经济学课程的教授缺乏目标性。受到趋利的市场环境、不良社会思想以及西方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严重荼毒,一些学生学习经济课程仅仅是为了在市场中获得利益。这样一种学习目标和学习观点主要是因为在经济类课程的教授中,教师并没有对经济学习的目标进行说明,同时经济类课程的教师本身也缺乏思政教育及思政理念这方面的意识。

综上所述,经济教育和思政教育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界限明晰的两个领域,它们在具体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关系,彼此不可分割。

二 建立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经济类课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意义

海洋不仅承载着生活的文明和历史,也承载着我们未来的希望。它起伏的巨大范围是我们经济增长、粮食安全资源以及遏制气候变化影响的解决方案的关键。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海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海洋污染、漂白珊瑚礁、海水温度升高和不可持续捕捞不断发生。最近关于捕鱼活动中的人口贩运、野生动物贩运以及武器和毒品走私的调查结果也揭露了对海洋的间接威胁。

在上文中提到,思政教育与经济教育彼此联系,息息相关。在当今社会中,各类思想和文化互相激荡、彼此交流,经济领域的理论也在中西方学者的努力下不断地更新,我们对于世界经济规律的认知又有另一层次的进步,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来进行经济类课程教育模式的探讨和改革具有其必要性。[3]一方面,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也会不经意地影响高校教学者和学生的认知,在另一方面,缺乏思政教育理念也会使得教学者和学生难以明晰当代社会中经济理论的必要性和目标性。运用“大思政”教育理念来进行经济类课程教育模式的探讨和改革具有独特意义,具体表现在:

(一) 更新教学者和学习者对于经济理论课程的基本认知

在传统的教学者和学习者观念中认为,思想政治仅仅是高校开设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于学习的成效和目标都不做硬性规范和要求。由于其本身检验过程较为抽象,因此,部分学习者对其重视度不高。[4]与此同时,除了在政治经济学学科中对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作了基本介绍外,传统思政教学未能将思想政治理念教育同其他经济类学科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未曾有意识地进行提及,因此,在大部分人眼中,经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不相关的两个门类。

从社会层面来看,运用“大思政”教育理念来进行经济类课程教育模式的探讨和改革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建设的导向性及基础性作用。中国经济之所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突飞猛进地进展,离不开我国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进取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建设中具有导向性和标杆性的作用,指引着经济发展的方向。[7]国家要发展的是社会主义经济而非资本主义经济,这一标杆是中国于世界经济之林的立根之本。“大思政”教育理念和经济类课程教育结合,这一设计从人到国家三位一体,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二) 促进思政教育和经济类课程教育模式的双向创新

经济类学科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等,另一种则是偏重运用类的学科,如进出口实务、会计学原理等等。但是实际上经济来源于实际的人类生活,是对人类经济生活的抽象总结及合理预测,应用型的经济学科离不开对基本理论知识点的讲解和理解运用,而理论型的经济学科同样离不开具体实际的操作案例。但是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远远不够,还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这一单向互动的课堂模式之中。应用型的经济学科忽视了对于理论的讲解,而理论类的学科则忽视了实际的经济生活。

传统的思政教育重视课堂教育,而忽略了思政理念与生活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紧密的联系,如今,将意识形态的普及教育与经济类课程进行交融式发展,实现思政教育全面化、灵活化,不可不谓是高校思政教育向前跨出的一大步。而对于经济类课程来说,运用“大思政”的教育理念,有利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基本教育理念,使原本枯燥的经济课程有了基本灵魂,具有了形而上的哲学意义。[5]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思政教育和经济类课程而言,在“大思政”的教育格局下进行经济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意味着这两门对于学习者而言都至关重要的学科均迈向了新的层次。

(三) 培育优秀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式人才

明晰思政教育理念,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而言,意味着专业人才的指向和目标得到了明确。在当今的中国,经济发展始终是一项重要且根本的任务。高校经济教育旨在向学习者教授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准则,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输送专业化人才。而在实际情况中,存在有学习者的学习观并不明晰,对于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象。[6]运用“大思政”教育理念来进行经济类课程教育模式的探讨和改革,促使学习者树立宏大理想,明晰学习的目标,为学习经济理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一方面有利于将经济学习和国家经济发展现状与要求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有利于将个人学习和祖国富强结合起来,培育有理想、有动力的优秀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人才。

同理,完全加权负项集NI(Negative Itemset)关联度(all-weighted Negative Itemset Relevancy,awNIR)的计算如式(9)所示:

(四) 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建设的导向性及基础性作用

而经济类教学者如若有意识地将“大思政”教育理念运用到授课过程中来,就会潜移默化地更新自己和学习者对于经济理论课程的基本认知,推动教师及学生自我政治思想素质的提升,使教育和学习事业朝着更为先进、更为明确的方向发展。

当延迟开航的出口船将影响到LNG船舶和大型油船不能在安全的时间窗口靠泊时,延迟开航的出口船应在码头等候,待LNG船舶和大型油船进入其码头前沿水域后再进行离泊出口。如果有LNG船舶或大型油船计划靠泊时,延迟开航的出口船如不能在唐脑山高潮前30 min或低潮前30 min通过小岩礁,则应该在港内等待初落水靠泊的LNG船舶和初涨水靠泊的大型油船。

三 经济类课程教授的现状

(一) 课堂枯燥乏味,缺乏灵活性和对时事的敏感度

同时,部分高校经济课程的教材编写更新不及时,一些先进的经济学理论和参考书目未能及时列出,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渠道也极其有限。更为常见的是,教学者在授课过程中并未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及时关注经济事件和政策,导致教材、授课均与时代脱节。因此,经济类课程对学生而言枯燥乏味,缺乏灵活性和对时事的敏感度。

在经济教育中普遍存在授课模式死板僵化的特征,课程教材的编写偏重于理论知识,而部分教学者在授课过程中仅仅只是将课本教材中的原话朗读出来,照本宣科,在授课时并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融入书本,也没有具体生动的案例分析,学习者也仅仅是进行灌输性学习,机械地记录笔记,而畏惧思考,整个课堂氛围消极被动。

(二) 思政教育的目标性不强

思政教育为经济型人才的培育设置了目标和指向。以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历史形态的更迭作为参考系。在五四时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其目的在于宣传无产阶级思想理念,借此促进了一大批无产阶级的觉醒,也使得部分小资产阶级人群不再以剥削的眼光来对待工人,而是将目标放置在更长远的解放和自强。在抗日战争时期,思政教育和经济理论相结合,有助于宣传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为抗日战争提供经济支持,其目标在于救国。[2]在新中国成立时期,思政教育是教学者在进行经济理论教授的同时有意识地建设经济人才富国的思想理念,而在当今社会,思政教育能够明晰经济行业从业者以及经济理论学习者从事经济工作和学习的目标要求,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 授课模式单一,与学生互动性有待加强

另外,运用“大思政”教育理念来进行经济类课程教育模式的探讨和改革有利于促进思政教育和经济类课程教育模式的双向创新。

四 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经济类课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措施分析

(一) 明确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规划,更新教学理念

想法要落实到实践上的第一步便是规划和设置。教学者要在大的时代背景下,结合经济课程的发展现状,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当今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国家层面对于经济规划和经济人才的培育有了新的具体的要求。教育和经济都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以及政策的变化,落实到微观层面。教学者要自行对政策进行合理解读,实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而不能固步自封,明确自己的教学意义,以人为根本,以前进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世界。同时,教学者要将自身对于经济建设的社会责任感传递到学生层面,唤醒学习者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及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者这一自我觉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理想。

(二) 融合思政理念,创新课堂模式,实现多元式发展

要想促进思政教育和经济教学的双向创新、双向进步,就要将思政理念融合到经济类课程的教育和学习当中。教师在教授经济类课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对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观点进行普及,分析西方经济理论的进步性及局限性。比方说,教师可以在课前对我国的时事经济和经济政策进行基本介绍,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积极了解这方面的时事新闻,并利用五至十分钟的课堂时间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并派出代表发表观点。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又不经意间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对GitHub中软件存储库进行数据爬取,我们获得了27万条存储库信息.我们首先通过异常值处理,人工剔除异常记录等处理手段,对原始数据进行数据清洗,保留下约13万条存储库记录.然后,通过数据审查,发现其整体的数据分布是有偏的,并非正态分布,考虑到Github开源社区中的开发者在学习使用平台时会建立许多用于入门的练习项目,一些经常参与活跃项目开发的软件工程师也会经常建立新的存储库用于测试,还有一些项目长期疏于管理且无人关注成为了死项目等诸如此类的原因,我们尝试使用聚类方法从数据层面上对项目进行分类.在聚类结果中去除异常记录,最终获得90956条软件存储库的数据集合作为研究对象.

另一方面,在经济课程教育中,教师可以引进多媒体信息化手段,对课堂模式进行创新,提前进行PPT 备课,或者利用微课平台等等,这样可以摆脱原本死板枯燥的教学授课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加强对经济类课程任课老师的思政教育

作为思政教育和经济类课程的传授者,教师的言行均会对学习者的思维及行为有直接影响。因此要想更好地落实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经济课程教育,就必定要加强对经济类任课老师的思政教育。学校可以定期展开对经济类课程任课老师的培训和教育,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或者专门的思政教育人才进行授课。教师与教师之间针对新时期经济教育和思政教育理念的结合进行集中讨论,校方也应鼓励教师积极发表意见和看法,促进教学事业的进步。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在传统教学中,未能将思政理念有意识地贯彻到经济课程教育之中,但思政教育理念实际上和经济课程教育息息相关。采取有效的措施,运用“大思政”教育理念来进行经济类课程教育模式的探讨和改革,有利于教学者和学习者明晰自身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义务,更好地教授和学习经济学课程,为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延伟,李俊兰.美国大学经济类课程教学模式对我们的启示[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32(05):62-64.

[2] 魏建国,庞国强,朱春.基于网络的经济类课程的场景模拟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2014(04):99-101.

[3] 施扬.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经济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纳税,2018(13):192.

[4] 刘宝玲.经济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44-45+37.

[5] 山丽杰.经济类课程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0):195+197.

[6] 雷蕾.“俄罗斯新思想”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7] 荀福峥.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思政课教学改革[J].智库时代,2017(06):194-195.

本文引用格式: 霍苗 等 .基于“大思政”理念的经济类课程教育教学的探讨及分析[J]. 教育现代化,2019,6(63):14-16.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3.006

基金项目: 南昌航空大学创新创业课程培育项目(KCPY1740);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19YB110);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GJJ180510);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JJ1439);南昌航空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金(EA201409003)

作者简介: 霍苗,女,辽宁北镇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产业经济。

标签:;  ;  ;  ;  

基于“大思政”理念的经济类课程教育教学的探讨及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