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没有定性分析吗?_西方经济学论文

西方经济学没有定性分析吗?_西方经济学论文

西方经济学不进行定性分析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定性分析论文,西方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澄清了定性分析的涵义,肯定了西方经济学是有定性分析的,指出了国内学者否定西方经济学有定性分析观点的失误所在。

关 键 词 西方经济学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长期以来,国内评介西方经济学的论著普遍认为,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其理论著述中对经济事物只进行定量分析,不进行定性分析,或说他们以定量分析代替了定性分析〔1〕。我们认为, 这是一种误解。

弄清定性分析的涵义,是判定西方经济学是否存在定性分析的前提。

认识的实践及对其的科学研究表明:所谓定性分析,就是指认识主体在特定观念〔2〕的支配下,运用有关理论, 并以相应经验事实作支持,对事物及其相互间关系的属性进行剖析,给出判定的过程。这里,特定观念规定了认识主体对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性质进行分析、作出认定的基本框架;而理论分析则执行着具体论证详尽阐述的功能;至于经验事实,它发挥着对理论分析,尤其是特定观念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给予有力支持和佐证的作用。

由上述定义可推知,由于事物及其相互间关系在其存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具有多方面的质规定,会呈现出不同的质特征,而不同认识主体在从事认识活动时持有的观念、运用的理论,直至注意对象事实的角度或方面又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他们对同一事物或事物之间关系所做出的性质判定必然不同。

从上述界定出发,我们可清楚地看到,西方经济学是有定性分析的。这里仅从三方面论证这一点。

1.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构成要素作了定性分析。例如,在对资本这一经济事物的认识上,早期西方学者就将其论证为工具,甚至把原始人手里的石块、木棒也判定为资本。现代西方经济学者依然遵循这一判定。翻开他们编著的教科书经济学,几乎每本都将资本论证为机器、设备、厂房等等。无疑,这是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性质的认定,是定性分析。还有,在关于土地、资本、劳动与地租、利息、工资这些经济事物之间的关系上,萨伊在他的著作中就将它们论证为:地租是土地创造的;利息是资本带来的;工资是劳动的产物。马歇尔在其学说体系中则进一步将萨伊的这三位一体公式发展为:土地——地租;资本——利息;组织——利润;劳动——工资。十分明显,这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地租、利息、利润和工资来源上的性质界定,即关于经济事物之间关系的性质论证,是定性分析。

在西方经济学家的心目中,资本主义制度是天然的、能保证个人自由和独立性的、合乎人类本性的制度,是社会生产的永恒的形式。在这种观念的规范下,他们必然忽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和历史性,只注意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般性和物质内容,并以此为根据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要素及关系做出其定性分析,即从任何时代的生产活动都需要劳动工具或劳动资料出发对资本的性质给出说明,从任何时代的生产劳动都离不开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劳动者出发,论证地租、利息(利润)及工资来源的性质。总之,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定观念,决定了西方经济学家必然以“生产一般”理论为工具,并依据相应的事实,对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层次的东西做出如上的性质论证,而这种论证过程无非就是他们力图“证明现有社会关系永存与和谐”的过程。〔3〕

2.西方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状态作了定性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就是该经济的基本关系与本质规定的具体展开和具体实现的过程。由于受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状况的影响和制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呈现出不同的性质与特征。因此,西方经济学家也给出过定性描述,作出过性质论证。生活在资本主义平稳发展时期的萨伊,笃信市场自由竞争、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有效性。在这一观念的制约下,他以交换一般理论为工具,并结合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实际,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一种产品供给不足而另一种产品充斥过剩的现象,不会永久存在”〔4〕的必然性, 作出了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能够自动维持均衡的经济,它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发生普遍生产过剩的论断。显然,萨伊的这一论证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状态的一种性质论证,定性描述。而几度经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特别是目睹1929—1933年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凯恩斯则认为,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供求的能力和作用是有限的。从这种思想观念出发,他运用有效需求不足等一系列范畴,并以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资本主义经济现实作支持,论证了单纯依靠市场供求力量资本主义经济难于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必然性,进而作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常态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的结论。十分清楚,凯氏的分析也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状态的定性分析,其论证也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状态的性质论证。

3.西方经济学家还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现象、具体过程作了定性分析。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不管是某个具体现象,还是某个具体过程,其出现、发展、变化,往往是内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这些经济现象、经济过程,在生成起因、现存状态及发展趋势上往往具有多方面多重的质特征。不同研究者也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出发,对其性质作出各自的说明和描述。西方经济学界对“滞胀”这一现象的认识便是如此。新古典综合派通过自己的分析,认定它是由微观领域内的因素引起的;新剑桥学派论证了它的出现与不同商品市场类型或不同类别经济部门紧密相关;新制度学派则强调该现象纯粹为二元体系所致。显然,这是西方经济学界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持有不同看法(观念)的学派,从各自的理论框架出发,并以对象所显现的某一方面的质特征作支持,对“滞胀”这一现象成因的性质作出的不同判定,也即关于经济事物之间关系的性质论证,自然也属于定性分析。这种论证过程自然也是西方经济学界各流派极力证明各自对资本主义经济病因的“诊断”的正确性过程。〔5 〕实际上,在事物质规定与量规定的界限内,经济学家所进行的分析,非定量的分析都属于定性分析,非量特征的描述都属于质特征的描述。

国内经济学界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所以出现这样的失误,与其对定性分析的涵义缺乏了解有着直接关系。

本文开头已经指出,事物及其相互间关系质规定的多样性和多重性,本身就蕴含着认识主体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其作出定性描述、给出性质论证的必然性。不同认识主体,由于所持观念不同,所运用的理论分析工具不同,所注意事物质规定的角度或层面不同,必然会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的定性描述,给出有别的性质论证。这是事物质规定的多重性在不同认识主体头脑中的必然反映,它们都属于定性分析。由此可知,在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性质认识上,由于马克思主义者与西方经济学者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持的观念不同,凭籍的分析工具不同,依据的事实不同,决定了他们对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层次东西的性质判定必然不同,定性描述肯定有别。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间关系质规定的多样性在不同认识主体头脑中的反映,它们都属于定性分析。所以,依据西方经济学家没有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要素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定性分析就得出西方经济学家不进行定性分析的结论是不对的。因为这等于说他们对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关系没有自己的认识或看法,显然不符实际。事实上,正是由于对这些根本性东西上的定性分析不同,才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根本区别。〔6〕所以, 把定性分析的涵义仅仅局限在马克思主义范围内,认为只有对资本主义经济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定性分析,才算有定性分析,否则就没有定性分析的看法是不对的。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层次也具有多重质规定,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现象、发生的具体过程也呈现出多种性质和特征,因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某个现象或过程的每一方面的性质论证,也都属于定性分析。事实上,正是由于对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非基础层次、非根本性东西在性质认识上的差别,才体现着西方经济内部各流派的分歧。所以,把定性分析的涵义仅仅局限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层次或根本要素上,忽略其它层次,忽略具体现象与具体过程,认为只有对基础层次的、根本性的东西作出的性质论证才属于定性分析,除此而外,西方经济学就不存在定性分析的认识也是不妥的。显而易见,以上两种将定性分析狭隘化的认识所以发生,就在于对定性分析的涵义缺乏了解。

还应指出,只有认识到西方经济学家早已对资本主义基础层次的东西作了定性分析,才能对为什么资本阶级经济学家在其著述中大多回避对资本、利润、地租,这些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作出性质论证,为什么他们都把注意力放在对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具体问题的研究上这一理论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7〕众所周知, 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着共同的认识,具有相同的观念。因而他们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性质判定是一致的,定性分析的结论是相同的。正因为如此,在早期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已对这些东西作出性质论证后,后继的经济学家只要把前人的论述作为自己理论分析的既定前提,作为自己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就可以了,不必在自己的著述中对这些事物再次进行定性论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后来的西方经济学家才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经济运行、经济增长等具体问题的研究上。西方经济学内部这种继承关系昭示我们,在对资本阶级经济学界某一学者或某一流派的著述进行认识时,必须从整体对其进行审视,不要轻率地作出其不进行定性分析的结论。〔8〕其实, 正如我们在上边强调指出的,就是在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失调、经济波动等具体现象与具体过程的研究中,西方经济学者仍然要对其成因、状态、走势等方面作出性质判定,进行大量的定性分析。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在经济理论研究中,认识主体即便是进行了大量的定量分析,最终还是要做出质的结论的。一般说来,绝对的、纯粹的定量分析是不能孤立存在的。

简言之,质与量作为经济事物固有的两种基本属性,任何经济学家在其理论分析中都不应也不能回避的。区别仅在于:有的定性分析较全面,有的不够全面;有的只抓住了事物的表层性质,有的则抓住了事物的深层本质;有的科学性多些,有的科学性少些。〔9〕一句话, 只进行定量分析不进行定性分析,或者只进行定性研究,不进行定量研究的经济理论,很难称其为理论,很难有多大的科学价值。况且,一种理论即使在定性分析上不够全面、不十分科学,也绝不意味着这些学者的著述对经济理论发展毫无价值,不会做出任何贡献,绝对不是的。

注释:

〔1〕本文所言的西方经济学, 仅指其理论经济学或其经济学科中的基本理论方面。

〔2〕应该指出:第一,广义地讲, 每个心智健全者都是认识主体,但这里指的是具有专门知识训练并负有探索使命的那类人,抛开他们实际达到的认识水平的差异,可称之为学者、专家。第二,认识主体对事物的特定观念的形成,往往是其经历环境、所受教育、实践(实验)、理论影响等诸多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不同学科的人是如此,同一学科内不同派别的人也是如此。例如,在经济学领域,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劝说集》中曾坦言,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就是其环境经历、所受教育等因素所导致的结果。第三,在上述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特定观念,对主体的认识活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指向作用,它既规范着认识者将把何种理论(包括运用已有理论、发展和创新理论)作为其分析工具,又决定着认识者注意客观事物的角度与方面,最终规定着他对事物的性质与特征的说明与解释。第四,如果认识者对事物所持的观念发生了调整与变换,那么,他的理论信仰,他注意事物的角度,进而他对事物的描述和说明,自然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与变换。在经济学研究中,美国经济学家汉森从坚信资本主义经济能够自动维持均衡,坚持正统理论,到怀疑市场自发调节的有效性,转信凯恩斯理论的变化过程,就是典型例证。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8页。

〔4〕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45页。

〔5〕顺便指出,一种理论,要想被人们承认与接受,一般说来, 它必须具备以下两方面特征:一方面它在自身的逻辑结构上不能自相矛盾;另一方面,至少在一定时限内,它必须与客观事物的某一层次,某一方面的特征具有同一性。显然,西方经济学不同流派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这两方面特征。否则它就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并得到广泛传播。

〔6〕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规定上, 许多论者往往过于简单地指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批评他们不把社会关系、生产的社会历史形式,而把生产一般、财富一般规定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作法。人们忘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基本进程有着根本不同观点和看法的人,怎能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获得统一的认识,达到一致的规定呢?退一步说,马克思曾肯定生产一般、财富一般也是应该研究的,只是不能因为见到统一,就忘掉了差别。

〔7〕西方经济学家所以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经济问题的研究上, 既有理论方面的原因,又有实际方面的原因。这里着重说明理论上的原因。

〔8〕经济理论界认定西方经济学只进行定量分析, 不进行定性分析的经典根据,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98页注(32)对古典派的批评。但是,只要认真研读这段论述就会发现,马克思在指出古典学派被量的分析吸引住这一事实后,立刻揭明了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这就是他们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社会生产的永恒的自然形式。马克思进而指出,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古典学派必然忽略价值形式、商品形式等等的特殊性,必然将其界定为非历史的、永恒的东西。既然古典学派对上述事物作了这样的性质判定,剩下的任务自然就是量的分析了。所以,马克思的这段论述不仅不能成为古典学派只进行定量分析,不进行定性分析的依据,刚好相反,它倒是说明古典学派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才展开定量分析的最有力的佐证。

〔9〕在《资本论》中, 虽然马克思着重于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社会属性和历史性质的分析,但由于事物都是一般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因此,为全面认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马克思还对它的一般性和共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所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认识,要比西方经济学家全面、科学。

标签:;  ;  ;  ;  ;  ;  ;  ;  ;  ;  ;  

西方经济学没有定性分析吗?_西方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