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理论的性质、效用与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理论论文,效用论文,性质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视是人们在研究国际政治过程中形成的。以往人们感兴趣的只是 国际政治中的一些事件,特别是重大事件。后来人们开始重视将一段时间中的事件编排 起来,成为国际政治大事记。于是有了国际政治的“一年回顾”、“十年追寻”、“百 年风云”等等。但是,经过这些努力,形成的仍然只是许多材料的堆砌。人们一接触到 现实的国际政治现象,仍然会陷入一片迷茫之中。因此,知识的不断积累要求人们能从 浩如烟海的材料和事件中理出线索,找出分析、理解和预测国际政治事变的框架。要实 现这一要求,就必须探索国际政治理论。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现实的国际政治系统只有一个,但反映这一客观的、变动着的系 统的国际政治理论则是多种多样的。理论包含真理的成分,但不等于什么理论都是真理 。相同的理论只是提供一种对国际政治的动态系统进行解释、预测的标准与思考、分析 的框架;不同的理论则可以提供不同的思维、分析框架。在各种不同理论的竞争中,会 出现某种在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即国际 政治的主流理论。再经过一段时间,原有的主流理论会逐渐衰落下去,被新的更有解释 力和预测效率的主流理论所替代。
要形成正确的国际政治理论,并随着国际政治生活的变化及时地加以改变,就需要了 解国际政治理论的性质,明确国际政治理论的效用,并研究国际政治理论的构建与变革 。
国际政治理论的性质
要弄清楚什么是国际政治理论,首先要辨明什么是理论。对于理论,不同的学者有不 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存在着四种理论:
1.自然科学中使用的,具有严密性的理论(其特征是客观性、抽象性);
2.对于某些现象做主观性解释的理论(其特征是主观性,即反客观性);
3.直观性理解的理论(其特征是直觉性,即反抽象性);
4.规范性(应然性)理论(其特征是价值性)。
他们断言,除了第一种理论,即具有客观性、抽象性的理论可以被称作是真正的理论 外,其余都不是理论。包括国际政治理论在内的所有社会科学则成为无理论的知识门类 。(注:参见《美国政治科学评论》,1958年12月号,Anatol Rapoport,“Various Mea ning of‘Theory’”,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No.3(December 1958 ).pp.980~982.)
这种见解,对于大多数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当然对于国际政治理论 研究的学者来说,更是不能赞同的。因为只具备客观性、抽象性的理论,只能是自然科 学理论,最多包括工程技术理论。但是理论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工程学,还包括社会科 学。作为社会科学一个分支的国际政治理论,如果被排除在理论之外,那么,人们再去 研究国际政治理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另一种看法是,在一般意义上,理论具有下列含义:
1.理论是将事实组织起来的体系;
2.理论是关于事物应然性的连续记述;
3.理论是“选择、分类、排列、简化、推理、归纳、概括或综合的过程”;
4.理论是“概念框架”、“分析技巧”;
5.理论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假设、定义、法则、观点和原理”;
6.理论与现实世界没有联系,是思辨性思维;
7.理论是抽象的。(注: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利伯和查理斯·麦克伦德 。见Robert Leiber,Theory and World Politics,Winthrop Publishers,1972,p.8、21 ;Clarles A.McClelland,Theory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New York:Macmillan ,1966,pp.6~7。另参见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版,第3页。)
上述对理论的说明实际上包括了对理论的两种不同规定。一种规定是理论是对重大事 件的因果性解释;另一种规定是将理论看成是抽象的思辨。运用这一理论界定可以来审 视国际政治理论。代表前一种理解的是摩根索的思想和学说。他创立的“现实主义”是 从“实际问题出发的”,他试图摆脱偏见和个人口味,找出最重要的事实,在它们之间 建立起因果联系。理论是关于事实的最好的说明。但这种理论只能展示国际政治的关键 事实,不能展示国际政治的“总体”即它的结构与系统。这种将理论视为是“与特定的 行为或现象有关的规律的集中或组合”,会使人们相信,只要积累更多的材料,寻找更 多的事例,就可以获得真理。这种“归纳法”只能告诉人们一些零碎的东西,而这些东 西是无穷无尽的。
代表后一种理解的是沃尔兹。他一生只写过两本主要的国际政治理论著作:《人、国 家与战争》(1959)、《国际政治理论》(1979)。其他人的著作的效应往往是“年度性的 ”、“季节性的”,而他却是经久不衰的。沃尔兹的理论是从抽象开始的。对观察到的 重要事实进行“简化”:分离、提取、归并、理想化。在此基础上再构想出国际政治的 “结构”和“系统”的研究框架。只有在系统中,理论才能解释连续性,只有在系统的 层次上,而不是在单元的层次上,国际政治才能得到认识。
沃尔兹认为构想国际政治理论需要有想象力。存在三种想象:一种想象是由人性和人 的行为出发,通过考究人的本性,理解国际政治冲突的原因,将国际政治视为源于人性 的善或恶的一种国家间的关系。第二种想象是将国家看成是一种行为体的层面,通过考 察国家自身的政治、经济、社会构成,来解释国际政治的种种现实,国家决定了国际政 治的基本属性。第三种想象是国际政治的范围集中在国际层面,通过考察特殊的国家间 关系结构或“无政府结构”,来解释国际政治的种种基本事实。
沃尔兹将国际政治作为一个整体的体系来研究。它包括系统内的基本单元和系统本身 的结构。为了寻求系统内的基本单元,沃尔兹进行了三层抽象:第一层抽象是“国际政 治的系统理论研究的是在国际层次上,而不是在国家层次上或个人层次上起作用的力量 ”。第二层抽象是“从所有的行为体中找出主要的行为体”,国家虽然不是国际政治生 活中唯一的行为体,但是界定系统结构不能是所有活动着的行为体,而必须是主要的行 为体。第三层抽象是“国际政治的结构理论,与国际政治的历史经历一样,主要是研究 各个时代的大国问题”,对不同国家的衡量的唯一标准就是国家的力量即“实力”。( 注: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7~3 29页。)
由此,可以将国际政治理论看成是由一组对应的一组概念、命题构成的逻辑体系。
1.国际政治理论包含着一组通过对现实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出来的概念或范畴。理 论是头脑中构思出来的一幅画图,其中存在着一个个边界清晰的概念或范畴。在现实生 活中,所有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一个领域与另一个领域并不是割裂的。但理论却 使一个范畴孤立于另一个范畴之外,以便去研究它,这是形成解释所发生事物的先决条 件。
2.国际政治理论中包含着一组从具体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具有一般化形态的命题或判 断。理论可以将无数的范畴用无数的方式组织起来。它指明某些范畴比其他范畴更重要 ,并具体指明被列出的范畴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判断与命题,它们必须是超越一切 时空的。
3.国际政治理论是将一组命题以某种方式连贯起来的体系,是从多种知识中选择出来 ,有序的解释体系,理论是一个大的综合体,这种综合是一种艺术创造,从某种意义上 来说,理论是被创造出来的。理论紧跟现实,理论又超越现实,同时更重要的是理论构 成现实。只有在理论中,现实才获得了意义。符合一组事实的理论不止一个,理论不对 事实做最终解释,一个好的理论总会被另一个更好的理论所代替。
判别国际政治理论的标准
在讨论了国际政治理论是什么以后,接着需要研究的就是什么是好的国际政治理论, 或必须满足哪些基本标准的国际政治理论才能在实际的认识和实践中发挥出效用。关于 这一问题,日本学者星野昭吉和美国国际政治学家沃尔兹都作过很好的论述。沃尔兹认 为理论与需要对之做出解释的世界有关。但是,理论总是要超越“观察到的事实”。理 论不是对现实的复制,从对可观察到的现象作出的归纳本身,是不可能产生出解释被观 察事物的理论的。理论不是仅仅描述现实,理论必须解释现实。
由于在国际政治理论研究中,许多学者喜欢运用模式。理论要正确地解释现实,就必 须对模型进行正确的理解。沃尔兹认为模式有两种用途。从一种意义上来说,一个模式 代表一种理论。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一个模式勾画现实。在前一种意义上。模式只是 人们勾画理论的示意方法,它通过有机体的、机械的、数学的或其它的方式表示理论, 在模式中,理论概念被省略了。但是,这种模式同理论一样是远离现实的。在后种意义 上,模式通过对现实简单化的方式表示现实。如一架飞机模型只是大小改变了,但它看 上去象一架真的飞机。这两个模型虽然不完全一样,但也不能完全脱离。两者之间具有 间接的联系(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注:Kenneth N.Waltz:《国际政 治理论》,胡少华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10页。)
印度学者Jayantanuja Bandyopahyaya认为国际政治理论“解释经验环境的能力,可能 有赖于下面两个因素或其中之一:(1)内部一致性程度;(2)理论对于经验环境的逼真度 。”
但是,星野昭吉认为,光有这两个条件还不够,还必须补充一个条件即理论必须是普 遍的。这样,好的国际政治理论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理论对现实环境的相关性(TF),理论内部的一致性(TI),理论的普遍性(TU)。
注:参见星野昭吉《变动中的世界政治》,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110页。
要求得国际政治理论内部和谐一致,并且能与现实相符合,就必须不断地对理论进行 检验与修正、改进。
沃尔兹提出了检验某个理论正确性的具体步骤:
1.表述受检验的理论;
2.从理论中导出假说;
3.对假说进行实验的或观察的检验;
4.在进行第二步或第三步时,运用原定理论中的范畴定义;
5.去除或控制未包括在原理论中的干扰性变量;
6.如发现有项目在检验中通不过,则需分清楚是原理论完全失败,还是原理论需要修 改或重新表述,还是需要缩小所要解释的范围。
但是,这些并不能完全解决理论的普遍性问题。理论的普遍性与理论的范式有关。理 论范式是学者们研究问题的基本假设,这些假设不仅描述出学者眼中的世界图景,而且 告诉人们对世界已知的事物中哪些值得了解,并应该运用什么方式去了解。理论范式具 有综合性、支配性。
所谓综合性是指国际政治理论必须在横向与纵向上都具有综合的功能。国际政治理论 横向上的综合要求理论能够对同时存在的国际文化、国际社会、国际经济的综合,即是 在考虑了作为其生态环境的种种因素的基础上构成的理论体系。
国际政治理论纵向上的综合要求理论能够对国际政治生活的各个层次进行综合。这些 主要层次包括:
1.决策者层次;2.国家层次;3.国家间层次;4.国际政治系统层次;5.国际系统与国 内系统沟通层次;6.国家共同体层次;7.洲际层次;8.全球层次。
最后必须对国际政治的横向与纵向综合进行系统的综合。
所谓支配性是指一种理论能胜过其它并行的理论而成为主流理论。各种国际政治都力 求逼真、准确、客观地描述、解释现实的国际政治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但是,理论与 现实的差距是很大的。
国际政治理论的效用
正象罗伯特·W·考克斯所说:“在现实的历史世界中,时时发生着各种事情:人们思 考已经发生的事情,产生了理论。从历史事件中分离出理论,只不过是一种思维方式, 理论还会反馈到历史活动中去。”(注:参见星野昭吉《变动中的世界政治》,新华出 版社1999年版,第105、110页。)
另一位美国学者G·L·古德温则指出以理论对现实的作用方式为标准,可以将国际政 治理论的功能分成六大分支:历史的、澄清的、分类的、解释的、预测的、措施的。
美国学者查尔斯·麦克兰德在《理论与国际系统》一书中指出,国际政治理论所要执 行的功能主要有:
提供“将片断连接为一体的手段”,用以指导知识;确立意义标准,为进一步研究确 立相对优先顺序;促进对重复性经验模式的探索;对已知事实作简洁而严密的陈述;将 资料从特殊文化转变为共同文化。
在考虑国际政治的现实功能时,人们必须注意区分学者和政策制订者之间存在的差异 。对于学者来说,他们更多地希望自己或别人创立的国际政治理论能够对现实的国际政 治生活的运行加以准确的描述、简洁的解释、可靠的预测。但是,对外交政策制订者来 说,他们可能更注重一种理论所能提供的判断标准和应对问题的措施。
从理论研究的视角来规定国际政治理论的功能:
1.理论的第一功能是描述已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现实的国际政治现象。它必须准确地 告诉人们,现实世界中存在什么,它必须提供一幅特定的国际政治现象的摹本。
2.理论的第二个功能是解释国际政治生活中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发生。描述只关注已经 或正在发生什么,解释所关注的则是这些事情为什么这样发生。它需要提供因果分析。 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由于事件是混合在一块的,因此,既很难分清何者为原因,何者为 结果,也很难将高度复杂的原因与结果清楚地找出。
3.理论的第三个功能是预测国际政治生活中什么可能发生。预测不是纯粹地猜测,它 是同准确的描述、简洁的解释联系在一起的。前两者的准确度越高,预测本身的可靠程 度也就越大。
但是,正如沃伦·菲利普斯在《理论飘落何处?》一文中所强调的,国际政治理论的功 效应当有四个向度:个案与变项的比率、预料之外的信息、信息的效用、启发性方面的 效用。(注:伦·菲利普斯:《理论飘落何处?》,《世界政治》第26卷,1976年第2期 。)
国际政治理论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用来指导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行动上来。从行动的角 度来说:
1.国际政治理论的功能是提供价值和道德判断。由于现实的国际政治世界是庞杂的、 易变的、不确定的,因此,需要有一定的标准或规范来决定将什么样的国际政治关系结 构、状况当作是真实的、应当的。
2.国际政治理论的功能是提供在行动中可以采用的措施。从国际政治理论中引申出政 策,借助于政策,使客观世界符合于某种规范。这时的国际政治理论必须直接指向特定 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并涉及其具体的行动。
将前面的讨论加以综合,科学的、合理的国际政治理论就应当具有描述、解释、规范 、预测和政策等方面的功能。
国际政治理论的建构
构建国际政治理论,重要的是要掌握国际政治活动模式、国际政治客观图景和国际政 治理论范式。这三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的互动关系。
对现实的国际政治的现象、过程和关系的观察、解释和预测,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国际 政治的理论范式。国际政治生活的现状或国际政治的态势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要将这 种客观存在准确、如实地描述出来,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国际政治理论。人们时时刻刻 运用感官观察国际政治生活中发生的现象、事件与过程。作为观察结果的有关国际政治 生活的感知必然是客观与主观有机结合的产物。其主观的方面就表现在这种观察是经过 感知倾向选择的,其表象是被组织起来的,其感知的过程中会产生错误的判断。因此, 必须先有正确的国际政治理论范式作为观察框架,才会使观察中的主观性不致于去损害 其现象、事件和过程的客观性。理论范式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它能让观察者确认 国际政治生活现象和过程中基本的、关键的、稳定的并且是处于优先地位的因素。
对国际政治的态势或现状的描述只是为了说明国际政治生活是什么,给予国际政治作 出事实判断。但是,要理解国际政治,重要的不在于说出它是什么,而是要进而解释它 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对国际政治的解释就是要透过其现象的层面,从表面 的纷繁复杂、迷离混沌、千变万化中找出稳定的、确定的结构与关系。这种结构与关系 构成了现象与现象、事件与事件、过程与过程之间的因果联系。要找到这种关系必须借 助于一定的国际政治理论范式。因果联系只有在一定的理论架构中才能体现出来。
对具体的国际政治现象、事件和过程的解释还不是国际政治研究的全部目标所在。在 国际政治领域中,人们需要的是积极的行动。但这种行动必须是有依据的、深思熟虑的 。它是基于对国际政治发展或演变的预测。国际政治领域中的预测活动虽然是对已经获 得的某些国际政治现象、事件、过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外推式延伸,但是,由于这种因 果关系是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从而常常是偶然的、有偏差的。要使得国际政治领 域中的预测有可靠性,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国际政治理论范式来校正。
国际政治理论的范式特别是处于主流地位的范式与人们对国际政治的观察、理解、预 测即国际政治认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定的理论范式作为某种先验 的逻辑体系主导着人们对现实的国际政治生活的认识,而依据某种特定的理论范式所获 得的认识并由此产生的行为,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强化这种理论范式的有效性。
一定的国际政治理论范式则是对由国际政治活动模式所构成的世界政治客观图景的某 种程度的反映。如果国际政治活动的模式发生变化,由此引起国际政治图景的变化,从 而也就要求国际政治的理论范式随之改变。反过来,一定的国际政治理论范式也会改变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活动模式,从而改变现实的国际政治客观图景。
国际政治理论发展的基础当然在于现实的国际政治生活图景发生了改变,由此引起人 们的思维观念的转换。但理论发展的形式却是逻辑框架的更替,即理论范式的更新。要 建构科学的国际政治理论范式就必须改变理论存量。对现有的理论进行检查,增添新的 理论要素,实行总体理论的创新。
一定的国际政治理论形态是从与之相对应的国际政治实践中经过专门的思维加工而提 炼出来的精神产品,当然,这里所讲的“对应”并不是绝对的一一对应,而是有一定差 异性的对应。它会出现理论跑到现实前面,或理论落后于现实的情况。这里需要引进“ 理论要素”和“理论核心”两个概念。每一种国际政治理论都是由理论核心与理论要素 构成的系统。一般说,理论核心与实践的主要形态是对应的,理论要素与理论核心可能 有三种关系:一致、超前、滞后。理论系统中凡带有滞后性质的理论要素反映的则是过 时的实践形式或内容,而其中具有超前性的理论要素则是对现实中出现的,但还尚未成 为主流的实践与内容的反映。但在某一阶段上都会有一种以其特殊的核心概念支撑起来 的主流理论。
在1914年前,基于维也纳会议后欧洲百年均势和平的客观事实,在国际政治理论学界 曾出现了为时极短的古典均势现实主义。“力量”和“均势”就构成了这种国际政治理 论的核心。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欧洲的均势和平局面,也打破了古典现 实主义的主流地位。以美国第28届总统威尔逊为代表的一批国际政治学家用“国际机构 ”、“集体安全”、“合作”来建构新的理想主义理论。虽然理想主义并未形成完整的 理论体系,但却概括出新的核心理论概念即“集体安全”和“合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集体安全、国际合作机制破灭。这就要求建立新的核心理论 来描述、解释、预测、规范新的国际政治的现实,并用这种理论指导外交政策的制定。 这种新的理论就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包含着许多重要概念,如“国际无政府状态”、 “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实力均势”。起着核心作用的概念是两个:“国家利 益”、“实力均势”。
二战后,全球国际政治局势发生变化。在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多元化,出现霸权主义的 条件下,新现实主义则提出“国际体系”和“国际综合实力”的核心概念。但在世界地 区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加强的情况下,新自由主义则提出“全球相互依存”、“沟通 合作过程”等核心概念。
正是这些具有不同核心概念的主流理论的不断竞争,形成了国际政治理论的发展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