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通货膨胀的感受与预期形成机制研究_股票论文

居民通货膨胀感受及预期形成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居民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46(2008)06-0022-06

高通胀预期会刺激社会公众提前消费、减少储蓄并增加实物资产投资,进而影响实际的通胀水平。因此,通胀预期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历来受到理论界和政策层面的高度重视。当前,随着消费品、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居民通胀预期不断增强,会对今后的物价走势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我们对江苏居民2007年的通胀感受和2008年的通胀预期进行了定量调查,从不同层面对当前的通胀感受和预期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研究背景

通胀预期作为通货膨胀中不可观测的成分,其测度及形成机制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目前对通胀预期的估算主要有相关经济变量推导、证券收益利差和调查数据三种方法。

相关经济变量推导法是当前比较流行的通胀预期估算方法,已有研究大多认为预期通胀率是以往CPI的加权求和(马丹、涂玥,2006;刘金全、金春雨等,2006),并指出我国通胀预期主要是适应性的,是公众对以往经验的总结,需要多方提高反通胀政策的透明度合理引导公众通胀预期。

证券名义收益利差法是国外比较通行的通胀预期测度方法,该方法由F.S.Mishkin和A.Estrella在1990、1991年提出,理论上认为长期债券的收益率由短期债券收益率和对未来的通胀预期共同决定,应用时将期限较长的债券名义收益率减期限较短的债券名义收益率作为预期通货膨胀率,并考察该指标对实际通货膨胀的预测能力。已有研究(F.S.Mishkin,1990、1997; Erdinc Telatar et.al,2003; Jas Jain,2006)表明不向期限债券的名义收益率差值对长期通货膨胀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而袁鹰(2007)的研究则显示我国10年期与3个月国债名义利差、10年期与2年期国债名义利差对通货膨胀变动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以作为通胀预期指标。但是,美联储堪萨斯分行的Morley等人(1997)指出,要正确评估收益率利差的预测能力需要20年以上的数据积累,而我国只有7年的统计数据,且现有国债的流动性也较差,无法充分反映市场预期。

调查数据方法主要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居民通胀预期作出综合判断。国内学者肖争艳等人(2004、2005)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居民储蓄问卷调查》中居民通胀预期数据,将居民对未来物价的定性判断(主要是对物价变动方向的判断)通过差额统计法、概率法转换为定量指标,研究表明中国居民通胀预期符合理性预期的部分特征,而且不同群体通胀预期存在显著差异。

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对我们深化通胀预期的认识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两方面的不足:

首先,现有研究都以CPI作为通胀预期的比较基准,撇开CPI自身统计技术上的争论不说,在我国这样一个高储蓄、低消费的经济环境中,CPI实际上无法像高消费、低储蓄的成熟市场国家那样充分反映居民的通胀感受,如在2005-2006年由房价上涨推动的高通胀预期时期我国CPI仅在1-2%间低幅波动。其次,定性调查方法虽然可以对居民通胀感受做出大致描述,但由于调查结果只是趋势性的,没有一个直接量化的预期通胀率,限制了我们对居民通胀预期的直观把握。

实践中,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密歇根的消费者调查和美国Livingston的专家调查就要求被调查者给出未来通胀预期的具体数值,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基于此,本研究对居民包括消费品、投资品和资产价格感受在内的总体通胀感受及预期进行了定量调查,以期全面刻画居民通胀预期及其影响因素。

二、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及研究方案设计

本调查在江苏辖内13个地市各随机抽取50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24份,并对130家企业进行了工资成本感受和预期情况的调查。

(一)居民通胀感受及预期的基本情况

结果显示,受访者对2007年通胀感受差异较大,其中,感受总体物价涨幅在5~10%的受访者占比最高,为35.1%,但同时也有33.4%的居民认为2007年总体物价上涨10-20%。综合来看,以中位数表示的平均感受①高达15%(见表1)。

与2007年通胀感受相比,居民对2008年的平均通胀预期为10%,较2007年平均通胀感受下降5个百分点,表明当前居民通胀预期比2007年有所减弱。其中,股票、食品和房地产平均预期涨幅分别为20%、15%和12%,较2007年分别下降30、5和8个百分点,其他消费品预期涨幅均为10%,与2007年通胀感受基本一致,表明宏观经济面临的资产价格膨胀、消费价格上涨压力虽比2007年有所减弱,但仍在高位运行。

(二)研究方案设计

为进一步探讨决定居民通胀感受和通胀预期的影响因素,我们建立了如下模型:

在模型1中,向量π代表居民2007年的通胀感受,向量X代表居民对一组消费品2007年的价格涨幅感受及相关变量,具体包括:食品价格涨幅感受(SP)和支出占比(SPZC)、家庭设备价格涨幅感受(JS)和支出占比(JSZC)、医疗保健价格涨幅感受(YB)和支出占比(YBZC)以及教育娱乐价格涨幅感受(JY)和支出占比(JYZC)。此外,还涉及居民每周购买食品频率的虚拟变量D1,购买品率超过3次为1,其他为0。

向量Y代表居民对一组资产项目价格涨幅感受及相关变量,包括近几年是否购房、买股票的虚拟变量D2、D3,购买为1,其他为0,房地产(FDC)和股票(GP)价格涨幅感受,以及股票投资占家庭支出的比重(GPZC)。同时,我们用购买房屋虚拟变量D2与食品支出占比的交叉项表示购房后的支出结构对通胀感受的影响。

向量Z是表示居民身份特征的虚拟变量,包括居民性别D4(男性1,其他为0)、学历D5(大专及以上为1,其他为0)、家庭年收入D6(20000元以上为1,其他为0)和职业D7(离退休和下岗失业人员为1,其他为0)。

模型2中,向量π[e]代表居民2008年通胀预期,与模型1不同之处在于,我们用2007年通胀感受表示通胀预期中适应性预期的影响,即过去价格走势对未来通胀预期的影响。向量X[e]、Y[e]代表居民对2008年消费品、资产价格涨幅预期及相关变量,其中各项价格涨幅为2008年预期涨幅,其他变量与模型1完全一致。

(三)计量模型结果

根据模型1、模型2中的变量进行的回归表明,回归残差存在显著的异方差现象。因此,我们分别用两个回归方程残差绝对值的倒数作为权重,进一步进行了加权最小二乘回归,具体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加权回归结果消除了异方差问题。

三、影响居民通胀感受及预期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居民2007年通胀感受的主要因素

1、消费项目中,家庭设备、食品和教育娱乐等价格上涨对居民总体通胀感受影响最大。计量模型结果表明:家庭设备涨价对居民总体通胀感受影响显著,居民家庭设备感受涨幅每提升1%,将推动居民总体通胀感受上升0.29%。据受访者反映,其主要原因:一是近几年电视、汽车等消费产品升级,虽然作为换代产品的平板电视、汽车自身价格涨幅有限,但与老产品相比单价大幅提升,对居民心理冲击较大;二是2006年以来水、电和燃气价格上调,加上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带动家装价格快速上涨,推动消费者通胀感受上扬。

食品价格和支出占比的变动对居民总体通胀感受影响显著。食品价格涨幅、食品支出占比每提高1%,分别推动总体通胀感受分别提升0.22%和0.05%,表明始于2006年底的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模型结果显示,相对于个人收入而言,食品支出占比(恩格尔系数)对居民总体通胀感受的解释力更强;同时,食品购买频率对居民总体通胀感受的影响并不显著。

教育娱乐价格上涨对居民总体通胀感受影响较大。教育娱乐价格涨幅感受每提高1%,会推动居民总体通胀感受提升0.19%。据访谈,近几年非义务教育费用快速上涨是居民通胀感受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应当看到,医疗保健服务价格上涨对居民总体通胀感受影响并不显著。虽然医改后居民对医疗价格上涨反映较多,但由于仅有少数居民接受大项医疗服务,加上2006年以来国家出台大量政策规范医药收费,导致医疗保健品涨价对近期居民总体通胀感受影响并不显著。

2、资产项目中,房地产价格上涨对总体通胀感受影响较大。调查显示,房地产价格涨幅感受对总体通胀感受存在明显影响,房价涨幅感受每提升1%,推动受访者总体通胀感受提高0.08%。

3、股票持有状况对居民总体通胀感受影响相对较小,但股票价格感受和投资规模②对居民总体通胀感受影响并不显著。由于2007年股票价格具有明显的双向波动特征,不同居民对股票价格涨跌感受不一,从而对总体通胀感受影响并不显著;但是,由于股民更加关注各种价格走势对市场的影响,其对总体通胀感受上涨的感受比非股民高0.02%。

4、收入较低的购房者对总体通胀感受更为强烈。购房虚拟变量与食品支出占比交叉项回归结果显著,已购房群体中食品支出占比较高者对总体物价上涨的感受高出一般居民0.1%,表明低收入购房者通胀感受更为强烈,面临的通胀压力更大。

5、身份特征变量中,除职业外,受访者的性别、学历、年龄和收入差异对居民总体通胀感受不存在显著影响。不同职业群体中,离退休和失业人员对物价上涨的感受高出其他从业人员0.021%。主要原因:一是离退休失业变量很大程度上综合了收入因素的影响,由于其收入来源相对较少,对物价的感受更为强烈;二是较其他人员而言,离退休失业人员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对通胀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二)影响居民2008年通胀预期的主要因素

与影响居民2007年通胀感受的因素不同,决定居民2008年通胀预期的因素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具体表现为:

1、2007年通胀感受超越所有因素,成为决定居民2008年通胀预期的关键因素。前者每提高1%,将推动2008年通胀预期提高0.36%,表明以往价格走势对居民预期存在显著惯性影响,当前居民通胀预期很大程度上是对以往通胀水平的适应性预期。

2、2008年家庭设备和食品涨价预期对总体通胀预期影响依然较大,但影响强度趋弱。消费品中,家庭设备价格预期涨幅每提高1%,将推动通胀预期提高0.225%,但影响强度较2007年的下降0.064个百分点。

此外,消费品中食品价格每上长1%,将推动总体通货膨胀上涨0.121%,影响强度较2007年下降0.096个百分点,说明居民对2008年农副产品涨价预期虽然较强,但其对总体通胀预期的推动作用将趋于下降。

3、房地产涨价预期对总体通胀预期影响显著,对总体通胀预期的推动作用趋强。资产项目中,房价预期涨幅每提高1%,会推动通胀预期提高0.098%,推动作用较2007年提高0.023个百分点。但是,是否拥有股票及股票涨价预期对居民通胀预期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这表明,股票由于自身价格的剧烈波动,对居民通胀预期的影响并不明显。

4、包括收入、社会保障等多种特征的职业因素对通货膨胀预期影响显著。与模型1类似,离退休失业人员对2008年的通胀预期高出其他职业者0.015%。

(三)居民对反通胀政策的预期及涨价应对措施

在通胀预期水平较高的情况下,43.89%的受调查居民预期2008年人民银行将加息2次,38.36%的受调查居民预期2008年人民银行将加息3次以上,说明当前人民银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对居民政策预期产生了显著影响。从反通胀政策的预期效果看,36.33%的居民认为从紧的货币政策能够将2008年整体物价控制在5-10%之间。但是,仍有24.09%的居民认为央行只有进一步明确具体的政策措施,整体物价涨幅才能控制在10%以内;另有21.8%居民认为只有各种政策措施共同出台,才能将物价控制在10%以内,表明居民对未来政策期望值较高,但对反通胀政策的信心和信任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必须细化通胀治理目标、多方出台调控措施,才能确保居民的通胀预期稳定在合理范围内。

基于上述,高达96.95%的被调查者2008年有加薪要求,由中位数衡量的平均加薪幅度高达20%。针对企业的调查也显示,受调查的130家企业均反映2008年工资成本将明显上升,平均升幅达10%。同时,90%的受访企业表示将在2008年上调产品价格,平均上调幅度为7.8%。据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及时出台明确、具体的综合措施及时稳定公众通胀预期,否则有可能引发工资推动型的加速通胀膨胀。

图1 从紧货币政策对居民通胀预期影响

四、政策建议

与现有研究不同,本文通过定量调查方法,对居民通胀感受和预期进行了直观量化。计量结果表明2007年通胀感受是影响居民2008年通胀预期的关键因素,同时,消费品价格预期对通胀预期的推动作用有所减弱,房地产价格预期对通胀预期的推动作用则有所增强。当前居民通胀预期呈典型的有限理性预期特征。在反通胀政策预期上,大多数居民认为政府将采取相关措施抑制通货膨胀,但政策效果有待更加具体、明确和综合的政策措施出台。因此,绝大多数居民加薪要求强烈,企业工资上涨预期也较强,未来物价面临较大的成本推动压力。因此,出台相关政策稳定公众通胀预期迫在眉睫。

(一)逐步建立并完善通货膨胀定标制度,稳定公众通胀预期,树立公众对反通胀政策的信心

稳定公众预期,必须确立具体的通胀治理目标,并允许其在一定的范围内(现有研究成果大都赞成1-5%的通货膨胀波动范围)变化,以灵活实现就业和经济增长目标。为此,首先应建立一套科学的调查、监测和评估通胀预期的机制,随时把握通胀预期的变化情况;其次,加强价格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防止各经济主体“误判”通胀形势;第三,当通胀预期突然大幅上升时,人民银行要果断发出强烈的紧缩信号,表明政府控制通胀的立场;第四,应进一步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确保公众能够及时、准确得到相关政策信息,树立公众对反通胀政策的信心。

(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完善大宗农产品储备、调节机制

2006年底以来的食品价格上涨,是国际农产品涨价对国内传导、国内油料作物减产以及国内猪肉价格进入周期性上升阶段等多重因素所致。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宗农产品储备、调节机制,供大于求时政府及时按确保成本的最低价格购进,供不应求时加大向市场投放力度,稳定公众通胀预期;同时,对农民种粮、养殖进行全面直补,补贴标准根据通货膨胀水平相应增加,确保大宗农产品供给安全。

(三)多方增强生产企业对原材料成本涨价的消化能力,减弱成本上涨对通胀预期的推动效应

一要提升企业的科技水平、生产效率,提高企业对有色金属、石油等重要原材料涨价的内部消化能力。二要建立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原材料的储备和信息预警机制,平抑国际原材料大幅涨价对国内厂家的冲击效应;三要进一步明确资源型产品和环保收费改革的时间表,以免造成持续性通胀预期对成本的推动作用。

(四)综合运用货币、财政和产业政策,抑制房价快速上涨对通胀预期的推动作用

一是进一步严格房地产和住房贷款审批制度,提高第二套住房首付门槛,抑制过度投机拉动房价快速增长;二是加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居住要求,以免低收入者进入市场对房价的推动效应;三是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房价统计制度,为宏观政策出台提供科学参考,及时引导公众预期。

(五)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提高低收入群体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

首先,建立低收入群体的价格统计制度,定期测算分析通货膨胀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程度,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奠定基础。其次,当价格涨幅对低收入群体通胀预期造成显著影响时,提高最低收入保障线和最低工资标准。

注释:

①考虑到居民对物价感受的差异较大,我们用中位数(而非均值)来度量居民对物价的平均感受,下文同。

②股票投资规模用投资额占家庭支出的比重。

标签:;  ;  ;  ;  ;  ;  

居民通货膨胀的感受与预期形成机制研究_股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