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活动课程浅论

中小学活动课程浅论

覃伟合[1]1996年在《浅论中小学的活动课程建设》文中研究指明浅论中小学的活动课程建设广西教科所覃伟合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修改稿)》中明文规定,中小学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并要求各地中小学认真实施活动课程。在近几年的课程教材改革过程中,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

张群林[2]2001年在《中小学活动课程浅论》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中小学设置活动课程已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研究领域。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法、比较法和归纳法,首先对课程、活动课程两个关键术语进行界定,为下文术语的应用进行规范。接着,文章从国内外对活动课程的历史渊源进行追溯,从历史角度揭示当前活动课程的重要性。本文探讨了活动课程的特征,将其与相关定义进行比较,并进一步阐述了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功能、活动课程的内容、目标及实施。最后,本文针对我国活动课程实施现状,对今后的活动课程改革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陈勇[3]2010年在《论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文中研究指明语文课程具有显着的实践品格。但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这一重要品格却在课程与教学实践中遭到了有意无意的漠视、误解和扭曲,这正是造成语文教育质量不如人意、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吸收近年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发生学方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立足于语文课程本体考辨,从理论和历史两个维度深入论证“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命题,在此基础上,对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现象进行考察和剖析,并由此提出“生态—实践”语文课程设计和实施模式,为合理塑造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探路。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导论阐述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及意义,指明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一章,语文课程本体考辨。通过“‘语文’含义的正本清源”和“语文课程性质的检讨”,本章探讨了“语文课程是什么”这一本体问题,指出语文课程之“语文”当指“言语”而非“语言”,其基本内涵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有机结合”;语文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目的和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它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探明语文课程本体是判定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的前提。第二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内涵与理论阐释。“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是指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的内涵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语文实践,因此,语文课程应该是一门实践课程。对于“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命题,本章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维度给予了理论阐释。第叁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历史透视。“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仅是一个停留在理论领域的命题,也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事实存在。我国古代语文课程在体现实践性上既积累了“熟读精思”、“多写多改”、“勤学多练”等宝贵经验,也存在着语文实践“暗中摸索”、“脱离语言实际和运用实际”等缺憾;现代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既在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旗帜下有了科学合理的拓展,又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迷失;国外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则体现在课程目标、教材编制、课堂教学等诸多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语文课程的发展史表明:只有正确把握并合理彰显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语文教育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第四章,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迷失现象之探析。本章从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两方面对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现象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教材方面,“文选型”教材容易造成对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遮蔽,教材练习设计也存在很多不足;教学方面,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主要表现为遭受漠视、异化变形、虚化窄化叁种情况。造成语文课程实践品格迷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语文课程本体观游移错位、课程与教学观念存在偏差、课程设计以知识为本位,等等。漠视、扭曲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是导致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第五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合理塑造。针对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现象,本章提出了合理塑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路径和措施:第一,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经验”本性和工具属性,使语文课程实践回归语文课程本体;第二,基于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构建以语文实践为轴心的“生态—实践”语文课程,注重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和语文实践生态环境的设计;第叁,变语文教学“授受范式”为“导练范式”,促成有效语文实践;第四,课程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彰显导向。

沈波濒[4]2006年在《浅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妇女教育工作的推进》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和妇女观,在总结新中国妇女教育工作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社会的现状和妇女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出发,对妇女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并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来推进妇女教育的发展。本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顺应世界潮流的发展和变化,积极更新妇女教育观念。面对经济社会的转型,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妇女教育观;顺应国际潮流的新变化,引进国际上性别公平化的先进教育理念,为新时期我国妇女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第二章:在北京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规划中国妇女教育发展的两大纲领,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推动妇女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为妇女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叁章:中国共产党通过清理中小学教材中的传统性别观念,在各高校开设女性/性别课程,设置女性学专业,加强教师性别意识,提高女教师比例等措施,调整现有教育体系,为妇女教育工作提供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机制。 第四章:中国共产党突破妇女教育的重点难点,在提高女性入学率、在学率、升学率,在确保妇女教育的投资和保障弱势妇女群体的受教育机会等叁个大的方面采取了大量具体有效的措施,切实保障妇女受教育权利。

廖明艳[5]2016年在《中美中小学多元文化课程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多元文化并存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基本特征。如何在促进国内多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的同时,又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挑战,是各国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设计并实施多元文化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与能力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多元文化课程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产生以来,以班克斯为代表的的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者为美国中小学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推动了美国的多元文化课程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逐步完善。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也在积极进行中小学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但仍处在探索阶段。因此,通过对中美两国中小学多元文化课程的设计理念与实践类型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利于认清当前中国多元文化课程发展现状,分析其在设计理念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中国多元文化课程建设。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阐述了中美中小学实施多元文化课程的背景及必要性,概括了国内外有关中美中小学多元文化课程的研究现状,第二章对中美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中美在多元文化教育发展历程方面的异同;第叁章从多元文化课程设计理念的角度对中美两国在设计中小学多元文化课程时各自所秉持的理念进行了详细地阐释,通过两国的对比分析出两国在理念方面的差异;第四章结合实例,探讨了中美两国中小学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类型,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五章是对中美两国中小学多元文化课程在理念和实施上的思考,指出了两国各自的优缺点,以期对中国多元文化课程的设计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谢军燕[6]2012年在《新的起点 新的要求——浅论《英语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文中研究表明学生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分为几个不同阶段的,老师对阶段之间的衔接处理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下一阶段的学习效果,而在这其中小初衔接是第一个关键的着力点。所以,笔者就自己教学中的感知做一个阐述。

周新[7]2017年在《浅论新课标下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困境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在分析新课标下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面临的困境基础上,提出了摆脱这些困境的方法和策略,旨在为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标,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提供参考和借鉴。

陈金晶[8]2017年在《浅论趣味性教学原则在澳洲少儿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国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学习汉语成为国际热潮。汉语学习者的年龄也随之不断地向两极突破。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特殊群体——外国少儿来说,如何使他们快乐而有效地学习汉语至关重要。鉴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寓教于乐”的趣味教学原则无疑是少儿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基本教学原则之一。趣味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灵活的教学技巧、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激情等来最大限度地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在澳洲汉语教学中,趣味性教学原则运用得非常到位,能够很好地适应少儿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认知方式,明显提高了汉语课堂的学习效果。本文就趣味性教学原则在澳大利亚少儿汉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着重探讨了该原则在澳大利亚少儿汉语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及适用性。结合当地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本文还就趣味性教学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必要的阐述,旨在推进该原则在少儿汉语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从根本上改变枯燥乏味、形式单调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更具有活力,从而激发少儿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赵磊磊, 赵可云, 胡凡刚[9]2015年在《浅论微课程教学法的本质和面临的挑战》文中指出微课程教学法是我国中小学教师探索翻转课堂"中国化"之路的实践经验总结。文章首先对翻转课堂的"中国化"产物(微课程教学法)作出了相关阐述,然后从微课程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微课程教学体系与微课程教学法的优势叁个层面深入探讨微课程教学法的本质,并基于对我国的基础教育现状和国际基础教育改革前沿的深入思考,揭示了微课程教学法所面临的挑战,以期为微课程教学法在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参照。

参考文献:

[1]. 浅论中小学的活动课程建设[J]. 覃伟合. 广西教育. 1996

[2]. 中小学活动课程浅论[D]. 张群林. 福建师范大学. 2001

[3]. 论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D]. 陈勇. 西南大学. 2010

[4]. 浅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妇女教育工作的推进[D]. 沈波濒. 湖南师范大学. 2006

[5]. 中美中小学多元文化课程比较研究[D]. 廖明艳. 南京师范大学. 2016

[6]. 新的起点 新的要求——浅论《英语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J]. 谢军燕. 课程教育研究. 2012

[7]. 浅论新课标下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 周新. 体育师友. 2017

[8]. 浅论趣味性教学原则在澳洲少儿汉语教学中的运用[D]. 陈金晶. 苏州大学. 2017

[9]. 浅论微课程教学法的本质和面临的挑战[J]. 赵磊磊, 赵可云, 胡凡刚. 基础教育. 2015

标签:;  ;  ;  

中小学活动课程浅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