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老年健康与老年体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老年论文,中国论文,体育论文,健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R161.7;G81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1999)01-0003-0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在人口问题上出现了老龄化倾向。到世纪末,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战略性的重大社会问题,关系到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未来世纪人类的命运。
80年代以前,中国受到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困扰,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未予十分关注,然而80年代中期以后,老龄人口突增,引起人们的警觉。到下世纪初,中国将从一个“年轻型社会”经过短暂的“中间型社会”,而彻底进入“老年型社会”(注:老年人在人口比重达到或超过老年型人口标准的社会,就成为老龄化社会。这个标准是:0-14岁的少年在总人口中少于30%;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大于7%或60岁以上人口大于10%;中位年龄人口大于30岁。)。因此,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发展已经引起了中国政府和社会的强烈关注。社会的老龄化形成了老龄健康问题,并由此产生了巨大的体育需求,以及老年人对体育活动的热情参与,改变了中国大众体育的格局,形成了一种以老年人为重要力量的特殊体育形态。
1 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基本态势
1.1 中国老年人口的现状
90年代后,中国人口老化的问题正在迅速发生。1982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0.77亿,占总人口8.24%,199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1亿,1995年已经超过1亿,65岁以上老人已占人口总数的5.58%。老年与少年的比值已经从1964年的8.81%上升到1990年的20.14%。人口的中位年龄增长了5个百分点,见表1。虽然老龄人口在中国总人口的比例不大,但由于人口基数很大,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值在全世界是最多的。现在全世界每5名老人中就有1名中国老人,亚洲每2名老人就有1名中国老人。预计到2000年,老龄人口将达1.32亿,占总人口的10.49%,中国将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目前,上海、北京等城市已属老龄化城市,已呈现出老龄化城市的种种特征。
1.2 中国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1.2.1 中国老龄化的发展过程
21世纪初叶,中国将完成向老龄社会过渡的全过程。这一过渡过程大约分三个阶段完成:
1)1990-2003年是缓慢老化期,人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
2)2003-2020年是迅速老化期,彻底进入典型的老年型社会。
3)2020-2050年是高度老化期,见表2。
1.2.2 中国老龄化过程的特点
中国的老龄化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绝对规模大;
●老龄化速度快;
●在社会发展水平尚低的情况下发生;
●农村老年人比重大;
●女性老年人多于男性;
●与中国的经济改革耦合。
以上特点,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老年社会和老年体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表现在老年人对体育的需求上,而且也表现在老年体育的结构和组成方式上。
1.2.3 中国老龄化呈加速发展的原因
近50年来,中国人口的生育率和死亡率有了明显的下降。总和生育率从1950年的6‰左右下降到1990年的2.3‰,1992年已降到2.0‰。在1950年至1990年期间,生育率下降使中国少年儿童的比例下降了19.5%。同时,中国老年人口的死亡率在明显下降,在亚洲发展中国家中居较前的位置(见表3)。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的双重作用(见表4),使老年人人口的比例迅速增加。
在卫生、教育和家庭经济状况有较大改善的前提下,中国人平均预期寿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从50年代不到40岁增加到90年代的70岁。1990年总人口的预期寿命比1982年延长1.5岁,男性延长1.5岁,女性1.7岁,接近了发达国家水平,见表5。这是中国老年人口迅速增加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2 中国老龄健康状况
2.1 中国老年人疾病谱、死亡谱
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疾病谱和死亡谱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1985年卫生部提供的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城市和农村急性传染病死亡率下降了80‰,一些非传染病、慢性病,特别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主要死因。1986年由全国58个疾病监测点推算出的疾病发病率顺位是意外事故、肿瘤、心脏病、传染病、脑血管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而死亡率位次的前三位是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据全国人群调查统计,中国现患高血压病者已达9000万,糖尿病者2000万,每年肿瘤发病者160万。在北京市居民中,1992年高血压患者比1986年增加了2倍,脑血管疾病增加了3倍,冠心病则增加了5倍。1992年城市居民体重超重者(BMI)已达14.9%,北京市居民中体重超重者已达到32.8%。这些疾病都是老年退行性疾病。由于这些疾病的出现,对老年体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
2.2 中国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2.2.1 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健康期
1990年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计算结果表明,60岁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城市男性是16.30年,女性是19.26年;农村男性是15.77年,女性是18.36年。即中国60岁的老年人还将有15至19年的寿命。如果以60岁为老年期的起点,中国人寿命周期中老年寿命约占1/5至1/4。
2.2.2 中国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带病期
中国老年人的平均带病期较其平均健康期时间长得多,城市男性为12.25年,占余寿的75.2%,女性为15.11年,占年寿的78.5%;农村男性为9年,占余寿的57.1%,女性为11.46年,占余寿的62.4%。中国老年人60岁以后的寿命中有3/4时间生存在带有慢性疾病的状况之中(见表6)。而且女性老年人余寿中的带病期较男性长,所占余寿的比重也大。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带病期较平均预期健康期要长,存活在高龄的老年人寿命多伴随着各种慢性疾病。
2.2.3 中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期
中国老年人自评的平均预期心理健康期较老年人的健康期相对要短些。城市男性为4.67年,占余寿的28.6%,女性为4.04年,占余寿的21.0%;农村男性为4.22年,占余寿的26.8%;女性为3.77年,占余寿的20.5%。在平均预期心理健康期中,以感觉生活幸福的时间最长,其次是无孤独感,再次是人际关系好,而记忆力好的时间最短。在中国老年人的未来寿命中,只有1/4至1/5的时间处于心理健康状态。
2.2.4 中国老年人预期伤残期
中国60岁老年人的预期伤残期,男性为3.78年,占余寿的23.6%,女性为5.12年,占余寿的27.2%。即中国老年人的余寿中平均有1/4左右的时间处于机能受损的状态下。中国老年人的伤残期主要是视力残、听力残和复合残组成。这三者占总残疾的86%至90%,肢体残、智力残和精神残期所占的比重很低。
城乡老年人在伤残期约有一半时间不能自理,女性老年人在伤残期绝大部分时间生活不能自理。这是因为女性一般伤残程度较大,且得不到及时治疗的缘故。
中国老年人在整个老年期平均要花费数千元到1万元的医疗费用(见表7)。由于中国的健康人寿保险制度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这些费用主要靠老年人终身的积蓄和子女的收入解决。因此,中国有“病不起”、“死不起”的话在老年人中流传。
由于中国老年人这种比较特殊的社会健康状况,即人口数量大、平均寿命长、健康余年短、疾病余年长、医疗费用难以承受的状况,老年人对体育的自我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老年人的这种最廉价的健康维护系统也给予了较高的重视。
在传统中国社会,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系统较差,老年人主要靠家庭赡养,由于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家庭已经越来越不能承担老年人的赡养负担,因此,老年健康问题已经逐步推向社会。作为老年社会服务一部分的体育活动,正在得到广泛的重视。
3 中国老年人体育发展
3.1 中国老年体育的国家政策和社会管理
中国历来有尊老、爱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现在又实行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老年基本国策。80年代由于大批老年干部、军人、知识分子退休,各地纷纷成立了“老干部活动室”、“离退休人员活动站”,很多地方成立了老年大学。80年代初,国务院成立了一个“老龄工作委员会”,专门负责有关老年人的各种社会问题。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成立大会在河南洛阳举行,刘建章任主席,会议期间举行了全国老年人长跑比赛。以后,按行政属划建立了省、地、县、街道的各级老年人体协组织,发展了20多万会员。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深受老年人的欢迎。
3.2 中国老年人的体育参与情况
1997年中国对全国群众体育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社会调查,调查表明老年人口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其中66岁至75岁老年人体育参与者占该年龄段人口的38.46%,76岁以上为30.70%,达到了较高的参与水平,超过了26岁至55岁各年龄段。
中国老年人体育的组织化程度相对较高,他们主要参加居住社区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点、活动站的活动,这些活动站点平均30人左右,最多的高达200人以上。这些活动站点有的在自家庭院,有的设在公园树林里,有的在街道,广场空地上,大约距离家庭15分钟路程以内。这些站点有的是自发形成的,有的是组织化程度比较高的。大多数体育活动站点都有国家培训、授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传授技术方法和进行组织管理,平均每个站点有3.6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一些城市社区、乡镇和街道,还成立了老年人体育协会和俱乐部。老年人长跑、太极拳、武术、气功、冬泳、信鸽、体育舞蹈、登山等协会受到了普遍欢迎,参加的人数比例较高。
3.3 中国传统的体育方法
我国老年人体育、健身、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一整套科学的锻炼方法和理论。我国传统的导引、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气功、站桩,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各种新气功、练功十八法、导引养生功等锻炼方法,利用呼吸导引活动周身筋骨血脉,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都有很高的锻炼价值。中国锻炼身体的方法强调神形兼备、内外俱练、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等原则,对身心的锻炼是系统的全面的。实验证明,“中国的传统健身方法在延缓复杂信息加工能力(复杂反映时和数字广度)的衰减方面,太极拳、太极剑锻炼比慢跑锻炼更具效益,表现为所需运动负荷更低,见效更快。因为这些项目能更好地整合老年人的意识和注意力。太极拳、太极剑、导引养生功和慢跑对于改善老年人的心境、保持简单反应时,改善紧张—焦虑、愤怒—敌意、疲劳感和慌乱情绪具有相似的作用”(注:毛志雄。北京城区中老年人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3))。
据对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51个城市的调查,老年人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依次是散步、跑步、武术、气功和秧歌。中国老年人的体育活动持续时间较长,一般每次锻炼时间都需要一小时以上,但负荷强度较小,一般心率都不会超过110次/分。中国老年人锻炼身体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早晨和傍晚,早晨居多。
近年来,一些西方的锻炼方法也引起了老年人的关注,如有氧舞蹈、有氧体操、迪斯科等。中国老年人还盛行门球、地掷球等活动,在一些社会地位较高的老年群体中还有人参加钓鱼、网球、高尔夫球、台球和保龄球运动。中国老年人还特别流行各种棋牌活动,打麻将的老年人比例很高。由于生活趋向安定,一批城市老人和富裕地区的农村老年人每年定期到各地去旅游,将一年的积蓄用于旅行的费用。但中国老年人总体体育消费水平较低,参加的活动大多不需要有很多资金投入。
中国老年人的体育比赛很多,老年人就近参加各种比赛和表演,全国性的比赛有长跑、铁人三项、门球、网球、健美操等,每年或隔年定期举行。
总之,随着中国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加,老年人体育已经成为与社会保障、家庭赡养、福利、保健、医疗、文化娱乐、继续教育等一起,构成了中国老年社会的组成部分,并且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