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传播学视角下的新思维_政治论文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传播学视角下的新思维_政治论文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来自传播学视角的全新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传播学论文,网络时代论文,视角论文,对策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从传播学视角看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从传播学视角看,互联网的出现给传播过程各要素及相关因素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给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造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本文将从传播过程中主观性要素(传播者和受传者)、内容性要素(信息)、控制性因素和舆论形成等几个方面的变化来探讨由此给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带来的挑战及对策。

(一)主观性要素的变化。在传统媒介中,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传播者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大体上是一致的,即传播者常常是教育者,受传播者常常是受教育者。而在网络新媒体中,这一对应关系遭到了破坏。

1.传者大众化日趋明显。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统媒介中的传者居于传播的中心地位,是信息的源头,因为他拥有一定的信息优势和传媒优势。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者的这种地位,网络中的传播者已经不再居于传播的中心地位,任何拥有一定技术手段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别人传播信息,这种传播可以是通过E-mail和OICQ等进行点对点的传播,也可以是通过发布的形式进行点对面的传播,如BBS、网络论坛等。所以,网络的无中心传播就导致了传播者大众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虽然在网络中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成为传播者,但他不一定是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因为一个合格的、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并与受教育者有一定的信息落差,不是随便哪一个都能成为教育者的。在传统媒体中,信息的传播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结合在一起的,常常是合而为一的,因而有利于利用灌输法对受传播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网络中传播者的大众化趋势则在一定程度上将信息传播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这种契合进行了剥离。“人人都可以做传播者”是不可避免的,而“人人又都是教育者”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允许的,因此,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的。

2.受者权力增强。传统媒体中的受者基本上处于信息接受者的地位上,即使拥有一定的信息选择的权力,也会受媒体条件的限制,如电视和广播的受众只能在有限的几个频道内接受信息,他们的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不会改变。而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的权力前所未有地增强:受者不仅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布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而是可以由受众自己决定;受众可以对信息的接收形式以及接收时间和顺序进行自由选择;受者具有在给出的网络空间中对相关新闻事件进行评议的权力;在有的情况下,受者还可以与传播者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说:“将来编辑不会告诉我们该看什么东西,我们将告诉编辑,我们自己选择看什么东西。”对于一些信息将主动地索取,对于另一些信息将毫不犹豫地舍弃,这就是受众对网络信息拥有的巨大的否决权和选择权。网络传播的受者不一定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受教育者,因为网众极有可能把自己不喜欢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网络信息否决掉,因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使受教育者真正成为受传播者,否则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信息对于他们来说便毫无意义。而达到这一要求的前提就是信息必须有很大的吸引力以能够引起上网者的兴趣,并能为他所接受甚至主动索取。如此一来,如何使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信息能为广大网民感兴趣并主动接受,进而最大程度地使他们都能成为集受传播者和受教育者于一身的角色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难题。

(二)内容性要素的变化。传播过程中的内容性要素即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信息和通过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有较大的差别。在传统的媒体传播中,由于“把关人”的介入,人们真正接触到的传媒的信息基本上都已经过了各种处理而多是以弘扬主旋律为主题的、以正面信息为主体的。而在互联网上,由于人们自行选择内容的自由度的增加,各种各样的受众都随时可能成为传播者,传播内容即信息具有了开放性的特征,形成了网上信息资源量大、内容庞杂且不易管理的情况。于是,网上的信息就呈现出开放性和多元性的态势:主流的和非主流的、正面的和反面的并存,红色的和黄色的、高雅的和粗俗的同在,良莠不齐的多种价值观念纷呈于同一平台,鱼龙混杂。

由此观之,传播媒介信息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合程度随着网络的兴起也逐渐趋于弱化。传统媒介传播的信息即使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也不会是有害的思想,但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就可能含有很多有害的内容,给人们的思想造成很大的影响。另外,以往由于传统的三大媒体的地毯式轰炸,受众不得不接受许多他们不感兴趣的信息,由此造成的消极性后果就是:有的人因此形成了对传统媒介信息的逆反心理,他们不相信国内报刊、广播和电视上所宣传的内容,而是更愿意接受那些与通过主流渠道传播的不相符的非主流性信息,而向全球开放的因特网则为这种非主流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最大的空间。这就是传播学中所说的传播的“负效果”。国内外一些反华、反政府势力,如法轮功等通常就利用这些人的这种猎奇心理,不断散布一些煽动性的反动信息,例如许多人都收到过类似内容的电子邮件并且其中一些人对此深信不疑。这些内容对人们的思想造成的毒害是巨大的,给我们的工作带来的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使得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难以开展,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控制性因素的变化。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控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控制一般是从信源即传播者和信息内容两个方面实现的,分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两种:内部控制指记者和编辑作为媒介的把关人,控制着信息的产生与传播,他们会用政治标准和价值观念等条条框框来决定信息的命运,合乎标准的就采用,否则就地“封杀”;外部控制主要是指“国家和政府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这是一种‘硬’控制,包括对媒体的活动进行法制、行政的管理、严格送审制度,对媒体创办进行审批登记,分配传播资源等。”对于传统大众传媒来说,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都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因为信息的源头和内容都掌握在少数机构和人的手中,政府易于管理这些机构和人事。而在网络时代,进行内部和外部控制则有着相当大的困难,可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网络无国界。前面提到过,在网络传播中,传播者的地位受到明显的削弱,受者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权力在向受众一方倾斜,且上网者人人皆可成为传播者,从信息源来进行控制产生了困难;而由此导致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泥沙俱下,其内容的庞杂性使得“把关人”防不胜防,忙不胜忙,想限制和禁止某些信息的传播往往力不从心,不能进行有力的监管;进入网络就犹如进入了信息的海洋,没有统一的管理者,没有国界,没有现实生活中的中心,没有上下级关系,传统的监督和控制方式已不能适应它的发展。这些都是社会控制能力弱化的客观表现。

信息控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作用就是扼其源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信息传播控制能力的减弱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依靠强大的控制能力剔除各种有害思想,选择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灌输到广大青少年的头脑中,使之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传统的信息控制方法在网络时代已经严重滞后了。网络中充斥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和我们通过各种传媒向人们灌输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激烈交锋,给人们造成的思想混乱在短期内是难以疗治的。

(四)舆论形成方式的变化。关于舆论形成的研究也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有两项理论是用来解释舆论的形成的。一是议程设置理论,它是指通过媒介指定发布的信息来引导公众的关注点,从而使公众的话题完全围绕传播媒介所提供的话题来发生变化。另一项是“沉默的螺旋”理论。根据德国学者E·诺埃尔的“沉默的螺旋”的假设,舆论的形成与传播媒介营造的意见气候有直接关系。传媒为公众营造出一个意见气候,而人们由于惧怕社会孤立,会对优势气候采取趋同行动,其结果,造成“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在传统媒介传播中,受众接受的都是已经设置好议程的信息,媒体在此过程中显示了引导舆论的强大功能,舆论的形成基本是遵循议程设置理论的。而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由于前述各种新情况的出现,导致了“议程设置”功能的减弱和“沉默的螺旋”作用的增强。媒介的力量削弱,代之而起的是“人际交往”的作用。也就是说,大多数人的意见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是受了媒介的宣扬,而是受了人们主体意识是否认可的影响。如果一种观点受到欢迎,它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支持者,从而可能形成舆论思潮;而一种观点得不到其他参与者的支持,它就会逐渐退出并可能消失。

由于网络中这种自发形成的舆论没有接受过宏观的统一的一元指导,从而有可能形成混乱的多元价值取向,这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麻烦也是很大的。然而这种舆论的形成又是多数人对同一话题的观点的整合,对于有着从众心理的普通人而言又是极有吸引力和煽动性的。现在许多网站都有论坛性质的专栏,影响较大的有中华网军事论坛。因此,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能否进行宏观指导以及应如何进行指导,这也是摆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网络传播中的一系列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来加以解决。笔者认为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网络管理和控制,这点要从技术和非技术两个层面上同步进行;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提高工作者的素质,改进和完善工作方式和方法,探索适应网络传播新特点的新的途径等。

(一)技术层面。网络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因而网络带来的问题有一些是能够依靠技术的完善来逐渐解决的。例如关于对网络传播控制的问题,网络的发源地美国对网络控制采取了适应互联网特点的自由开放、因势利导的控制方针,强调使用技术手段和业界自律的控制方法。我们认为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只不过在当前这个网络控制研究比较滞后的阶段,我们还没有找到比较完善的控制研究方法,此点有待于从技术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许多知名的新闻类网站,对网络新闻仍然有编辑权,仍然有网络记者和网络编辑在充当“把关人”角色。我们许多网站论坛中都设立了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相当管理权限的“版主”,对一些有害信息进行删剪。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一定的技术屏蔽和“封杀”一些网站以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

只是被动地防御还不够,对于网络传媒这一“双刃剑”我们也要利用之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可以建立一些“红色网站”,以宣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题,大力弘扬主旋律,直接发布有关信息和资料,开设电子论坛,开展网上讲座和讨论甚至在线答疑,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提高上网者的思想观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再者,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如1999年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后,网易在其首页上开辟了“强烈谴责北约罪行的网上调查”,24小时后参与讨论者就突破3.6万人;拥有近15万人/日访问量的“搜狐”网站推出“百万人签名征集”和反战论坛,参与者以每天数千的速度惊人增长。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影响颇为深远,起到了传统媒体所起不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二)非技术层面。要看到,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前面说的有一些问题虽然自网络出现后才突显,但并不是产生于网络,如网络间舆论和传播过程中的主观性要素变化等形成的挑战。这些问题早就存在,只是或者没有成长的合适的空间,或者是不被人所重视而已,是网络的出现给它们的突显提供了土壤,因而集中地暴露出来。现今我国能上网的人毕竟占总人口的少数,这就决定了两点:一是网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影响力有限,二是网络间形成的不正确的舆论不占主流,其影响力远逊于传统媒体造就的主流舆论。对于主观性要素——人,我们完全可以在现实中对其进行教育,传统媒介仍旧会在此过程中大有所为;而网络间舆论的形成也会受现实中舆论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会是决定性的,因此,传统媒体形成的一贯优势一定不能丢,其巨大力量必须要充分发挥,充分利用,其巨大的空间还要进一步去拓展,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综上,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的立体式传媒“轰炸”是保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加强制度建设和网络宏观管理也是确保利用网络进行正面教育并防止其消极作用的重要手段。网络中的失范行为要是能在现实中得到惩罚的话,那么网络传播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可以控制的了。网络中的一些因素是可以在网络外即现实社会中进行管理的,如人的因素。为此,要建立严格的信息发布管理制度,加快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法制、法规建设。要尽快建立网上行为监控机制,加大网络安全的管理力度,加强对免费个人主页及其链接的审查,采取一些办法使上网者的网上责任感增强。

(三)主观层面。要应对网络传播带来的挑战,还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与时俱进,这就是要加强队伍建设和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首先是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网络技术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优秀管理干部队伍,这是在网络时代取得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一个根本保证,因为一切事都是由人来做的,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其次是从方式方法上要变被动为主动,由传统的严密控制向疏导转变,变传统的单向灌输为主为双向互动的交互式交流,以积极的姿态去适应网络的要求,进而占领网络这个新的阵地。网络非中心化的特征有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的交流和互动的沟通,能促使教育者更多地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工作方法,更清晰地了解人们的思想,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加以引导,由传统单向交流中的独角戏甚至口服心不服真正做到双向互动、口服心更服。还有,要加强网络教育的针对性,只有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思想实际,不断调整、充实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强内容的理论性、现实性和客观性;只有抓住现实中的焦点争论,不回避矛盾,不搞片面性,用正反事实说话,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不流于形式,才可以及时纠正不良的思想倾向,端正网众的思想认识,收到良好效果。

标签:;  ;  ;  ;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传播学视角下的新思维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