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_邓小平理论论文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_邓小平理论论文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毛泽东思想论文,邓小平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2)01-0001-04

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理论基础来讲,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就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角度而言,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一、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确立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确立都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

1.毛泽东思想的确立。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所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由于这一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所以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确立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回顾我们党80年的历史。1921年7月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以党的创建载入党的史册。因为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列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然而,要把马列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开辟中国革命自己的道路,还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作出努力和牺牲,经历艰难和曲折。从党的二大到党的六大,尽管各次大会都为此作出过贡献,但都没有能够解决这个历史性课题。1945年党的七大以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为标志载入党的史册。就党的七大而言,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党的七大作出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的决策,是以建党以来24年的历史经验作为基础的。在这24年中,我们党经历了大革命的胜利和失败,土地革命的胜利和失败,从遵义会议实现党的伟大转折以后,毛泽东领导我们党在抗战中得到空前规模的胜利发展。胜利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教育了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延安整风和总结历史,到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逐渐在全党取得共识。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下,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取得抗战胜利之后,又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建立新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邓小平理论的确立。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及其所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由于这一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所以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确立也经历了一个历史阶段。1956年党的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然而,在这个新的探索进程中,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使我们党又经历了两大严重挫折:“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实际上就开始举起了邓小平理论这面伟大的旗帜。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中心口号。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并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2年党的十四大在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基础上,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并阐述了这个理论的指导意义,论述了这个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提出了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全党的任务。在党的十四大以来5年成功实践的基础上,于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个更加鲜明简洁的科学概念,作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的决策,并以此为标志载入党的史册。按照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界定,邓小平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的新阶段,指引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胜利前进,也是指引我们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迈向21世纪的新征途的胜利旗帜。邓小平理论的确立,反映了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反映了这个理论形成、发展和全党对这个理论的认识逐渐提高的历史进程,是历史性的决策。

二、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性发展

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思想基础和历史条件来讲,它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和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十个方面:

1.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这一继承和发展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邓小平理论渊源于毛泽东思想中的走自己的路——在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并实践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不仅强调要有自己的创造性,走自己的路,而且还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邓小平理论正是继承了毛泽东这些思想形成的。二是邓小平理论是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历史条件提出来的富有创新性的科学理论。

2.毛泽东探索并实践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从1956年到1966年5月,毛泽东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许多好思想。但是,党在工作指导上也发生过失误,特别是十年“文革”,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到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拨乱反正中,果断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总结了经验教训,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3.邓小平恢复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党的思想路线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既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毛泽东一贯反对把马列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针对“左”倾教条主义,早在1930年就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的著名论断,并初步论述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和群众路线。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这些思想,号召人们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概括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所确立的正确思想路线。

4.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光辉实践。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来看,他们都主张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毛泽东一向重视国情研究和国情教育,他曾经指出,“认清中国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要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并努力探索了一些有益的具有中国特点的建设思想。其中党的八大就是最典型最有力的例证。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深刻地指出,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只能按中国的实际办事,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2]在实践中得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论,并指出:“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3]

5.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继承了毛泽东反对闭关自守,提倡洋为中用的思想。毛泽东一向主张“洋为中用”,其中最为精辟的论述是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的:“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4]由此可见,毛泽东既反对闭关自守,也反对全盘西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真正好的东西。邓小平在新时期也明确指出:“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5]他还强调“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正是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6.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对毛泽东和平统一祖国原则的继承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毛泽东对如何解决台湾问题进行了探索。1956年他适时地提出:台湾必须回到祖国怀抱以实现祖国统一,“台湾回归祖国,一切可以照旧(即实行三民主义)”。[7]后来,毛泽东进一步充实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构想内容。1963年初,周恩来把毛泽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归纳成为“一纲(即台湾必须回归祖国)四目(台湾回归的四条办法)”。显然,毛泽东上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已包含了“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7.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以生产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党的工作重点要转向城市,要以生产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他同意党的八大决议提出的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提出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具体体现。

8.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毛泽东“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分两个阶段的思想,最早叩击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科学论断的大门。早在1957年初,毛泽东就指出:“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8]经过“大跃进”的挫折以后,毛泽东在1959年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9]1962年他又指出:“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1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正确分析国情的基础上,不仅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而且还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依此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显然,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毛泽东“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9.邓小平外交思想理论,是对毛泽东处理国际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处理国际关系的思想要点是:(1)坚持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2)解决内政问题要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3)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地同一切国家或地区建立并发展外交关系;(4)确立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主张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友好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5)要有分析地批判地学习一切民族和一切国家的长处。在新时期,邓小平不仅继承了毛泽东以上思想,提出了“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理论,而且在实践中还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处理国际关系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确立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观点;(2)提出并论述了坚持处理党与党之间关系的四项原则(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3)提出并实践了建立多边外交,积极地同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10.邓小平党建理论是对毛泽东党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党建思想内容主要可归纳为五个方面:(1)提出了党的建设要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的基本原理;(2)创造性地提出要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3)提出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整套理论;(4)提出了完整的党风建设理论;(5)强调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第一次把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结合起来,并把民主集中制原则运用到国家政治生活领域,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继承和实践了毛泽东党建思想,并在实践中还相应地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党建理论。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2)提出了民主集中制要制度化,干部队伍建设要“四化”,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等独创的见解;(3)提出了要把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期性与阶段性结合起来,要依靠群众但不搞群众运动,对党风要进行综合治理等新观点;(4)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5)提出了要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富有创造性的新见解。

三、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具有多重涵义。正是这种多重涵义和多方面思想的发展,才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创新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邓小平理论实践了由以政治革命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邓小平理论体系的转变。毛泽东思想体系是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形成的。其理论内容主要是围绕着政治革命而展开的,是关于如何进行革命并夺取胜利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在建国后的继续发展中也曾努力实现由政治革命到经济建设的转变。例如1957年初毛泽东提出:“现在的情况是: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党的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11]即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实践中还初步形成了实现现代化,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但由于各种原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最终没有能够实现这个战略上的转变。一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大张旗鼓地进行拨乱反正,才真正实现了由革命到建设的战略转变,并围绕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了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逐步形成和建构起了如党的十三大、十四大所论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党的十五大将之概括为邓小平理论。

2.邓小平理论实现了毛泽东时代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零散的、局部的、一时的、较为具体的、或者正确但没有展开的认识,到较为完整、更为宏观、论证严密、属高层次的系统化认识的飞跃。如毛泽东时期的“一纲四目”和平实现祖国统一的思想,就是一时的、较为具体的具有阶段性和过渡性的策略性政策;而邓小平理论中的“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则是一项基本国策,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并有法律保证。又如,毛泽东“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思想,一方面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认识渊源之一,另一方面在这两者之间又有重大的区别。因为毛泽东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思想,虽然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一种总结,但没有作出科学论证,比较空泛,更没有坚持这种原本正确的看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则在党的十三大作过明确的界定,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作了深入、全面、系统的阐述论证。

3.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由毛泽东时代的计划经济理论到邓小平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转变的飞跃。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某些理论就是基于计划经济的认识而形成的。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虽然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也曾想使计划经济体制有所改善,使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党的八大前后一段时间对这一问题的努力探索即可为证。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去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且就连这种探索,在“八大”不久后就中断了,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探索才得以恢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层次的探索,促成了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步形成,其标志是市场经济概念重新界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实践,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史上构成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4.邓小平理论改变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传统观念,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更加符合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整体理论认识的巨大飞跃。这一理论认识上的巨大飞跃集中体现在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全人类共同致富论的四个传统性的突破:(1)突破了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同等富裕的传统观念;(2)突破了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同步富裕的传统观念;(3)突破了把共同富裕视为“大平均,小差别”的传统观念;(4)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实践证明:不论是同等富裕还是同步富裕都是不可能的,只能导致共同贫穷;邓小平由“部分先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开辟了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金光大道。

5.邓小平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在最近的将来中国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作了系统的阐述,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主要地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方面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发展和丰富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标志。回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理论主要从九个方面作了回答:(1)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3)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要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4)落后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由部分先富逐步地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改革是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要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6)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7)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8)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要有正确的发展战略;(9)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有马列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邓小平理论对中国要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作了回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主要从五个方面作了回答:(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经济形态);(2)“一国两制”(社会制度形式);(3)共同富裕(社会本质);(4)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社会意识形态);(5)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社会政治制度)。

综观上述可知,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从遵义会议经过延安整风到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到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坚持了马列主义,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用新的思想和观点创新性地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其中有许多观点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宝库增添了崭新的内容。

收稿日期:2001-10-02

标签:;  ;  ;  ;  ;  ;  ;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