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睡眠障碍成为儿童常见病(论文文献综述)
朱璐,雷水生,刘清,冯雷,方培炫,黄美兴[1](2021)在《他克莫司软膏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0.03%他克莫司软膏联合耳穴压豆疗法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脾虚心火型儿童特应性皮炎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单独使用0.03%他克莫司软膏治疗;治疗组采用0.03%他克莫司软膏联合耳穴压豆治疗4周,以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瘙痒、睡眠障碍程度作为疗效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EASI、瘙痒、睡眠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两组患者EASI、瘙痒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睡眠障碍程度较对照组显着改善(P<0.05)。结论:0.03%他克莫司软膏联合耳穴压豆不但可以改善患儿皮疹,缓解瘙痒,而且可以明显改善睡眠障碍。
刘贝贝[2](2021)在《社区人群健康状态综合评估量表的研制及评估》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我国正在进入深度老龄化进程,北京等特大城市的情况尤为严重。2019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量为371.3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6.3%。及时有效地发现老年人在健康方面的问题和健康风险,是制定老年人疾病预防控制政策、维护老年人身体功能、减少疾病负担的基础。老年综合评估(CGA)已经成为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价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但目前尚缺少易于使用、可供参考的规范化社区老年人综合健康状况评估工具。现有评估工具大多由单一量表或某些特定功能量表组合而成,多强调单一专业领域内容,存在条目繁多、题目重复、耗时过长等问题,而针对社区老年人的CGA评估量表,研究报道少,多存在维度涵盖不全,特别是忽视对营养不良以及生活方式方面危险因素的筛查,缺少系统的应用研究和使用途径而未得到推广等问题。本课题综合分析全国和城市地区老年人群既往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和国外老年人群在慢病预防、膳食营养、运动、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研究,建立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综合评估量表池,并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对量表条目进行筛选和修改,通过预试验调整量表的语言表达,初步形成北京社区老年人健康状态综合评估量表,并对该量表的信度、效度、敏感性、可接受度等指标进行人群验证,同时对老年人综合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进行现况分析。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构建适用于城市社区人群健康综合状况评估指标体系,编制适用于城市社区人群综合健康状态综合评价量表,评价该综合量表在北京社区老年人中应用的信度、效度、敏感性及可接受度,并对该人群综合健康状况结果进行分析,为北京及其他城市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综合评估提供可使用的参考工具,同时为完善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政策建议。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制城市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综合评估简易版量表,以“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以“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2013)”为框架,相关领域文献研究为参考,构建初始量表条目池,并通过15位专家评议,形成德尔菲专家咨询表。根据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中专家打分和意见建议,筛选和修订量表条目及内容,形成初始量表。初始量表进行预试验,对量表进行表达效度进行评价,发现和修正量表在表达和初次应用中量表存在的问题,形成待验量表。而后使用待验量表在北京市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进行量表的信效度评价。研究内容具体如下:(1)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量表池:以“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依据,“中国老年人健康标准(2013)”为框架,文献检索1973年1月-2020年11月公开发表的关于老年健康评估工具的文献(包括期刊、学位论文、书籍、论文集等形式),同时参考国内外成熟量表及量表编制过程,并通过课题组及专家评阅、讨论,确定问卷维度和具体条目指标,设计条目具体下设问题和问题选项,编制量表条目池;课题小组根据量表池内容编写德尔菲专家咨询表。(2)德尔菲专家咨询:邀请50位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营养学、心理学、护理学、运动康复学等领域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熟悉研究领域、有兴趣且有意愿完成咨询的专家,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的方式将专家咨询表发给各位专家。采集专家个人信息,要求专家对各维度和条目的重要性进行评分(1-5分),并填写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的大小,并对量表的维度和条目内容提出意见建议。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束后,根据各项打分统计分析结果和专家意见,制定第二轮专家咨询表返还各位专家,继续进行第二轮函询,经过至少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形成社区老年健康综合评估初始量表。(3)预试验:采用方便抽样,由课题组成员使用初始量表对30位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和身体测量预调查,确定量表语言表达调查对象能否理解、有无歧义,身体测量能否实施,对量表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待验量表。(4)量表的信效度验证:在北京市三个区抽取1983位老年人进行量表人群验证,其中371人进行二次调查,即两周后同一调查员对96位老年人使用同一量表进行量表复测,151位老年人由不同于第一次调查的调查员进行量表重测,124位老年人使用校标量表进行量表复测。回收人群现场调查数据,对量表的信度、效度、敏感性和可接受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量表条目池的构建:北京社区老年人健康状态综合评估量表共包含疾患与身体功能、认知状况、社会交往状况、日常活动和生活自理能力、饮食营养与生活方式五个维度,并增加反映肌肉状况的四项身体测量指标,最终构成40个核心条目、62个问题的初始量表池。(2)德尔菲专家咨询:邀请50位相关领域专家共进行两轮专家咨询,两轮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8.0%、100%,两轮咨询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4、0.86,第一轮咨询结果维度及条目均值为3.98~4.92,满分比为0.48~0.98,变异系数≤0.34;第二轮咨询结果维度及条目均值为4.45~5.00,满分比为0.51~1.00,变异系数≤0.20;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16、0.110(P<0.01),专家积极性和权威性较好、专家意见较一致,函询结果可靠。依据界值法对量表条目进行筛选、讨论,最终构建的老年人健康综合评估量表有5个维度(患病状况、身体功能、认知状况、社会支持与心理、饮食营养与生活方式),30个核心条目,4个测量指标。(3)预试验:为使量表更易被调查对象理解、无歧义,适用于调查人群,方便现场实施,修改身体功能维度5道题目,认知状况维度增设提问要求,社会支持维度替换2题,饮食营养和生活方式维度对身体活动能让增加时间设定,并对1题进行修改。(4)量表的信效度验证:量表的克朗巴赫α为0.849,各维度克朗巴赫α系数为0.358-0.845;总重测信度为0.837,各维度重测信度为0.579-0.910;总评定者组内相关系数为0.899,各维度评定者组内相关系数为0.280-0.860。量表共提取1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5.65%。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GFI、AGFI为0.961、0.951,均大于 0.9,CFI、IFI 的值分别为 0.926、0.927;大于 0.90,RMSEA为0.039,小于0.080,各维度的理论模型与真实数据拟合较好,结构效度较好。调查对象高分组的得分和低分组总分及各维度得分,t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总量表和各维度量表有较好的区分度。量表平均填表时间为(12.8±4.8)分钟,量表回收率为99.2%,有效回收率为99.1%。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德尔菲法,初步形成科学、可靠的城市社区人群的健康综合评估量表,并在北京地区进行老年人群验证,显示本量表及各维度量表基本上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评定者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校标关联效度均已通过验证,量表敏感性和可接受度较好。
傅文[3](2021)在《“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轻度抑郁起效时间及其对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多时点心理评估,探索“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轻度抑郁的起效时间。2.以注意网络测试(ANT)和精神运动警觉任务(PVT)、事件相关电位(ERP)及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dCA)技术分别从行为学和效应学方面评估针刺对轻度抑郁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1.试验一:青年首发轻度抑郁人群认知神经功能的特点招募18~35岁的青年首发轻度抑郁受试者,并匹配健康青年组。通过两个认知心理学实验范式,即ANT和PVT采集注意网络中的警觉效率、指向效率、执行控制效率和警觉反应时间;采集事件相关电位MMN、N1、P2、P3的潜伏时及P3振幅;通过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采集极低频(0.02-0.07Hz)、低频(0.07-0.20Hz)两个频段下的参数:增益(Gain)、相位差(Phase)、相关函数(Coherence)。探究青年首发轻度抑郁者的认知神经功能改变的特征。2.试验二:针刺治疗首发轻度抑郁起效时间的研究招募18~44岁的首发轻度抑郁受试者,设置随机对照试验,采用计算机简单随机方法分为“疏肝调神”针法组(下称为“疏肝调神组”)和非经非穴组。实施单盲,仅盲受试者;在量表评估、事件相关电位检测、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等疗效评价时采用盲法评价。(1)干预分组“疏肝调神”针法组(“疏肝调神组”)取穴:百会、印堂、合谷、太冲。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25×25mm毫针进针后予均匀捻转手法,得气即止。留针30分钟,配合导气法,嘱患者行鼻深呼吸。每10min行针 1min。非经非穴组取穴与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25×25mm毫针刺入对应非经非穴点1-2mm至针可直立即可,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不做手法;疗程同疏肝调神组。(2)观察周期:每日1次,共治疗2周。完成80%即为有效病例。2周后进入抑郁相关病症专科门诊随诊。(3)评价指标主要结局指标:治疗第3天早期起效率(early improvement rate):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总分的减分率较基线减少25%及以上的病例数所占百分率。次要结局指标:①第3天、第1周末、第10天、第2周末应答率(Response rate:以HAMD-17总分的减分率较基线减少25%及以上的病例数所占百分率)②HAMD-17③Beck抑郁自评问卷(BDI-13)④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⑤90项症状清单(SCL-90)⑥安全性结局:干预期间不良事件/不良反应。(4)评价时点:两组均在基线、治疗第3天、治疗1周、治疗第10天、治疗第2周评估HAMD-17;治疗期间每 日自评 BDI-13;在治疗前、治疗 2 周后评估 PSSS、SCL-90。3.试验三:针刺对首发轻度抑郁受试者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试验分组及受试者来源同试验二,在基线、治疗2周后两个时点采集事件相关电位、ANT、PVT、dCA数据。评估2周针刺治疗对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4.数据统计本研究心理评测量表类数据采用末次观察值结转法(last observation carried forward,LOCF)填补缺失数据进行意向性分析(Intent-to-Treat Population,ITT)。数据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性和方差齐条件时以均数±标准差描述,不符合条件时以中位数表示。计数资料以构成比、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多时间点重复测量的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率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组间构成比采用2XC表或3XC表卡方检验。正态资料采用双变量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非正态资料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对于客观指标数据,为了更好地量化实际的变化,缺失值未被输入,所有的显着性检验均采用缺失值的两两缺失进行。统计检验采用双侧检验,差异显着性水平为α=0.05。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试验一:共纳入青年首发轻度抑郁受试者45人(女性34人,男性11人),平均年龄(25.71±5.20)。健康青年组43人(女性33人,男性10人),平均年龄(25.25±0.95)。两组之间有可比性(P>0.05)。健康青年组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采集完整,共43人;事件相关电位因检查排队时长与之时间冲突,而脱失5人,共38人。完成ANT、PVT测试者32人。(1)青年轻度抑郁者与健康青年相比,注意网络测试中的警觉效应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6),青年轻度抑郁受试者警觉高于健康青年者;两组在MMN潜伏时、N1潜伏时、P2潜伏时与P3潜伏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P3波幅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9),青年轻度抑郁受试者P3波幅值要低于健康青年;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低频状态(LF)的左脑、右脑相位值(Phase)比健康青年低(P<0.05),(2)极低频(VLF)、低频状态(LF)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的相位(Phase)与HAMD-17 呈负相关,极低频(r=-0.261,P<0.05),低频(r=-0.255,P<0.05)。试验二:(1)基线结果共纳入患者54例,其中疏肝调神组28例,非经非穴组26例。完成80%治疗者46例,脱落8例。其中疏肝调神组脱落2例;非经非穴组脱落6例。对两组受试者基线期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一般资料进卡方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HAMD-17、BDI-13量表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认为两组治疗前具有可比性。(2)第三天早期起效率在治疗第三天早期起效率疏肝调神组96.42%,非经非穴组61.53%,疏肝调神组优于非经非穴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第3天、第1周末、第10天、第2周末各时点应答率在第3天疏肝调神组应答率42.9%,非经非穴组30.8%,在第1周末疏肝调神组应答率82.14%,非经非穴组69.23%,在第10天疏肝调神组应答率85.7%,非经非穴组73.1%。第2周末疏肝调神组应答率89.28%,非经非穴组69.23%。各个时点疏肝调神组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HAMD-17①疏肝调神组与非经非穴组间各时点HAMD-17总评分无明显差异,均在治疗期第三天开始与基线比较有差异。②各因子组间比较焦虑躯体化症状因子:两组间基线以后各时点评分疏肝调神组小于非经非穴组,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睡眠障碍因子:随着治疗疗程的进展测量值逐渐降低,第3天、第10天、第14天的评分疏肝调神组较非经非穴组低,但未显示统计学的差异(P>0.05);阻滞因子:各时间点两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认知障碍因子:在治疗期第14天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32)。③各因子重复测量整体分析:焦虑躯体化因子:与基线相比,第10天、第14天焦虑躯体化症状的评分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针刺治疗从第10天开始对焦虑躯体化因子的改善较为明显,差值为 3.143(95%CI:1.276-5.010);睡眠障碍因子:基线相比,睡眠因子第3天开始具有统计学差异,差值为1.357(95%CI:0.581-2.133)并持续到 14 天。阻滞因子:与基线相比,在治疗期第7天的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值为1.286(95%CI:0.052-2.519),且与基线相对在第10天、第14天差异持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认知障碍因子:与基线相比治疗至第7天的变化显示出了明显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差值为1.429(95%CI:0.145-2.712)。且随着治疗的进展第10天、第14天与基线相比持续改善并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BDI-13①组间比较:在基线时期以及治疗后七天内的各个时间点两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重复测量的整体分析结果:提示与基线相比在治疗至5天时的开始出现明显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3,差值为5.071(95%CI:2.141-8.002),随着治疗的进展在第6、7天持续改善且与基线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疏肝调神组的PSSS中的家庭支持、家庭外支持、支持总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经非穴组三者评分虽治疗后稍高于治疗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7)90项症状清单(SCL-90)疏肝调神组的各因子在治疗2周后较治疗前评分均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经非穴组在精神病性、其他、阳性项目均分、阳性因子数评分较治疗前评分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余因子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三:(1)疏肝调神组ANT中警觉、执行控制与治疗前相比数值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经非穴组ANT中的执行控制与治疗前相比数值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PVT反应时(RT)两组组间及组内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事件相关电位MMN、N1、P2、P3的潜伏时及P3振幅,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的低频下的左脑(Red)、右脑(Green)的相位(LPhase)值,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青年首发轻度抑郁者存在认知功能及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表现为高警觉,P3波幅下降,相位值下降。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与抑郁程度呈负相关。(2)“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轻度抑郁可在第3天达到早期起效,且以睡眠障碍最早改善为特点,并在1周内出现较高应答。治疗2周后PSSS、SCL-90评分,及认知功能的高警觉、执行控制效率得到改善,事件相关电位和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未产生明显变化。
李天[4](2021)在《1-6月龄婴儿睡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1-6月龄婴儿睡眠现状,并分析可能影响婴儿睡眠的危险因素,以期改善婴儿睡眠质量。方法:选取于2019年10月-2019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儿童医学保健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166例1-6月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婴儿睡眠情况及父母睡眠调查问卷》,由婴儿主要带养人进行问卷填写。结果:1.1-6月龄婴儿总睡眠时间为(14.18±2.08)小时,白天平均睡眠时间为(4.58±1.72)小时,夜间平均睡眠时间为(9.60±0.78)小时。2.按月龄分组,1-3月龄婴儿白天平均睡眠时间、总睡眠时间与3-6月龄婴儿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3月龄婴儿夜间平均睡眠时间与3-6月龄婴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1-6月龄婴儿最常见的入睡方式为睡前吃奶,占比为53.6%。按月龄分组,1-3月龄婴儿入睡方式与3-6月龄婴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1-6月龄婴儿最常见的睡床方式为与父母同床睡,占比为84.9%。按月龄分组,1-3月龄婴儿睡床方式与3-6月龄婴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1-6月龄婴儿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34.9%。2.父亲文化程度、家庭平均月收入低于3000元、母亲失眠、父亲打鼾是婴儿睡眠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3.固定婴儿睡眠地点、混合喂养、家庭结构为核心家庭是婴儿睡眠问题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武霞[5](2020)在《头晕的病因调查及5-HTR6基因多态性与前庭性偏头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神经内科头晕病因的临床调查目的:总结神经内科头晕症候病因的临床特点,明确病因分类、病因分层的特点,以期为当前头晕症候精准诊治提供参考。方法:1.选择2015年6月1日~2017年5月3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住院及某专家团队门诊诊治的头晕患者,共纳入1532例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依据目前国际公认的疾病诊断标准、相关指南、专家共识,采用统一的头晕症候临床研究调查表,对入选病例进行调查、体检、诊断分类。2.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总结本组资料临床特征、病因构成比及病因分层特点。结果:1.本次调查有关该项研究的纳入患者共1532例,年龄9岁~91岁,平均年龄(53.78±14.05)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1.65(男性578例,女性954例);其中,<20岁组中男性多于女性,其余各组均为女性患者占比较大。2.按患者年龄来分层:头晕就诊的高峰年龄段为50岁~59岁,其次为40岁~49岁和60岁~69岁年龄段。40岁以上患者为头晕症候就诊的主力军,占比达83.55%。患者例数、百分比依次为:<20岁组13例(0.85%)、20岁~29岁组64例(4.18%)、30岁~39岁组175例(11.42%)、40岁~49岁组307 例(20.04%)、50 岁~59 岁组 338 例(22.06%)、60 岁~69 岁组 306 例(19.97%)、70 岁~79 岁组 208 例(13.58%)、≥80 岁组 121 例(7.90%)。3.通过对不同性别患者的年龄分布对比,整体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头晕患者的年龄分布存在差异(χ2=15.38,P=0.032),其中男性以60岁~69岁年龄段的患者居多,女性以50岁~59岁年龄段的患者居多。4.本研究整体上按疾病归属分为前庭系统周围性头晕、前庭系统中枢性头晕、非前庭系统性头晕和不明病因性头晕4大类。其中(1)前庭系统周围性头晕最常见,为588例(38.38%),按例数多少排位具体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445例(29.05%)、前庭神经炎61例(3.98%)、梅尼埃病50例(3.26%)、伴眩晕的突发性聋26例(1.70%)、前庭阵发症4例(0.26%)、Hunt综合征1例(0.07%)、听神经瘤1例(0.07%);(2)前庭系统中枢性头晕共523例(34.14%),具体包括:前庭性偏头痛(VM)239例(15.60%)、后循环缺血(PCI)123例(8.03%)、伴眩晕的偏头痛33例(2.15%)、脑出血16例(1.04%)、帕金森综合征15例(0.98%)、癫痫8例(0.52%)、阿尔茨海默病8例(0.52%)、多系统萎缩(MSA)8例(0.52%)、肌萎缩侧索硬化7例(0.46%)、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7例(0.46%)、晕厥前状态6例(0.39%)、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0.39%)、副肿瘤综合征6例(0.39%)、特发性震颤5例(0.33%)、遗传性共济失调5例(0.33%)、脱髓鞘病5例(0.33%)、胼胝体压部综合征4例(0.26%)、脑转移癌3例(0.20%)、克雅氏病2例(0.13%)、多颅神经炎2例(0.13%)、脊髓空洞症2例(0.13%)、脑干脑炎2例(0.13%)、室管膜瘤2例(0.13%)、Wernike脑病2例(0.13%)、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2例(0.13%)、颅颈交界畸形2例(0.13%)、良性颅高压1例(0.07%)、FFI1例(0.07%)、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1例(0.07%);(3)非前庭系统性头晕共375例(占24.48%),具体包括: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共273例(17.82%)、心血管病性头晕53例(3.46%)、药源性23例(1.50%)、CO中毒4例(0.26%)、贫血3例(0.20%)、其他病因19例(1.24%);(4)不明病因头晕症候46例(3.00%)。5.按年龄分层进行病因分析:除≥80岁组外,其余各组中BPPV均位居头晕首位病因,而≥80岁组中PCI成为头晕首位病因。各年龄段的头晕病因构成比例有自身的特点。不同年龄段的病因例数排在前4位由高至低分别为:<20岁组,为BPPV 7例、伴眩晕的偏头痛4例、VM 1例、不明病因者1例;20岁~29岁组,为BPPV 16例、PPPD 13例、伴眩晕的偏头痛12例、VM 8例;30岁~39岁组,为BPPV 38例、PPPD 34例、VM 23例、MD 19例;40岁~49岁组,为BPPV 70例、PPPD 64例、VM 60例、MD和VN并列第4位,为24例;50岁~59岁组,为BPPV 92例、PPPD 80例、VM 67例、PCI 12例;60岁~69岁组,为BPPV 108例、PPPD 53例、VM 38例、PCI 27例;70岁~79岁组,为BPPV 80例、PCI 35例、PPPD 26例、VM 23例;≥80岁组,为PCI 43例、BPPV 34例、心血管病性头晕21例、VM 19例。因PCI、心血管病性、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等病因而就诊的例数,均存在随年龄增大而增长的趋势;其中,帕金森综合征、伴眩晕的突发性聋、药源性、SAH、MSA、AD、心血管病性头晕、副肿瘤综合征等在50岁之前较为少见,MD、伴眩晕的偏头痛在60岁以后较为少见。6.按性别分层进行病因分析:BPPV、PPPD、VM、PCI、心血管病性头晕及伴眩晕的偏头痛这6种病因的性别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334,P=0.019;χ2=17.073,P<0.001;χ2=4.857,P=0.029;χ2=42.463,P<0.001;χ2=18.727,P<0.001;χ2=3.916,P=0.043)。其中,由 BPPV、PPPD、VM 以及伴眩晕的偏头痛引起的头晕就诊比例以女性偏高,PCI、心血管病性头晕以男性居多。7.对排名前6位的常见病因(BPPV、PPPD、VM、PCI、VN、心血管病性头晕)按年龄分层逐一分析,发现不同病因的年龄分布各有其特点。BPPV在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在<80岁的各组中,始终位居头晕的首位病因,其发病高峰年龄段处于60岁~69岁、50岁~59岁这两个年龄段。PPPD在20岁以上均有发病,在20岁~69岁的各组间,均处于头晕的第二位病因。VM在各年龄组中均有发病,在30岁~69岁各年龄组中居头晕病因的第三位,70岁以上人群中排位第四。PPPD和VM的发病高峰年龄段均处于50岁~59岁、40岁~49岁这两个年龄段。PCI和心血管病性头晕的发病分别见于30岁以上、40岁以上组中,且就诊的例数均存在随年龄增大而增长的趋势,在≥80岁组中分别位居头晕病因的第一、第三位。VN主要在20岁~69岁之间发病,在20岁~49岁3个年龄组中位居第四位病因,在50岁~69岁这2个年龄组中病因排位上升至第五位,其发病高峰年龄段处于40岁~49岁年龄段。8.患者就诊次数情况:首次就诊者385例(25.13%),就诊2~3次者92例(6.01%),就诊次数>3次者1055例(68.86%),初诊:复诊=1:2.98。9.既往诊断及自我诊断情况:脑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38例(22.06%)、颈椎病/颈性眩晕276例(18.02%)、血管狭窄/斑块183例(11.95%)、233 例(15.21%)不清楚、其他 502 例(32.77%)。结论:1.前庭系统周围性病症在头晕病因中最为常见,其中的BPPV位于整体头晕病因的首位。前庭系统中枢性病症位居第二,其中包括两大常见病因,即VM和PCI,在整体病因排位中居第三、第四位。PPPD属于非前庭系统性头晕病症,在整体病因中位居第二,其发病率高、诊出率低,亟待关注。2.相当数量的中枢神经系统疑难、少见病是以头晕为首发症状,病种繁杂,需加强认识、总结甄别。3.头晕就诊的高峰年龄段为50岁~59岁,其次为40岁~49岁和60岁~69岁年龄段。60岁~69岁的男性和50岁~59岁的女性是头晕的主要发病群体。各年龄段的头晕病因构成比例各有特点。除≥80岁组外,其余各组中BPPV均位居头晕首位病因,而≥80岁组中PCI成为头晕首位病因。4.头晕症候整体以女性多见。6种头晕病因性别差异突出。BPPV、PPPD、VM以及伴眩晕的偏头痛引起的头晕症候以女性为主,PCI、心血管病性头晕以男性居多。5.头晕是神经内科门诊反复就诊的重要症候。医患对“脑供血不足”、“颈性眩晕”存在认识误区的现象较为普遍。第二部分5-HTR6基因多态性与前庭性偏头痛的相关性研究目的:了解VM患者5-HT水平、评估其前庭功能状态,探讨5-HTR6基因多态性与VM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VM的遗传多态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择2016年1月1 日~2018年1月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内科符合纳排标准的92例确定的VM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院内同期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一般临床资料;2.方法:进行(1)5-HT浓度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Gilson公司)测定血浆5-HT浓度;(2)前庭功能检测:包括冷热试验(<0.025Hz)、摇头试验(1~2Hz)、前庭自旋转试验(2~6Hz);(3)选取基因多态性位点:利用美国NCBI网站平台(http://www.ncbi.nlm.nih.gov/)查找到5-HTR6基因的DNA全序列,通过Haploview软件进行成对标签法筛选,之后通过标签SNPs筛选软件Tagger选出了 5-HTR6基因内的rs770963777(C/T)多态性位点进行研究;(4)血液DNA的提取:按照全血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BioTeke公司)的操作说明进行提取;(5)测定DNA浓度:使用美谷公司的SpectraMax QuickDrop超微量核酸分析仪对DNA浓度进行测定;(6)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分型:使用美国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公司的 TaqMan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genotyping assay kit 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得到分型结果;3.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VM组和对照组间5-HT水平的比较发现,VM组5-HT水平低于对照组,t=3.831,P=0.037,有统计学意义(P<0.05)。2.VM组和对照组前庭功能检测结果比较,显示两组的冷热试验异常率分别为36.96%、5.00%,χ2=30.231,P=0.000;摇头试验异常率分别为61.96%、2.00%,χ2=80.920,P=0.000;前庭自旋转试验异常率分别为25.00%、2.00%,χ2=22.381,P=0.000。VM组冷热试验、摇头试验、前庭自旋转试验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3.遗传平衡检验:VM组和对照组的5-HTR6基因多态性位点的3种基因型的实际频率和理论频率进行χ2检验,结果显示VM组χ2=0.29,P=0.86,对照组χ2=1.49,P=0.48,两组5-HTR6 rs770963777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具有可比性。4.VM组和对照组5-HTR6基因rs770963777位点三种不同的基因型分布频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VM组CC、CT和TT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3.04%、31.52%和 5.44%,对照组分别为 45.00%、48.00%和 7.00%,VM 组中 CC 基因型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340,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VM组和对照组5-HTR6基因rs770963777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VM组C、T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8.80%、21.20%,对照组分别为69.00%、31.00%,VM组中C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752,P=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低水平的5-HT与VM发生相关,它可能成为VM临床诊断、监测药物反应以及观察疾病的预后和进展的有效指标。2.VM患者同时存在中枢和周围性前庭功能障碍,联合针对不同频率的前庭功能检查技术可提高VM的临床检出率。3.5-HTR6基因rs770963777位点多态性与VM的发生相关,CC基因型显着增加了VM的发病风险。
张芳[6](2020)在《“交通心肾”针刺疗法治疗老年失眠症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失眠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升高,长期失眠可以起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多脏器功能紊乱、记忆力减退、加速老人衰老的进程。本课题研究团队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老年人常见失眠,常伴心慌、心烦、腰膝酸软、多梦等症状,多属于心肾不交的证型,为“交通心肾”针刺疗法治疗失眠寻找理论基础,之后进行临床试验研究,将“交通心肾”针刺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作对比,通过系统评价手段分析“交通心肾”针刺疗法治疗失眠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策略和依据。方法:第一步,采用文献学方法,梳理了 50篇相关老年失眠患者的文献,对文献中针灸治疗老年失眠症的常见证型以及针刺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将穴位、归经等资料进行统计,总结老年失眠症患者常见中医证型为心肾不交型,以及针灸高频穴位及归经。第二步,收集临床上老年失眠症患者进行辩证分型,(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针灸科门诊),将符合心肾不交证型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患者应用“交通心肾”针刺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针灸学》不寐常规穴位处方针刺疗法治疗,比较两组针灸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中医临床疗效评定变化,根据各项指标评分的变化,来确定“交通心肾”针刺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结果:通过对老年失眠症现代文献的研究,“心肾不交”证型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其针刺选穴以肾经、心包经、心经、脾经、经外奇穴为主,同时局部选穴也较多见。高频穴位为神门、内关、三阴交、照海、太溪、肾俞、心俞、申脉等。应用“交通心肾”针刺疗法治疗老年失眠症患者试验组与对照组应用《针灸学》不寐常规穴位处方针刺疗法治疗失眠比较:①临床疗效,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显效率为8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显效率为60%,两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提示“交通心肾”针刺疗法较常规穴位处方治疗老年失眠患者更具有效果②两组的PSQ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性差异(P<0.05),两组针刺疗法治疗老年失眠患者均有效果,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亦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交通心肾”针刺疗法优于常规穴位处方针刺疗法。结论:“交通心肾”针刺疗法与现代文献治疗思路一致,临床应用有效率较高,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交通心肾”针刺疗法组和常规针刺组对心肾不交型失眠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更优于常规针刺组,“交通心肾”针刺疗法主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操作简单,宜于临床推广应用。
潘景玲[7](2020)在《基于强化动态视力体育活动干预的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促进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低年龄段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非常突出,总体近视发病形势严峻。据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显示,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0%,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0%,近视防控任务艰巨;小学时段从一年级15.7%猛增到六年级59.0%,初中时段从七年级64.9%持续增长到九年级77.0%,在中小学阶段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表现出随着年级升高而快速增长,小学和初中阶段是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重点年龄阶段。本研究以近视问题为导向,为了解特定区域内一至九年级儿童青少年的视力状况,在征得学校同意该校作为初期计划实验基地的情况下通过方便抽样进行视力数据测量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小学自然班儿童青少年和近视儿童青少年,通过实验研究验证强化动态视力体育活动干预对儿童青少年视力的正向影响效果,为精准化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动态视力从而改善静态视力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目的:1调查并了解特定区域一至九年级儿童青少年视力状况并为实验研究提供依据。2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观察强化动态视力体育活动干预对自然班不同年级、性别的儿童青少年动态视力与静态视力产生正向影响的趋势和规律。3筛选近视儿童青少年组成班级,对其分别进行强化动态视力的开放性运动技能体育活动干预与强化动态视力的闭锁性运动技能体育活动干预,观察其对近视儿童青少年视力的康复效果。方法:1依据项目基础练习内容及特征,设计强化动态视力体育活动干预方案。运用标准对数视力表灯箱和动态视力检测仪对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的儿童青少年进行动态视力、静态视力数据测量,采用Excel、SPSS对数据进行录入与分析;2选取一至四年级各两个自然班儿童青少年,以班级为单位各年级随机指定一个实验班一个对照班,实验班进行16周的强化动态视力体育活动干预实验,对照班进行相同时间相同内容但无强化动态视力嵌入的体育活动干预;干预前、干预后测量动态视力和静态视力数据;3筛选近视学生分别进行16周的强化动态视力训练的花球操、足球、田径专项基础练习实验,干预前、干预8周、干预16周测量动态视力和静态视力数据。结果:1调查研究数据显示一至五年级儿童青少年两种视力与近视率处于波动变化趋势,六至九年级两种视力随年级增长呈下降趋势,近视率升高;男生两种视力均明显高于女生(动态视力t=3.880,P<0.01;静态视力t=2.991,P<0.01);动态视力与静态视力呈中度正相关(r=0.385,P<0.01)。2实验研究一结果显示实验后实验班两种视力均明显提高,对照班两种视力均明显下降;实验班近视率降低,对照班近视率升高;实验班男生与女生两种视力均明显提高。3实验研究二结果显示实验后三个近视组两种视力均有所提高,实验后近视率降低,近视程度减弱。结论:1一至九年级儿童青少年两种视力都随年级升高而降低,男生视力总体好于女生,动态视力与静态视力呈正相关。2强化动态视力体育活动干预对于改善一至四年级儿童青少年动态视力和静态视力有积极作用,可以作为提高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的干预手段。3开放性运动技能与闭锁性运动技能结合强化动态视力体育活动的干预均能够对近视儿童青少年的视力产生康复效果,可以作为近视儿童青少年视力康复的干预手段。建议:可以通过灵活运用强化动态视力体育活动干预改善儿童青少年动态视力,进而提高儿童青少年静态视力,控制近视率的持续恶化。
石维娟[8](2020)在《张仲景调和营卫法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数据挖掘与理论研究结合研究调和营卫法的应用规律,以期指导调和营卫法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方法:(1)数据挖掘,搜集古今医案,将搜集的医案资料统一规范后录入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和Python进行数据挖掘,研究疾病、症状、治法、用方和用药规律。(2)理论研究,人工检索与电子检索相结合,梳理古代及现代相关文献资料,按时间顺序阅读、整理、分析。梳理营卫理论;研究营卫失和的历史源流、概念和分类;分析调和营卫法的历史源流、与其他治法的关系、调和营卫法的概念和分类,与数据挖掘结果相结合分析仲景的调和营卫方;探析营卫辨证的概念和内容。成果:(1)数据挖掘成果通过数据挖掘,统计了古代医案应用调和营卫法治疗疾病的规律,治法特点,用方和用药规律;筛选出5种常见病、4个常用方和42味常用药;对常用方治疗疾病规律及药物加减规律,常见病的用方、用法及用药规律做了进一步统计。通过数据挖掘,统计了现代医案应用调和营卫法治疗疾病的规律,症状规律,治法特点,用方和用药规律;筛选出4种常见病、27个核心症状、5个常用方和33味常用药;对常用方治疗疾病规律、症状规律及药物加减规律,常见病的症状、用方、用法及用药规律了做了进一步统计。(2)理论研究成果通过理论研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梳理了古今营卫失和的相关理论,总结了营卫失和的概念和分类。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调和营卫法的历史源流,通过理论研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探讨了调和营卫法与八法的关系,总结了调和营卫法的概念和分类,并结合了仲景有关的调和营卫方分析调和营卫法的具体应用。在理论研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营卫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方法,并从“表”和“里”两个方面探讨了调和营卫法在临床的具体应用。结论:本研究通过将数据挖掘与调和营卫法的理论紧密结合,数据挖掘结果为调和营卫法的理论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数据挖掘和理论研究结合能更科学的导调和营卫法的临床应用。
尹训良[9](2020)在《基于BOLD醒脑开窍推拿法干预不寐(心脾两虚型)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文献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推拿治疗不寐的临床文献进行计量统计和分析,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客观依据和参考,并为本课题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以及临床研究的可行性和创新性提供文献依据。临床研究:首先通过对比临床研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从患者主观感觉与客观指标两方面评价醒脑开窍推拿法的临床疗效;继而运用基于血氧水平依赖(BOLD)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观察醒脑开窍推拿法对不寐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脑区Re Ho值和ALFF值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机制,为临床从“醒脑开窍”角度治疗不寐的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献研究:运用计算机检索推拿治疗不寐的文献,建立信息数据库,并采用计数资料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诊断标准、治疗部位、推拿手法、主配穴、归经等进行分析,提取各证型腧穴导入SPSS Modeler软件中进行证-穴关联规则分析。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法,将纳入的92例患者分为醒脑开窍推拿法组(治疗组)和常规推拿法组(对照组),均在治疗4周后观察并对比两组PSQI、SF-36、DBAS评分变化及血浆5-HT、GABA含量变化。继而纳入35例志愿者,其中15例为健康志愿者,20例为不寐患者。对纳入的35例志愿者皆进行单次治疗前后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检查,对20例不寐患者则继续进行为期4周的推拿治疗,并于治疗结束后再次接受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检查,以观察手法对脑区Re Ho值和ALFF值改变的即时效应和累积效应。结果:文献研究:共纳入299篇相关文献,对其文献研究类型、不寐证型、干预方式、干预部位、手法、穴位、诊断标准等进行了详细统计与描述,并通过证-穴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各证型最常应用的腧穴组合形式。临床研究: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分别是97.67%和95.45%。对两组各项观察指标统计分析,PSQI和SF-36评分17个条目中仅5项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大多条目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DBAS评分方面,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血浆5-HT和GABA含量变化方面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患者PSQI评分与5-HT和GABA含量变化呈负相关性,而SF-36评分与两者呈正相关。基于BOLD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结果显示,醒脑开窍推拿法可以引起健康志愿者和不寐患者广泛的脑区功能改变;同样的推拿手法作用在健康志愿者与患者身上脑区的Re Ho和ALFF改变的即时效应不同;手法治疗的即时效应与累积效应在不寐患者身上也有不同的Re Ho和ALFF表现。结论:文献研究为醒脑开窍推拿法临床研究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及本课题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并可有效指导临床工作的开展。临床研究证实醒脑开窍推拿法治疗不寐(心脾两虚型)临床可行,疗效突出。基于BOLD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显示推拿治疗可显着改善患者相关脑区的ALFF值和Re Ho值,可能是其治疗不寐的中枢机制。
李小兰[10](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睡眠障碍成为儿童常见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睡眠障碍成为儿童常见病(论文提纲范文)
(1)他克莫司软膏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治疗 |
2.2 治疗组治疗 |
3 疗效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5 治疗结果 |
5.1 两组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比较 |
5.2 两组瘙痒程度比较 |
5.3 睡眠障碍 |
5.4 安全性观察 |
6 讨论 |
(2)社区人群健康状态综合评估量表的研制及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内容 |
2.4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量表条目池的构建 |
3.2 德尔菲专家咨询 |
3.3 预试验 |
3.4 量表的信度评价 |
3.5 量表的效度评价 |
3.6 量表的敏感性 |
3.7 量表的可接受性 |
4 讨论 |
4.1 量表编制科学性 |
4.2 量表适用对象及内容 |
4.3 量表信效度评价 |
4.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存在的问题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社区老年人综合评估研究进展及应用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发表文章 |
(3)“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轻度抑郁起效时间及其对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西医对抑郁症研究概况 |
1.1.1 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
1.1.2 不同抑郁程度的临床特征 |
1.1.3 发病机制 |
1.1.4 治疗难题 |
1.2 中医对郁病研究概况 |
1.2.1 郁病的源流 |
1.2.2 郁病的病因病机 |
1.2.3 中医领域快速抗抑郁的研究 |
1.2.4 针刺抗抑郁的机制研究 |
1.2.5 本团队相关研究 |
1.3 抑郁症神经认知学领域研究 |
1.3.1 认知症状的中医认识 |
1.3.2 认知症状的治疗现状与新倡导 |
1.3.3 认知症状的评估 |
1.3.4 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与认知相关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试验一: 青年首发轻度抑郁人群认知神经功能的特点 |
2.1.1 受试对象 |
2.1.2 入组时评估指标 |
2.1.3 样本采集 |
2.1.4 结果 |
2.1.5 小结 |
2.2 试验二: 针刺治疗首发轻度抑郁起效时间的临床研究 |
2.2.1 病例选择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结果 |
2.2.4 小结 |
2.3 试验三: 针刺对首发轻度抑郁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 |
2.3.1 病例选择 |
2.3.2 研究方法 |
2.3.3 结果 |
2.3.4 小结 |
第三章 讨论 |
3.1 试验设计依据 |
3.1.1 选题依据 |
3.1.2 选穴依据 |
3.1.3 疗程选择依据 |
3.1.4 评估指标选择依据 |
3.2 本研究受试者构成 |
3.3 疗效讨论 |
3.3.1 快速起效的特点 |
3.3.2 总体疗效的讨论 |
3.3.3 主观报告结局的讨论 |
3.3.4 对认知神经功能影响的讨论 |
3.4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与启发 |
3.5 依从性分析 |
3.6 安全性分析 |
3.7 本研究创新点 |
3.8 不足和展望 |
3.8.1 不足点 |
3.8.2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1-6月龄婴儿睡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婴儿睡眠问题影响因素 |
1.3 研究方法介绍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本研究的对象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方法 |
2.2.1 调查工具 |
2.2.2 调查方法 |
2.3 睡眠问题的诊断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婴儿睡眠时间 |
3.3 睡眠现状 |
3.3.1 不同月龄不同入睡方式比较 |
3.3.2 不同月龄不同睡床方式比较 |
3.4 性别与婴儿睡眠问题发生的关系 |
3.5 家庭情况与婴儿睡眠问题发生的关系 |
3.5.1 家庭经济水平 |
3.5.2 家庭结构 |
3.6 喂养方式与婴儿睡眠问题发生的关系 |
3.7 母亲睡眠与婴儿睡眠问题发生的关系 |
3.8 婴儿睡眠问题单因素分析 |
3.9 婴儿睡眠问题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婴儿睡眠时间 |
4.2 入睡方式、睡床方式与婴儿睡眠 |
4.2.1 入睡方式 |
4.2.2 睡床方式 |
4.3 婴儿睡眠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家庭对婴儿睡眠问题影响 |
4.3.2 父母养育行为对婴儿睡眠问题影响 |
4.3.3 父母睡眠对婴儿睡眠问题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婴儿睡眠问题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表 足月儿睡眠状况调查问卷表 |
致谢 |
(5)头晕的病因调查及5-HTR6基因多态性与前庭性偏头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神经内科头晕病因的临床调查 |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5-HTR6基因多态性与前庭性偏头痛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前庭性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附录 头晕症候的临床调査表 |
攻读博士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6)“交通心肾”针刺疗法治疗老年失眠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针刺方法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
1.1 针刺治疗失眠的理论渊源 |
1.2 针刺治疗失眠的理论基础 |
1.3 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失眠 |
2 西医对失眠的认识 |
2.1 失眠的概念 |
2.2 失眠的诊断标准 |
2.3 失眠的病因 |
2.4 失眠的药物治疗 |
2.5 失眠的其他疗法 |
3 参考文献 |
前言 |
文献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检索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文献筛选方法 |
1.6 文献录入方法 |
1.7 数据质量控制 |
1.8 数据整理与统计 |
2 研究结果 |
2.1 文献基本资料 |
2.2 穴位及归经 |
2.3 证型 |
3 讨论 |
3.1 老年失眠症的证型分析 |
3.2 老年失眠症的针刺方法 |
3.3 老年失眠症的选穴与配穴原则 |
3.4 老年失眠症的穴位及归经 |
4 小结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2.7. 终止标准 |
3 研究目标 |
4 研究方法 |
4.1 对照组治疗方法(中医常规针刺疗法治疗失眠): |
4.2 治疗组治疗方法(“交通心肾”针刺疗法治疗失眠): |
4.3 穴位定位 |
4.4 疗程 |
4.5 随机方法 |
5 技术路线 |
6 临床评价 |
6.1 基线指标 |
6.2 观察指标 |
6.3 安全性评价 |
7 统计方法 |
7.1 统计描述 |
7.2 样本量分析 |
7.3 统计学方法 |
8 结论 |
8.1 一般资料分析 |
8.2 基线(入组第0天)数据比较 |
8.3 疗效评价指标 |
8.4 研究结果 |
8.5 结果分析 |
9 讨论 |
9.1 中医对老年失眠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9.2 “交通心肾”针刺疗法的理论依据 |
9.3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9.4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7)基于强化动态视力体育活动干预的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促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近视现状、形成原因及治疗方式 |
2.1.1 国内外近视现状 |
2.1.2 近视形成的主要原因 |
2.1.3 目前常见的近视治疗方式及弊端 |
2.2 我国近视防控上升为国家战略 |
2.2.1 近视形势严峻、党中央高度重视 |
2.2.2 党中央号召、各省积极响应 |
2.2.3 目标明确、工作逐步落实 |
2.3 体育活动与视力健康 |
2.3.1 体育活动防控近视研究 |
2.3.2 体育活动防控近视机制 |
3 儿童青少年视力情况调查研究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测量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3.1 一至九年级儿童青少年两种视力情况 |
3.3.2 一至九年级儿童青少年两种视力的性别差异 |
3.3.3 一至九年级男生与女生两种视力情况比较 |
3.3.4 儿童青少年各视功能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4 自然班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实验研究 |
4.1 实验对象 |
4.2 实验方案 |
4.3 研究方法 |
4.3.1 文献资料法 |
4.3.2 实验法 |
4.3.3 数理统计法 |
4.4 数据测量方法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1 各组实验前后两种视力的变化情况 |
4.5.2 实验后各年级组间的两种视力情况比较 |
4.5.3 一至四年级实验前后视力变化柱状图 |
4.5.4 实验班实验后性别间视力情况比较 |
4.5.5 实验班实验前后不同性别的视力变化情况 |
4.5.6 实验前后总体组间不同视力水平人数变化情况 |
5 近视儿童青少年视力康复效果实验研究 |
5.1 实验对象 |
5.2 实验方案 |
5.3 研究方法 |
5.3.1 文献资料法 |
5.3.2 实验法 |
5.3.3 数理统计法 |
5.4 数据测量方法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1 实验中近视组总体视力变化情况 |
5.5.2 实验中近视组总体视力在性别间的差异 |
5.5.3 实验中近视组总体不同性别的两种视力变化情况 |
5.5.4 三个近视组视力康复效果的差异分析 |
5.5.5 实验中近视组总体不同视力水平人数变化情况 |
5.5.6 实验中近视组总体不同性别的视力变化情况 |
6 分析与讨论 |
6.1 视力功能发展现状及特征 |
6.2 实验结果分析及启示 |
6.3 强化动态视力体育活动干预的建设性和抗逆性 |
6.4 近视防控需全社会共同参与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张仲景调和营卫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古今医案研究 |
第一章 调和营卫法的古代文献研究 |
1 调和营卫法的历史源流 |
1.1 唐代及以前 |
1.2 金元时期 |
1.3 明清时期 |
2 调和营卫法的概念和分类 |
第二章 调和营卫法的数据挖掘准备 |
1 采用的软件 |
2 医案研究的数据挖掘常用方法 |
2.1 频数分析 |
2.2 图表分析 |
2.3 关联分析 |
2.4 黄金分割法 |
第三章 古代医案的数据挖掘 |
1 建立数据库 |
1.1 古代医案来源 |
1.2 纳入原则 |
1.3 排除原则 |
1.4 数据规范化 |
2 医案统计结果 |
2.1 疾病结果 |
2.2 治法结果 |
2.3 用方结果 |
2.4 用药结果 |
2.5 常见疾病用方、用方及用药规律 |
第四章 现代医案数据挖掘 |
1 建立数据库 |
1.1 现代医案来源 |
1.2 纳入原则 |
1.3 排除原则 |
1.4 数据规范化 |
2 医案统计结果 |
2.1 疾病结果 |
2.2 症状结果 |
2.3 治法结果 |
2.4 用方结果 |
2.5 用药结果 |
2.6 常见病症状、用方和用药规律 |
第二部分 仲景调和营卫法理论研究 |
第一章 营卫理论概论 |
1 营卫的功能 |
2 营卫的关系 |
3 营卫的运行 |
4 营卫与气血、津液、六经、脏腑的关系 |
4.1 营卫和气血的关系 |
4.2 营卫和津液的关系 |
4.3 营卫和六经的关系 |
4.4 营卫和脏腑的关系 |
第二章 营卫的病理 |
1 营卫和谐的要素 |
2 营卫的病理 |
3 营卫失和的历史的研究概况 |
3.1 唐代以前的研究概况 |
3.2 三纲鼎立学说 |
3.3 营卫失和卫气为主导 |
3.4 营卫失和与气血阴阳津液的关系 |
3.5 营卫失和与脏腑关系 |
3.6 营卫失和的分类 |
3.7 《伤寒论》之营卫失和 |
3.8 《金匮要略》之营卫失和 |
4 营卫失和的概念和分类 |
第三章 调和营卫法理论研究 |
1 调和营卫法与八法的关系 |
2 仲景调和营卫方分析 |
2.1 桂枝汤 |
2.2 桂枝汤相关方 |
2.3 小建中汤及相关方 |
2.4 麻黄汤及相关方 |
2.5 麻黄汤与桂枝汤合方 |
3 小结 |
第四章 营卫辨证论治初探 |
1 营卫辨证论治的概念 |
2 营卫辨证方法分析 |
2.1 营卫辨证之病位辨证 |
2.2 营卫辨证之病因病机辨证 |
2.3 营卫辨证之体质辨证 |
2.4 营卫辨证之综合辨证 |
3 营卫辨证论治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
3.1 “表病”的营卫辨证论治 |
3.2 五脏系统疾病的营卫辨证论治 |
4 小结 |
结语 |
1 数据挖掘用于古今医案研究十分有效 |
2 总结了营卫失和的定义和分类 |
3 总结了调和营卫法的定义分类及治法特点 |
4 初步提出了营卫辨证论治 |
论文创新点 |
问题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古代医案来源 |
附录二 古代医案用方 |
附录三 现代医案中医疾病 |
附录四 现代医案西医疾病 |
附录五 现代医案用方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9)基于BOLD醒脑开窍推拿法干预不寐(心脾两虚型)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推拿治疗不寐的文献数据挖掘 |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
1.1 源文献的选择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文献整理分类 |
2 研究结果 |
2.1 纳入文献时间分布 |
2.2 文献研究类型 |
2.3 病例数与男女比例 |
2.4 证型及病因 |
2.5 诊断标准 |
2.6 治疗组干预方式 |
2.7 对照组干预方式 |
2.8 推拿治疗干预部位 |
2.9 推拿治疗手法统计 |
2.10 推拿穴位统计 |
2.11 疗效标准及观察指标 |
2.12 证-穴关联规则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醒脑开窍推拿法治疗不寐(心脾两虚型)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研究类型 |
2.2 样本量估算 |
2.3 随机分配方法 |
2.4 盲法及质量控制 |
2.5 治疗方案 |
2.6 疗效及评价指标 |
2.7 依从性保证 |
2.8 不良事件记录及处理 |
2.9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SAS/SDS评分比较 |
3.3 PSQI评分比较 |
3.4 SF-36 评分比较 |
3.5 两组患者DBAS评分比较 |
3.6 两组患者血浆5-HT含量比较 |
3.7 血浆GABA含量 |
3.8 相关性分析 |
3.9 临床疗效 |
3.10 安全性及依从性分析 |
3.11 随访 |
4 讨论 |
4.1 中医学对不寐的认识 |
4.2 不寐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5 醒脑开窍推拿法治疗不寐(心脾两虚型)疗效分析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醒脑开窍推拿法干预不寐(心脾两虚型)的f MRI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健康志愿者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选择 |
2.2 盲法及质量控制 |
2.3 治疗方案 |
2.4 f MRI数据采集 |
2.5 观察指标 |
2.6 f MRI数据处理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磁共振数据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BOLD常用的分析方法:Re Ho与 ALFF |
4.2 ReHo与 ALFF在不寐中的应用 |
5 基于功能磁共振技术醒脑开窍推拿法脑区效应分析 |
5.1 不寐(慢性失眠)患者累积效应分析 |
5.2 不寐(慢性失眠)患者即时效应分析 |
5.3 健康志愿者即时效应分析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10)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
第一节 专着类 |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
第四节 特殊病种 |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
第一节 蛇叹肿毒 |
一、蛇叹肿毒概述 |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
第二节 小儿疳积 |
一、小儿疳积概述 |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
四、小儿疳积现状 |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
第三节 肚腹痛 |
一、肚腹痛概述 |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
第四节 心头痛 |
一、心头痛概述 |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 |
四、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睡眠障碍成为儿童常见病(论文参考文献)
- [1]他克莫司软膏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J]. 朱璐,雷水生,刘清,冯雷,方培炫,黄美兴. 亚太传统医药, 2021(08)
- [2]社区人群健康状态综合评估量表的研制及评估[D]. 刘贝贝.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轻度抑郁起效时间及其对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D]. 傅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1-6月龄婴儿睡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李天. 兰州大学, 2021(12)
- [5]头晕的病因调查及5-HTR6基因多态性与前庭性偏头痛的相关性研究[D]. 武霞.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6]“交通心肾”针刺疗法治疗老年失眠症的疗效观察[D]. 张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基于强化动态视力体育活动干预的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促进研究[D]. 潘景玲. 苏州大学, 2020(03)
- [8]张仲景调和营卫法及应用研究[D]. 石维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基于BOLD醒脑开窍推拿法干预不寐(心脾两虚型)的机制研究[D]. 尹训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