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兔髂骨中无机元素浓度和血清生化参量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张自强[1](2018)在《去端肽胶原蛋白生物材料结构设计、制备及应用》文中认为胶原蛋白是一种三股螺旋结构的细长纤维,胶原分子的N和C端具有一个氨基酸序列,称为端肽,这种肽决定了胶原的抗原性。去除端肽区域肽链序列的胶原蛋白,称为去端肽胶原蛋白。该材料具备优异的免疫原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制备成不同结构和功能的生物材料,用于各种医疗用途。本文以去端肽胶原蛋白的制备和表征为基础,通过对材料结构的设计、制备,研究多种去端肽胶原蛋白生物医用材料的理化性能、生物相容性及其应用。首先通过酶解法制备去端肽I型胶原蛋白凝胶,通过电泳法、氨基酸分析法、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法等表征去端肽胶原蛋白的性能,结果表明,去端肽胶原蛋白的纯度达99.8%,胶原蛋白的C端肽和N端肽已经被去除。率先通过α-Gal抗原检测,证明去端肽I型胶原蛋白中α-Gal抗原含量降低到检测限以下,通过去端肽方法可以有效去除天然胶原蛋白的免疫原性。其次,以胶原凝胶为基础制备了去端肽胶原蛋白多孔材料,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扫描电镜、拉伸强度和吸水力等手段表征了去端肽胶原蛋白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热处理和灭菌过程对胶原蛋白的三螺旋结构的影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并且在溶液中能够较持久的保持多孔支架结构。通过体外降解实验研究、大鼠肝脏和股静脉动物实验模型,研究了其降解性能和在体内止血、填充领域的应用效果。该材料已经实现产业化转化并完成了临床试验验证。再次,通过体外分子自组装工艺制备了双层结构的去端肽胶原蛋白引导组织再生膜,通过扫描电镜、拉伸强度、羟脯氨酸含量、吸水性与溶胀检测等方法,表征了去端肽胶原蛋白膜的结构、力学性能和可使用性能。结果表明,去端肽胶原膜经过体外分子自组装工艺加工后,材料的拉伸强度得到提升,能够满足引导组织再生使用时缝合的需要。验证了辐照法病毒灭活,同时研究了去端肽多孔材料和胶原膜的生物相容性,而且该材料已经实现产业化转化并得到了临床应用。最后,制备了羟基磷灰石/去端肽胶原复合骨修复材料,并通过调整工艺参数如成分比率等,制备了不同羟基磷灰石和胶原含量比例的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原子力显微镜、接触角测试等方法,表征了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通过模拟药物负载和缓释效果验证,建立了该材料用于载药和药物缓释的前景。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证明了该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体内能诱导骨再生,该材料已经在动物医疗领域开展了临床应用。
何旭[2](2018)在《新型骨修复组合支架的设计制造及其体内异位成骨性能评价》文中指出我国每年因创伤、感染、肿瘤和发育异常等原因催生了数百万的骨折及骨缺损患者,大范围或节段性的骨缺损通常难以自行修复,需要通过骨移植手术进行修复治疗。自体骨是最好的骨移植材料,但来源有限,会增加患者病痛,容易引发术后不适等并发症;异体骨是另一种比较理想的骨移植材料,其来源相对自体骨而言要广泛一些,但是存在免疫排斥反应,会导致某些疾病的传播以及引发肿瘤的生成。随着骨组织工程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人工骨替代材料被制备出来,它们在骨修复治疗中发挥着各自的优势,但同时每种材料也都存在着不足。基于此现状,我们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种组合支架,该组合支架由多孔羟基磷灰石球粒、改性纯镁颗粒和多孔纯钛支架外壳三部分组装而成,以期综合各组分材料的性能,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本论文研究过程中,采用如下技术路线和实验步骤展开研究:(1)采用溶胶一凝胶法,通过调整浆料固含量,制得了3种不同孔隙率的羟基磷灰石球粒,并对其表面形貌和表面结构进行了分析。(2)研究了表面处理对纯镁颗粒抗腐蚀性能的改进作用,通过浸泡溶液的pH值变化和镁离子浓度变化,以及浸泡前后不同组别颗粒形貌变化评价了不同表面处理对纯镁颗粒抗腐蚀性能的改善情况。(3)利用4种不同颗粒比例组合支架浸提液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以体外考察支架材料溶出物质浓度及pH值的变化对细胞增殖活性及成骨分化的影响。(4)采用比格犬背肌肌袋模型对组合支架异位成骨性能以及支架内部材料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由体视显微镜观察结果,可以得出本次实验制备得到的羟基磷灰石球粒都具有良好的类球形形貌;由SEM结果,发现固含量为20%的浆料所制得羟基磷灰石球粒拥有的微孔数量较多、晶粒较细小。体外浸泡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酸洗-钝化处理的纯镁颗粒浸泡溶液pH值可以稳定在8.50左右,且其由于材料腐蚀所产生的离子浓度明显低于其他各组,表明酸洗-钝化处理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纯镁颗粒的耐腐蚀性能。MC3T3-E1细胞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不同颗粒比例的组合支架均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Micro-CT结果显示,含镁颗粒支架组的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数目都高于不含镁颗粒支架组;另外,序列荧光双标和甲苯胺蓝组织学染色观察结果表明支架的组织相容性良好,植入8周时支架内部的颗粒材料之间的间隙被软组织充填,但是,不含镁颗粒的组合支架内部主要是纤维组织,未见有血管生成,没有任何成骨迹象;其他各组支架内部颗粒材料之间则有大片矿化骨出现,且Mg颗粒周边降解所留下的空隙被新生骨组织充填,表明改性纯镁颗粒的存在确实提高了支架材料的成骨性能,其在动物体内具有一定的成骨诱导作用。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本次研究我们设计制造的多组分材料组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且拥有一定的异位骨再生能力,是能够用于骨缺损修复的较理想支架材料。
叶鹏[3](2018)在《负载抗生素SF/CS/nHA骨组织支架联合BMSCs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抗生素骨组织支架的制作及其理化性质和缓释能力;2、探讨抗生素支架的抗感染能力及成骨作用;3、探讨抗生素支架联合细胞后修复骨缺损的效果及机制。方法1、通过冷冻干燥化学交联技术制备负载抗生素的支架。行大体及SEM观察。对支架进行力学、孔隙率、膨胀率、溶失率、元素构成测试。测定释放浓度绘制药物缓释曲线;2、新西兰兔36只随机分组,建立动物模型。实验组植入负载抗生素支架,对照组植入普通支架,空白组旷置。术后1-4月,行大体观察、X射线、病理检查、组织学评分;3、培养BMSCs。在负载抗生素支架上注入BMSCs后植入动物模型为实验组,以不含细胞的支架为对照组,以骨缺损为空白组。术后分别获取标本行HE、甲苯胺蓝、masson染色以及SEM观察。用imagej软件对各时间点、各染色结果的成骨细胞数量及成骨面积行计量分析。结果1、构建了缓释左氧氟沙星的支架,其中最符合骨组织工程要求的支架的抗压能力5.78MPa、抗张力能力1.87MPa、孔隙率91.25%±2.35、吸水率135.65±4.56%、溶失率22.84±1.06%;2、通过SEM扫描可见理想支架的平均孔径为86.67um;能谱分析及mapping结果示支架中钙离子平均Wt 21.13%,且分布均匀;3、药物释放曲线示1-3天有突释效应,4-15天平稳释放;4、术后1月,实验组伤口无感染化脓,对照组、空白组均出现了炎症反应或死亡;5、术后HE染色,实验组可见成骨细胞成群排列在基质中,细胞形态良好;6、实验组各时间点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高于对照组、空白组(P<0.05);7、联合细胞与未联合细胞的支架最终被降解。在各种病理染色中都能观察到典型的成骨细胞;8、在组织学水平,实验组支架较对照组及空白组具有更多的成骨细胞数量和更大的成骨面积(P<0.05);9、3种染色方法均可观察到骨小梁、哈弗管、成骨细胞等典型结构。SEM能够观察到细胞及其三维立体结构。结论1、负载抗生素支架具有抗生素缓释作用和良好的理化性质,达到了组织工程支架的要求,为骨缺损及骨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方案;2、负载抗生素支架在骨缺损修复中显示出良好的抗感染能力及骨诱导作用;3、联合与未联合细胞的支架最终都被降解。在各种染色中都观察到典型的成骨细胞,表明两种支架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诱导性;4、在组织学水平,联合细胞的支架具有更好的修复效果;5、4种方法从组织学层面均可观察典型结构。SEM在骨组织细胞形态学分析上更具优势。masson染色在定性分析上具有优势。
段秀彦[4](2016)在《黄精药材企业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系百合科(Liliaceae)黄精(Polygonatum)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根茎入药。世界分布40余种,中国有30余种,药用10余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了3种:分别是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 Hemsl.)、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现大量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证明其具有补气养阴、润肺、健脾、益肾等功效,多用于脾胃虚弱,口干少食,体倦乏力,脾虚燥咳,内热消渴等症状。其有效成分黄精多糖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能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抗辐射等,皂苷类化合物能起到降血脂、降血糖、增强免疫力、抗肿瘤以及改善学习记忆等作用。黄精在我国分布较广,蕴藏量较大。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以及河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区。近年来,随着我国中药现代化的建设,许多制药企业为了确保本公司中成药质量稳定有效,进行了原料基地建设。本论文主要对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黄精GAP种植基地的黄精进行质量标准研究,为企业黄精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为全面控制黄精药材的质量以及进一步建立黄精药材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黄精药材外观特征:呈结节状弯柱形,长2.5~11 cm,直径0.5-2 cm。节间距离2-4 cm,略成鸡头形,常有短分支。表面黄棕色或灰黄色,半透明,具纵皱纹及须根痕。茎痕明显,圆形,微凹,直径5-8 mm;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淡黄色至黄棕色。气微,味微甜,嚼之有黏性。2、黄精药材理化鉴定特征:依照国家药典规定,以薯蓣皂苷为标准物质,制定了黄精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同时建立了皂苷类物质和多糖类化合物的理化鉴别方法。3、按照中国药典委员会对中药质量标准的要求,对基地所产黄精药材4个批次含水量、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醇)溶性浸出物及指标成分等的测定,确定企业黄精药材质量标准为:黄精药材水分含量,一级黄精药材不得过15.0%;二级黄精药材不得过14.5%;三级黄精药材不得过14.0%。黄精药材总灰分:一级药材不得过2.5%,二级药材不得过3.0%,三级药材不得过于3.5%;黄精药材酸不溶性灰分:一级药材不宜高于0.35%,二级药材不得过0.40%,三级药材不得过0.45%。黄精水溶性浸出物测定宜采用热浸法,且含量一级黄精药材不得少于45%,二级黄精药材得少于50.0%,三级黄精药材不得少于45.0%;醇溶性浸出物宜采用热浸法以60%乙醇作为溶媒进行提取,含量不得少于55%;多糖含量不得少于12.5%;黄精总皂苷含量不得少于1.0%。
门海涛[5](2013)在《壳聚糖基仿生梯度材料的制备与性能》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工作基于自然界中竹子、贝壳、牙齿、骨骼等具有优良性能的天然材料的内部结构特征,设计制备了具有梯度结构的壳聚糖基仿生复合棒材,达到通过结构来改善材料力学性能的目的。采用酸碱中和法,以壳聚糖作为基体,CaCO3作为增强相,经过制备半透膜模具、配置壳聚糖碳酸钙混合溶液、中和沉析以及恒温烘干等步骤制备出增强相沿径向呈梯度分布的壳聚糖仿生复合材料。通过对相对组分进行计算、对湿态凝胶棒进行硬度表征、对成品棒材进行形貌观察、XRD分析、吸水性能表征、弯曲性能以及压缩性能测试等对其具有的梯度结构以及性能加以分析和佐证。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得的壳聚糖仿生梯度结构复合棒材具有外密内疏的优良结构,干燥后的梯度材料组织致密,无明显的裂纹等其它梯度材料制备过程中经常具有的缺陷。CaCO3沿棒的径向呈外密内疏的梯度分布,其力学强度远远高于同条件下用均匀复合材料和单一材料制成的样品。设计和制备了具有间断梯度结构的壳聚糖/碳酸钙复合材料,各层界面间具有良好结合强度,其弯曲强度均优于纯壳聚糖材料和混杂材料。由于制得的壳聚糖梯度材料拥有较高的力学强度,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能够在人体中降解,所制得的梯度材料及制备方法有望运用于人类医学的骨修复手术中。
刘鹏[6](2013)在《抗结核药物缓释微球在兔椎体中释放及分布规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到目前为止结核病仍然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目前全球有约1/3的人口被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目前全世界结核病患者逾2000万,每年新增近800万,1993年WHO宣布了“全球进入结核病紧急状态”。据文献报道在HIV阴性的患者约有3%-5%的患者在感染肺结核后出现脊柱结核,而HIV阳性患者这一数字则达到了60%,这向广大医务工作者和骨科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和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1979年全国第一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717/10万,全国约有活动性肺结核病人700万,据专家估计骨与关节结核占3%-5%,即有骨关节结核病人21万-35万。2000年全国第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367/10万。估计全国有活动性肺结核病人500万,如按3%-5%计算,现有骨关节结核病人15-25万。外科手术可以直接切除脊柱结核病灶,但不能完全清除结核菌。而手术放置内固定则有可能成为术区残留结核菌粘附的金属床,加上骨骼特殊的成分和生理活性,以及抗结核药物自身半衰期较短和组织渗透性差的特点,治疗药物按一般给药途径难以有效转运到作用部位,成为了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脊柱结核外科手术结束时往往会在术区局部放置抗结核药物,但是局部的药物会随血液循环和自身的代谢迅速消失。聚乳酸(PLA)已经广泛应用于载药释放系统的实验研究[17][18],其中外消旋聚乳酸(D,L-polylactic-acid, PDLLA)是经FDA批准可用作医用手术防粘连膜和注射用微胶囊、微球及埋植剂等缓释制剂的材料。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简称HA),分子式为Ca10(PO4)6(OH)2,其组成和结构均与人体硬组织(骨骼,牙齿)中的无机成份相似,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植入人体后能与原骨组织形成生理结合。因此本题提出了设计了两种组织相容性好,缓释效果理想的抗结核药缓释载体,通过在术区埋置抗结核药物缓释剂,使骨骼中的抗结核药物浓度长期保持在有效杀菌药物浓度,并对缓释剂的离体释放和在动物椎骨中释放进行浓度检测。从而有效地提高脊柱结核的疗效,减少脊柱结核术后的复发,为骨结核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手段。本文对实验动物脊柱骨内埋置抗结核药物缓释剂后外周血液持续给予五联抗痨药物,采用液相-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又叫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药物浓度进行检测(它以液相色谱作为分离系统,质谱为检测系统)。对实验动物椎骨及外周血液中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和吡嗪酰胺(PZA),链霉素(MS)及乙胺丁醇(EMB)五种一线抗结核药物的浓度进行了全面检测。探讨正规化疗及埋置缓释剂后抗结核药物在实验动物脊柱骨中的分布情况,为探索进一步提高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的患者术区抗结核药物浓度提供理论依据。目的:1.寻找一种能够在脊柱结核病灶术区内持续长时间释放抗结核药物的缓释载体,保障术区保持长期的有效杀菌浓度。2.寻找出一种一次性进样检测全部一线五种抗结核药物浓度的检测方法,并确保该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生物样本浓度检测的要求。3.对实验动物进行造模干预后模拟人体抗结核治疗的过程,检测其病灶内的药物浓度并与人体抗痨治疗后药物浓度作比较,将异烟肼缓释微球放入实验动物病灶中进行浓度检测了解其代谢和分布规律。方法:1.寻找出一种能够在脊柱结核病灶术区内持续长时间释放抗结核药物的缓释载体(1)采用复乳-溶媒挥发法制备异烟肼聚乳酸微球:①分别称量聚乙烯醇4g和1g加入超纯水各100ml,加热至100C°后充分搅拌溶解聚乙烯醇为4%和1%PVC液各100ml备用。②称量INH标准品20mg,溶于4%PVC液1ml中;称量PLGA25mg溶于2ml二氯甲烷中。③将含INH的4%PVC液体倒入二氯甲烷溶液中,冰水冲浴下磁力搅拌,分散1min,形成W/O液(water/oil)。④倒入1%PVC液10ml,搅拌10min,形成W/O/W。将W/O/W倒入1%PVC20ml中搅拌12-18h,扩散有机相。⑤将全部液体高速离心4000转/min离心10min得漂浮白色颗粒,将白色颗粒用BPS液体冲洗后再次离心,收集离心后的BPS液体测试紫外,取顶部白色漂浮物再次BPS液冲洗,离心,循环三次后用称量纸包裹白色颗粒晾晒干燥后备用。(2)采用压力渗透技术备制羟基磷灰石异烟肼微球:①称取质量比为10:10:80的Li2CO3, CaCO3, H3BO3粉料充分混合②混合物置于硅碳棒高温炉中,在1100℃下加热熔融15min后冰水急速淬冷。③将混合物干燥破碎后筛取100-140目(每平方英时筛网上的孔眼数目)之间的颗粒,再至于800℃管式炉中球化两次。④将球化后的颗粒置于K2HPO4(0.25mol/L, pH=9)溶液中,静置于37℃恒温箱中一周后取出。⑤用去离子水充分洗涤后再90℃恒温干燥24h,然后将微球置于800℃马弗炉中加热2h,冷却后即得到多孔HA微球。⑥称量异烟肼标准品23.4mg加入超纯水1ml,超声10min后加温至90C°充分溶解药物备用。⑦称量制备好的羟基磷灰石0.100g放入50ml烧杯,再放入真空干燥箱中保持真空度<0.058MPa放置12h,以排除微球孔隙中的气体增加载药量,异烟肼药液倒入微球超声15min,放置24h。⑧将全部液体高速离心4000转/min离心10min将上清液收集测试紫外。取底部白色沉淀再次BPS液冲洗,离心,循环三次后用称量纸包裹白色颗粒晾晒干燥后备用。2.寻找出能一次性进样检测全部一线五种抗结核药物浓度的检测方法,并确保该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生物样本浓度检测的要求。(1)确定出检测的HPLC-MS条件:①色谱柱:亲水性高效液相色谱(HILIC)柱(150mm×2.1mmI.D.,3μm(Thermo, USA)。柱前连接有一个RRLC在线过滤器(Agilent, Germany)。柱温:40C°。②流动相:由甲醇和含0.1%甲酸的5mM乙酸铵溶液(65:35,v/v)组成。流速:0.5mL/min。进样量:5μL。③质谱离子化方式:正离子电喷雾离子化(ESI+)。采用多级反应离子监测(MRM)模式进行定量,相应的MRM离子对和质谱参数为。ESI+条件:喷雾电压5000V;离子源温度700℃;气帘气15psi,碰撞活化参数:M;雾化气:70psi;辅助气:65psi。(2)样品提取过程:①样品提取溶液:含5mM乙酸铵、0.1%甲酸和10%水的甲醇溶液。②100μl标准曲线系列样品或质控样品加50μl内标工作液和300μl样品提取溶剂。待测血浆样品100μl,加50μL内标工作液和300μl样品提取溶剂。③样品经充分涡旋2min后,于13000rpm离心10min。上清液转移至自动进样瓶中,进样5μl。(3)建立标准曲线:得出9个浓度低度的色谱图,再以五种药物的峰面积为X轴、三种药物的浓度为Y轴作线性性分析。RPZA=0.9982,RINH=0.9973,RSM=0.9963,REMB=0.9921,RRFP=0.9973Y PZA=0.000377x+0.00577Y INH=0.000654x+0.00384Y SM=8.7e-005x-0.000435Y EMB=0.104x+0.0596YRFP=0.00137x+0.00199(4)样品处理:①取样品血浆100μl,加内标液50μl,加提取液300μl(流动相/甲醇=65:35),涡旋15min后离心10min取上清液进样。②骨组织样品则加入200μl骨组织提取液,加内标液50μl,加提取液300μl(流动相/甲醇=65:35),涡旋15min后离心10min取上清液进样。③得5种抗结核药物和2中内标药物质谱图,带入标准曲线求出药物浓度。3.对实验动物进行造模干预,模拟人体结核抗痨治疗的过程,为脊柱结核的基础研究搭建实验动物平台。(1)实验动物的准备①新西兰白兔(成年2-3岁)共38只(清洁级),雌雄不限。饲养条件为:23℃左右,相对湿度:70%左右,标准兔饲料饲养2周(基本热量需求)。②提前一个月对新西兰兔予以地塞米松注射液(Dexamethasone,DSMS)0.32mg iv QOD(按照0.16mg/公斤折算),一周后改为片剂喂饲给药0.06mg poQD(按照0.03mg/公斤折算),抑制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菌株备制过程①将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减毒菌株BCG在改良Sauton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扩增2-3周。②分装于离心管,离心后用10%小牛血清培养液稀释成均匀的5mg/ml混悬液,常温放置待用。使用时再次稀释并镜下调整浓度为1×105/ml。(3)菌株接种过程。①麻醉满意后常规碘酒消毒,酒精脱碘,铺无菌巾,术前器械高温消毒,取双侧第12肋末端连线的中点向下至双侧髂嵴连线的中点作约4cm纵向切口的后正中入路,显露腰4、5椎体棘突及棘上韧带。②于腰5椎体左侧近椎间盘处紧贴椎体皮质骨部由上往下剥离,暴露腰5椎体的左半部。用电动球磨钻机在腰5椎体上钻一骨孔,深度约为0.4cm、孔径约0.25cm,骨孔道止血后填入医用明胶海绵,在明胶海绵上用注射器缓慢注射BCG菌株悬液0.1m1。③1一0号丝线间断关闭切口,关闭深筋膜后皮下涂洒注射用青霉素粉剂(30万U/只),缝合皮肤后再次酒精消毒,无菌纱布覆盖切口上,并固定好。④将动物松绑后送入3P级饲养房内饲养。结果:1.制作一种能够在脊柱结核病灶术区内持续长时间释放抗结核药物的缓释载体,保障术区保持长期的有效杀菌浓度。①聚乳酸异烟肼微球孔隙率为63.68%,羟基磷灰石异烟肼微球孔隙率为82.18%。②聚乳酸异烟肼微球载药率为26.62%,包封率为28.35%。羟基磷灰石异烟肼微球载药率为10.45%,包封率39.87%。③两种缓释微球均能在第52天释放出有效杀菌浓度的异烟肼。2.寻找出一种一次性进样检测全部一线五种抗结核药物浓度的检测方法,并确保该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生物样本浓度检测的要求。①本题所采用的质谱条件下可以一次性进样品检测出全部五种一线抗结核药物浓度,检测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效率比单纯的液相色谱技术进行检测大大提高。②INH,RFP, PZA, SM和EMB回收率:分别为98.1%,97.6%,98.3%,98.1%和97.9%。日间及夜间变异率:在5.6%-12.3%。INH,RFP,PZA,SM,和EMB。精密度:分别为0.212%,0.119%,0.103%,0.351%和0.209%。3.对实验动物进行造模干预后模拟人体抗结核治疗的过程,检测其病灶内的药物浓度并与人体抗痨治疗后药物浓度作比较,将异烟肼缓释微球放入实验动物病灶中进行浓度检测。①采用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减毒菌株BCG造模的实验动物,病灶组织学改变同H37Rv菌株存在很大差异,但形态学改变上有一定的相似性。②实验动物病灶内的抗结核药物浓度与人体脊柱结核病灶内药物浓度有一定差异。实验动物服药后抗结核药物原药的浓度在髂骨和病灶中较为相似,在血液中存在少许差异。(2小时FRFP血=8.544,PRFP血=0.015,3小时FRFP血=6.182PRFP血0.040)而其代谢产物的差异则更为明显。③在实验动物体内埋置异烟肼缓释微球,能有效的长期保持局部抗结核药物的高浓度水平。结论:1.聚乳酸和羟基磷灰石异烟肼微球能在术区内缓慢释放,长期保持局部术区的抗结核药物浓度。2.液相-质谱联用技术可一次性进样检测五种一线抗结核药物浓度,该检测方法稳定性好,可重复性强,灵敏度高。3.采用BCG作为实验菌株接种实验动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体脊柱结核的病理过程,并作为一种实验动物平台,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桂怿[7](2011)在《伏安法结合化学计量学用于某些药物混合物的定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包括五部分,主要研究了电分析化学中伏安法用于多组分药物的同时测定,并将化学计量学方法引入到伏安波谱的解析中,从而使伏安法对复杂体系的研究成为可能,拓宽了该方法的应用范围。第一部分:综述了近十年来化学计量学结合电化学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对用电化学分析法测定多组分药物体系的一些常见方法,如电位分析法、伏安法和极谱法等方法及应用进行了回顾和概述,根据伏安分析法的特点及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复杂波谱(即各组分伏安波谱相互重叠)强有力的解析能力,指出了化学计量学方法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前景。第二部分:用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研究了甲硝唑(Metronidazole)、替硝唑(Tiniazole)和奥硝唑(Omidazole)在悬汞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pH 8.95的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介质条件下,三种硝基咪唑类药物均有良好的还原峰,且峰电位分别为-692,-640和-652 mV,由于三种药物结构式相似,微分脉冲伏安波谱重叠很严重,若不进行预分离,难以用常规的伏安法进行三组分同时测定。本文引入多元校正分析法对其进行解析,避免了三者的进一步分离和提纯,实现了三组分的同时测定,提出的方法用于牛奶和蜂蜜中的药物残留检测,结果令人满意。第三部分:采用微分脉冲伏安法考察了三种核苷类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Aciclovir)、伐昔洛韦(Valaciclovir)和泛昔洛韦(Famciclovir)在乙二胺修饰的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并探讨了电极修饰和电极反应的机理。在pH=4.56的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中,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和泛昔洛韦在乙二胺修饰的玻碳电极上均有一灵敏的不可逆氧化峰,峰电位分别为1.096 V,1.074 V和1.200 V。在优化的最佳试验条件下,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和泛昔洛韦分别在0.10-1.40μg mL-1,0.03-0.54雌mL-1和0.02-0.40μg mL-1浓度范围内与峰电流成线性关系,其最低检测限分别为77 ng mL-1,30 ngmL-1和40 ng mL-1。本文引入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其混合组分进行解析,避免了繁琐的分离和提纯步骤,简化了测定过程,实现了三组分的人工合成样品的同时测定。本文还将所提出的方法用于家兔血清中药物含量的测定,所得结果与液相色谱所得结果相当。第四部分:本文采用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肾上腺素(Adrenal ine)、多巴胺(Dopamine)和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该方法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出一种简便、快速、廉价和高效的方法来同时测定尿样中的这三种药物。研究表明在pH为4.0~7.9的水溶液中三种药物均有一可逆的氧化还原峰,但是三者峰电位重叠非常严重.因此,本文引入一阶和二阶多元校正方法分别对二维和三维数据进行解析,其中一阶多元校正方法包括偏最小二乘法(PLS)、主成分回归法(PCR)和径向基人工神经网络法(RBF-ANN)二阶多元校正方法包括展开的偏最小二乘法(UPLS),展开的主成分回归法(UPCR),展开的径向基人工神经网络法(URBF-ANN),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和多维偏最小二乘法(NPLS),研究表明PARAFAC和UPLS方法要优于其他方法,且相对标准偏差均在5.6~5.9%之间,回收率范围在94~102%之间。以上所提出的方法用于测定加标的人体尿样,结果满意。第五部分:本文采用微分脉冲伏安法考察了比嗪酰胺(Pyrazinamide)异烟肼(Isoniazid)利福喷丁(Rifapentine)和利福平(Rifampin)在悬汞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这四种物质具有电化学信号是由于它们在电极上的氧化还原过程,但是这四种药物的峰电位重叠很严重,因此本文引入二阶多元校正方法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展开的偏最小二乘法(UPLS)和多维偏最小二乘法(NPLS)来解决该问题,研究表明NPLS方法解析结果最好,且比嗪酰胺、异烟肼、利福喷丁和利福平的检测限分别为0.1719,0.1748,0.0316和0.1228μg mL-
吴建锋[8](2009)在《化疗药物纳米囊复合纳米氧化锆/磷酸钙支架骨重建及药物控释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骨肿瘤作为骨科中的常见疾病,种类多,恶性程度差异大,复发率高,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以手术治疗为中心结合化疗药物的综合治疗已经成为治疗的主要手段。骨肿瘤切除重建及术后化疗是骨肿瘤综合治疗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是有望治愈肿瘤的重要手段。全身化疗副作用多,受到药物剂量和人体耐受性的限制,往往不能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最大药物剂量,而局部应用化疗药物能在局部产生高于全身化疗数倍甚至十几倍的药物浓度,而且避免严重的全身毒性反应。目前局部化疗方法主要有局部植入化疗泵或者局部植入缓释化疗药物的方法,然而传统的载药缓释体系稳定性较差、载药量有限、持续时间短、存在缓释剂异物反应等缺陷,从而限制了其在骨肿瘤中的应用。骨肿瘤切除后骨重建替代材料繁多,但作为理想的化疗药物载体材料甚少。因此,理想的骨重建替代材料已经成为骨肿瘤治疗十分迫切的需要,同时,目前用于治疗骨肿瘤的局部控释化疗药物系统几乎还是空白,开发理想的骨肿瘤局部化疗药物复合材料能够为骨肿瘤治疗开辟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目的研制理想的骨肿瘤局部化疗药物复合材料,该系统既能够实现骨肿瘤切除后修补骨缺损,具有一定的骨诱导能力和强度,重建骨骼完整性,又能提供局部高浓度长时间的化疗作用,减少全身毒性反应,解决骨肿瘤尤其脊柱肿瘤外科中最棘手的肿瘤切除术后复发和重建困难的问题。方法1、以碳酸钙和磷酸氢钙为原料,经过热反应,制得纳米磷酸钙粉体。以ZrOCl2?8H2O和Y2O3混合物为原料,与浓度为3N的氨水同时混合搅拌,沉淀、过滤、水洗、干燥、过筛,制得的纳米ZrO2粉体。以纳米氧化锆颗粒和磷酸钙粉体为原料,加入适量含SiO2和Na2O的复合添加剂制成复合粉体,加入去离子水后混磨4小时,分别选用孔隙率75%、85%和92%,孔径为300um的聚氨酯支架为模板,制成纳米氧化锆/磷酸钙骨支架。透射电镜下观察并测量纳米磷酸钙粉体及纳米ZrO2粉体形貌和大小。采用阿基米德法测定纳米氧化锆/磷酸钙骨支架的孔隙率。扫描电镜观察高孔隙率骨支架孔径大小。万能生物力学机测定骨支架的压缩强度、抗拉伸强度和旋转强度。2、以聚乙烯做阴性参照材料、6.4%苯酚溶液做阳性对照材料,对纳米氧化锆/磷酸钙骨支架进行了体内、外生物安全性试验研究,包括细胞毒性试验、全身急性毒性试验、溶血试验,评价其细胞毒性、组织相容性,为确保该材料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将成骨细胞株MC-3T3细胞接种到纳米氧化锆/磷酸钙骨支架上,通过研究MC-3T3细胞在纳米氧化锆/磷酸钙支架上的粘附、生长繁殖以及形成钙结节等成骨细胞的特性,研究支架材料的生物学特性。3、以MTX、PLGA为原材料,采用复乳法制备MTX-PLGA纳米囊,透射电镜及激光散射粒度测定仪观察纳米囊形态和粒径检测,测定冻干前后粒径和Zeta电位比较测定纳米囊的物理稳定性;UV法测定化疗药物纳米囊载药量和包封率;通过模拟体内释药环境,拟和释放曲线,测定化疗药物纳米囊体外药物释放特点。4、以MG-63骨肉瘤细胞作为实验对象,将MTX-PLGA纳米囊加入到培养的骨肉瘤细胞96孔板中,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分别以空白PLGA微球纳米囊和单纯MTX作为对照,MTT法测定MTX-PLGA纳米囊的半数抑制率及高、中、低不同药物浓度抑制肿瘤的吸光度以及与游离MTX对MG-63的抑制率的比较。5、制备MTX-PLGA纳米囊复合纳米氧化锆/磷酸钙骨支架。制作新西兰大白兔股部肌袋,在双侧肌袋内植入骨支架,分别在术后2、4周取材,大体肉眼及HE染色切片观察两组材料的形态,肌肉组织周围有无明显的炎性反应及有无新生组织生长。制作髂骨骨缺损模型,在骨缺损处植入骨支架复合体,植入后4周、8周取材大体观察材料与周围骨愈合情况,HE染色及茜素红染色观察支架复合体内成骨细胞生长及扫描电镜观察支架体内降解情况。将MG-63骨肉瘤细胞在无菌条件下接种4周龄裸鼠颈背部皮下,细胞浓度为2×107, 1周后行骨支架植入术,定期观察裸鼠体重、肿瘤大小,术后2周取肿瘤标本,HE染色观察肿瘤细胞坏死程度,比较各组肿瘤抑制率。结果1、磷酸钙粉体呈颗粒状、短棒状结晶体,颗粒粒径为80120nm,粒径分布基本均匀。ZrO2粉体呈颗粒状,四面体和多面体样,大小基本均匀,粒径分布为4070nm。纳米磷酸钙/氧化锆骨支架为多孔状,大体形状有块状、各种大小的圆柱状、圆筒状和颗粒状,宏观孔径大小有200um-450um之间,合成的多孔支架的平均孔隙率有64.5%、73.6%和82.4%不等,各种不同孔隙率的多孔纳米磷酸钙/氧化锆骨支架的平均抗压强度分别为20.3Mpa、14.2Mpa、7.6MPa。2、纳米氧化锆/磷酸钙骨支架浸提液的细胞生长、形态与阴性对照组和正常培养组无明显差别。MTT法测定纳米氧化锆/磷酸钙骨支架材料组和阴性对照组细胞毒性均为0级,6.5%苯酚液毒性级别在2d时为3-4级。全身毒性反应检测中未见明显毒性表现。溶血反应检测中溶血率为2.40%,体外实验不引起溶血反应。免疫与相容性实验中材料植入后周围组织大体和组织学观察未见明显的过敏、炎性及排斥反应,植入后血液内T淋巴细胞亚群各时间点与植入前血液中数值统计学结果无明显差别。体外与成骨细胞共同培养后扫描电镜观察见成骨细胞黏附于骨支架的孔壁上并有钙结节矿化颗粒分泌。3、MTX-PLGA纳米囊胶体分散体系外观呈乳白色状态。形态较圆整,大小均匀,纳米囊之间无黏连,粒径分布呈正态分布,平均粒径198.7±5.4 nm,多分散性指数为0.217。测得平均载药量为4.23%±0.77%,平均包封率为64.1%±4.8%,制备工艺的重复性良好。日内RSD分别为1.6%、0.8%、2.3%;日间RSD分别为0.8%、0.5%、4.3%。样品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5%,符合测定要求。冻干前平均粒径161.2±6.7nm,冻干后再分散平均粒径为152.4±40.6nm,经ANOVA分析,冻干前后粒径无显着性差异。冻干前Zeta电位为-41.57±0.87mv,冻干后再分散Zeta电位为-30.84±5.52 mv,经ANOVA分析,冻干前后Zeta电位有显着性差异。体外释放的拟合释药动力学方程为:ln(1-Y) =-0.0041t– 0.0648 (r=0.9845),突释期内释放度仅为6.75%,以后释放较平稳,进入稳定药物释放时间。4、化疗药物纳米囊体外抗骨肉瘤细胞检测中MTX-PLGA纳米囊具有良好的抑制骨肉瘤细胞生长的特性,IC50=43.44μg/mL,显示MTX-PLGA纳米囊具有良好的抑制骨肉瘤细胞的能力。载有相同MTX质量的MTX-PLGA纳米囊与游离MTX在肿瘤抑制率上有显着的差异性。5、体内降解实验结果显示标本未见明显炎性反应及变性坏死,并有纤维结缔组织及新生血管生长。骨支架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结果显示支架内有大量成骨细胞增生,茜素红染色可见大量深染的钙盐颗粒,16周后电镜扫描可见支架部分分解。体内抗骨肉瘤实验中骨支架复合体具有良好的抗骨肿瘤效果,结论1、本实验通过纳米技术处理后的纳米氧化锆/磷酸钙支架具有良好的骨诱导和骨传导能力,可以明显提高肿瘤切除术后骨融合术的融合率和力学强度,高孔隙率能够携带足量的纳米级化疗药物,为纳米骨支架作为一种新的骨移植替代物及骨生长因子载体及药物载体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2、制备的MTX-PLGA纳米囊能够延长MTX释放时间,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能够对肿瘤细胞持续抑制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及其化疗疗效,避免化疗药物对肿瘤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的损伤,从而达到药物持续化疗的治疗目的,是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型化疗药物。3、把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高孔隙率、高力学强度和有骨诱导活性的纳米氧化锆/磷酸钙骨支架和具有可控释的化疗药物纳米囊复合构建的化疗药物控释骨支架系统能够既有骨重建功能又有较长期局部化疗作用,为治愈骨肿瘤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王喜波[9](2008)在《BMP加丹参治疗股骨头坏死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股骨头坏死是由于各种原因破坏了股骨头血液供应,进一步导致骨质缺血、变性、坏死的一种疾病。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是一种能够刺激骨髓基质细胞分化成为成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生长因子,再通过软骨内化骨最终达到修复骨缺损并形成具有一定力学性能的骨组织。丹参有活血化瘀,改善股骨头微循环的功能,该实验的目的就是探讨丹参注射液是否能加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对股骨头坏死的修复,能否促进股骨头再血管化过程,改善股骨头血液供应。方法将24只成年家兔右侧造模制成股骨头坏死模型,并随机分为三组,A组(BMP复合自身松质骨加丹参组),B组(BMP复合自身松质骨组),C组(自然修复组)。在治疗12周后通过组织病理学、碱性磷酸酶、新生骨钙、磷含量测定等手段检测其成骨性能,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股骨头坏死区单位面积血管计数及血管横截面积来检测再血管化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成骨情况A组明显优于B组、C组(P<0.05),B组优于C组(P<0.05),再血管化情况A组明显优于B组、C组(P<0.05),B组与C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病理切片观察结果:A组软骨下骨的骨小梁较粗,分布广泛,排列整齐;B组骨小梁较细小,排列不规则;C组骨小梁纤细稀疏。免疫组化染色观察,A组毛细血管丰富且血管较粗,B组毛细血管稀疏且血管较细,C组无毛细血管区域明显增多。结论丹参注射液能增加家兔股骨头坏死区血管数量,促进再血管化过程,改善股骨头的血液供应,联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应用能增加新生骨钙、磷含量,增强碱性磷酸酶活性,强化对股骨头坏死区的修复作用。
王成学[10](2007)在《老龄去势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生物力学—生物化学—生物流变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越来越得到重视,国内外学者对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研究去势骨质疏松以中药、西药、电磁针、VD、雌激素防治骨质疏松骨骼的骨密度,骨骼的拉伸、压缩、弯曲、扭转、剪切、冲击力学性质和应力松弛、蠕变粘弹性(流变)性质。及研究去势骨质疏松以中药、西药等治疗动物血液的血磷、血钙、碱性磷酸酶指标、动物骨组织的显微结构改变情况未见报道。鉴于相关研究和临床需要,作者设计了一组实验,将35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电磁针治疗组、雌激素治疗组、VD治疗组。各组大鼠饲养第十五周周末在腹主动脉采血,取血清用于血磷、血钙和碱性磷酸酶测定,之后处死大鼠。取各组大鼠L3、L4、L5椎骨测量骨密度,取各组大鼠股骨粗隆部进行组织学观察;取各组大鼠骨进行拉伸实验;取各组大鼠骨进行压缩实验;取各组大鼠骨进行弯曲实验;取各组大鼠骨进行扭转实验;取各组大鼠骨进行剪切实验;取各组大鼠骨进行冲击实验;取各组大鼠骨进行应力松弛实验;取各组大鼠骨进行蠕变实验。得出了各组大鼠骨密度、血清中血磷、血磷、碱性磷酸酶等生化指标。得出了各组大鼠骨显微结构分析结果。得出了各组大鼠骨拉伸、压缩、弯曲、应力、应变、弹性模量等数据。得出了各组大鼠骨扭转剪应力、扭矩、扭转角数据,得出各组大鼠骨骼冲击功、冲击韧性数据。得出了各组大鼠骨骼5400S应力松弛量、蠕变量,得出了各组大鼠骨骼归一化应力松弛函数,归一化蠕变函数,以期为骨质疏松的研究和临床提供理论基础。
二、家兔髂骨中无机元素浓度和血清生化参量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兔髂骨中无机元素浓度和血清生化参量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去端肽胶原蛋白生物材料结构设计、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胶原蛋白的结构与性能 |
1.2.1 I型胶原蛋白的结构 |
1.2.2 胶原蛋白的性能特点 |
1.2.3 胶原蛋白的分类 |
1.2.4 去端肽胶原蛋白 |
1.3 胶原蛋白的应用 |
1.3.1 应用于医疗美容领域 |
1.3.2 应用于食品药品领域 |
1.3.3 应用于医疗器械领域 |
1.4 胶原蛋白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研究进展 |
1.4.1 胶原蛋白与组织工程学 |
1.4.2 胶原蛋白多孔支架材料 |
1.4.3 胶原蛋白引导组织再生材料 |
1.4.4 羟基磷灰石矿化胶原蛋白骨组织工程材料 |
1.5 去端肽胶原蛋白研究应用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
1.6 论文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论文选题目的及意义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去端肽胶原蛋白及其多孔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去端肽胶原蛋白多孔材料的制备 |
2.2.4 结构表征、性能测试与动物实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材料外观 |
2.3.2 SEM表征 |
2.3.3 傅立叶变换红外分析(FTIR) |
2.3.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2.3.5 拉伸强度 |
2.3.6 吸水力 |
2.3.7 去端肽胶原蛋白纯度的检测 |
2.3.8 去端肽效果的检测 |
2.3.9 α-Gal抗原检测 |
2.3.10 体外降解试验 |
2.3.11 大鼠肝脏动物实验 |
2.3.12 大鼠股静脉动物实验 |
2.3.13 产业化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去端肽胶原蛋白制备引导组织再生膜材料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去端肽胶原蛋白引导组织再生材料的制备 |
3.2.4 结构表征、性能测试与动物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外观 |
3.3.2 SEM表征 |
3.3.3 拉伸强度测试 |
3.3.4 吸水性与溶胀分析 |
3.3.5 羟脯氨酸含量检测 |
3.3.6 病毒灭活效果验证 |
3.3.7 兔下颌角修复动物实验结果 |
3.3.8 产业化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去端肽胶原蛋白多孔材料和引导组织再生膜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热原试验结论 |
4.3.2 溶血试验 |
4.3.3 遗传毒性 |
4.3.4 急性全身毒性试验 |
4.3.5 细胞毒性试验(MTT法) |
4.3.6 刺激和致敏 |
4.3.7 亚慢毒性 |
4.3.8 植入与降解性能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羟基磷灰石/去端肽胶原蛋白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力学性能实验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羟基磷灰石矿化去端肽胶原蛋白复合材料的制备 |
5.2.4 结构表征、性能测试与动物实验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材料外观 |
5.3.2 SEM表征 |
5.3.3 傅立叶变换红外分析(FTIR) |
5.3.4 XRD分析 |
5.3.5 TGA分析 |
5.3.6 杨氏模量的原子力显微镜 |
5.3.7 接触角测试 |
5.3.8 SEM表征热脱氢过程的变化 |
5.3.9 载药与缓释 |
5.3.10 细胞相容性实验 |
5.3.11 动物实验 |
5.3.12 产业化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其意义 |
6.3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个人简历 |
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2)新型骨修复组合支架的设计制造及其体内异位成骨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骨组织的基本结构及其性能简介 |
1.2.1 骨组织基本结构 |
1.2.2 骨组织的生物力学性能 |
1.2.3 临界骨缺损 |
1.3 骨修复用支架材料 |
1.3.1 骨修复用支架应具备的条件 |
1.3.2 常用骨修复材料简介 |
1.3.3 骨生物反应器 |
1.4 镁及其合金在骨修复方面的应用 |
1.4.1 镁及其合金在骨修复应用方面的优势 |
1.4.2 镁及其合金在骨修复应用方面的不足及改进方法 |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5.1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 |
1.5.2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2章 组合支架的设计制造及其理化特性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主要试剂及原材料 |
2.2.2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多孔纯钛支架外壳的制备 |
2.3.2 羟基磷灰石球粒制备 |
2.3.3 羟基磷灰石球粒表征 |
2.3.4 纯镁颗粒的表面处理 |
2.3.5 表面处理纯镁颗粒表征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羟基磷灰石球粒表征结果 |
2.4.2 表面处理纯镁颗粒体外浸泡实验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组合支架体外细胞相容性评价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主要试剂 |
3.2.2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支架组装 |
3.3.2 细胞用试剂的配制 |
3.3.3 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
3.3.4 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 |
3.3.5 细胞外基质(ECM)矿化评价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支架浸提液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3.4.2 支架浸提液对细胞成骨分化活性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组合支架体内生物相容性及异位成骨性能评价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动物及手术地点 |
4.2.2 支架准备 |
4.2.3 实验主要药品 |
4.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实验所需试剂配置 |
4.3.2 肌袋模型构建 |
4.3.3 术后动物处理 |
4.3.4 标本的获取 |
4.3.5 组合支架体内毒性评价 |
4.3.6 Micro-CT分析 |
4.3.7 荧光双标分析 |
4.3.8 组织学染色分析 |
4.3.9 统计学分析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术后动物一般情况 |
4.4.2 毒性评价结果 |
4.4.3 组合支架骨形成Micro-CT结果 |
4.4.4 组合支架动态骨形成观察结果 |
4.4.5 组合支架组织学染色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3)负载抗生素SF/CS/nHA骨组织支架联合BMSCs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缓释左氧氟沙星骨组织三维SF/CS/nHA复合支架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前言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负载抗生素的纳米三维SF/CS/nHA支架修复大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SEM与不同病理染色在人工骨种植体修复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
前言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成果 |
基金资助 |
致谢 |
(4)黄精药材企业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黄精药材概况 |
1.1.1 来源与分布 |
1.1.2 应用 |
1.2 黄精的化学成分 |
1.2.1 黄精多糖 |
1.2.2 甾体皂苷类化合物 |
1.2.3 氨基酸及微量元素 |
1.2.4 黄酮 |
1.3 黄精的药理学研究 |
1.3.1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1.3.2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 |
1.3.3 抗衰老 |
1.3.4 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
1.3.5 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 |
1.4 黄精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
1.5 黄精加工工艺研究 |
1.5.1 黄精炮制法研究 |
1.5.2 不同加工工艺对黄精有效成分影响 |
1.6 中药质量标准研究进展 |
1.6.1 中药质量标准概述 |
1.6.2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引言 |
2.1 仪器与试剂 |
2.1.1 仪器 |
2.1.2 试剂 |
2.1.3 供试样品 |
2.2 基源 |
2.2.1 方法 |
2.2.2 植物形态 |
2.3 性状鉴定 |
2.3.1 方法 |
2.3.2 性状 |
2.4 显微鉴别 |
2.4.1 方法 |
2.5 理化鉴别 |
2.5.1 皂苷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 |
2.5.2 多糖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 |
2.6 薄层鉴别 |
2.7 检查项目 |
2.7.1 水分测定 |
2.7.2 总灰分测定 |
2.7.3 酸不溶性灰分 |
2.8 浸出物 |
2.8.1 水溶性浸出物 |
2.8.2 醇溶性浸出物 |
2.9 黄精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 |
2.9.1 黄精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
2.9.2 皂苷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
2.10 结果与讨论 |
第三章 结论 |
第四章 黄精药材企业质量标准草案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壳聚糖基仿生梯度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梯度材料 |
1.2.1 天然梯度材料 |
1.2.2 金属基梯度材料 |
1.2.3 聚合物梯度材料 |
1.2.4 梯度材料的应用 |
1.2.5 梯度材料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壳聚糖 |
1.4 仿生学 |
1.5 复合材料 |
1.6 骨修复材料 |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内容及方法 |
2.1 仿生复合材料基体与增强相的确定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药品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半透膜模具的制备 |
2.3.2 壳聚糖梯度复合材料的制备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梯度复合材料成型原理 |
2.4.2 壳聚糖溶液的浓度对梯度材料的影响 |
2.4.3 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对壳聚糖梯度材料的影响 |
2.4.4 成型方法的选择 |
2.4.5 干燥方法对梯度材料的影响 |
2.5 仿生梯度复合材料优化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壳聚糖仿生梯度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及其性能评价 |
3.1 壳聚糖凝胶样品的分析 |
3.1.1 体式显微镜分析 |
3.1.2 质构仪分析 |
3.1.3 含水率的测定 |
3.2 干态样品的分析 |
3.2.1 XRD 分析 |
3.2.2 弯曲强度的测定 |
3.2.3 压缩强度的测定 |
3.2.4 形貌观察 |
3.2.5 吸水率和膨胀率的测定 |
3.3 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
3.3.1 XRD 分析 |
3.3.2 体式显微镜分析 |
3.3.3 质构分析 |
3.3.4 弯曲强度 |
3.3.5 压缩强度 |
3.3.6 吸水率和膨胀率 |
3.3.7 原料对壳聚糖仿生梯度材料性能的影响 |
3.3.8 结构对壳聚糖仿生梯度材料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间断梯度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1.1 药品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3 成型机理 |
4.4 结构设计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质构仪分析 |
4.5.2 弯曲强度 |
4.5.3 压缩强度 |
4.5.4 间断梯度结构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6)抗结核药物缓释微球在兔椎体中释放及分布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异烟肼缓释微球的制备及释放和组织相容性 |
第一节 聚乳酸异烟肼微球和羟基磷灰石异烟肼微球的制备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聚乳酸微球和羟基磷灰石微球对成骨细胞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组织相容性在体测试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二章 抗结核药物在生物组织中浓度浓度的检测 |
第一节 液相-质谱联用技术检测抗结核药物浓度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同位素示踪联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抗结核药物的浓度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抗结核药物在人体骨骼与实验动物的分布和代谢的比较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 |
6.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聚乳酸异烟肼缓释微球和羟基磷灰石异烟肼缓释微球在脊柱结核动物模型中释放的浓度检测 |
第一节 脊柱结核动物模型的造模 |
7.1 材料与设备 |
7.2 结果 |
7.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聚乳酸异烟肼缓释微球和羟基磷灰石异烟肼缓释微球透析液的体外抑菌试验 |
8.1 材料与方法 |
8.2 结果 |
8.3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成绩 |
致谢 |
统计学审稿证明 |
(7)伏安法结合化学计量学用于某些药物混合物的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1 引言 |
2 药物分析中的化学检测方法 |
2.1 电化学分析法 |
2.1.1 电导分析法 |
2.1.2 电位分析法 |
2.1.3 极谱法和伏安法 |
2.1.4 修饰电极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2.1.5 化学计量学方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3 结语 |
4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伏安法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同时测定食品中三种硝基咪唑类药物 |
1 引言 |
2 化学计量学方法原理 |
2.1 主成分回归(PCR) |
2.2 偏最小二乘法(PLS) |
2.3 径向基人工神经网络法(RBF-ANN) |
3 实验部分 |
3.1 仪器 |
3.2 试剂 |
3.3 实验步骤 |
4 结果与讨论 |
4.1 支持电解质的选择 |
4.2 富集时间的影响 |
4.3 富集电位的影响 |
4.4 脉冲宽度的影响 |
4.5 脉冲振幅的影响 |
4.6 扫描速率的影响 |
4.7 电极反应的吸附性研究 |
4.8 各药物测定的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
4.9 合成样品的测定 |
4.10 干扰实验 |
5 实际样测定 |
5.1 实际样的处理 |
5.2 实际样的测定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化学修饰电极结合化学计量学同时测定血清中三种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
1 引言 |
2 化学计量学方法原理 |
2.1 混合线性分析法(HLA)的基本原理 |
3 实验部分 |
3.1 仪器 |
3.2 试剂 |
3.3 实验步骤 |
4 结果与讨论 |
4.1 修饰电极研究 |
4.2 支持电解质的选择 |
4.3 富集时间的影响 |
4.4 富集电位的影响 |
4.5 其他实验条件的考察 |
4.6 电极反应的可逆性研究 |
4.7 各药物测定的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
4.8 合成样品的测定 |
4.9 干扰实验 |
5 实际样测定 |
5.1 兔血清的处理 |
5.2 实际样的测定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运用伏安法和多元校正方法同时测定三种几茶酚类药物 |
1 引言 |
2 化学计量学方法 |
2.1 平铺法 |
2.2 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llel Factor Analysis) |
2.3 N维偏最小二乘法(N-way Partial Least Squares) |
3 实验部分 |
3.1 仪器 |
3.2 试剂和溶液 |
3.3 实验步骤 |
3.3.1 玻碳电极的预处理 |
3.3.2 实验过程 |
4 结果与讨论 |
4.1 pH对峰电流与峰电位的影响 |
4.2 实验条件的优化 |
4.2.1 循环伏安法 |
4.2.2 回归曲线和检测限 |
4.2.3 合成样品的测定 |
4.2.4 不同回归模式的比较 |
5 干扰实验 |
6 人体尿样的测定 |
6.1 人尿样的处理 |
6.2 人体尿样的测定 |
7 结论 |
8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电化学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解析尿液中四种抗结核药物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 |
2.2 试剂 |
2.3 实验步骤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支持电解质的选择 |
3.2 富集时间的影响 |
3.3 实验条件的选择 |
3.4 吸附性研究 |
3.5 各药物测定的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
3.6 合成样品的测定 |
3.7 不同回归模式的比较 |
3.8 干扰实验 |
4 人体尿样的测定 |
4.1 人尿样的处理 |
4.2 人尿样中四种抗结核药物的测定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化疗药物纳米囊复合纳米氧化锆/磷酸钙支架骨重建及药物控释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纳米氧化锆/磷酸钙骨支架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检测 |
前言 |
实验 一纳米氧化锆/磷酸钙骨支架的制备 |
1 材料 |
2 试验方法 |
2.1 纳米磷酸钙粉体的制备及检测 |
2.2 纳米氧化锆粉体制备及检测 |
2.3 纳米氧化锆/磷酸钙骨支架的制备及检测 |
2.4 纳米氧化锆/磷酸钙骨支架的物理学指标测定 |
2.4.1 纳米氧化锆/磷酸钙骨支架的孔隙率测定 |
2.4.2 纳米氧化锆/磷酸钙生物力学强度检测 |
3 结果 |
3.1 纳米磷酸钙颗粒的表征 |
3.2 纳米氧化锆颗粒的表征 |
3.3 纳米氧化锆/磷酸钙骨支架检测及表征 |
4 讨论 |
5 结论 |
实验二 纳米氧化锆/磷酸钙骨支架生物相容性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细胞毒性试验的材料与方法 |
1.1.1 检测材料 |
1.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1.3 常用试剂配制 |
1.1.4 细胞形态观察法 |
1.1.5 MTT 法测定材料的细胞相对增值率及细胞毒性 |
1.2 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的材料和方法 |
1.2.1 检测材料 |
1.2.2 实验动物 |
1.2.3 实验方法 |
1.2.4 评价方法 |
1.3 溶血试验的材料和方法 |
1.3.1 检测材料 |
1.3.2 实验动物 |
1.3.3 实验方法 |
1.3.4 结果评价方法 |
1.4 免疫与相容性检测的材料和方法 |
1.4.1 检测材料 |
1.4.2 实验动物 |
1.4.3 实验方法 |
1.5 成骨细胞MC3T3 细胞与骨支架联合培养实验的材料与方法 |
1.5.1 实验材料 |
1.5.2 实验方法 |
1.5.3 电镜观察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细胞毒性试验的实验结果 |
2.1.1 细胞形态观察 |
2.1.2 MTT 法 |
2.2 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的实验结果 |
2.3 溶血试验的实验结果 |
2.4 免疫与相容性检测的实验结果 |
2.5 MC3T3 细胞与骨支架联合培养电镜观察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MTX-PLGA 纳米囊的制备、理化特性及体外释放 |
前言 |
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
2.1 MTX-PLGA 纳米囊的制备 |
2.2 MTX-PLGA 纳米囊的形态学及粒径考察 |
2.3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
2.3.1 空白PLGA 波长的测定 |
2.3.2 MTX-PLGA 纳米囊波长的测定 |
2.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4 载药量及包封率的测定 |
2.4 回收率实验及精密度实验 |
2.5 MTX-PLGA 纳米囊稳定性初步考察 |
2.6 MTX-PLGA 纳米囊的体外释放 |
2.6.1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2.6.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6.3 体外释放 |
3 实验结果 |
3.1 MTX-PLGA 纳米囊的形态学及粒径考察 |
3.2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
3.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2 载药量及包封率的测定 |
3.3 回收率实验及精密度实验 |
3.4 MTX-PLGA 纳米囊稳定性初步考察 |
3.5 MTX-PLGA 纳米囊的体外释放 |
3.5.1 MTX-PLGA 的 HPLC 图谱分析 |
3.5.2 体外释放的标准曲线的绘制 |
3.5.3 体外释放曲线图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化疗药物MTX-PLGA 纳米囊体外抗肿瘤实验 |
前言 |
1 实验试剂和器材 |
1.1 实验试剂 |
1.2 主要实验器材 |
1.3 常用试剂的配制及保存 |
1.3.1 MEM 培养基 |
1.3.2 胎牛血清 |
1.3.3 PBS 缓冲溶液 |
1.3.4 0.25%胰蛋白酶溶液 |
1.3.5 含二甲基甲酰胺的脱色液 |
2 实验方法 |
2.1 肿瘤细胞的解冻、复苏、扩增、冻存 |
2.1.1 肿瘤细胞的解冻、复苏 |
2.1.2 骨肉瘤细胞的扩增 |
2.1.3 骨肉瘤细胞的冻存 |
2.2 体外MG-63 肿瘤细胞的特点及肿瘤细胞生长曲线图绘制(MTT 法) |
2.3 肿瘤细胞增值抑制实验(MTT 法) |
2.4 不同浓度MTX-PLGA 纳米囊对MG-63 肿瘤细胞抑制(MTT 法) |
2.5 MTX-PLGA 纳米囊与MTX 对MG-63 肿瘤抑制(MTT 法)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观察正常MG-63 肿瘤细胞生长并绘制生长曲线图 |
3.2 肿瘤细胞增值抑制实验 |
3.3 不同浓度MTX-PLGA 纳米囊抑制MG-63 骨肉瘤细胞生长作用 |
3.4 MTX-PLGA 纳米囊与游离MTX 化疗药物抑制MG-63 肿瘤细胞生长 |
3.5 MTX-PLGA 纳米囊与游离MTX 对MG-63 骨肉瘤细胞抑制率的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化疗药物纳米囊复合纳米氧化锆/磷酸钙骨支架动物体内实验 |
前言 |
实验一 化疗药物纳米囊复合纳米氧化锆/磷酸钙骨支架的体内降解与修复骨缺损实验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1.1 实验试剂和材料 |
1.2 试剂配制 |
1.3 主要仪器 |
1.4 试验动物及饲养 |
2 实验方法 |
2.1 MTX-PLGA 纳米囊复合氧化锆/磷酸钙骨支架的制备 |
2.2 材料准备 |
2.4 MTX-PLGA 纳米囊复合纳米氧化锆/磷酸钙骨支架的体内免疫相容性研究及体内降解实验 |
2.5 MTX-PLGA 纳米囊复合纳米氧化锆/磷酸钙骨支架修复骨缺损的实验 |
2.5.1 实验步骤 |
2.5.2 茜素红法(ARS)步骤 |
2.5.3 扫描电镜观察 |
3 结果 |
3.1 制备的MTX-PLGA 纳米囊复合纳米氧化锆/磷酸钙骨支架中药物质量 |
3.2 MTX-PLGA 纳米囊复合纳米氧化锆/磷酸钙骨支架的体内免疫相容性研究及体内降解实验的结果 |
3.3 MTX-PLGA 纳米囊复合纳米氧化锆/磷酸钙骨支架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结果 |
4 讨论 |
4.1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特点 |
4.2 纳米氧化锆/磷酸钙骨支架的降解及成骨机理 |
4.3 化疗药物对骨支架诱导成骨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对支架生物力学的改变 |
5 结论 |
实验二 化疗药物纳米囊复合氧化锆/磷酸钙骨支架体内抗肿瘤实验 |
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1.1 试剂 |
1.2 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裸鼠肿瘤模型的建立 |
2.2 MTX-PLGA 纳米囊复合氧化锆/磷酸钙骨支架的植入 |
2.3 观察指标 |
2.4 肿瘤病理检查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肿瘤生长情况及成瘤率 |
3.2 动物模型的瘤体体积比较 |
3.3 各重要器官病理切片 |
3.4 肿瘤病理形态学检查 |
4 讨论 |
4.1 骨肉瘤治疗的研究现状 |
4.2 动物模型的建立 |
4.3 复合支架抗肿瘤及骨修复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综述 化疗药物纳米囊复合骨支架重建及药物控释系统的研究 |
附录 |
致谢 |
查新结论 |
(9)BMP加丹参治疗股骨头坏死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材料 |
1 实验室 |
2 实验动物 |
3 实验药品 |
4 实验仪器 |
(二) 方法 |
1 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 |
2 分组和给药 |
3 取材 |
4 观察和检测指标 |
5 数据处理 |
二、结果 |
(一) 大体观察 |
(二) 实验室检查 |
1 各治疗方法对股骨头钙离子含量的影响 |
2 各治疗方法对股骨头磷离子含量的影响 |
3 各治疗方法对标本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三) 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 |
1 各治疗方法对坏死区骨小梁横截面积的影响 |
(四) 免疫组化CD34染色光镜下观 |
1 各治疗方法对股骨头坏死区血管计数的影响 |
2 各治疗方法对股骨头坏死区血管横截面积的影响 |
三、分析与讨论 |
(一)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二)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动物模型建立 |
(三) BMP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中的应用 |
(四) 丹参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中的作用 |
(五) 指标意义及结果分析 |
(六) 小结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文献综述 |
(10)老龄去势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生物力学—生物化学—生物流变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工程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生物粘弹性固体基础理论 |
2.1 引言 |
2.1.1 弹性纤维 |
2.1.2 节枝弹性蛋白和外展素 |
2.1.3 纤维 |
2.1.4 胶原纤维 |
2.2 弹性变形的热力学分析 |
2.3 应变能函数 |
2.4 在单轴载荷下组织的反应 |
2.4.1 加载和卸载时的应力响应 |
2.4.2 软组织应变能函数的一些经验公式 |
2.5 软组织粘弹性的准线性理论 |
第三章 骨基质与骨代谢基础理论 |
3.1 骨基质 |
3.1.1 骨的有机质 |
3.1.2 骨中调节生长因子 |
3.2 骨代谢与调节 |
3.2.1 钙 |
3.2.2 磷 |
第四章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动物分组与模型复制 |
(3) 标本采集 |
(4) 实验仪器设备 |
(5)实验方法 |
第五章 大鼠骨密度测量、骨微观结构分析、血液生化分析 |
5.1 各组大鼠椎骨密度测量 |
5.2 各组大鼠股骨微观结构分析 |
5.3 各组大鼠血清生化分析 |
第六章 各组大鼠胫骨拉伸实验 |
6.1 实验设备与试样处理 |
6.2 拉伸实验与结果 |
第七章 大鼠胫骨压缩实验 |
7.1 实验设备与试样处理 |
7.2 压缩实验与结果 |
第八章 各组大鼠股骨弯曲实验 |
8.1 实验设备与试样处理 |
8.2 三点弯曲实验与结果 |
第九章 各组大鼠股骨扭转实验 |
9.1 实验设备与试样处理 |
9.2 扭转实验结果 |
第十章 大鼠股骨剪切实验 |
10.1 实验设备与试样处理 |
10.2 剪切实验结果 |
第十一章 大鼠胫骨冲击实验 |
11.1 实验设备与试样处理 |
11.2 冲击实验结果 |
第十二章 正常与病态动物胫骨拉伸应力松弛实验 |
12.1 实验设备与试样处理 |
12.2 应力松弛实验与结果 |
12.3 归一化应力松弛方程和函数构建 |
第十三章 大鼠胫骨拉伸蠕变实验 |
13.1 实验设备与试样处理 |
13.2 蠕变实验与结果 |
13.3 归一化蠕变方程及函数构建 |
第十四章 结论与展望 |
14.1 讨论 |
14.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实验图片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四、家兔髂骨中无机元素浓度和血清生化参量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去端肽胶原蛋白生物材料结构设计、制备及应用[D]. 张自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7)
- [2]新型骨修复组合支架的设计制造及其体内异位成骨性能评价[D]. 何旭.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3]负载抗生素SF/CS/nHA骨组织支架联合BMSCs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 叶鹏.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4]黄精药材企业质量标准研究[D]. 段秀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2)
- [5]壳聚糖基仿生梯度材料的制备与性能[D]. 门海涛. 吉林大学, 2013(09)
- [6]抗结核药物缓释微球在兔椎体中释放及分布规律的研究[D]. 刘鹏.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7]伏安法结合化学计量学用于某些药物混合物的定量分析[D]. 桂怿. 南昌大学, 2011(04)
- [8]化疗药物纳米囊复合纳米氧化锆/磷酸钙支架骨重建及药物控释系统的研究[D]. 吴建锋. 第二军医大学, 2009(10)
- [9]BMP加丹参治疗股骨头坏死实验研究[D]. 王喜波.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08(03)
- [10]老龄去势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生物力学—生物化学—生物流变学研究[D]. 王成学. 吉林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