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三个缺陷--兼论21世纪建立世界货币体系和亚洲美元的构想_法币论文

20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三大缺陷——兼论21世纪世界货币体系和亚元建立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论文,体系论文,世纪论文,世界论文,三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3)04-0031-11

如果一个地区实行单一货币体系,其背后常常蕴涵着一个具备货币发行全权的中央银行体制和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经济。1999年以后,欧洲货币制度冲破单一货币体系存在的传统阈限,超越民族国家经济疆界建立区域中央银行体制。理论经济学界认为欧洲版本的货币制度创新可以和20世纪70年代以前受布雷顿森林体系支持的固定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度转变相媲美。其实,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没有改变1944年以来美元的核心货币地位。欧元区域货币制度的萌生,将引起国际货币体系中利益格局的重组。“亚元潜在通货区”各个民族经济在货币领域的合作与创造,将为自己在未来国际货币“议会”中谋得一份应得的席位。值世界主要货币处在力量此消彼长历史关节点上之际,研究21世纪货币体系和亚元制度建立具有划时代的决策迫切性。

本研究第一部分“铸币收益与通货膨胀税收”和第二部分“区域货币与风险分摊机制”揭示21世纪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赖以出发的前提性缺陷:国际货币体系中铸币受益分配缺乏公平原则、通货膨胀隐性强制输出及国际货币风险分摊机制安排欠缺。建立在20世纪世界货币体系存在三大缺陷的分析基础上,作者在第三部分给出“21世纪世界货币体系与亚元制度建立大纲”的建议性设想。

一、铸币收益与通货膨胀税

综合蒙代尔(Robert Mundell)[1]关于货币秩序和体系的区分以及诺斯(Douglsaa C.North)[2]关于制度的理解,我们将单一货币发行和管理制度以及维系制度正常运转的货币组织构成的综合体定义为单一货币体系。根据这一定义,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国家都实行单一货币体系。同理,今天还不存在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单一货币体系。[3][4]

(一)铸币收益

1.单一货币与单一货币体系

单一货币在不同政治形式的经济中,比如古代城邦制国家(City State)、稍后的帝国(Empire)、中世纪以来的民族国家(National State)以及欧盟(European Union)等,可普遍观测到。在现代单一货币体系货币制度设计中,中央银行在完成其两大经济功能——通过货币政策稳定物价和维持资源尤其是劳动资源的充分就业——的过程中,同样诱发出和古代单一货币体系一样的铸币收益和通货膨胀税收等福利经济学问题。

依据经验性观测事实,我们将单一货币理解为一个经济中度量价值和支付交易所使用且仅仅所使用的那种通用性质的货物交易中介——通货。其数学形式为:

[单一货币]给定一个确定性且生产周期无上限的抽象经济。该经济有I个生产部门,i=1,2,…,I;每个部门以新古典主义技术生产一种产品,产品种类为列向量;而且,根据不成文习惯或法权强制,该经济仅有一个部门生产和管理货币产品m。由于制度累积过程的无限性,该经济中货币商品和普通商品交易尚未达到零成本状态。令单位时间内货币归行速度为v,则交易支付所需要的货币总量为

m为惟一的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是该经济的单一货币。(注:事实上,今天民族国家的单一货币都是法定通货(法币)。由于后边讨论国际货币体系的需要,作者在这里刻意淡化了单一货币的法币属性。)

2.铸币收益

从时间序列上溯单一货币生成的逻辑起点,通货不容置疑的超商品幻象就会退去。和普通生产部门一样,货币生产也有一个购进原料、组织生产、市场交易然后获得适度利润的过程。

[铸币匠利润]相传公元前7世纪时的吕底亚(Lydia)王国都城的居民沿河谷上溯常常能够捡到天然的金银块。(注:今土耳其中部地区。为了概念的明晰,我们改变了故事的事实逻辑。)在交易实践中,居民逐渐发现携带金银块到都市购物比以物易物更为方便。不过,运用金银块交易出现金属切割与成色等价的技术问题。久而久之,市场上出现一种专门切割铸造交易用金属的铸币匠。一磅不规则的天然金块,铸币匠将其放进溶金炉融化重铸,生产出16个单位重量为一盎司的金币。委托人在市场上用金币购物,一件皮袄两个金币,一件羊皮一个金币,技术上解决了切割与质量不一带来的损失(利益)和方便(有效性)问题。

启示之处在于,铸币匠发现一个被现代人遗忘了的法币生成秘密:可以通过“缺斤短两”的隐性方式收取铸币收益。比如原来每磅铸就16个单位为1盎司的金币,现在每磅还是铸造16个金币,但是每个金币单位重量减少20%,剩下0.8个盎司。以不足量的货币交付铸币委托人,其在市场上同样可以用不足量的两个金币换取一件皮袄,一个金币换取一件羊皮。换句话说,当时的市场制度接受貌似荒唐的克鲁沃限制Robert Clower(注:克鲁沃曾经问到,信用经济,比如银行账户和支票支付比现金交易要方便有效得多,为什么经济舍信用而用货币呢?克鲁沃的回答是:这是一种强制。后被称为克鲁沃限制条件。克鲁沃限制的神秘之处在于它是经济中的一种反经济学行为的限制。事实上,经济中只有存在可以和货币相替代的有价证券,且货币无法完成这种有价证券的功能时,克鲁沃条件神秘性才会褪去。),以一种“缺斤短两”的“通货性”商品和其他任何商品进行交换。(注:这正是现代标准制造和指数经济的起源。)

用微观经济学术语描述上述铸币过程;铸币匠i和铸币委托人通过习惯法进入合约过程,前者运用金块为原料,在自己的生产车间—溶金炉—里生产出货币产品,收取了委托人20%的铸造利润(忽略铸造成本)。令金块重量为m,黄金价格为1,则铸币匠i的利润函数为:

式中f(·)为铸币产量、C(·)为铸币成本。

铸币匠故事中可以演绎出这样一种抽象:在一个只有现货商品交易、或者现货商品交易占主导地位的抽象经济中,一部分具有特殊才能的企业家发现铸造具有一般等价物性质的通货商品,可以为市场提供交易方便,也可以使自己获得适度利润。原有经济产业群中生长出一个全新的产业:铸币行业。

[铸币收益]铸币收益是铸币行业除去铸造成本后的正常所得,其最主要的收益形式是铸币利润。作为一般等价物,铸币产品和其他商品不同。推究下来,铸币产品和当代标准经济和指数经济产品相类似,具有天然的惟一性而内涵垄断性质和要素黏合剂性质。因而,在正常的铸币收益之外,铸币生产会得到一些多数生产行业无法获得的超常利润、流动性偏好收益和诱发于流动性偏好的信用收益等等。我们在这里仅叙述铸币行业的垄断性收益。

[垄断铸币收益]在一个现货商品交易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中,克鲁沃限制加上一定的交易规模,可以使铸币过程变为一种垄断产业。一旦铸币过程“偷工减料”被经济法权所规范,铸币行业即可获取超额利润。

令公式(1)中的“缺斤”常乘数80%为一可调整代数乘数a,且行业利润函数为π(m),则:

π(m)=m-(am)=(1-a)m  (3)

当垄断经济体以军事、政治和法律强制为后看用廉价纸张代替贵金属作为通货时,该行业的独特垄断形式——法币出现了。反映在(3)式中,调整乘数a趋近于零,利润趋近于100%。这是人类经济史上第一个变纸成金的“阿拉伯童话”式行业。如此富于利润的行业,按照福利经济学原则,不应该由少数人垄断。经过几千年的努力,人类基本上在民族国家经济内部实现了这一原则(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但是,通过国际贸易将各个民族国家联结起来的世界经济中,不存在中央银行性质的货币体制,这一不寻常的高额利润是由核心货币国家单独收取的。

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核心货币是美元。1999年,美国新增货币2340亿美元。当年新币换旧币约30亿美元、增长派生的新增货币需求和国际贸易增长的新增货币需求三者之和约550亿美元。这550亿美元是美国货币产业向世界贸易经济区提供的通用性质的货物贸易中介。根据铸币产业的超额利润概念,我们知道这一收益约在550亿美元。按照福利经济学原则,核心货币国家向世界货币区发行通货,应该和外围国家形成某种铸币受益分享机制。但是,直到21世纪的今天,外围国家尚未分享到他们为国际经济贡献贸易份额而应得到的相应铸币收益。

(二)通货膨胀税

问题还不至此,扣除550亿美元铸币收益,美国仍然有近1800亿美元多于正常需求的通货抛入国际贸易区。这一数字约相当于当年中国台湾省2200万人口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比美国波音、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四家超级制造业品牌公司的利润总和还要多。(注:同时,美国新增货币依据其核心货币地位通过一次现货购买和数次资本市场操作,约有85-90%流向了世界主要贸易区,特别是流向了这些地区的高美元储备经济。)该从什么意义上来理解这一超出“正常”铸币收益之外的巨额收益吗?通货膨胀税概念可以部分地回答这一问题。援引上述抽象经济,货币生产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

物价不变,货币归行速度v是个制度累积常数。货币生产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一常数。等式(4)表明,在I个生产部门和一个货币生产部门的抽象经济中,单位商品的货币增长率是以物价P和归行速度v为变量的函数。在这种由纯粹经济技术条件约束的骨骼式经济中,如果物价p是经济度量的制度参数,则归行速度v是交易成本制度参数。更改了二者,都会改变制度环境。换句话说,单位商品的货币增长率在我们的骨骼经济构造中是个长期函数,短期内不变。如果骨骼经济长出了丰满的信用“肌肉”,短期式增发货币就具备新古典主义经济的内涵。在信用经济中,法币制度是一个重要的货币观测现象。

[法币制度]法币制度是一个经济中通过权威或法律权威固定一种货币为发行和交易通货的制度。法币制度使得铸币过程不再依赖于从自然界采掘和提取贵金属的技术为铸造前提,而是通过法律提供的权威信用,将铸币过程“缺斤短两”的接受规范发展到极致,变革为“以纸代币”的中央银行信用拓展过程。这样一种设计使得铸币车间强制性地变迁为廉价纸张印刷的生产车间。生产成本的低廉,为货币的过度供给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其数学逻辑意义在于,如果v是制度变量,则:

在法币制度下,物价p成为货币发行速度的短期函数,归行速度v只是短期物价函数中的一个制度常数。显然,货币发行速度增加,其他经济条件不变,物价必然上升,且上升量等于当年货币归行速度常数v。蒙代尔[5]敏锐地观察到了法币经济在当代独特的物价特征:通货膨胀。自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美国物价上涨了4倍,英国物价上涨了6.75倍。在过去70年中,多数发达经济物价指数比过去1000年的上涨幅度还要大。今天人类经济似乎走上了一条物价持续上扬的不归路。(注:这一点和麦克鲁的观点不一样(McCulloch,2001)。麦克鲁认为1979年以后美国经济物价指数比较稳定。这显然是和60-70年代物价指数短期相比的结果。我们赞同蒙代尔观察物价指数的长期观点。)

从铸币到法币过程的经济逻辑考察,发现作为物价水平的观测指数通货膨胀不仅仅是新古典主义框架中的指数“面纱”。通货膨胀是运用价格机制,通过流通途径向货币发行区域内全体消费者的一次“征税”。

[通货膨胀税]通货膨胀税是利用法权强制的垄断通货在流通过程中对通货区消费者收入的一次课征。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关于货币中性的思考不同,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虚胖”货币产品,不像普通商品交换那样通过自愿契约方式实现,而是通过法币的垄断地位强制消费者实现交易的。其数学逻辑由如下三个方面组成:

(1)援引上述向量经济中的部门和价格描述,在使用新古典主义生产技术的I个部门中,其市场价值可以看作按生产法表述的总收入:

(3)通货膨胀税和税收一样,它不是以自愿形式进入合约过程的,而是一种强制性契约,但更具有不成文习惯和内涵灰色的传统契约特性。其强制性在于,它依赖于通货的垄断地位强行向其他经济部门销售“膨胀”货币;其灰色性在于,它通过流通渠道间接和其他经济部门进行交易,运用流通手段而不是税务部门强行收税。

现代通货膨胀税惟一可以接受的条件是,相对于通货膨胀税收制度设计,运用中央银行和财政收入再分配体系,将通货膨胀税的收入投资于所支持部门的发展和攻关,以期获得投资收益后再返还给社会。但是,这一合理性辩护只适应于建立单一货币体系的民族国家经济。在不具备单一货币体系的国际经济中,没有制度可以保证核心货币国家收取通货膨胀税后,将收益返还给核心通货区的全体消费者。[6]

二、区域货币体系与风险分摊机制

如果多元货币共存,严格意义上的区域内货币体系并不存在,每种货币背后蕴涵着一个中央银行体制和一个民族国家经济,只是在货币制度和与其相关联的组织结合的意义上,我们将其理解为哲学规范上的多元货币体系。多元货币之间的相互关联起源于国别间贸易支付的平衡。各国中央银行供给支付平衡的手段,需要相互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如果一国贸易出现盈余,其余国家将会出现贸易赤字,反之使然。盈余和赤字在国别之间同时出现会影响通货的价格:汇率。在以货币为元素组成的代数空间中,汇率是对代数矩阵中货币元素施加的价格限制。在由n个民族国家经济组成的货币空间中,施加汇率限制后剩下n-1种相互独立的汇率。余下的一个自由度是通货的价格。它没有任何绝对的意义,只是一个相对的比数。稳定这一比数的惟一途径是将其挂靠或锚定在一个变化受限制的物质载体上。当区域经济将通货的价格锚定在黄金单位上时,这时候作为一般商品价格通货的通货是黄金,我们称这种度量通货的制度为黄金本位制(Mundell,2000)。黄金本位制度消失后,对通货自由度的自然条件与生产技术的限制不复存在,一般商品价格的价格就失去了自身膨胀的限制,由此诱发出处于霸权地位的核心货币(the core currency)与外围货币(the outer currencies)在铸币得失及宏观经济风险分摊方面的收益高度不对称现象。

(一)区域货币体系

在多元货币体系中,如果一国中央银行的支付赤字比别的国家扩张得快,它将很快失去储备和自身货币的可兑换性。这中间有一个例外,就是具备核心货币发行权的中央银行,它可以通过高弹性货币供给来弥补支付赤字的过度扩张:输出通货膨胀税。

1.区域货币与隐性通货膨胀输出

[多元货币体系]给定一个确定性的区域经济,该区域有n个民族国家经济。每一经济的基本产业构造相同,有I个生产部门,i=1,2,…,I;生产产品不同,但技术、产品向量均与本文第一部分的规定相同。向量的第一个下角标表示民族国别经济,第二个下角标表示经济部门。该区域经济在单位时间总产值为两向量之积:

式中,m为区域内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向量,和其背后的发行制度与货币机构一道形成该区域内的多元货币体系。同前理,除欧盟以外,国别间形成的区域贸易经济和整个世界贸易经济在今天还实行的是多元货币体系。

[核心货币和外围货币]货币学说中有一派“异教”性质的“货币星云说”。认为从历史长程上看,货币是个生成和演化的动态随机过程,发生于交换活动,成长于经济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久而久之,在经济活动最为密集的地方演化形成货币中心。多个货币中心同时共存导致竞争和融合,那些锚定能力较大(注:衡量锚定能力的指标有交易区域规模、货币政策稳定性、国家信誉、流动性和可兑换性等。)的货币逐渐蚕并其他中心,形成类似于行星围绕太阳转的核心货币和外围货币格局,并且遵循类太阳系的运行规律。总结起来,自人类有史记载以来,大约生成了1.7万余种货币。竞争和融合的结果是极少数货币成为核心货币,取得霸权地位。

在现代核心货币和外围货币构成的货币体系中,国别间贸易经济使用的通货主要是核心货币美元。因此美元货币体系收取了世界贸易经济货币行业的“铸币收益”。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Bismarck)曾经哀叹,19世纪最伟大的事件是美国人和英国人说了同一种语言,让历史的幸运和德国人擦肩而过;20世纪最伟大的事件是美国人1913年建立的联邦货币储备体系。[5]美国人传承了英国人赠送的文化遗产,以语言和美元作为国际商业社会和经济的黏合剂,形成霸权式经济力量。在短短的70年中,老牌的头号经济强国变为外围经济国家,而美国则取得国际货币发行的绝大部分垄断权益。

[区域货币体系]我们将国别经济在自然地理区域的货币体系称为区域货币体系。在今天的区域经济中,最强大的三个区域经济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域经济、欧盟自由贸易区域经济和建设中的中国——东盟“10+1”区域经济。(注:作者认为日本经济不是东亚区域经济形成的收敛性力量。)但是,由于核心货币和外围货币格局的约束,除欧盟外绝大多数经济把汇率锚定在美元上。由此诱发出了有别于单一货币体系通货膨胀税收的国际货币收益分配格局:显性通货膨胀输出和隐性通货膨胀输出。

[隐性通货膨胀输出]2001年初到2003年初,美联储连续降息12次,降幅和次数均超过40年来历史水平。但是,消费者物价指数在绝大多数时间一直呈稳中下跌态势。这是因为国际货币体系中外围货币和核心货币共存,货币利益调节机制极度不对称所致。我们用两个方面的内容来说明这种隐性通货膨胀输出机制:1944年建立的货币体系实际上是对1936年美、法、英三国货币协约的国际性承认,而非制度性创造。布雷顿森林制度设计的实质是外围国家货币和美元挂钩,美元和黄金挂钩。世界贸易结算中赤字和剩余份额通过美元来结算;美国国内货币政策造成的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引起国际货币市场上抛售美元,导致国际市场上黄金需求增加,由美国政府黄金窗口来结算。

如果忽略美国造币厂印钞票的“铸币”成本,美元过度扩张溢出在国际汇率市场上的得失就是图(b)中的梯形面积。浮动汇率制度的价格变化表征,通过流通渠道掩盖了美国增发货币引起美元区福利变化的分配本质。这是一个隐性的通货膨胀输出机制。[7]通货膨胀是运用价格工具、通过流通渠道向全体消费者的“征税”,其征税量等于“W”。

图 布雷顿森林体制下的国际货币调节机制

(二)宏观货币风险分摊机制

传统分析认为,美国三十多年来超国际贸易需求发行美元,没有引起价格体系崩溃且在近年出现通货紧缩现象,除了新兴工业经济廉价出口产品平抑物价、地下经济和灰色经济需要大量美元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元通货区贸易类国家超出交易流动性需求大量储备美元,以规避贸易风险诱发的宏观货币风险,比如国际汇兑风险等等。换句话说,美国向世界贸易通货区抛出过量美元,是因为美国在向贸易各国提供着某种通货担保。高美元储备区经济手持超过贸易需求的过量美元,只不过是向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交纳了贸易品保险费用,美联储向其出具了美元“保单”而已。迈金农(Ronald Mckinnon))[8]在评价国际货币经济学的贡献和逻辑缺陷时注意到蒙代尔一篇被人遗忘的研讨会论文的观点:(1)如果两个国家构成一个通货区,则二者风险分散风险的区域扩大了;(2)当出现歉收、战争和地震等不期事件,一个民族国家经济实际收入损失超过其货币储蓄上限时,有可能借通货区域的拓广而利用另一国经济的通货储蓄;(3)然后,再通过调整机制将不期事件带来的冲击成本均匀地分配到未来的收入序列中去。[9]这一思想说明美元保险只是个保险选项,而不是保险指定法令。换句话说,如果区域经济内部形成一定的风险分摊机制,就可以将交给核心货币体系的一部分保险费用保留在区域内部,发展自己的国际贸易保险事业。我们将其拓展到n个经济的情况。

[区域贸易风险分摊机制]援引多元货币体系中的假设条件并引入不确定性,则该区域经济内国别经济汇率调整后的总价值为:

考虑I个国别经济构成一个通货区,形成货币风险分摊机制,实现区域货币合作意义上整个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一旦形成风险分摊机制,汇率变量即行消失。

假定经济单位时间为t,分摊机制建立于t=0时刻且t=T时刻会出现一次诱发于宏观经济冲击的货币挤兑冲击。针对不确定性,令s(t)∈{1,2,…,S}指称t时刻国别经济的全部可能状态,经济可能状态实现的概率分布函数是给定起始条件的条件概率prob(e(t)│e(0))。经济从正常运行到出现货币危机的演化历史就可以用e(t)=[s(1),s(2),…,s(T)]来刻画。由于出现不确定性,令国别经济社会福利函数为,其中π为国别经济中部门货币利润函数,用来逼近产生社会福利的变量。货币风险分摊的目的是最大化区域内民族国家经济的福利函数:

。它定义了国别间保险机制的相互原则。区域货币在我们的经济宇宙中,是区域货币铸造产业的产品。其实也是一种泛储蓄意义上的储蓄。遇到风险,调出储蓄来应对,是一种合理的风险防范安排。这和区域国别经济相互贸易,却由经济之外核心货币体系安排风险规避机制有着截然的不同。后者通行的是保险机制的垄断原则:“按照我的规则来买保险,要么按垄断价格保险,要么不保险,别无第三条路可选择。”亚洲国家如果不像欧盟那样形成自己的区域货币,只好每日每时通过交保险费的方式,把自己不确定的国际贸易过程保起险来。无怪乎世界上的高美元储备国家,大部分出在亚洲国家,而且是经济规模越小,人均美元储备越高。(注:应该指出,区域共同货币保险的潜力是有限制的。它只能消除国别经济的特殊宏观经济冲击,对于区域经济的系统风险,需要区域之外的稳定器力量。)

三、21世纪的货币体系与亚元制度建立大纲

前述两部分铸币收益与通货膨胀税收和区域货币与风险分摊机制的分析,揭示了20世纪世界货币制度设计的三个重大缺陷,成为我们思考建立21世纪货币体系与亚元制度建立的出发点。

(一)21世纪世界货币体系思考

概括起来,20世纪世界货币体系有三大缺陷:(1)铸币收益是人类经济创造的第一个指数经济产品——通货的垄断地位造成的。20世纪的国际货币体系是核心货币和外围货币形成的类“太阳系”构造。发生在国别之间的贸易经济具备世界规模,但衍生出的一般等价物产品的生产却发生在核心货币国家的政治疆界之内。与生而来的垄断收益为核心货币国家所独厚。这似乎是一种“众人砍柴,一人烤火”的制度设计,和现代经济公平原则完全相悖。(2)通货膨胀税收强制输出是20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又一个不合理制度规范。表面看,浮动汇率制度似乎是20世纪多元货币共存条件下国别经济贸易造成要素失业、用物价的物价变动(汇率浮动)来协调要素失业的最好制度补偿。实际上,从货币制度生长和演化的角度看,各国货币不与美元挂钩、美元不与黄金挂钩的浮动汇率机制卸下了美国向世界黄金市场提供黄金购买余缺的包袱,同时又解除了外国货币国家通过购买黄金否定美国以国内利益实行过度扩张货币政策的反击性武器。[1]美元和黄金脱钩后,美国增发货币溢出美国本土为美元区经济造成伤害的可观测指标——黄金储备变化指数消失。通货不和自然界里的黄金矿藏和冶炼技术挂钩,只能与美联储的“观音良心”和造币厂的技术挂钩。当过去几年中美元过度扩张时,世界几乎听不到任何通货膨胀税的字眼,而通货紧缩反倒被高呼如歌。(3)核心货币国家提供通货手段,同时也获得了通货本身具有的价值储藏功能。核心货币成为一种具有衍生性质的保险资源。但是,通货和印度旁遮普邦农民的水牛一样,是一种兼具流动性和储蓄性双重性质的资产。[10]区域经济内的国别经济出现宏观冲击,尽可以像旁遮普邦的农民一样,反储蓄(dissaving)自己的“水牛”就行了,到加尔格答的大街上去寻找保险公司是一种不经济行为。这些制度缺陷恰好为21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变革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

在缺乏统一的法权和制度规范前提下,21世纪的货币体系应该是“星系”而不是“太阳系”式的构造。这和今天政治权力分配格局应该是多极的世界而不是美国一家独大世界的思路一样。多极的原因在于星系式的多极货币体系有可能克服上述三个20世纪货币体系的缺陷。上述三个缺陷的存在表明现代中央银行式的货币体系不存在于国际贸易经济当中。核心货币国家关注的是自己的铸币收益、通货膨胀输出和货币保险地位的存续,而现代民族国家内中央银行性质的货币制度关注物价和促进要素充分就业两大宏观协调职能被忽略了。核心货币经济的三种收益和现代中央银行的两大货币政策目标在全球视野上内在地相冲突。美国要获取垄断铸币的高收益,就不可能将铸币收益返还给世界上高美元通货区的各个国别经济。事实上今天也不存在一个世界财政体系,可以将货币发行的“公共收益”再分配给全世界的美元货币消费者。四十多年来通货膨胀输出,帮助美国度过了很多次经济和军事难关。美国人没有任何经济激励会同意建立一个将货币价格固定在黄金上或者固定在“篮子”货币上的新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的失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国际货币基金的成立旨在以和黄金挂钩的美元为基础,管理固定汇率制度。1973年以后,浮动汇率制度代替了固定汇率制度,国际货币基金失去自己的主业,逐渐蜕变为一个宏观经济咨询机构和国际债务监督者。根据蒙代尔的观点,今天国际货币基金的各项工作,纽约华尔街上一个私人性的投资咨询公司都可以完成。[3]前两个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恰好成为美国收取国际货币保险费用的前提条件。垄断地位越强大,物价变化越难以预测,世界贸易各国储存美元通货作为保险安排的需求就越大,美联储的保险手续费也收取得越多。保持物价稳定和保持国际范围要素充分就业,无疑会使美国失掉上述收益的绝大部分。但是,上述三个缺陷在外围货币经济和核心货币经济之间的得失并不是“零和”福利博弈过程。美国收取了国际货币体系的绝大部分收益,同时又不对国际贸易协调中的物价稳定和要素就业负责任,使得世界经济的调整过程失去了中央银行性质的制度辅助,各国协调成本增加,整个世界损失效益。

改革20世纪货币体系刻不容缓。同时,改革20世纪货币体系最大的障碍就是美国。不能寄希望于既得利益者去进行货币体系改革。具体说来,星系式的货币格局应该是,依据国别贸易区建立两到三个与美元相抗衡的核心货币。在欧元货币建成之后,最有可能也最有潜力建成区域通货制度的是亚洲的中国—东盟“10+1”货币机制。然后是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只有多个区域货币共存的世界货币制度,才能逼近货币收益全球分享的现代经济的公平原则。21世纪货币体系至少应该是亚元、欧元和美元三种区域货币的共存。

(二)亚元制度建立的设想

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主要货币力量处于此消彼长的历史关节点上。欧元区域货币制度建成,挑战美元的核心货币地位。关于亚元制度的建立,还只是处在概念孕育阶段。艾奇格林(Barry Eichengreen)和贝由米(Tamin Bayoumi)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东亚建立通货制度的问题。[11][12][13]。他们用国民经济波动方差相关矩阵以及出口结构的差异来度量东亚国家受宏观经济冲击的非对称性;用贸易关联度和经济规模来逼近东亚建成通货区的成本和效益参数,并和欧盟国家的经济做对比研究。两位作者系列探究的结论是,即使按严格的最优货币区形成标准,东盟区域经济也不比20世纪80年代末期欧盟区域经济整合程度差,东亚国家建成区域货币的成本在政治方面,由于政治收益不确定性大,各国意愿不一,建成东亚区域货币制度还不现实。[11][13]国内学者近年也涉及到了亚洲货币一体化的问题,基本上持审慎或悲观的态度。[14][15]关于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分析,国内学者还是关注建立通货区的成本收益过程。[16][17]超出成本收益式的制度技术分析和相关的政策性建议,直接考虑建立亚元制度的福利经济学分析,至今还不多见。

作者在本研究前两部分的分析表明,亚洲区域国家经济每笔交易都在向核心货币经济交纳着铸币收益;如果核心货币国家因自己国内宏观货币利益的需要实行扩张货币决策,亚洲国家经常要向核心国家交付通货膨胀税;在贸易稳定需求下,亚洲国家还需要向核心货币体制购买货币安全保险。不建立亚洲区域货币,亚洲国家经济每日每时都在承受着上述三个方面的直接损失。亚元概念的提出,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在今天不存在国际统一货币制度前提下的最佳货币制度选择。亚洲区域经济国家在今天货币领域的临雨绸缪,将会使自己在未来的国际货币制度中分享一份应得的收益。

[货币主权的失落与强化]国外经济学家常常认为,形成单一货币意味着对民族国家货币主权的失落。[4][18]实际上,加入区域货币联盟,民族国家经济货币主权变化是二维的。一方面是民族国家货币主权在政治疆界范围内的变化,另一方面是民族国家货币主权在政治疆界范围之外的变化。相对于前者的变化,货币主权的失落是个“伪”失落,因为货币联盟的制度完全可以设计为联邦形式,任何国家都可以依据程序退出货币联盟(实际上英国在1990年代初就退出了欧洲ERM机制)。相对于后者来说,货币主权的变化是个强化过程。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区域经济结合起来形成货币联盟,可以分得单一民族经济不可能获得的货币相关收益。站在这样的角度上,我们郑重地提出建立亚洲自己的货币制度:亚元货币体系。

基于上述认知,本研究大纲性的结论是:亚元制度的建立宗旨应该是“欧元道路”而非“美洲道路”或其他道路。具体步骤应该是(1)从贸易合作到货币合作;(2)从次区域合作入手(由于日元不是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收敛性力量,亚元制度建立的最佳突入口应该是中国—东盟“10+1”次区域经济);(3)建立亚元潜在区域货币共同汇率安排(注:由于《清迈倡议》的合作者中存在至少一个货币合作的非收敛因素,作者不认为它是该次区域货币一体化的最好出发点。);(4)建立实质意义上的亚元制度。在此基础上,讨论全球范围的货币体系才可能具有实际意义。

收稿日期:2003-03-20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20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三个缺陷--兼论21世纪建立世界货币体系和亚洲美元的构想_法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