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经济周期的货币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政策论文,经济周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西方经济学一般称之为商业循环(Business Cycle)或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经济活动不断的波动或起伏,可以通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就业和失业等变量的统计时间数列反映出来。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⑴谷底,更经常地称为萧条;⑵复苏或称扩张;⑶波峰,更经常地称为繁荣或景气;⑷衰退。另外还有两个转折点,衰退开始时称之为高转折点,复苏开始时称为低转折点。
经济周期是商品经济社会的内生规律,具有客观性和不可逆性。事实上,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正是以经济周期为表象,在繁荣与衰退的循环交替过程中实现的。经济周期体现和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运动规律,同时,对经济发展具有破坏作用。首先表现为对经济产生震动力。当周期波峰过后,经济开始滑坡,市场需求萎缩,生产和就业下降。就业下降,家庭收入减少,又导致需求进一步萎缩,利润也随着下降,企业经营困难,在繁荣时期经济情况看好时进行的投资,现在也变得无利可图,投资急剧下降,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当经济趋向繁荣后,过度的投资行为又会破坏供需关系,诱发通货膨胀。一方面,资源渐趋稀缺,价格上涨,使资本品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大;另一方面,随着生产成本增大,资本边际效率降低;但是,由于企业过于乐观,不顾上述情况及利率的上涨,仍大量投资,不能对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作出合理的估计,当资本边际效率大幅下降时,企业对投资前景看淡,从而造成人们的灵活偏好大增,利率上涨,结果使投资大幅度下降,于是,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又来临了。经济周期不仅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周期性波动,也表现为就业率和失业率的周期性波动。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提出的一条经验法则即奥肯定律(Okun's law)揭示了经济周期中产量变动和失业量变动之间的数量关系,即真实国民生产总值每低于(或高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2个百分点,失业率就增加(或减少)1个百分点。其次,形成资源配置的浪费。在商品经济社会中,资源配置主要决定于资本(货币资本、劳动力资本、商品资本)的边际收益和投资成本,但这种配置的最终动力是商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而经济周期波动过大,破坏了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平衡关系,形成资源配置的浪费,表现为经济高涨时期有效资源的相对不足和经济衰退时期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
虽然经济周期具有不可逆性,但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减小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可行的。这种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可以减小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二、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周期
(一)从货币的根源来认识产生经济周期的原因
1.投资支出在经济周期变动中起关键性作用
人们通常用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来解释产生经济周期的原因。乘数原理说明投资变动对收入的影响,加速原理说明收入对投资的影响。二者的着眼点不同,但都是说明收入和投资的相互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把加速原理的作用和乘数原理的作用互相结合起来,就收做加速原理和乘数原理的交织作用,即所谓的“汉森—萨缪尔逊模型”。由于加速原理的作用,产量或销售的增加就会引起投资的加速度增加;又由于乘数的作用,投资的增加就会引起产量或销售量的成倍增加,因而,社会经济呈膨胀螺旋。可是,这种膨胀,最后也要碰到充分就业的最高极限。一旦产量或销售量减少或停止增长,由于加速原理的作用,支持繁荣的高额投资就不再存在,又由于乘数原理的作用,投资的减少引起了产量或销售量的大幅度下降,使社会经济又将出现紧缩螺旋。但是,这种紧缩和下降又不会降到最低极限而无法回升,因为有加速原理和乘数原理的交织作用,当生产迅速下降时,加速原理的作用使净投资成为负净投资,但是由于折旧量即重置投资使投资不能小于零,从而使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的均衡点不致于把经济过分地推到收支相抵点的最低极限。当社会生产处于最低极限时,企业把自己的资本设备调整到和那个最低极限的收入相适应的水平上。这时由于加速原理和乘数原理的交织作用,不仅使负投资停止下来,而且使收入和投资互相影响而成长起来,一个新的经济周期便重新开始。
2.社会政治周期波动或社会经济规划周期引发的经济周期
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由于货币供应量反复无常的变动,是造成经济周期的根本性原因,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由于随意大量削减货币供给所造成的。而波兰经济学家卡莱斯基则认为:衰退是由于政府周期性地制止爬行性通货膨胀造成的。当政府的政策取得或接近充分就业时,导致了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而政府制止这种通货膨胀的唯一方法是人为地制造一次停滞和衰退。但迫于各种压力,政府重新实行充分就业政策,从而再导致通货膨胀,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另一个人为的衰退。
同时,社会经济规划与经济周期也密切相关。在经济规划期间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投资冲动使货币供应量发生波动,这种波动反映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就表现为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
但政治周期也好,社会发展规划也好,如果我们层层剥离这些外在的具体的表现形式,归根到底,剩下来的只是货币波动与经济波动的关系。因此,对货币的研究,是研究经济周期的突破口,同时也是制定反经济周期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所在。
(二)货币周期引发经济周期的过程及控制途径
有关专家曾对我国建国几十年来货币流通量情况进行了考察和分析。考察的结果表明,货币流通量的增长并不是呈直线式上升,而是螺旋式上升,呈现出一定的周期规律。并且每个货币周期都对应着一个经济周期。货币增长的周期比经济周期增长波动大约滞后1—2年。在经济回升的1—2年内,货币往往以低速度增长,然后经济与货币同时扩张,到一定程度,经济出现回落,货币仍保持较高速度,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开始下降,然而下降时间不长,经济又开始了新的扩张。
货币政策之所以有避免经济震动过大的反经济周期效应,因为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对社会资金流量的调节作用来影响投资和经济增长的规模,以推动经济的持续扩张,延缓衰退期的到来时间,二是可以缩小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使经济波动转为缓冲式的或温和式的。货币政策的上述目的决定,利用货币政策削减经济的过度震荡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涵义:第一,在经济扩张中期,一方面运用货币政策增强投资的广度,进而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可支撑的资金。另一方面,应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深度,即促进投资结构合理化,从而避免经济增长过早地遇到资源“瓶颈”的约束,以便达到推迟增长高峰的到来,延长扩张期长度的目的。第二,在经济将由扩张转向衰退之前,应适时进行货币政策的超前调整,改变货币政策的作用力度,具体说来就是,实行温和的货币扩张,达到稳定总需求的目的。第三,当经济全面衰退时,应适时改变货币政策的作用力度和作用方向,促使总需求回升,避免因衰退期过长而使国民经济长期萧条。
这种减弱经济过度震荡的货币政策是一种积极的货币政策。它不是被动地适应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是具有主动出击的特点。也就是说,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的波动不必同时、同步、同幅、同频。储蓄政策既可在经济周期某一阶段之前先行变动,也可在周期某一阶段中间变动,亦可在周期某一阶段之后变动(后者构成下一个周期的前导)。这样一来,货币政策便对以总需求流量和总供给存量的波动为表象的经济周期具有了事前调节和事中调节的功能。如果能将这种以减弱经济震动过猛为宗旨的货币政策与反周期的财政政策进行合理的组合和匹配,就很可能达到其对经济周期剧烈波动的减震效果。当然,这一过程实现的前提是金融当局能够准确预测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转折点,以便合理地把握政策出台的时机,避免因时机选择不当所可能产生的政策抵减效应。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建立一个指标健全、反映敏感的经济预警系统。
(三)运用货币政策反经济周期的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
1、增强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的政府意识太强,不可能根据经济发展的态势确定合理的货币供应量,也不可能保持货币的稳定。做为政府当局来说,既要考虑稳定,又要考虑增长,这两个问题历来是宏观经济管理追求的目标,但是做为一国的中央银行,它的任务首先是为经济增长创造稳定的货币环境,根据经济运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实行紧的或松的货币政策,确定合理的货币供应量。我们以往的教训就是把中央银行当做一个分配信贷的银行,让信贷跟着经济发展速度跑,每当经济发展过热迫使进行新一轮的经济调整,银行就要进行一次失控的检讨。这种情况几乎每隔一二年就要重复一次,应当认真加以总结,汲取教训。
2、加强对经济景气的分析和判断,把握经济运行起伏的转折点
正确判断经济发展的态势对货币政策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准确判断经济的发展趋势,才能确定合理的货币供应量,避免经济波动过大,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
3、运用灵活的货币工具,抓住有利时机进行调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应根据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运用存款准备金率、现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灵活地调整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投放,保障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避免大的经济波动和起伏。
三、对目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及政策选择
从1995年下半年的经济状况来看,宏观调控取得了积极成效,表现在高速低效的经济增长受到明显抑制,过猛的投资增长得到控制,严重的通货膨胀得到初步治理。大多数经济指标比较平稳,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供应量M1、银行现金支出等,是支撑总体经济运行相对平稳的重要因素。这表明整体经济运行已开始摆脱“过热”状态,朝相对稳定的方向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运行已经正常。对此,还需继续观察并作具体分析。特别是物价总体水平仍然较高,一些指标变动的基础也不牢固,稍有放松,即有可能逆转。尤其1996年是我国“九五”计划的第一年,按照以往的规律,每当五年计划盘子敲定,各地都将急上项目,铺摊子,有可能形成新一轮经济过热发展和通货膨胀。为避免这种情况给国民经济造成危害,应继续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减弱经济的大起大落。
就目前经济形势而言,经济运行处于本次经济周期波动的中后期,为了避免经济的大幅震荡,相应的货币政策应注重反周期调控,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与经济周期波动分析相结合。同时,由于经济回落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好时期,而下一次经济增长扩张的质量将直接与本次经济回落时期的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应该把握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积极地促进结构的调整,从而为新一轮经济景气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经济运行空间。
标签:经济周期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经济论文; 货币论文; 货币供应量论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 央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