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我国会计走向市场经济的几个核心问题_会计论文

正确把握我国会计走向市场经济的几个核心问题_会计论文

正确把握中国会计走向市场经济的几个核心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中国论文,市场经济论文,走向论文,正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中国会计要成功地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把握好五个核心问题:协调和完善现有的与会计行为有关的法规制度;会计成为宏观和微观管理的得力工具;培养一支独立的高素质的职业会计队伍;会计信息实行公开化;把握好会计国际化的度。

【关键词】 会计法规体系 会计职能 职业会计师 会计信息 会计国际化

一、协调和完善现有的与会计行为有关的法规制度,最终形成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会计法规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会计要想成为“市场经济的灵魂”,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依法办事。而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前提是拥有完善的、有效的会计法规体系。近几年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法规,其中对会计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会计法》、《公司法》、《企业所得税法》、证券法规,“两则”、“两制”等,这些法律、法规、制度从各自的角度对会计行为作出了不同的规定,是会计工作必须遵循的规范。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法律、法规、制度存在明显的漏洞或不足,相互之间也缺乏起码的协调统一,从而制约了会计依法办事的有效性,亟需完善。

1.《公司法》、《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法规的协调。(1)《公司法》与《企业财务通则》、企业财务制度的矛盾。这里仅举两者在弥补亏损顺序上的矛盾加以说明。第一,《企业财务通则》和制度首先要求企业用下年度税前利润补亏;但《公司法》首先要求考虑用盈余公积金补亏。第二,《企业财务通则》和制度要求企业弥补亏损时,先税前利润后税后利润,而《公司法》无此要求,只要是在提取“两金”之前补亏就行了。(2)企业所得税法与财务会计的协调。由于我国理论界对财务会计与所得税法是否应协调一致存在分岐,导致目前两者在事实上存有大量的不一致性。这不仅大大加重了会计人员的负担,延滞了及时纳税的时间(因纳税调整),最主要的是影响了会计的独立性、技术性和权威性,削弱了会计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会计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税法的附属物。我们认为,根据我国国情、我国市场经济的特点及国际上对这一关系处理原则的总趋势,积极谋求两者的协调一致,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理由是:其一,我国属大陆法系国家,而大陆法系国家如德、日等国一般采用会计与税法统一的做法。其二,从英美法系对财务会计与税务关系的发展来看,两者的协调一致将是大势之趋。以其典型代表美国为例。美国早期制订所得税法时几乎不考虑会计准则的合理性,许多计算方法违背会计准则。但到了20世纪初,税法已规定应税收益应以会计记录为基础。在以后的发展中,一直在调整两者之间的矛盾,使两者尽量一致。既然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经认识到税法与会计的不协调会给企业的会计处理以及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了解企业的会计信息带来一定的麻烦和困难,并已在采取行动努力消除这种差异,作为前车之鉴,我们在完善税法及会计准则时,就应力求减少分岐,最大限度地寻求一致。其三,我国税收法规的起草部门国家税务总局和会计法规的起草部门财政部同属国务院领导,且长期以来税法与会计形成的紧密联系,使国务院有经验对某些差异起积极的协调作用,并最终达成共识。

2.《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与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的协调。《会计法》自1985年颁布实施以来,虽在1993年作了修正,但作为指导现实会计事务和未来会计发展的根本大法,其缺陷是明显的:(1)《会计法》与《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形成事实上的多张皮、各行其事的局面。(2)《会计法》对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缺乏协调和沟通,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如《会计法》的核心内容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而会计准则只对会计核算作了原则规范,未涉及会计监督问题。《会计法》还规范了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障会计工作顺利进行及发挥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决策等各方面作用的问题,而会计准则对此丝毫未予涉及。从《会计法》的行文规范来看,给人的印象是,《会计法》直接作用和约束的对象是会计制度,而不是居于中间层次的会计准则。如第六条“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第二十二条“各单位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会计科目和会计帐簿,”等等,《会计法》似乎忘记了会计准则的存在。(3)《会计法》对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法规的发展趋势缺乏应有的关注,特别是对我国具体准则的出台、行业会计制度的存废问题及其地位和作用缺乏必要的评估,也没有给企业留下按照新出台的具体准则制订企业会计制度的余地,这必将导致《会计法》与具体准则的脱节。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在重新修订《会计法》时,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1)明确规定《会计法》对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约束力,充分展示《会计法》——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法规体系脉胳。(2)改变现行《会计法》偏重政府行政监督的做法,将重心转向法律监督、行业的自律监督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师的社会监督,并与《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作必要的沟通。(3)确立会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崇高地位,具体明确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使会计真正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参谋和智囊。(4)应配套制订《会计法》实施细则,特别是对违反《会计法》的案件应由谁来受理、仲裁、处置,不同案件的性质及处理标准和处理程序,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作出详细的法律界定,增强《会计法》的可操作性。

3.“两则”、“两制”、具体会计准则的协调。“两则”、“两制”颁布实施以来,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和矛盾,亟需协调解决。最典型的有以下四方面:第一,概念不统一,对同一概念有不同的解释。如对固定资产的定义,“两则”涉及到“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之上”,而行业会计制度对生产经营的物品无此要求,但对不属生于产经营的物品作了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的且使用期限超过两年的规定。第二,对同一会计事项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如对罚没性支出的处理,财务制度将其纳入利润分配渠道,列示为税后利润分配的第一项内容;而会计制度规定罚没性支出计入“营业外支出”,属于税前利润的减项。第三,对同一个会计问题有着不同的规范和要求。如《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十条规定,企业应编制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但会计制度只规定财务状况变动表的格式内容和编制方法,对现金流量表只字未提,而我国会计报表具体准则(草案)却明确了现金流量表的地位。第四,随着具体准则的加速制订和即将出台,由于具体准则的有些内容基本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未能涉及,也有些具体准则在制订过程中参照了业已变化了的事实,这就需要对基本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进行修订,使三者保持协调。

综上所述,协调和完善现有的与会计行为有关的法规制度,并最终形成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会计法规体系,是中国会计顺利走向市场经济的首要问题。

二、在宏观方面,会计将成为国家行使经济职能的得力工具;在微观方面,会计将更深入地渗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是国家宏观经济信息源中的最基本的信息源,也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最重要的信息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不但不会削弱,反而会日趋强化;只是国家参与管理的形式和手段发生了变化,并更多地依赖于来自市场的第一手信息资料作出宏观决策。这就为会计最大限度地参与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条件和机会。其次,我国40年计划经济所积累下来的成功经验和东亚模式在经济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为我国政府正确界定自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了参照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会计的控制和对会计信息的依赖将是极为明显的,会计将成为政府行使宏观经济职能的得力工具。具体表现为:第一,为国家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微观主体企业方面的原始数据;第二,为国家推行产业政策提供会计帮助;第三,为国家制订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工资政策等提供直接的经济数据;第四,为国家推行稳定通货的政策提供反通胀的会计对策依据;第五,编报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为政府调控和考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情况提供直接依据;第六,开展质量会计、绿色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专项会计的核算,为政府某一具体的宏观经济改革措施的推行提供会计方面的支持;第七,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服务。体现在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上主要有:正确反映和维护国有股的所有者权益,反对歧视国有股和法人股;企业对税后利润的分配,公积金必须保持较高比例,特别是法定公益金的提取比例应适当提高,企业在工资中提供的工会经费、职工福利基金、教育经费的比例也可适当提高,以切实保障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及其必要的经济利益。

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会计在经济政治领域的各个方面积极配合政府行使宏观经济职能,保证会计政策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即使是被奉为推行市场经济最典型的代表美国也不例外。因此,会计在中国成为政府行使宏观经济职能的得力工具,有其客观必然性。

在微观方面:会计将深入地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在观念上,会计在企业最高领导的心目中已经不是简单的核算工具,而是自己作出正确决策的得力帮手;第二,会计行政主管将成为企业最高决策层的核心成员,参与企业一切重大决策;第三,企业经营决策所需的大部分信息来自于会计信息,企业每一个重大决策都要有相应的会计信息作支撑;第四,企业每一个具体项目的决策都应由会计部门提供备选方案,并对项目的具体实施提供财务上的协调和监督;第五,会计凭借自己特有的预测决策系统、核算系统、反馈系统、控制系统、考核评价系统等会计工具,反映和控制企业的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朝着最有利于企业攫取最佳经济效果的方向发展;第六,会计信息将成为企业对外联接政府、市场,对内联接全体员工的纽带,成为企业内外最为瞩目的信息。

为了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会计技术也将实现自身的革命,即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会计手段也将从手工操作向电算化发展。

三、会计将成为独立的职业,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并实行严格的行业自律管理

目前我国职业会计师事业的建设进展甚微。虽然我们已初步建立了会计职称考试和评审制度,但对会计的上岗要求规定得很低,也没有象注册会计师那样建立起全国性的行业自律组织。这样,会计从业人员的起点素质不高,造成先天不足;上岗后又缺乏制度化的再教育培训机制,从而最终导致会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而一支低素质的会计职业队伍,是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

要造就一支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会计队伍,关键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重塑职业会计形象,即重新建立起职业会计应具备的高超的专业判断能力,坚持客观公正地反映经济现实的职业立场,恪守独立地行使会计准则,不为有关的利益主体左右的职业道德,树立起会计职业权威、独立、客观的职业形象。第二,通过上述努力,加上政府的推动,最终使会计职业成为人们向往的职业,会计信息成为公众信赖的信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会计职业本身来说,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职业会计师队伍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必须首先提高会计上岗标准,作为过渡,可先规定会计关键岗位必须拥有会计师职称,以后待条件成熟,再把拥有会计师职称作为上岗的先决条件。没有会计师职称的只能做辅助工作。其次,进一步完善我国目前会计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知识结构,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与会计参与决策有关的经营管理知识、生产技术知识,使职业会计成为精通专业知识,通晓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第三,组建全国职业会计师协会,使之成为与注册会计师协会并列的行业自律组织,同属财政部领导。其职责是:拟订职业会计师执行准则、规则;组织会计职业的全国考试、资格认定及证书颁发;负责对会计师年度执业情况的检查考核,维护职业会计师的合法权益,代表会计师向有关方面反映意见和建议;组织职业会计的培训和再教育,解决来自会计实践方面的现实难题,为职业会计提供政策指导、理论帮助和实际操作示范,使会计不但能熟练地提供企业所需的各种信息,还能起到信息解释人、内部管理咨询师和决策过程推动者的作用;负责对职业会计师的奖惩。

四、会计信息由封闭走向公开,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里,财务会计信息公开已成为一种成熟的、规范的管理制度被企业领导理解和接受,并成为自觉的行为;信息使用者也以企业公开的财务会计信息作为了解企业及作出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在我国,已经出台的有关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和公司制企业的,且主要是为了满足证券市场的发展需要。《企业财务通则》第四十一条也只原则性地作出了“企业应当定期向投资者、债权人、有关的政府部门以及其他报表使用者提供财务报告。”正在拟定中的具体准则也未作出进一步的要求。这显然不利于中国会计健康地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在法律法规上对财务会计信息公开作出详细的规范。

1.会计信息的公开对象。从一般意义上讲,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公开的对象就是与企业有利益(现实与潜在)关系的人和组织,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政府有关部门、顾客、企业全体员工及其代表组织——职工代表大会或工会、公众。这里之所以把供应商、顾客和公众作为信息公开对象,是基于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不再是单纯的、孤立的生产经营单位,而是与它的两头供应商和顾客有密切关系的利益共同体,同乘一条船。因此,企业必须向他们公开财务会计信息,来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合作关系,并谋求共同的持续发展。而公众是企业潜在的投资者,又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企业通过向公众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会计信息公开的内容。会计信息公开的内容取决于特定的目的和对象。对于投资者来说,需要全面了解企业的资产状况、财务状况和盈利水平,以便分析其投资的内在风险报酬,作出投资决策。因此,企业应提供有利于投资决策的信息。债权人关心的是自己的贷款本息及其他利益能否按期足额收回,因此,企业应重点提供有关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对供应商来说,他最关心的是企业的经营前景、所欠货款能否按期收回,以便确定是否与之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企业应重点提供有关发展潜力和持续盈利能力的信息。政府部门关心的是企业参与市场资源配置、履行社会职责方面的信息。因此,企业应重点提供有利于政府制订正确的企业政策、税收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会计信息。顾客是企业的上帝,企业要想持续发展,离不开顾客的支持和合作。一般来说,顾客特别关心的是企业的供货质量、价格、按期交货情况、售后服务质量及持续供货能力。因此,企业应尽可能提供与此有关的财务会计信息。公众关心的是企业对当地的贡献,如提供就业机会的多少、劳动报酬的高低、职业教育培训情况、对公共事业的捐赠、对环境治理的贡献等。因此,企业应公开履行社会职责方面的财务会计信息。对于上述内容,企业在编制规范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基础上,应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有侧重地编制相应的附表、专题报告,或以附注的形式加以重点说明:

3.会计信息公开的形式。会计信息公开的形式一般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将财务会计报告等有关的会计资料置于公司企业固定的地点,供有关信息使用者随时查阅;二是向有关信息使用者直接寄送财务会计报表及有关材料;三是向有关的法定机构,如上市公司向证券交易所、证券监管委员会等报送备查;四是在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规定的报刊上公告财务会计信息;五是向上门要求了解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人提供有关信息;六是向企业全体员工定期陈述与职工切身利益有关的会计信息;七是通过新闻发布或其他新闻媒介披露社会公众想了解的信息,如反映企业对社会贡献方面的信息。总之,对会计信息的公开形式,除法律法规有明文规定外,一般应遵循区别对待、实用有效、省时省财的原则,切忌华而不实,哗众取宠。

4.会计信息公开的质量保证。确保公开的会计信息的高质量,是整个会计信息公开制度有效运行的基石。为此,必须建立会计公开信息的质量保证体系。包括:首先在法律上必须明确规定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客体、内容、格式、质量要求、程序、时间等,并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其次,建立会计主体内部对公开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确认机制;即会计人员必须严格按《会计法》、“两则”、“两制”要求编报会计报告,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企业行政领导人、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和会计主管人员必须分别签置,以示明确各自的质量保证责任。第三,建立对会计信息的外部监督保证机制。主要是由会计师事务所在法定的范围内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进行查帐验证,并出具查帐报告,作为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公证证明。对上市公司和股票发行单位,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也负有监督责任。

五、会计理论与实务将日趋国际化,会计事务的国际合作将日益频繁,会计协调成为解决会计国际化矛盾的主要手段;同时,中国会计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显著提高

1.会计的技术性特征决定了我国应积极采用先进的会计技术标准——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当今世界经济体系是建立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与这种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国际会计惯例,代表了会计科学的发展方向,在总体上与先进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日益成为各国会计界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并用于指导会计实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日益完善,中国经济必将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为了与世界经济接轨,我国已经在许多技术领域采用了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先进技术标准,ISO已成为中国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作为会计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ISO——国际会计惯例,理应成为我国制订会计准则的最重要的参照系,这是会计的技术性特征所决定的,带有一定的规律性。

2.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了会计协调将成为解决我国会计国家化与国际化矛盾的主要手段。我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推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加上我国的历史背景、传统民族文化、地域特征、经济法律水平及宏观调控手段的差异,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定深深打上国家民族的烙印,也决定了我国的会计规范必定与国际惯例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这是各国会计规范最终趋于统一前必定会出现的插曲。我们应在科学测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原则、步骤:(1)会计国际化必须以遵重中国的国情,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保护民族经济不受损害为总纲,也就是说会计国际化应以维护正当的国家权益为前提。(2)遵循逐步推进原则,即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法制建设水平、职业会计队伍和注册会计师队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采取折衷、调和、逐步推进的战略。(3)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会计的国际化要求各国会计按统一的标准和程序进行工作,但统一的标准不应简单、狭隘地理解为唯一、单一的标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应选择共同的、基本的会计问题,着重制订基本的准则,在基本统一的框架内,制订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标准,以便不同的国家在尽可能协调、尽可能接近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选择。这也反过来说明,中国会计推行国际化战略,并不是机械地照搬国际会计准则,而是可以灵活地、有选择地甚至创造性地运用。(4)增强可比性。即对那些暂时不能采用国际惯例的会计法规、制度,应提高其可比性,增加透明度,即应说明实际执行的准则、制度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别及差别程度和相关的背景材料,这一点在近期内显得尤为重要。(5)协商发展原则。国际会计准则的推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完善的过程,也包括了不断地考虑、吸纳象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和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现在众多国际组织都对发展中国家订有特别条款,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国际性组织,现应在这方面作出努力。同时,中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把本国成熟的会计成果向各国介绍,求得共识,并努力使之为国际会计准则所吸纳。因此,推行国际化战略,不应简单地理解为接轨、求同,也应主动出击,从协调、交流中掌握主动权,确立我国会计成果在国际上的应有地位。(6)先局部后整体的原则。一国采用国际惯例的步伐是与该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相协调的。我国目前对外贸易的重点在欧盟、东盟和亚太地区,因此,可先谋求与这些地区联盟的会计协调,尤其是华人经济圈的会计协调可先行一步,这可保证会计协调直接为对外开放服务。

标签:;  ;  ;  ;  ;  ;  ;  ;  ;  ;  ;  ;  

正确把握我国会计走向市场经济的几个核心问题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