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紧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应低估_宏观经济论文

股票市场紧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应低估_宏观经济论文

股市对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不可低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经济论文,效应论文,股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股票市场的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改变单一地依靠银行间接融资的方式,逐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特别是提高股票融资的比重。这种改革的理论依据来自恩格斯,他对股票市场的积极作用有过充分的肯定,他指出:“交易所朝着集中的方向改变分配,大大加速资本的积聚,因此,这是像蒸汽机那样的革命的因素,”它“正在把所有完全闲置或半闲置的资本动员起来,把它们吸引过去,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通过这种办法提供给工业支配的这些资本,导致了工业的振兴。”显然,我国发展股票市场的出发点是很好的,即提高企业融资效率,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一个新的投资渠道,使投资人在获得投资收益的同时承担投资风险,从而促进银行业的改革,降低银行金融风险。股市这个上世纪90年代初诞生的新事物,曾经给我国经济增添了巨大活力,对我国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对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实现快速扩张、迅速将企业做大做强,对实现企业间资源的优化重组、达到最佳配置、更好地发挥规模效益,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企业管理的规范化,都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是,绝不能因为股票市场的积极意义而忽视它对经济的消极作用。事实上,如果政府不加以适当的控制,任由股票市场投机行为不断加剧,股票市场的消极作用就不仅仅表现为大鱼吃小鱼,造成大批投资者的个人损失和企业损失,还会对宏观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美国一百多年来的几次严重经济衰退几乎都与股票市场的过度投机有关。在我国,股票市场建立初期虽然监管还不规范,但投机程度还较低,股票市场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但近五六年,受美国股市繁荣的影响,我国股市投机气氛越来越浓,股票市场对经济的积极作用逐步让位给了消极作用。台湾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也有类似的情况。台湾股票市场于1962年建立后,连续25年没有出现大的行情,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从1985年开始,台湾股市进入大起大落时期,经济也随之大起大落,从1987年起进入低速增长期。上述理论和实际都说明,股市对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融资上,而非投机上,股市的过度投机不利于实体经济的运行。

我国目前股票市场有六方面消极作用

形成资金黑洞,加剧通货紧缩。证券市场从社会上吸收了巨额资金,使实体经济严重失血,干扰了货币政策的实施,弱化了货币政策效果。据中国证监会统计,1991年证券交易所开业至2002年中,总计通过发行和配售股票筹措资金8220.44亿元。截止到2002年6月末,在两个证券交易所开户的投资者有6804.17万个,按平均每个投资者投入股市20000元估算,则投入股市的资金总量接近14000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2年6月末对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的抽样调查结果,城镇居民户均股票投资7000元,按此推算,仅城镇居民股票投资总额即达11300亿元。如果包括证券公司、上市公司和其他机构投资者的资金,证券市场吸纳的资金还要加上数千亿元。扣除上市公司将筹措的资金用于投资和生产部分后,股票市场从实体经济吸纳的资金超过为实体经济筹措的资金4千亿元,成为一个重要的通货紧缩因素。

与实体经济争夺人才。证券市场吸收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从事对实质经济增长并无多大意义的股票买卖及分析研究工作,浪费了宝贵的人力资源,造成人才的紧张。

成为强势群体巧取豪夺的工具。证券市场使投机成为时尚,相当一部分股民实际上已沦为赌徒,严重扭曲了人们的道德标准。一部分强势群体如上市公司管理人员、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有关政府官员则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弄虚作假,不择手段地攫取不义之财。以管理完善著称的美国不断爆出上市公司丑闻,最近一向以管理严格的日本也连续爆出公司财务丑闻,遑论尚处在市场经济初期的中国了。

严重危及社会的稳定。部分政府部门和经济学家对证券市场积极作用的不当宣传对广大群众产生了误导作用,证券市场象让人摆脱不掉的魔鬼和鸦片一样诱使无数贫苦百姓为了发财将可怜的保命钱送进它的魔掌,股市的涨落已经成为危及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干扰了政府的正常工作。

严重抑制消费和投资。证券市场中,在少数人暴富的同时多数人亏损,抑制了总的消费需求。根据一般股市投资者盈亏比例分析,普遍的说法是10人中1人赚,2人平,7人亏。不管这个比例是否正确,少数人赚多数人赔大概没有人怀疑。按照经济学中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收入越高的人消费率越低,由于股市投资少数人赢利多数人亏损,使总体消费率下降,因而对消费市场需求不足也应负有一定责任。有人说股市有财富效应,牛市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事实上,财富效应是对美国经济说的,在中国并无这种效果,因为美国居民使用消费信贷较普遍,当他们在股市上赚钱后,使他们更多地使用消费信贷,形成所谓的财富效应。中国消费信贷比例很低,因而财富效应微乎其微。另一方面,不管中国还是美国,当股市出现牛市时,都是大量资金入市之时,如果没有其他资金的补充,必然导致消费和投资的弱化。考察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我国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和股票指数可以发现,消费品零售额低速增长的情况虽然与经济增长放慢有关,但与股票指数的连续攀升对社会资金的吸引也有很大关系,说明股市与消费是一种互替关系而非互补关系,股市的过度膨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需求。上市公司的实际投资增长率也与证券指数的高低成反向运动,即证券指数上升较多时,上市公司虽然融到了更多资金,但他们往往把资金用于股市投机,而实际投资增幅反而很低甚至下降。

干扰了正常的宏观调控。随着股民人数的增加,股市的波动牵动着越来越多老百姓的心,对社会稳定开始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为了社会稳定,政府不得不越来越多地关注股市的动态,不得不动用各种政策手段来扶持股市,使原本应随经济波动而波动的股市变成了随政策的调整而波动的股市,中国股市因此被称为“政策市”,股市这个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变成了股民心情的晴雨表。

于是,各路经济学家开始越来越多地研究股市,为股市的繁荣献计献策,但这些对策大多数是如何维持股指上升的,这些计策大概有:让一定比例的保险资金入市炒股,允许用股票作为抵押从银行贷款炒股,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通过降息和舆论把居民储蓄往股市上挤,停止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多元化改革(即国有股减持),阻止证券公司的多元化经营等等,甚至还要推出既无股权对应又无实物对应、完全虚拟的证券指数基金和证券指数期货。虽然也有少数规范股市发展、改善上市公司管理的建议,但一遇股指下跌,这类建议马上要退避三舍,为刺激股指的政策让路。总之,目前证券市场已经异化,从手段变成了目的,从为企业发展融资的手段变成了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不再是通过证券市场为企业融资,而是要调动各种资金来维护证券市场的繁荣。更有甚者,许多股票投机者和股市操纵者及其在学界的代言人以社会稳定为名,向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政府停止某些重要的改革政策,或出台一些刺激股市扩张的政策。证券市场的这种异化已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十分有害的影响。

中国股市风险巨大但仍有机会

有人用中国与美国投资于股票的人数比例来证明中国股票投资的人数还太少,因而建议政府采取措施鼓励更多的人到股市投资。但他们没有看到,美国的股票持有者大多数是长期投资者,只有少数是“做短线”的“炒股者”,而中国则正好相反。股市平均换手率足以证明我国股市已由一个投资场所异化为一个投机场所,并且隐藏了巨大的市场风险。

有人曾提出过目前证券公司不规范经营现象突出,大搞房产开发、资金拆借、国债回购、代发企业债等业务,导致大量不良资产产生。我个人认为,这种分析是不正确的,房产开发、资金拆借、国债回购、代发企业债等业务,哪一样都比在股票二级市场投资风险小,房地产开发近几年形势很好,价格持续回升,怎么反而会导致大量不良资产产生呢?因此,这些都不是导致证券公司不良资产的原因。真正导致证券公司不良资产的是证券市场的泡沫,是证券公司的非理性投资和政府对证券市场的非理性扶持把股票价格推高到非理性的高度,使证券公司高位套车,骑虎难下。这才是导致证券公司不良资产的原因。试想一下,2001年股市最红火的时候有这么多不良资产吗?如果将证券公司的不良资产与股票指数作一下相关分析,我想不良资产最高的时候不是在股票指数的最高点,也不一定是在股票指数的最低点,而是在最高点出现大幅下落之后。当证券公司普遍出现经营亏损时,股票市场的机会也就为期不远了。

我认为,目前中国股票价格已由上证指数2200点的非理性高度下降了40%以上,投资风险已基本得到释放。如何判断股市风险呢?我们可以看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955年到1995年,用了40年时间翻了一番,其间经济增长2.6倍,1995年以后5年时间道琼斯工业指数又翻了一番半,其间经济仅增长22%。显然,1995年以来道琼斯工业指数上升过快,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2000年以后的持续调整,并曾经降至1998年以来的最低点。显然,名义经济增长曲线可以近似地看作股市指数增长的基本趋势线,高于这条线过多意味着风险增大,低于这条线则意味着投资机会来临,当然还要考虑银行利率的影响。近几年国内的股价基本是围绕其价值小幅波动,这种局面有利于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

应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股市的关系

如前所述,要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防止过度投机给宏观经济带来各种消极影响,需要证券市场健康发展,而不是忽冷忽热。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有赖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有赖于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上市公司完善的治理结构。二是有赖于证券市场交易规则的科学设计和严格监管。作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应当搞好宏观调控,确保经济的健康发展。作为国家证券监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经营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应明确证券市场是为企业融资服务的。要辨证看待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证券市场可以促进宏观经济,也可以干扰宏观经济,如果证券市场泡沫过多就会将过多的资金引入证券市场,从而冲击实体经济。而如果证券市场过于疲软,就会出现融资困难,同样影响实体经济。宏观调控主要应针对实体经济的运行情况,而不应把证券市场作为调控对象,那样往往会走偏。因为,从理论上说证券市场的走势是由宏观经济的走势决定的,但这是就长期来说的,从短期看,证券市场常常与宏观经济背道而驰,如果针对证券市场的波动制订宏观经济政策,往往会有碍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但同时,宏观调控又必须适当考虑证券市场的状况,防止证券市场的过热或过冷。

应设计有效机制发挥股市作用控制股市投机

我们论证了股市的二重性,一方面对促进经济增长有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由于股市的异化又对经济产生了许多副作用,对此不可默然置之。除了结合宏观调控的需要采取措施调控股市交易价格的畸高畸低外,还必须针对股票交易本身制订出一套严格的规则,形成交易双方内在的经常性的自我约束机制,尽可能减少股市的泡沫和投机性。由于股票二级市场是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它的涨跌对实体经济并无直接影响,因此,政府和企业都不必过于关注股票市场的涨跌,也不能背离宏观经济的要求来调控股市。目前对股市的调控有两大缺陷,一是调控政策都是作为长期政策使用的,缺乏灵活的调整,对股市的短期波动干预较少,特别是在牛市时基本无干预,在熊市时想干预又苦于手段不够;二是调控的人为因素较强,因此中国的股市被称为“政策市”,许多人通过不正当手段提前获得政策的消息,从而攫取巨额利润。因此,对股市调控的改革应符合两个原则,一是不能不管,必须进行干预;二是干预要透明,即调控办法是事先确定的,每个人都知道管理部门在什么情况下如何调整,从而形成一种股市内在的调节机制。具体来说,比如事先规定股票指数的一个基准点,相应地将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致指数确定一个基准点,将股票指数、宏观经济一致指数和证券交易印花税率的关系事先加以确定。由一个国家权威部门按月发布宏观经济一致指数,印花税率根据宏观经济一致指数和该指数发布前5天的股票平均收盘指数自动调整。涨停板限制和交易间隔期限制仍作为长期政策保持基本稳定。

上面建议是为了防止全国统一股票市场的过度投机。既然证券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融资,就应该在抑制股票市场消极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它的融资功能,加快经济的发展。由于中国地域广大,企业很多,地区之间差异明显,两个全国性的股票交易市场难以满足企业融资的需要,因此,应允许地方政府在严格监管的条件下开办柜台交易市场和地方性证券交易所,给更多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渠道,给投资者更多的投资渠道。在美国,全国性的证券交易所有14个,还有大量的场外市场或称柜台交易市场,90%以上的公司股票是在这个市场进行交易。此外,美国证券市场的另一种融资形式是大量发行企业债,而我国企业债发行规模目前还太小,限制也过于严格。这些应作为下一步金融体制改革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标签:;  ;  ;  ;  ;  ;  ;  ;  

股票市场紧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应低估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