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侯善伟

探讨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侯善伟

侯善伟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民族寄宿制完全小学 813300

【摘要】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也进一步更新了,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教育资源, 逐渐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小学科学课程操作性强, 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 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协助师生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信息媒体技术 小学科学 教学课件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11-032-01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1、增强课程趣味性

根据最新印发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表明: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这样的发展需求, 我们教师应该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 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使新旧的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信息媒体技术灵活多样, 可以借助视频、动画的方式将知识化静态为动态, 为学生构建学习情境, 将知识直观的呈现给学生, 以触发情境记忆进而加深语义记忆。信息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运用, 能使教学内容变得更生动, 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世界的动机, 有利于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探究适宜条件, 促进信息技术自身发展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 特征可以概括为短、精、灵三点, 但其定义在国内众说纷纭尚未统一, 关于信息媒体自身技术研究的文章不多、常见于基础理论的研究, 对于实践操作模式的研究不成系统, 空间较大。自新课改以来,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有信息媒体资源平台建设的, 也有信息硬件技术的。但信息技术内容不精细, 教学环节的组织设计较简单, 各信息媒介间缺乏逻辑联系;开发技术水平偏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 重学习内容而忽略了与现实课堂和学习过程的整合等问题显著存在。基于这种现状, 信息媒体自身还需进一步发展。信息媒体是信息共享时代的产物, 受网络弊端影响, 其应用前景有待观瞻。将信息媒体技术运用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 通过课堂问答、师生间反馈交流, 能对教学效果进行实践检验, 进而调整其应用的时机和场景。同时, 教师在观摩和点评信息技术实效性的过程中, 也学习并参与了信息技术课件的制作和开发, 能够促进信息技术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提高信息技术标准化水平, 促进信息技术能够满足新时代教育的需求而发展和进步。

3、灵活使用, 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 注意力难以集中且持续时间不长。对课本知识点分不清主次, 抓不住重点难点, 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信息技术以知识点的讲解为主, 主题明确, 目标单一, 内容深而不广, 适合小学生针对性学习, 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内容设计不合理

信息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在我地区起步较晚, 相关技术还不太成熟,其中, 信息媒体课件内容设计的科学化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 浅显容易的内容多数学生都能理解, 操作简单探究性强的内容需要学生实际操作。具有一定探究价值且操作复杂危险的课程, 才有必要开发和设计信息媒体课件, 辅助教学。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 对信息媒体技术的使用仅流于形式。

2、教师运用不恰当

信息化教学主要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 要求学校提供现代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 而一些乡镇中小学不具备现代化教学条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另一方面,小学科学属于新兴的边缘学科, 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部分教师虽经验丰富, 但不能及时掌握新理念, 学习新技术。对信息媒体的认识还处于概念性理解的层面, 没有深入到信息媒体的设计与开发工作中。有些教师把教学视频部分截取, 分享给学生作自学材料, 但他们忽视了截取的教学片段, 教学环节和知识体系不完整, 并不能列入信息媒体范畴。还有些教师每堂课都用信息媒体技术, 忽视小学科学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 缺乏对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重视。

3、学生使用不科学

信息媒体教学资源丰富, 形式多样, 在众多资源中选取适合自己的、设计精湛而有价值的课程需要一定的鉴别能力, 这无疑是对学生筛选信息能力的检测。小学生缺乏经验, 可能因选取课程不标准而浪费时间甚至造成认知偏差。信息媒体课件短小精悍, 学生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灵活使用, 但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不完全, 具有独立性和依赖性的双重性格, 信息媒体技术教学以网络为传播媒介, 对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受网络弊端影响,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 不能科学地使用数码产品, 长期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的确存在, 而且不在少数。因此, 学生使用电子产品进行学习时, 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监督和引导。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的建议

(一)信息媒体内部的调整与完善

1.选择必要知识, 合理使用信息媒体

信息媒体教学的三大要点 (重点、难点、焦点) 和三大特征 (系统性、完整性、自足性) 应和谐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考虑信息媒体技术运用的必要性。

2.完善知识体系, 科学设计信息媒体课件

关于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必须明确:短小精悍针对性强、教学环节完整、知识体系完备。信息媒体课件不仅是单个知识点的设计, 也要兼顾专题设计, 努力开发系列化的课件。教材是按照知识的顺序性和逻辑编制完成。因此, 在对重难点深入讲解的同时, 应该重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设计课件, 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信息媒体教学与外部教育环境相互融合

1.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由浅入深, 各知识点间存在内在联系, 具有一定顺序性, 但形式单一、枯燥乏味。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难以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教学内容。而信息媒体课件内容精简, 环境多以卡通形象为主, 生动有趣, 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但课程内容以教学重难点为主, 各个课程之间相对独立, 学生难以融会贯通。二者各有利弊, 应该将二者结合, 优势互补。这样, 交互使用信息媒体技术与传统课堂, 使它们协调发展, 共同提高教学效率。

2.提高教师水平增强应用效果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 担负着教育者、指导者的责任, 是协调带领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角色。教师应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 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方式, 积极参与现代化信息教学的开发和制作过程, 在适当的时机, 适当的场合应用现代化技术教学, 使其发挥它最大的效果,从而提高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效率。

3.充分利用网络促进资源共享

因特网的出现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网络和课堂教学相融合是数字化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可以借助网络的优势, 在课内外搜集学习相关的信息化课件, 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还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闫长艳.微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N].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8(7).

[2]霍韵婷.微课——让信息技术课堂锦上添花[J].基础教育课程,2014(12).

论文作者:侯善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  ;  ;  ;  ;  ;  ;  ;  

探讨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侯善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