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黄金工业规模经济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模经济论文,黄金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各行各业对规模经济的认识和实践运作也愈来愈深入,按照规模经济要求推进大集团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中一个极为重要与紧迫的任务。随着黄金工业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随着与国际黄金界交流合作的增多,黄金工业规模经济这一问题已被提到议事日程。
在矿业经济学中一般认为:当生产规模较小时,产量提高的速率会大于成本上升的速率。这种产量提高速率大于总成本上升速率的情况,称为规模收益递增或者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产生是由于较大的生产规模,有利于充分发挥技术装备的效能,便于专业化协作的发展,能够降低单位产品的销售、管理等方面的成本。
下面对黄金工业的规模经济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我国黄金工业规模经济的现状
第三次全国黄金工业普查表明,截至1995年底,全国共有黄金矿山企业1211个,其中有固定生产能力的618个,非固定生产能力的593个。对其中472个岩金矿山进行了分类,其中:规模大于500吨/日的企业仅有29个,200吨/日的企业为63个,200吨/日到100 吨/日之间的企业96个,小于100吨/日的企业多达184个,从企业构成上看,中小型企业所占比重很大。在1996年黄金矿山产量排列榜中,产量超过1 吨的企业仅有18家,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0%;产量在2 万两以上的企业有35家,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1%,就是把1万两以上的76 家企业产量全部统计在内,其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也仅为46%。与国外的黄金矿山相比,我们的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产量都太小了。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有资源赋存条件的制约,但更主要的是受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造成经济分割、黄金矿产资源开发的分割,影响了规模经济的形成。影响规模经济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税收体制不尽合理,所得税按隶属关系征收。谁兴办企业,谁就能享有所得税,这导致地区之间,特别是地方与中央之间争夺资源和市场。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就会利用对本地资源和市场的控制权而兴办自己的企业,但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所限,不易兴建大规模的企业,大多数是小打小闹。地方政府为了保护自己的企业,往往对其采取一系列倾斜政策,有的甚至或明或暗地支持与其它中央企业争资源,这也是国有黄金矿山企业矿区秩序经常出现混乱的深层次的利益驱动原因。由于利益的分割,还影响了不同隶属关系黄金矿山企业的联合兼并,防碍了通过联合兼并方式壮大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产业政策的不合理也是影响黄金工业规模经济形成的一个原因。在我国黄金工业发展史上,曾经广泛发动过群众社队采金,提倡大中小并举,这虽对加快我国黄金工业发展,减轻国家财政压力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给黄金工业规模经济的形成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实现黄金工业规模经济的途径
推进黄金工业规模经济的形成,必须面对当前我国黄金工业的现实,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采取相应对策:
(一)政策上引导
要从地质勘探、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科学技术等方面形成综合调控的配套办法,形成一种引导趋势,凡是搞规模经济的黄金矿山企业,在各项资金投入上,优先安排、优先审定,反之则严格限制,从投入政策上引导鼓励企业走规模经济的道路。另外,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税收鼓励政策。例如,用于扩大再生产投入所得利润免征或减征所得税,鼓励企业和其主管部门积极扩大再生产形成规模经济。
(二)实施中分类指导
1、加大现有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 由于我国大多数黄金矿山都为县办企业,应根据这一具体情况,把县域范围的规模经济形成当做重点。充分发挥县级政府的调控作用,帮助县里实施现有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改扩建,以及为了扩建企业所需的地质勘探。加大现有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实施膨胀矿山规模,增强发展后劲,促使其生产上规模、技术上水平、管理效益上台阶,推动现有生产企业走规模经济之路。
2、要按照规模经济的思想组织新矿山的建设。在新建矿山时, 应本着能扩建的决不新建,能一次建成的不搞分期建设,确需分期建设的要搞好规划,为今后的扩建适当留有余地,防止投资的浪费。由于目前黄金地质探矿投资体制的变化,今后很多黄金矿山可能会沿着大胆投入、积极平衡、滚动发展的规模经济之路行进。在这种模式中,通过先期建设,获得部分资金,再投入探矿增加新的储量,为进一步扩大规模提供储量保证,而储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又进行扩建。陕西省近年来黄金工业发展的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滚动发展”的道路。
3、鼓励现有黄金矿山企业间的兼并、联合、收买、承包, 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企业集团。由于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原因,有一部分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应积极引导一些骨干企业或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对其实施兼并、联合、收买、承包等,实行资产重组,并积极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资金优势,形成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企业集团。实行优势互补,按照发展大集团、大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打破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性质的限制,加快黄金矿山的组织机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在资产重组、搞活生产经营的基础上,推进规模经济。在联合办矿、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方面,中国黄金总公司在湖北、山西、吉林、河南、黑龙江等地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果。
4、运用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 尽管我国黄金工业的规模经济进程还比较缓慢,但这一观念已越来越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不少地方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有的地方政府便运用其调控职能,促进本地规模经济的形成,山东乳山市、蓬莱市,河南嵩县,内蒙古的敖汉旗、喀喇泌旗等地方政府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
(三)推行新的建矿模式
根据目前黄金行业的实际情况,完全由黄金系统独办黄金矿山的可能性在减少,而地质、黄金、地方政府等几方联合办矿的形式则会增多。而对这种形势,各级黄金管理部门和矿山企业应正视现实,少发议论,多做实事,主动出击,利用自身在金矿建设、生产管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发挥主导作用,上引地质部门积极提供地质资料,下联地方政府,为企业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受益。这种方式办矿有利于打消地质部门的担心和疑虑,消除目前地质部门办矿中存在的边探边采,或只采不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更为有利的是这种方式有助于按现代企业制度设立新型企业,实行新的办矿模式。有了长远发展的打算,在提供地质资料进行建设方面,地质部门就可无保留地提交完整准确的地质资料,而不是把完整的矿区割裂开来分批提交,以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从宏观上看,既发挥了地质部门的长处,有助于缓解地质部门目前的困难,也体现了黄金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黄金工业规模经济的形成和黄金工业的健康发展。在这方面,我国西部的一些省(区),如新疆、甘肃、青海、四川等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需要我们认真总结经验。
(四)积极利用外资,高起点地推进规模经济
根据地质部门预测,我国潜在的黄金矿产资源远景储量非常可观,我们要抓住国家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帮助中西部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的大好时机,在中西部地区加大引进外资进行风险勘探,合作开发黄金矿产资源,同时引入国外先进的办矿模式、管理技术,在较高的起点上,实现规模经济。
在引进外资这一问题上,建议国务院有关部委要尽快出台实施细则,以利在实际工作中有所遵循。如果我国的有关政策办法迟迟不出台,或手续繁杂,则会影响外商的投资热情,把投资兴趣转向其它亚洲国家。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蒙古、印度、越南等国都加快了在金矿勘查开发等方面引进外资的步伐,如果我们不抓住时机,就有可能坐失良机。
总之,只要我们正视现实,多方努力,推动黄金工业规模经济的形成,我国黄金工业在未来的发展历程中定会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