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为二万名“新昆山人”子女打造精神家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昆山市论文,昆山论文,二万论文,子女论文,精神家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昆山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走出了一条率先开放、率先发展、率先改革、率先创业的昆山之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至2003年底,全市登记的外来人口达47.8万人,境外人口3.7万人,基本接近本地人口,昆山已经成为一座名符其实的移民城市。昆山今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是60万昆山原住居民努力奋斗的结晶,同样,也凝聚着全市50万外来人员的汗水和智慧,因此关爱外来人员的生活,特别是他们的子女的健康成长,成为昆山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
健全工作机构,形成长效运作机制。如何加强2万多名“新昆山人”子女的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工作的实效性,是昆山市委、市政府长期思考的一件大事,本着“共处一地、共树新风、共保安宁、共创繁荣”的理念,我市成立了“新昆山人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办公室根据“新昆山人”的实际情况,在子女就学、受教育权方面加强特殊管理和引导,在保护他们合法权益的同时,加大素质教育力度和治安管理力度,形成“时时有人关心、处处有人留心、事事有人操心”的良好格局。
关注“新昆山人”子女的学校建设问题。加强“新昆山人”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自己的未来,也关系到昆山的未来。因为他们就是未来的昆山人。近几年来,我市流动少年儿童就学人数每年以3000至4000人的速度递增,遵循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原则,为昆山培养好接班人,着力抓好“新昆山人”子女的教育问题,符合年龄入学的基本做到“一个不能少”。在确保政府投资建校为主渠道的基础上,不断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设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大力走多元化办学之路,不仅改革了传统办学体制,也创新和丰富了教育载体(模式)。目前全市共建设“新昆山人”子女学校11所,投资总额超过3500万元,校舍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吸纳学生17000多名。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在基本做到“一个不能少”之后,我市又将工作重心转移向提高流动子女学校的教育质量上来。教育局专门成立职能部门负责民办学校工作,聘请9位老校长担任督导员,指导学校教学工作使其有序规范进行。2003年下半年,又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使用的教材,纳入全市教育管理范畴。如今,我市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大都配备了教学投影仪、电脑室,全市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共有电脑500台左右,有3所学校实现了宽带接入,3所学校辅设了塑胶跑道。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建立,为依法保障流动少年儿童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权奠定了基础。
关爱“新昆山人”子女的健康问题。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体现对“新昆山人”的关爱,提升“新昆山人”子女的健康素质,昆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新昆山人”工作委员会牵头,市卫生局等部门联合组织了开展“关爱‘新昆山人’子女健康行动”,为全市11所“新昆山人”子女学校的10400名在校的“新昆山子女”进行免费的健康体检(包括验血常规检查、B超检测、耳鼻眼科等六大项),建立健康档案,并将对在体检中发现患病的儿童实施跟踪服务,让家长们在昆山感受到温馨、安心、放心,并能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身于昆山的建设。
关注“新昆山人”子女的入学问题。昆山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加强市民教育。为维护“新昆山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益,我市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降低入学门槛,在就学和缴费等方面与本地居民子女一视同仁。目前,全市2万余名“新昆山人”子女已分别进入公办学校和民工子女学校就读,赢得了有关各方的好评。从今年秋季开始,“新昆山人”子女入学,除按照国家规定收取学费、杂费、住宿费和课本费外,借读费、择校费及其他费用一律取消。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学校将酌情准予缓交和分期交纳相关费用,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暂时困难而辍学。我市还规定从今年9月开始,残疾少年儿童一律实行免费入学。这就是“魅力昆山”,一个“三个文明”建设协调推进的地方。这座美丽、富庶的现代化城市,正以其现代、文明的形象,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人间福地。
标签:昆山保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