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奥巴马政府的“巧力”外交政策_奥巴马论文

奥巴马政府“巧实力”外交政策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巴马论文,外交政策论文,实力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09年1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其提名的听证会上提出“巧实力”概念以来,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政策就被以该名称命名。这在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巧实力”的提出无疑代表了奥巴马政府外交政策调整的新方向。但什么是“巧实力”?为什么要提出“巧实力”战略?如何实施“巧实力”?美国的“巧实力”战略有哪些主要内容及影响?这些都是目前急需解答的问题。

“巧实力”概念的来源、涵义及特点

(一)“巧实力”概念的来源及涵义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对“巧实力”是这样表述的:通过灵巧运用可由美国支配的所有政策工具,包括外交、经济、军事、政治、法律和文化等各种手段,恢复美国的全球领导力。③“巧实力”概念提出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巧实力”这个概念应归功于谁?是谁最先创造了这个概念?首先可以明确的是,不是希拉里·克林顿本人发明了这个词。研究软实力的重量级人物约瑟夫·奈称,自己在2003年提出了“巧实力”这个概念,以反驳“只要有软实力就能产生有效的外交政策”这一错误看法。④而美国学术界普遍认为,最先将“巧实力”这一概念引入公共领域的是美国前驻联合国代表苏珊娜·诺塞尔,她在2004年3/4月号美国《外交》杂志发表了题为“巧实力”的文章。⑤在诺塞尔看来,布什政府新保守主义外交政策和单边主义军事行动极大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形象,未来美国政府应该回归威尔逊、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时期受“自由国际主义”影响的外交政策,将经贸、外交、对外援助和价值观推广看作与军事力量同等重要的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并在外交实践活动中加以运用。实际上,就是建议当时的美国政府将硬实力与软实力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巧实力”这个概念是在布什政府入侵和占领伊拉克后不久出现的,是作为布什政府富有侵略性的新保守主义的自由主义替代物而出现的。按照约瑟夫·奈的观点,“巧实力”主要是软实力的扩展,美国必须学会合作与倾听,这样,美国就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世界领导者。⑥作为美国的智库之一,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早在2006年就开始了有关“巧实力”战略的研究。

从构成来看,“巧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要明确“巧实力”的发展过程,首先要区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具体含义。权力是国际关系领域中的核心元素,而首先将权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他认为,硬实力是指能够迫使他国遵从特定行为的军事和经济力。与此相对,软实力指文化力、榜样力、理念和理想等力量的巧妙发挥,是使别国做你想做的。⑦一些学者对软实力理论进行了发展。2004年,美国学者沃尔特·拉塞尔·米德对约瑟夫·奈提出的硬实力构成进行了分割,将军事力量称为“锐性权力”,将经济力称为“粘性权力”。后者包括一整套能够吸引他国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⑧而美国的经济力源于两个基础:国际货币体系和自由贸易。还有学者提出了介于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的第三种权力——“协商力量”,即如果施力者所运用的某种力量尚不足以强迫受力者接受某种结果,也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受力者主动去寻求和接受,而是通过双方协商、谈判、妥协之后达成协议或共识,从而实现某种局面,那么这种介于硬力量和软力量之间的力量就是协商力量(bargaining power)。⑨

如何看待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国际关系学界一个不甚明了的领域,同时也是界定“巧实力”涵义的关键。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位学者努力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相互影响在战略研究中加以整合。1999年,阿尔奎拉和朗斐德(Arquilla and Ronfeldt)发明了一个名词——“心灵政治”,来形容适应信息时代的战略,以与更传统的以硬实力推动的权力政治相对。“心灵政治”是一种强调思想、价值观、规范、法律和道德规范优先性的外交政策行为。两位学者认为,权力政治与“心灵政治”相互抵触,他们允许熟练的政策制定者在两者之间变换选择,特别是当对付一个已经能够抵抗政治压力的顽强的对手的时候。⑩这种观点虽然对国家的对外政策形态进行了区分,并分析了具体的应用环境,但将权力政治与“心灵政治”视为彼此抵触的政策,并未将两者结合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个缺憾。2005年,科布和布尔斯廷(Korband Boorstin)提出应该舍弃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提法,以“整合权力”(integrated power)取而代之。因为,这两种形式的实力是“合作者”的关系,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按照他们的观点,“整合权力”意味着领导和利用联盟;发展新的战略,并与传统战略相结合;结束防卫、国土安全、外交、能源和外交援助的区分;等等。(11)此种观点意识到了硬实力与软实力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试图将两者进行有效的整合,是一种有益的探索。2004年,苏珊娜·诺塞尔界定了“巧实力”的涵义,认为其意味着美国知晓自己手中的工具并不总是最好的;美国的利益可以通过同盟、国际机制、谨慎外交和信念的力量加以拓展。(12)2006年,约瑟夫·奈已经意识到了软实力概念的弱点,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发展,明确提出了“巧权力”的概念。认为其意味着很好地认知如何把硬实力和软实力结合起来并加以平衡。(13)其他学者也对“巧实力”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学者欧内斯特·威尔逊将“巧实力”界定为:某一行为体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因素通过一些途径结合起来,可以相互增强,从而有效完成行为体的目标。并认为,受国际条件的结构性变化和现任政府(指布什政府)政策失败的同时驱使,提升“巧实力”已经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一种迫切需要。(14)实际上,“巧实力”还远未成为清晰和具有操作性的概念,在很多情形中,“巧”的意义不是很清楚,经常被载入不同的而有时又是使人误解的内容。

(二)“巧实力”的主要特点分析

综合各种观点来看,“巧实力”有如下特点:

一是“巧实力”构成的综合性。“巧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权力(见表1)。在国际政治中,拥有权力就是拥有影响别国按照某些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来行动的能力。硬实力是胁迫他们这样做的能力。硬实力战略集中在军事干涉、强制外交和经济制裁来获取国家利益。(15)新现实主义倾向于强调硬实力,特别是国家的硬实力,而自由制度主义学者强调软实力是治国之道的必要资源(包括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力)。单独使用任何一种权力,都不是“巧实力”,而是要使用外交、经济、军事、政治、法律和文化等工具,综合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来实现一国的外交目标。

二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有效组合性。“巧实力”不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两种权力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借重,要“聪明”地将硬实力和软实力结合起来,产生1+1>2的效果。约瑟夫·奈认为,在国际社会中,有些目的只有通过硬实力才能获得,而像提升民主和人权等目的则可以通过软实力更好地获得。仅仅依靠硬实力或软实力都是错误的,把两者有效结合起来的能力可以称为“巧实力”。奈提出美国应更多关注自身软实力的建议,并认为软实力是可以量化的,只不过比硬实力更难以评估其效果。就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关系而言,他认为,硬实力可以产生软实力,有时候军事技术和能力是可以产生软实力的。(16)

三是“巧实力”战略的相对变化性。有的学者曾质疑,“巧实力”中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比重分别是多少?其实,“巧实力”战略要获得成功,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需要根据时间、空间、实施对象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恰恰是“巧实力”战略的独特魅力之处,需要外交政策决策者审时度势,采用恰当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手段及比例。

奥巴马政府“巧实力”外交政策提出的背景分析

奥巴马政府提出“巧实力”战略有其复杂的国内、国际背景,是基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综合考虑。

(一)对布什政府过度依靠硬实力推行美国外交政策的反思

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一种普遍看法:布什政府的国家安全政策和外交政策是不明智的,已经损害了美国的外交和安全利益,引发了世界对美国空前的怨恨,极大地贬低了美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17)有美国学者专门撰文指出了布什执政期间美国力量特别是软实力的下降。(18)2001~2008年间,逐渐增加的对美国外交政策的不满已经转化为对美国权力的担忧。“9·11”事件后,美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同情,但2002年皮尤研究中心全球公众舆论调查显示,许多国家对美国的支持率已经开始下降。这一趋势在2003年美国主导入侵伊拉克之后仍然持续。调查显示,2002年和2007年,在33个国家中,有26个对美国的正面看法在下降。(19)就连其最铁杆的盟国——英国——对美国的支持率也在下降。这是布什八年执政外交政策的负面遗产,更是奥巴马政府必须面对的严峻形势。

可以说,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政策调整是无奈之举,是针对布什政府外交后果的“疗伤外交”。要修复各种外交关系,就必须着重发展被小布什政府有所忽视的“软实力”。在这种背景下,约瑟夫·奈认为,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在其提名会上提出“巧实力”的观点表明,“巧实力”战略面临着一个新的起点,同时,“巧实力”战略应成为美国新政府新外交政策的新起点。(20)

(二)全球化导致的相互依赖及当今国际格局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是美国奥巴马政府出台“巧实力”外交战略的国际大背景

美国国务院主管行政管理与资源的副国务卿雅各布·卢曾撰文指出:过去20年,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相互依赖是最能表明国家间关系的特点,并正在改变着各国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恐怖主义、流行疾病、气候变化、武器扩散和金融危机等新的威胁,国家边界和军事力量都无法应对。需要动员美国的文化与价值观、勤劳与智慧、资源与道德来实现全球社会的安全和繁荣。上述因素就是我们所称的“巧实力”,美国现在的任务就是构建运用“巧实力”的能力。(21)在全球化背景下,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单独应对21世纪的挑战,也没有国家能在闭关自守的情况下有效地增进自身利益。(22)因此,国家的对外行为方式必须由“自助式”向“互助式”转变。国际力量格局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这同样制约和影响着国家的对外方式。约瑟夫·奈曾形象地指出,国际力量格局不再是简单的单极或者多极,而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军事、经济和多类行为体的三维尺度的立体格局。第一维是军事的。国际军事力量格局仍然是单极的,美国为首。第二维是经济的。国际经济力量格局已经呈多极化趋势,美国、欧洲、日本与中国各占一极。美国在这一维中不占有霸权地位,需要平等地与其他几极讨价还价。第三维包括所有政府以外的跨国行为,其中包括银行之间的大额电子转账交易,恐怖分子的武器交易,黑客攻击,全球气候变暖,传染病的流行等等。传统的第一维中的军事力量已经不能简单地解决这些对安全的威胁。(23)

(三)“巧实力”战略已经具有一定的学术支持和政策建议准备,奥巴马所需要做的就是采纳这些意见并积极加以运用

2006年,面对美国在世界上形象和影响力不断下降的情况,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组建了一个有关“巧实力”的两党委员会,出台了一项报告来为下届美国总统(不论其来自哪个党)提供实施“巧实力”的战略。2007年,约瑟夫·奈和阿米蒂奇在《美国如何成为一个更加聪明的大国》报告的引言中强调,美国领导人在反恐和处理地区争端问题时,应学会向国际社会“输出乐观而非恐惧”。美国应该通过加大对软实力的投资,与美国的军事与经济力量相得益彰,这样,就能建立起应对全球挑战的框架。具体地,美国应该关注五个关键领域:同盟、伙伴与国际组织;全球发展;公共外交;经济一体化;技术和创新。(24)2008年4月24日,两人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就“巧实力”战略进行陈述,题目是《实施“巧实力”:为国家安全改革设定议程》。当时,两人为下届政府一共提了十条建议。(25)与此同时,其他智库发表的报告也不约而同地建议美国新领导人把“巧实力”作为外交政策的调整方向。2007年7月,美国全球接触中心(Center for U.S.Global Engagement)发表了《“巧实力”:建设一个更美好、更安全的世界——一个给总统候选人的政策框架》的报告。此外,实施“巧实力”战略也得到了军界的认可与推动。军方人士还提出了具体的原则建议,包括:加大外交行动、反扩散项目、国际交流和对其他国家卫生、教育和民生的投资;美国的革新和投资将改善美国的形象,应对全球挑战;在发展中国家安排好发展援助、实施正确的贸易政策,这将为美国及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好的经济发展机会。(26)就连保守主义思想的堡垒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的高级研究员泰德·卡彭特(Ted Carpenter)在2008年3月发表的著作也以《“巧实力”:美国的谨慎外交政策》为题。一时间,“巧实力”似乎成了美国主流战略界的共识。(27)此外,美国学者欧内斯特·威尔逊从学术角度对“巧实力”进行概念上的更新,提出构建与政策相关的研究框架应该考虑以下因素:(1)重视对于试图运用权力的对象的国内特性和全球背景。(2)拥有自知之明和了解自己的目的和能力。(3)实施权力行为的更加广阔的地区和全球背景。(4)运用什么样的工具,以及如何、什么时候单独或者组合运用权力工具。(28)上述观点概括起来就是知彼、知己、知环境以及运用权力工具的技巧,这样的政策建议无疑对奥巴马政府的“巧实力”战略具有理论与政策的双重意义。

(四)对美国自由国际主义外交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这一点可以从苏珊娜·诺塞尔总结的一战以来美国自由国际主义外交传统中得到确认。一战后,威尔逊总统就曾试图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秩序,但失败了。20年之后,威尔逊的自由国际主义思想帮助罗斯福总统重整旗鼓,并与盟国打败了法西斯主义。二战之后,杜鲁门总统把实用主义与威尔逊的理想主义相融合,创立了全球自由贸易体系,重建了欧洲和日本。而在二战后,作为唯一一个未受战争损害的工业化国家,美国面临着苏联的竞争和重建被重创的欧洲等挑战,当时,美国没有试图独自承担这样的重担,而是创建了包括联合国和北约在内的同盟和国际组织网络。美国居于该国际秩序的中心,同时通过任务共担加以维系。经济、政治和道德是美国力量的三方面来源,三者相互补充。国际制度有助于扩展美国的价值观,反过来又培养了世界对美国产品的依赖。贸易提升了美国的政治影响,而政治影响帮助美国进一步扩展其价值观。自由国际主义从越南战争开始衰落。克林顿总统试图加以复兴,但布什政府却引发了美国力量削弱的恶性循环。(29)可以看出,奥巴马政府“巧实力”战略具有深厚的外交思想和实践基础,具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是美国外交传统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布什政府过度依赖武力推行外交政策的修正。

奥巴马政府“巧实力”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综合来看,奥巴马政府“巧实力”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

1.从短期看,为扭转美国声望和影响力下降的趋势,开展“疗伤外交”成为奥巴马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疗伤外交”的重点是如何处理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以及解决好中东问题,改变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敌对局面。这也成为奥巴马“巧实力”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在其就职典礼上发表演说时曾表示,在处理同伊斯兰世界关系的问题上,他的政府将“寻求一条新的前进道路,以共同利益和相互尊重为基础”。(30)2009年1月26日,奥巴马总统在首次接受电视采访——阿拉伯语卫星电视台——时说,在处理中东问题时,美国有必要立即同相关各方展开接触,“将从倾听而非指令开始”。奥巴马选择一家阿拉伯语电视台作为就职后受访的首家电视媒体,意在重塑美国在伊斯兰世界的形象。需要明确的是,在处理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的时候,美国既要确保国家安全,防止恐怖分子的袭击,又要缓和甚至发展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这两者很难达到平衡。对此,奥巴马政府采取了如下措施:(1)处理虐囚事件及关塔纳摩监狱问题。这两个问题使美国声望受到极大损害。2009年1月22日,奥巴马总统下令关闭关塔纳摩拘押中心。在2009年5月《保卫我们的安全和价值观》的讲话中,奥巴马对虐囚事件和关塔纳摩监狱问题又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要求禁止使用所谓的强化审讯手段;二是下令关闭关塔纳摩湾(Guantanamo Bay)的监狱;三是下令重新审理关塔纳摩监狱所有悬而未决的案件。他还表示,道义权威代表了美国在全世界最强大的力量,关塔纳摩却使美国的威信受到损害,无助于美国以笃信不移的价值观和传统为基础建立打击“基地”组织的持久框架。(31)(2)改变布什政府新保守主义思维方式和行动准则,采用新的方式方法处理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妥善处理与巴基斯坦关系。(3)从整体上改变处理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的行为模式。正如希拉里·克林顿总结的:奥巴马总统已引导政府跳出一贯的思考模式。他开启了一个以共同利益、共同价值观和相互尊重为基础的接触交往的新时代。(32)

上述措施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效果。根据盖洛普的调查,在布什总统第二任期的大部分时间里,许多阿拉伯国家对美国领导地位的支持率下降到了个位数,并且是全世界中最低的。奥巴马政府就职大约2个月后,盖洛普在11个阿拉伯国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上述阿拉伯国家对美国领导的工作绩效认可度仍然很低,但11个国家中有8个对美国领导地位的支持率实现了二位数的增长。(33)就奥巴马整体外交政策而言,根据2009年4月1日盖洛普公布的数字,美国人对奥巴马外交工作的满意率达到了6l%。(34)

同时,奥巴马政府通过修复、建立和巩固各种伙伴关系来为恢复美国的声望和影响力提供机制保证。首先是修补因伊拉克战争而出现裂痕的美欧关系。如,给受损的联盟注入新的活力,改善双边关系,与欧盟建立更富有成效的伙伴关系并使北约获得新的活力。其次是加强与亚太地区的盟国,如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泰国、菲律宾和其他伙伴国家的双边关系。再次是注重发展与新兴的全球和地区大国,如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和南非等国家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至于与相关国家建立各种伙伴关系的目的,希拉里·克林顿曾直言不讳地说,“我们将运用美国的领导作用建立伙伴关系,解决任何国家都无法独自解决的问题,我们还将推行能够调动更多伙伴和取得成效的政策。”(35)

2.确定了美国外交政策新的优先议程和支柱。奥巴马政府认识到,美国和全世界面临的巨大挑战和紧急外交政策挑战包括:正在进行的战争和地区冲突、全球经济危机、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气候变化、世界性贫困、不安全食品和流行疾病等。有时候,军事力量对于保护美国的人民和利益是必需的。但是,外交和发展对于构建一个和平、稳定和繁荣的世界来说,将是同等重要的。这就是“巧实力”的本质。(36)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明确提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3D支柱:防务(defense)、外交(diplomacy)和发展(development),(37)提出将发展提高和纳入到美国实力的核心支柱地位。她说:“我们通过改善世界各地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来促进美国的安全、繁荣和我们的价值观。通过新伙伴的能力建设和从现实着手解决共同的问题,这一努力也为更广泛的全球合作奠定基础。”(38)最近发布的《美国政府反叛乱指南》(U.S.Government Counterinsurgency Guide)就是由美国国务卿、国防部长和美国国际开发署署长联合签署的,这是3D理念发展的一个鲜明例证。因美国外交政策的优先议程和支柱进行了调整,其外交政策目标也相应有所变化:保证美国人民、国家和联盟的安全;促进国内外经济增长和共享繁荣;保护地球和扩展人的尊严和机遇;保护和推进美国的价值观。(39)这种外交政策目标与奥巴马政府“巧实力”战略是一致的。美国外交政策新的优先议程和支柱的确定表明,美国外交政策将从以反恐为核心转移到防务、外交和发展三者的良性互动。

3.倾向于提升美国的软实力。美国国务院主管行政管理与资源的副国务卿雅各布·卢将美国获取“巧实力”的主要工具归纳为:发展与对外援助、贸易与私人环节投资、全球伙伴关系、公民能力以及灵活性。(40)上述工具多数能产生美国的“软实力”。从目前的情况看,美国提升软实力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是扩大经费支持。希拉里·克林顿建议为国务院和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提供更多的经费,目标是今后几年将对外援助翻一番。同时实施大幅度增加外交人员和发展专家人数的计划。她警告说,如果我们不为外交和发展投入,最终就将为种种冲突及其后果付出更高的代价。约瑟夫·奈和阿米蒂奇也建议,实施“巧实力”战略将需要对美国政府的组织、协调和预算进行战略评估,包括任命一些高级管理人员以便将战略与资源更好地结合起来。(41)

第二是在保持官方关系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官方关系,积极开展公共外交。美国国务院网站将美国外交政策工具列举为:谈判、游说和施加影响力;国务院与美国的其他军事机构合作;与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和国际组织建立伙伴关系;使用现代技术进行公众宣传;授权给那些既了解我们的谈判伙伴、又能够保护我们利益的谈判代表。(42)负责近东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梅德林·斯皮纳克指出,目前面临的种种挑战的严峻程度要求美国必须超越政府间的交流,“主动接触公民社会的所有成员并同他们建立伙伴关系”。斯皮纳克表示,公共外交是美国“巧实力”的核心,美国不能只对他人说教,还必须倾听他们的看法。(43)希拉里·克林顿表述得更为直接:政府间的官方交往必将持续,但单凭这一个渠道还不够。主动联系各国人民是“巧实力”工具箱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它不是一种传统工具,也不局限于部长级会议和正式安排的活动。(44)

第三是注重多边主义。自由国际主义者不是将多边参与视为一种高尚的理想,而是当作由“巧实力”逻辑所决定的一种选择。(45)美国学者建议,如果多边主义被有效地运用,美国就能重建在国际社会的声望,从而为美国在全球的国家利益和行动提供更大的合法性。(46)奥巴马政府注重多边主义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途径:一是积极加强与联合国的关系;二是确保在八国集团中的领导地位,修补与发达国家的关系;三是积极参加20国集团的活动,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应对全球挑战,提升美国软实力。美国因发动伊拉克战争,与联合国发生严重分歧,国际形象严重受损,因此,奥巴马政府寻求更广泛地参与联合国事务。美国国务院主管国际组织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埃斯特·布里默表示:“美国应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活动,联合国系统内许多不同的部门在积极从事人权活动……美国需要参与联合国所有重要的论坛,包括人权理事会。”2009年3月31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常驻联合国代表赖斯宣布,美国将寻求在人权理事会占有一个席位。她们表示,这一决定符合奥巴马政府开创与其他国家“进行接触的新时代”的政策,能增进美国的安全利益,应对21世纪的全球性挑战。(47)美国智库也建议,美国仍需要联合国,联合国也需要美国。联合国作为一个国际组织,仍然是美国外交工具的一部分,因为它仍能提供召集国家应对冲突、跨国界威胁和人道主义危机的合法途径。联合国也是美国“巧实力”的一个工具。(48)因此,“巧实力”既不是硬实力也不是软实力,而是将两种权力的特性巧妙地组合起来。“巧实力”既强调强大的军事力量的必要性,也强调对各种水平的联盟、伙伴和国际组织加大投资以扩大美国影响力和建立美国行动合法性的途径。(49)

4.“巧实力”战略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持和扩展美国的霸权。美国政府“巧实力”战略针对性和目的性十分明确,这是美国在国际声望和影响力下降,又面临金融危机双重打击下的暂时性战略调整。“巧实力”战略的提出,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全球霸权,而是强调在其他大国(国家集团)的崛起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维持美国霸权的一种整体外交战略。2007年,奥巴马在《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阐述他的对外政策构想,提出美国必须以负责任的方式结束伊拉克战争,同时重新确立美国的领导地位,以应对新的全球性挑战并抓住种种新契机。希拉里·克林顿则表示,“单靠美国无法解决最为紧迫的(国际)问题,而没有美国,世界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我相信世界一向需要美国的主导,而现在仍然需要”。(50)她强调,现在的问题不是美国能否或是否应该担当领导,而是美国如何在21世纪领导世界。只要美国信守理念,并采纳符合时代要求的战略,它就将始终是一个国际领袖。因此,“巧实力”战略的提出,仅仅意味着美国维持全球霸权方式和手段的不得已的调整。作为美国外交新内容,“巧实力”被认为是消除布什政府入侵伊拉克后果和维持美国世界领导地位的一剂良药。

奥巴马政府“巧实力”外交政策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在布什总统的“外交政策遗产”中,先是波折不断后是全面接触的中美关系是一个难得的亮点。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奥巴马政府的“巧实力”外交战略对中美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对中美关系做出了新的定位,界定为“共同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关系”,并认定这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2009年4月1日,奥巴马总统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英国伦敦出席20国集团金融峰会期间举行双边会晤,提出构建21世纪积极、合作和全面的中美关系,保持并加强各个层次的交流。2009年7月,奥巴马总统在美中战略和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提出,美中关系将塑造21世纪,其重要性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种双边关系。中美伙伴关系必须基于这一现实。这是两国共同承担的责任。(51)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则从解决全球问题的角度阐述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两人指出,基本上没有任何全球性问题能单凭美国或中国一己之力予以解决,也没有任何全球性问题能在缺乏美中合作的情况下得到解决。全球经济的发展、全球环境的健康、贫弱国家的稳定以及防扩散难题的解决,均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美国和中国的合作。(52)

第二,“巧实力”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确立了中美合作新机制。2009年3月,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出台了探讨“巧实力”在中美关系中地位与作用的报告。(53)2009年4月,中美双方决定建立“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这是一个持续和强化性机制,主要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性、前瞻性和长期性对话。

第三,美国“巧实力”外交战略拓展了中美合作的领域。在2009年4月的G20峰会上,中美两国确定发展合作关系,明确提出加强包括能源、环境领域在内的广泛合作。而在2009年7月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首轮对话中,除探讨加强金融合作及安全合作外,能源和气候变化也首次成为两国战略和经济对话的核心议题。2009年7月28日,中国和美国草签了《关于中美两国加强在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方面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双方一致认为,气候变化、清洁高效能源和环境保护是中美两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两国间的合作对于增强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以及通过污染控制和其他措施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至关重要,在上述领域的合作将成为中美双边关系的支柱,能够促进建立互信互敬,为构建未来中美建设性关系奠定基础。(54)2009年7月,中美两国政府成立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旨在促进中美两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开展联合研究。同时,中美决定成立气候变化政策对话与合作机制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将气候变化、能源与环境合作列为中美之间第二次序的合作内容。(55)中美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两个国家,面临较大的国际和国内压力,节能减排是两国面临的共同任务,中美合作必将对世界能源与气候问题的解决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中美关系进入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新阶段,短期内以合作为主。阿米蒂奇和约瑟夫·奈曾为新政府提出十条建议。其中第十条的主要内容是:新政府不应该因竞争和制约中国的软实力而陷入一场新的冷战。他们认为,中国的软实力很可能继续增长,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美中两国迎头相撞,为全球影响而对抗。下届总统应寻求确定美国和中国之间拥有共同利益的领域,两国可以在“巧实力”议程上合作。能源安全和监理环境应该成为合作目录中的首选,此外还有如公共卫生和不扩散等跨国问题。全球领导权不必是零和游戏。(56)

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彼此均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正如沈大伟教授总结的:“经过三十年经常的相互影响,中国和美国好像已经拥有成熟的婚姻,相互尊重,利益共享,对关系恶化的负面结果的感知把两者约束在一起。在这样的婚姻中,离婚不是一个选择。在获得如此相互依赖水平的情况下,希望下一个30年中美关系结出双边、区域和全球合作的硕果。”(57)

注释:

①《当代亚太》2010年第1期,第92~107页。

②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Pacific Studies(Bimonthly)

③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09a/01/115196.htm

④Joseph S.Nye Jr.,"Get Smart",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2009,Vol.88,Issue 4,p.160.

⑤Suzanne Nossel,"Smart Power",Foreign Affairs,March-April 2004,Vol. 83,Issue 2,pp.131-142.

⑥http://www.timesonline.co.uk/tol/news/world/us_ and_ americas/article5511343.ece

⑦Joseph S.Nye Jr.,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51.

⑧Walter Russell Mead,"America's Sticky Power",Foreign Policy,March/April 2004,Vol.83,Issue 2,pp.131-142.

⑨郑永年、张弛:《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中国软力量的观察》,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7期,第10页。

⑩Arguilla and D.Ronfeldt,The Emergence of Noopolitik:Toward an American Information Strategy,National Defense Research Institute,RAND,1999,pp.27-53.

(11)Lawrence J.Korb,Robert O. Boosrtin,and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aff of the 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Integrated Power: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21 st Century,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2005.

(12)Suzanne Nossel,"Smart Power",pp.131-142.

(13)Joseph S.Nye Jr.,"In Mideast,the Goal is ' Smart Power'".http://www.boston.com/news/globe/editorial_ opinion/oped/articles/2006/08/19/in_ mideast _ the_ goal_ is_ smart_ power/.

(14)Ernest J.Wilson III,"Hard Power,Soft Power,Smart Power",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March 2008,Vol.616,No.1,pp.110-124.

(15)Robert J.Art,"The Fungibility of Force",in Robert J.Art and Kenneth N.Waltz,eds.,The Use of Force:Military Power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Rowman & Littlefield,1996; Kurt M.Campbell and Michael E.O' Hanlon,Hard Power:The New Politics of National Security,Basic Books,2006; Robert Cooper,"Hard Power,Soft Power and the Goals of Diplomacy",in David Held and Mathias Koenig-Archibugi,eds.,American Power in the 21st Century,Cambridge,UK:Polity,2004,pp.167-180; Wagner Christian ,From Hard Power to Soft Power ? Ideas,Interaction,Institutions,and Images in India ' s South Asia Policy,Heidelberg Papers in South Asian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Working Paper,No.26,South Asia Institute,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University of Heidelberg,Germany,2005.

(16)Joseph S.Nye Jr.,"Think Again:Soft Power".http://www.foreignpolicy.com/story/cms.php? story_id=3393.

(17)Andrew Kohut and Bruce Stokes,America Against the World:How We are Different and Why We are Disliked? Henry Holt,2006; 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Conflicting Views in a Divided World,2006; Stefan Halper and Jonathan Clarke,American Alone:The Neo-Conservatives and the Global Ord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18)Joshua Kurlantzick,"The Decline of American Soft Power",Current History,December 2005,pp.419-4243; Joseph S.Nye,Jr.,"The Decline of America's Soft Power:Why Washington Should Worry",Foreign Affairs,2004,Vol.83,No.3,pp.16-20.

(19)http://pewresearch.org/pubs/105O/global-opinion-bush-years.

(20)http://www.arabtimesonline.com/client/faqdetails.asp? faid=1382&faqid=9.

(21)Jacob J.Lew,"Positioning the State Department to Achieve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s Foreign Policy Goals",The Ambassadors Review,Spring 2009,p.9.

(22)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chinese/2009/July/20090727173219bpuh0.0211603.html.

(23)Joseph S.Nye,Jr,"Recovering American Leadership," Survival,February/March 2008,Vol.50,No.1,pp.55-68.

(24)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 Commission on Smart Power:A Smart,More Secure America,Washington D.C.:CSIS,2007,p.1.

(25)Richard L.Armitage and Joseph S.Nye,Jr,"Implementing Smart Power:Setting an Agenda for National Security Reform",Statement before th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April 24,2008.

(26)http://www.reuters.com/article/pressRelease/idUS153679+05-Mar-2008+PRN20080305.

(27)钟龙彪:《“巧实力”战略与奥巴马新外交》,载《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5期,第8页。

(28)Ernest J.Wilson III,"Hard Power,Soft Power,Smart Power",p.115.

(29)Suzanne Nossel,"Smart Power",pp.132-133.

(30)http://www.america.gov/st/usg-chinese/2009/January/20090120132232abretnuh0.422497.html.

(31)http://www.america,gov/st/usg-chinese/2009/May/20090522184347eaifas0.281994.html.

(32)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chinese/2009/July/20090717143527xjsnommis9.745425e-02.html.

(33)http://www.gallup.com/poll/118940/Approval-Leadership-Arab-Countries.aspx.

(34)http://www.gallup.com/poll/117229/Obama-Working-Approval-Foreign-Affairs.aspx.

(35)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chinese/2009/July/20090717143527xjsnommisg.745425e-02.html.

(36)http://www.state.gov/r/pa/scp/fs/2009/122579.htm.

(37)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09a/01/115196.htm.

(38)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chinese/2009/July/20090717143527xjsnommis9.745425e02.html.

(39)http://www.state.gov/r/pa/scp/fs/2009/122579.htm.

(40)Jacob J.Lew,"Positioning the State Department to Achieve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Foreign Policy Goals",The Ambassadors Review,Spring 2009 ,pp.9-11.

(41)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 Commission on Smart Power:A Smart,More Secure America,Washington D.C.:CSIS,2007.

(42)http://www.state.gov/r/pa/scp/fs/2009/122579.htm.

(43)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chinese/2009/May/20090513160701HMnietsuA1.19745le02.html.

(44)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chinese/2009/February/20090224125746dmslahrellek6.139773e-02.html.

(45)Suzanne Nossel,"Smart Power",p.140.

(46)Johanna Mendelson Forman,Investing in a New Multilateralism:A Smart Power Approach to the United Nations,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Smart Power Initiative,January2009,p.13.

(47)http://www.america.gov/st/hr-chinese/2009/April/20090416085441ajesrom0. 6786157. html.

(48)Johanna Mendelson Forman,Investing in a New Multilateralism:A Smart Power Approach to the United Nations,p.13.

(49)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 Commission on Smart Power:A Smart,More Secure America,p.7.

(50)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09a/01/115196.htm

(51)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chinese/2009/July/20090727173219bpuh0.0211603.html.

(52)Hillary Rodham Clinton and Timothy Geithner,"A New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 with China"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09a/july/126455.htm.

(53)William S.Cohen and Maurice R.Greenherg,"Smart Power in U.S.-China Relations",A Report of the CSIS Commission on China.

(54)http://www.cfr.org/publication/19930/uschina_memorandum_of_understanding_to_enhance_cooperation_on_climate_change_energy_and_the_environment.html.

(55)Hillary Rodham Clinton and Timothy Geithner,"A New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 with China".

(56)Richard L.Armitage and Joseph S.Nye,"Implementing Smart Power:Setting an Agenda for National Security Reform" .

(57)http://www.brookings.edu/opinions/2009/0106_china_ shamhaugh.aspx.

标签:;  ;  ;  ;  ;  ;  ;  ;  ;  ;  ;  

浅析奥巴马政府的“巧力”外交政策_奥巴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