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小提琴教学的特点--林耀基、杨宝芝访谈_马思聪论文

马思聪小提琴教学的特点--林耀基、杨宝芝访谈_马思聪论文

马思聪小提琴教学的特点——林耀基、杨宝智访问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提琴论文,马思聪论文,杨宝智论文,林耀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杨宝智:马思聪是我国著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尽管小提琴 教学在马思聪一生中并没有占据很多时间,但他对我国提琴界的影响不小。他的许多学 生后来成为对我国很有贡献的小提琴教育家、小提琴演奏家和小提琴作曲家;他在教学 时所提出的一些思路,后来有很多已经成为大家遵循的原则。

我家与马思聪夫人有亲戚关系。所以我从小就听过马先生的演奏。1952年考入音乐学 院后,分配在他班上学琴,断断续续,先后学了几年。现在回忆起来,他的教学有以下 几个特点:

1.重视基本方法。他说自己在法国第一次找到当时巴黎国立歌剧院独奏家奥别多菲尔 上课时,这位教师就告诉他:在小提琴技巧方面,他还有许多错误;这“大部分在于右 手持弓的方法,小部分在左手的指头上”。他回忆道:“我来法国学琴这已经是第三年 ,此回才得到一位正派的教师,把我从歧途改转来。……在此奉告习提琴者,首先须从 学于正派的好教师。”

2.要求学生掌握较扎实的基本功。要打好基础,除了方法要对,还要慢练。我刚入学 时,发音很厚,弓子很虚弱。他就叫我把入学前就拉完了的练习曲再捡起来从头学。要 求一课一课慢慢练,特别是十六分音符。入学前我从未拉过音阶,他又花很多时间教我 各种不同指法的三个八度音阶和琶音,曲子的困难片断,大多是音阶和琶音,只要把各 种音阶、琶音练好了,拉乐曲就不会有技术上的障碍了。

3.重视听力和视谱能力的培养。他认为如果视唱练耳不好,则琴也拉不好,就算搞创 作也写不好。这方面,他对考生的要求是很严的。1952年夏,我在广州报考中央音乐学 院。当时身为院长的马思聪到广州考区主考。记得听力和视谱是他亲自考我的。内容除 了现在一般的考试项目外,还加了视奏和仿奏两项。考视奏时他拿了一份俄文的谱给我 ,写法有点现代,估计是当时苏联的新创作,不会有任何考生听过。仿奏的一句是八拍 的、含有附点及三连音的旋律,这是一个充满信心、形象鲜明的曲调,似乎是他创作的 。事隔50年,我还记得这句音乐及他弹奏时的表情。

4.他对学生在技术上的基本要求集中在要拉匀、拉准、发音要美。为此特别注意学生 演奏动作的放松。他认为只有放松了才可能拉出美的、柔和的声音。他说:声音圆润了 ,才能传得远。他在巴黎音乐院的老师布塞里夫(Boucherif)是法比派大师伊萨耶(Ysay e)的学生,所以他受法比派的美学影响很大。重视音色多于音量。

5.在艺术上,他十分注意表达作品的时代风格,注意音乐句法的韵味、起伏。记得入 学那年他教我拉莫扎特的第四协奏曲。这个曲子我以前拉过,但再跟他学时,光是头一 段就反复示范,讲解音乐形象,作者的风格分句,费了一堂课,直到我领会为止。

6.他提出:拉琴要像内心在歌唱。这一点已经化为林耀基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林 的口诀中有两条是讲“内心歌唱”的,开头是一条“内心歌唱预先听”,另一条开头是 “内心歌唱带两手”。我想林是受了马先生很深影响。

7.他拙于言词,经常以琴示范。他认为这是最有说服力的讲解。如果不是优秀的演奏 家兼教师,这点常常难以办到。马思聪年轻时以神童小提琴家驰名,虽然他后来的重点 转向音乐创作,但他的小提琴演奏生活从没中断过,所以他的示范演奏感染力很强。

林耀基:1952年,那时我在广州温瞻美老师门下学琴,是个刚满15岁的琴童。这年5月 ,马思聪院长去穗招生。顺便拜访温老师。正巧我在上课。马院长便在里屋边听边休息 。记得我当时正在练习拉罗的《西班牙交响乐》。下课后,他便对温老师说:“让那个 学琴的孩子去天津上学吧!”真是做梦也没想到,这堂课竟成了我进中央音乐学院的“ 入学考试”。也由此使我和小提琴结下了不解之缘。入学后,我进了“少年班”(那时 还没有附中),分配在马先生班上学琴。先后有6年左右(我曾因病休过学)。关于马先生 的小提琴教学,现在回想起来,给我印象最深刻,对我帮助最大,也是使我终身受益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琴学艺,首先要学做人。表面看来,做人与学技术似乎关系不大。但这是最 根本的一条。现在我们常讲一句很流行的话叫“教书育人”。当年虽没有此话,但在教 学实践上,马先生正是这样做的。他不善言辞,没有也不会对我们进行任何空洞的说教 ,而是始终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我们。到马先生那里去上课,就象到自己家里一样。先 生虽是全国最高音乐学府的院长,是国内文艺界鼎鼎大名的人物。但他平易近人,和蔼 可亲。他最突出,最可贵的品格,就是心胸坦荡,待人真诚,朴实无华。从不讲虚话, 假话,实实在在做人。音乐是通过声音表达真情实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上档次、有水平 、艺术性高的作品,总是作曲家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创作和表演,来不得半点虚假。 正如古人所说,“唯乐不可为伪”。一个假模假样、装腔作势、矫情虚夸的人是决不可 能成为真正的音乐艺术家的。当然,技术一定要学,而且要刻苦地学,学得过硬。没有 技术,只能做空头艺术家,但技术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是靠人去掌握和运用的。马思 聪的小提琴教学,贯穿着教育学生要做老实人,做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一条主线。这是值 得每一位老师认真学习的。

第二,要走出琴房,不能闭门学琴。在教学中,马先生并不希望他的学生整天关在琴 房里练琴,而是要求他们在练琴的同时,也要安排去郊外、去公园观赏四时风光,去体 会山川之美,去领略园林之趣。当年我们就是这样去做的。有时先生还兴致勃勃地带领 大家一起外出游览。这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去适应自然,体味自然,融入自然,从而潜 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练琴与上台演奏时,从心态到动作,最禁忌 的是紧张。而马先生引导我们在与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的接触中,也使我们感受到什么 才是真正的放松。

第三,注重对乐曲的意境的理解。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耐人咀嚼的韵味和深邃幽远的 意境。马先生对乐曲的讲解,话语不多,但很生动。他经常用中国的绘画、古诗词等来 启发我们,把各乐曲(不论是否有标题)的内涵用形象的比喻,描述出来。比如他的作品 《山歌》,这是一首独白式的抒情性小提琴曲。

乐曲开始,犹如一个人独立在山顶上,站得高,看得远;接着,一段小提琴音阶式的 经过句,与钢琴的乐句在对话。马先生指出,这是表现治淮时佛子岭水库工地上群众劳 动的火热景象,从而使我们沉浸在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之中。

马先生还以中国书法的运笔来启示我们如何运弓,他把短弓比作漏锋,慢弓比作藏锋 等等。马先生用横向的姐妹艺术的技法来作比,既便于弓法的理解与掌握,也激发了我 们学习其他门类艺术的兴趣。现在有的学生只注重技巧的训练,知识面较窄,文化艺术 修养较差。这种“重技轻艺”的倾向一定要克服。否则成不了真正的音乐艺术家的。

马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对中西文化艺术传统具有很深素养的音乐家。他的教学和演 奏富于中国风格的韵味和意境。有鲜明的个性。这是永远值得我们向他学习的地方。

标签:;  ;  ;  ;  ;  

马思聪小提琴教学的特点--林耀基、杨宝芝访谈_马思聪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