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玲[1]2004年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案例的研究》文中指出联合国大会宣布2005-2014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要求世界各国政府在这十年中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他们国家各个相关层次的教育战略和行动计划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落实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工程。 本文以具有前瞻性的国际项目——中国EPD教育项目为例,以EPD教育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和中国EPD教育案例开发的研究两方面为突破口,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了研究。 首先梳理了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历程、分析比较了不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情况、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了综述。 其次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中国EPD教育案例开发工作进行了归纳,概括出了中国EPD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和几种典型的EPD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让更多教师借鉴其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的实践操作经验,希望对提升教师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力,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能有所益处。 最后得出结论: 案例研究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方法;教师撰写案例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可持续发展教育案例的开发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项持续性工作;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与课程改革融合是基础教育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成功经验;要不断拓展和深化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不断创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
王永胜[2]2015年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的学校课程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和形成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它是人类在审视自己已经走过的发展道路,深刻反思沿袭已久的生存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而去寻找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的发展道路而逐渐形成的。我国在经历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速发展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面对“环境与发展”这一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探索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呼吁加强对于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将2005至2014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提出“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价值观融入到学习的方方面面中,来鼓励人们行为的改变而实现一个更加持续和公正的社会”的整体目标,倡导通过教育培育可持续性的未来所需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课程并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复杂而不容易实现的任务。从我国教育的具体情况来看,虽然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我国已经开始得到重视,但是政策上的不清晰,基础的薄弱以及资源和能力的不足,使得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举步为艰。如何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尤其是以分科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中,克服由于过度拥挤的课程内容、相对不足的教学时间、师资队伍相差悬殊和高利害考试压力等多重矛盾的困扰,是值得课程研究者高度关注的、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进入新千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本研究探讨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为指导,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落实到学校课程整体规划和开发中,指导学校总体教育工作的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与目标。针对学校层面探讨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学校实施的状况,研究学校内部有关人员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认识,分析如何有效地在学校课程中落实可持续发展教育。本研究以一所绿色学校为个案,深入了解这所学校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学校课程开发的整体状况和具体作法,以及在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过程中相关人员理念的变化和能力的提升。本研究通过对个案学校的实地研究,较为全面地考察学校如何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融入学校课程之中。通过对校长等管理者的访谈,对相关学科教师的深入访谈,以及对学校课程方案的具体分析,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和学生社团活动的具体分析,刻画出学校的整体情况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素。该所学校明确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愿景,将其体现在课程规划与开发方面的整体设计;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生物等相关学科的教学之中;开发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生态型校本课程;组织指导学生社团开展课题研究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总结本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提出学校层面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具体建议。研究结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在一所学校实施是可行的、有效的;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渠道;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社团活动课程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建议:持续不断地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融入学校教育之中;不断更新管理者和教师的观念,提高专业素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构建多层次、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魏超[3]2011年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2005-2014)》指出,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教育是关键。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国际社会在许多方面对可持续发展教育达成共识。目前,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写入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并将它作为“坚持全面发展”这一战略主题的重要内容放在了显要的位置。可持续发展教育已成为我国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论题。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观要求课程目标着眼于发展的理念;课程设计采用审美视角;课程内容强调价值与关联;课程组织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课程实施遵循易行和可选的原则;课程评价关注收获及生成。综合国内外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现状,对我国高中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并结合相关案例对高中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模式进行了探讨。通过对高中地理课程可持续发展教育模式研究指出高中地理课程可持续发展教育以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等理论为指导;以启发性、参与性、渗透性、批判性等为原则;以明确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完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优化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价体系,整合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为实现方式;最后保障措施有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寻求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政策保证;打破学科藩篱,重视跨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建绿色学校,优化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重视实践活动,寻求社会力量的有力支持。
张华丽[4]2010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探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人类对地球影响规模的空前扩大,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上,出现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引起了人们的忧虑和不安,人类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大力发展教育,这意味着教育要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来创造一种安全、富裕的生活方式,建立起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有所渗透。由于化学与环境、能源、资源等学科紧密相连,在化学教学中找准渗透点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必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观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初步提出了渗透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及其评价方案,希望能够为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起源、意义、思路及方法,提出了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紧迫性,并对论文中的有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可持续发展教育概述。主要阐述了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形成过程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第叁部分问卷调查。调查了高中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水平的现状和高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力的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基于上述调查结果论述了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四部分构建了叁种类型的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即“主体探究创新发展”型、“实验探究提升科学素养”型教学模式和课外“实践活动拓展探究能力”模式,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案例对各种教学模式进行了剖析。第五部分设计了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包括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探究活动评价。最后结论与反思。基于上述研究得出一些结论,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孙鹏程[5]2007年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应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问题的提出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自从本世纪初开始,经历了从课程的起始阶段到实施阶段的过程。按照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步骤,它即将进入维持阶段,特别是在各个试验省份表现得尤为明显——目前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陆续在几个试验省(市)如火如荼的开展,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和标准也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着。可持续发展教育(英文名称: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简称ESD)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广泛征询了联合国各机构、一些国家政府、民间团体和非政府组织,以及学者和专家的意见基础上确立的符合国际教育发展潮流的教育理念和理论,是伴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新教育概念和理念,是目前直至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国际社会对教育的追求和价值趋向。本文将对可持续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和发展进行阐述,力求通过对体育课程的历史、现状的描述发现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相结合,进而对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学校体育课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和理论能够对当前学校体育课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研究。二、研究方法本文将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推理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叁、结论通过研究表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具有时代意义和精神并能够在较长时间内运用于广泛学科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在学校体育课程之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适当并合理地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引荐于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之中,是能够实现丰富和完善学校体育课程之效果的。综合本文的研究,发现可持续发展教育对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学校体育课程的资源、学校体育课程的功能与价值以及学校体育课程的评价方式等诸多问题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策略、教学原则,更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丰富的内涵符合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在学校体育课程中的应用,能够对学校体育自身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意义,对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角度,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我国持续地、稳定地、更有成效地开展之要求,亦顺应了学校体育本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沈俊强[6]2009年在《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合作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的创始会员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它是UNESCO重要的会员国和合作伙伴。自1971年10月29日UNESCO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以来的叁十余年里,中国与UNESCO的合作日益深入,在21世纪更是进入了一个继往开来的崭新阶段。而当代中国的和平崛起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如何通过发挥中国文化的软力量实现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力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在此时期,探讨中国与UNESCO的教育合作关系,分析中国教育如何通过UNESCO这个平台走向世界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过去的叁十余年里,尽管双方在教育领域有很多的合作项目和活动,然而对中国教育的整体发展来说,UNESCO的影响主要在于“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领域。这两个UNESCO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都要求对现有的教育体制进行变革,从这一点来看,可以统一为“全民终身教育”。本论文以“全民终身教育”为视角,回顾并展望中国与UNESCO的教育合作关系。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1章回顾了中国作为创始会员国以来与UNESCO合作的历程,以其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发生的时代背景勾勒出双方合作的整体面貌,并简要评论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在这种合作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响力。在双方合作的历史进程和合作框架下,重点考察了中国与UNESCO在教育合作领域相互关心的主题:全民终身教育。第2章评述了当前中国与UNESCO合作的制度框架,重点指出现有的这些制度设计创造出了对双方来说都具有很大自主性的合作机制。继之讨论了中国与UNESCO教育合作关系的机理,并进一步地反思了这一合作机制对于双方教育合作的现实意义:UNESCO普适性的教育理念与中国本土的教育实践可以实现共赢。第3章考察全民终身教育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两方面“中国化“的问题,以探讨中国与UNESCO教育合作的深入程度——中国教育受到了哪些实质性的影响,并指出影响双方教育合作的因素。第4章总揽前叁章的??,指出合作机制决定了合意的达成,而合意背后是两种话语系统的交锋和融合。从这一认识出发,分析对中国来说切合实际的国际教育合作的深层问题,并指出中国与UNESCO教育合作的前景取决于中国能否在本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提出具有普适性的教育理念,以形成中国可以向外传播的教育话语。本文最后的“结语”,指出中国与UNESCO的合作正遭遇到一个瓶颈,加深教育领域的合作,对于突破双方合作的瓶颈有重要意义。对于教育学者来说,首要的工作在于我们能否尽快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教育传统如何成为一种有影响力的话语?通过研究,在相关各章中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与UNESCO的合作关系在过去的叁十年里有了长足的发展;2.中国与UNESCO的教育合作机制的运作机理在于运用多边主义思考方式,将合作纳入全球行动中,定位于智力合作,通过相互认同开启合作之门,通过协商达成共识;3.中国在运用UNESCO的教育话语体系时实际上已经有了本土化的改造和发明。4.双方教育合作关系的未来取决于中国能否提供普适性的教育话语。
刘丽丽[7]2006年在《英国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培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联合国大会宣布在2005年至2014年这十年的时间中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纲领,这将极大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展,与之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培训也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1999年秋季,英国政府对国家课程进行了全面修订,由环境教育转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教育教师培训也转向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培训并得到长足发展。本文通过对英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培训的发展历程、目标、课程设置、实施状况及效果的研究,得出对我国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培训的启示,以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更好发展。目前,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培训还没有学者进行过深入研究,对英国可持续发展教师培训的研究也少有人论及,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历史分析、比较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旨在为今后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培训提供借鉴作用。
陈莺[8]2007年在《为了可持续未来的中学历史教育》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以来,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全球问题,人类面对着一个不可持续的未来。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阐述了对人类未来的认识,思考并展望人类的可持续未来。教育决定着人类未来的方向,面对问题和挑战,教育应该明确一个目标:为了可持续未来。历史是一门基础人文学科,历史与未来紧密联系。新世纪,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历史教育——“为了可持续未来的中学历史教育”。本文在吸收史学理论新进展、新成果的基础上,借鉴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落实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讨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与中学历史教育;未来教育与中学历史教育;新人文主义:中学历史教育的价值追求;生态文明与中学历史文明史教学;环境史:中学历史教育的新内容;全球思考,当地行动:中学历史教育的新视角;保护文化多样性:中学历史教育的新任务等问题。文章试图阐明中学历史教育的新理念:为了可持续未来,希望该课题对中学历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列举了一些课堂教学案例,并结合历史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以促进自身历史教育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朱小曼[9]2007年在《中学生物课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影响因素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国际社会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共同生存与和谐发展问题时而提出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联合国《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关键”。人类长远美好的未来依赖于当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学生物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紧密相连。分析并研究生物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对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理论解读和分析,解读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引领,而后从学科视域审视和分析可持续发展教育。采用质化的研究方法,对中学生物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分析中学生物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教学、对学生学习、对课程改革、对学校文化等方面的认识,然后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在中学生物课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影响因素包括叁个层面:一是学校层面,二是外部因素层面,叁是伦理层面。从学校层面上看,影响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因素有学校文化、校长的领导、教师信念和教师知识;从外部因素来看,主要包括政府、社区以及公众的影响;从伦理角度分析,教育的功利性和教育的技术化也是制约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的因素。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在中学生物课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素养;建立和逐步完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评价机制;创建“绿色学校”;开发校本课程与编写教材等。
朱文莉[10]2015年在《基于国际可持续建筑评价框架的BSA体系及适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自然能源与矿物能源的过度消耗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与环境危机,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各国普遍遵守的基本准则。可持续发展框架的确立对建筑行业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以建筑可持续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分析数据为基础,建筑可持续性评价成为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建筑可持续性评价面临的问题,如相关议题集中于建筑在环境领域的性能表现、缺少对国际通用评价框架的研究等,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辨析与度量出发,在探寻建筑可持续性的结构与内在机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具备国际适应性与可比性的BSA(Building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建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现有建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研究,对国际通用的建筑可持续性评价框架和国家层面的建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其发展历程、应用范围、评价领域、评价条款、基准权重和体系特征,重点关注地域特征、发展现状、设计理念、技术体系及建筑相关产业对评价体系产生的影响。第二部分为现有建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分析,以对现有体系的研究为基础,对建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进行综合分析与专项分析,综合分析的内容包括对其价值负载、影响因素、体系特征即各评价体系之间的关联性、共性、特性以及与城市评价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专项分析的内容包括环境领域关键指标的评价条款与基准设置,以及其在社会领域、经济领域、政策领域的相关规定。第叁部分为BSA建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基本框架的构建,在前两部分研究内容的基础上,BSA建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论为依据,以降低环境影响、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为目标,涵盖环境领域、社会领域、经济领域、政策领域4类建筑可持续议题,兼顾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社会文化的公平性、经济发展的合理性、政府政策的引导性以及技术体系的先进性,具备清晰的构建原则、构建方法、层级结构和构成要素,通过评价模型、评价条款、衡量基准、权重体系等要素的设置,构建出兼顾时间上的动态发展与空间上的适应演化的建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第四部分为BSA建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的应用与展望,将BSA建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应用于对中新天津生态城公屋展示中心建筑项目的评价,对其进行案例检验,论证其适用性与可操作性。此外,对BSA建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的完善、更新与推广进行初步讨论。
参考文献:
[1]. 可持续发展教育案例的研究[D]. 王巧玲. 首都师范大学. 2004
[2].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的学校课程发展研究[D]. 王永胜. 东北师范大学. 2015
[3]. 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D]. 魏超.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4]. 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探究[D]. 张华丽. 河南大学. 2010
[5]. 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应用的研究[D]. 孙鹏程. 扬州大学. 2007
[6]. 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合作关系的研究[D]. 沈俊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7]. 英国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培训研究[D]. 刘丽丽. 首都师范大学. 2006
[8]. 为了可持续未来的中学历史教育[D]. 陈莺. 福建师范大学. 2007
[9]. 中学生物课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影响因素初探[D]. 朱小曼.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10]. 基于国际可持续建筑评价框架的BSA体系及适用性研究[D]. 朱文莉. 天津大学. 2015
标签: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unesco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教育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课程论文; 评价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