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_曾澄波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_曾澄波

〔摘要〕:创新人才是强国的根本,培养开拓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伴随着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市场对建筑行业的各专业人才类型、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否具备创新能力是能否健康长远发展的首要条件。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各种困难与挑战面前,消除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弊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专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培养思路 教学模式 教学体制 育人环境 创新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改变人才培养的观念,建立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国际、国内访问调查与文献研究,总结设立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以来的实践经验,确立了面向21世纪、以创新建筑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改革思路,提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本单位特色的高职建筑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人才培养思路

(一)发挥主观能动性,突出教学双主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创造性只能寓于个体之中。为此必须改革单向、灌输式教学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式,突出“教”与“学”双重主体,增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通过加强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创新思维。

(二)减时增效,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按二十一世纪规划,对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在教学中必须摆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使理论教学占50%,实践教学占50%。衡量学生掌握课程知识技能的标准,就是看能否将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中,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中应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能否把一个和建筑设计技术相关的实际问题归结为一个工程设计问题,进而推断出规划设计,通过计算得出一个正确实用设计项目适用于建筑施工,对所规划设计的产品既满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又安全可靠,是教好专业课的前提。以少而精的原则,减时增效,淡化传授性教学过程,加强自主性或实践性教学环节。将面向知识累积的传统教育方式,转变为面向问题的研究性教学方式。

(三)突破专业界限,促进学科交叉

提倡学科交叉互补虽是高等教育界一项基本的共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实施,仍然是未解决的问题。学科交叉互补的实施,就是结合教师双重授课制度和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将主干课程与相关课程有机地融合起来,同时,结合课题的引入,进一步淡化学科、专业的界限,使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交叉融合。根据建筑设计技术本身综合性强的特点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强调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强调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融合,从而拓展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创新空间。

二、确立创新教学模式

(一)培养目标

注重拓宽学科基础,突出有创新性专业技能,强调“高规格、宽口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不仅作为合格的职业工程师,而且能够胜任多种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科学研究,管理或教育工作。

(二)教学体系

强调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系统化,注重创造性思维培养与实践性技能训练。

 1.制定符合专业教学规律,并体现开放式、一体化的教学计划

按照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特点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把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职业能力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共分为六大类课程体系:建筑设计类、科学技术类、艺术表达类、历史理论类、人文及综合修养类和实践类。分别按照课程内在结构逐步深化、五个学期连续不断;在各类型课程纵向深化的同时,加强横向配合、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网络体系。

 2.建立有利于提高创新设计能力、竞争意识和社会适应性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

专业主干课《建筑设计》教学安排贯穿一至五学期,其中第一学期《建筑初步设计》注重基础性,第五学期的《毕业设计》体现综合性,对二、三、四学期的教学作较大幅度的改革,按五个学期一体化的目标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主干课程体系:

(1)第二学期“要素化”主题设计系列

培养学生按建筑构成要素分门别类地认识建筑现象,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建筑设计技能。针对一个建筑构成要素,按照逻辑递进关系设立“空间的觉醒”、“功能的思考”、“环境的意识”、“技术的支持”等主题,配置任务书,组织教学内容。

 (2) 第三学期“类型化”课题设计系列

突破孤立单体建筑设计与研究的局限,根据类型学原理,采取新的建筑分类体系并设置教学内容:大空间类型建筑(如观演建筑、竞技建筑;会展建筑等)和复合空间类型建筑(多功能活动中心、城市综合体建筑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两方面改进:一是变单项建筑命题为类型建筑命题;二是变由教师提供任务书为鼓励学生通过调研自行策划编制任务书。

 (3)第四学期“专题化”研究设计系列

第四学期《专题化研究设计》独具特色。该课程教学改变单一教研室制,采取学生分组进入教师工作室结合课题进行专题研究的方法。较成熟的“专题化”课题系列包括:高层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现代节能居住设计、传统建筑与现代化设计、CAAD&R(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研究)和智能化建筑设计与研究等。

 3.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新的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增设现场教学、模拟实验、校外实习等多项内容,并在教学中引进实际工程设计项目,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真题真做,使学生与社会联系更直接、更紧密。

 4.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新的教学模式尤其重视现代科技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新增网络教学、多媒体建筑演示、虚拟建筑与仿真建设等内容,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改革教学体制

(一)工作室制的建立

针对传统教研室制存在工作层次单一的弊端,建立教授(高工)负责、梯队结构、课题支持的工作室制。工作室由教授(高工)主持,完成高职生、高技生多层次教学任务,开展相对稳定的课题研究,参加工程项目竞标设计。可以先形成若干有代表性的工作室,包括:建筑与环境研究工作室、高层建筑与居住环境工作室、人居环境研究工作室、智能建筑工作室、CAAD与虚拟建筑工作室、城市设计工作室、传统建筑设计与研究工作室等。

(二)教师双重授课制,实现主干课与高新技术及社会经济等相关课的有机融合

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归纳为设计课程与相关课程两大类。在课程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安排每位主干课教师参加建筑设计课教学之外,必须同时兼任一门或以上相关课程(如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城市规划原理、虚拟建筑、建筑师业务与管理、环境心理学等)的主讲。

(三)设计院与建筑工程学院联合办学模式

联合办学机制主要包括:设计院作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与科研基地;设计院资深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训和实习指导老师或承担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师参加设计院工程项目设计,不仅使专业教学获得了重要的实训基地,同时还加强了师资力量,有效地促进产学研的互动。

四、营造开放式育人环境

(一)开放式教学内容与方法

开放式教学内容与方法包括:教学内容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跨专业、交叉学科课题研究;经常性、制度化地聘请外籍教师授课、讲学;采用师生互动式方法教学;毕业设计引进实际工程项目;聘请设计院和校外专家讲座和公开评图;定期参加建筑设计研究院实习。

(二)教学资源与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实现信息化、智能化

花大力气建设图书分馆、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在教学楼、实训室、实训基地和宿舍建局域网并通过校园网实现互联,为师生提供最前沿的信息资源和实训基地。

(三)高层次的师资队伍

通过选拔、培养、引进,建立一支高层次的师资队伍,来自国内外不同的学校,多背景、多流派的教师队伍加强多方位的信息交流。

(四)开放式第二课堂活动

每年举办建筑设计节、学术讲座;组织学生自办刊物、开发应用软件;召开主题辩论会等其他各类学术活动。组织、举办从化区五校设计作品联展。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教育重心应该从单纯地帮助学生“找饭碗”转移到关注学生创造力、可持续发展力、人文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上来,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三型”人才。通过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实践,不仅可以更新教育观念和办学理念,升华对创新人才的认识和理解,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积极投入校内外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俞仲文,刘守义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61—112.

[2]周济;注重培养创新人才 增强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 [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16)

[3] 刘景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启示[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刘学民;王亚静;;德国职教特色及其对武汉市高等教育的启迪[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杨瑞雪;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洪欢;北京市区域产业发展中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项目来源:“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品牌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6gzpp016)”。

〔作者简介〕:1972、10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高级工程师

论文作者:曾澄波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2卷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9

标签:;  ;  ;  ;  ;  ;  ;  ;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_曾澄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