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我们从苏氏的观点中可以领悟到: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最根本的方法,是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千方百计使学生“享受成功”,他们才能学有劲头。作文发表或获奖无疑是对学生“享受成功”的最好诠释。在这里我想谈谈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几个条件。
一、作文即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验证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起来了,才能爱写,才能写得好。那么如何培养兴趣呢?
1.创设情境,激发写作欲望
作文中,精心创设情境,使学生有话可写,在轻松的氛围中,找到需要表达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创作欲望。例如:用电教媒体、小品表现、语言导入、创设悬念等方式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兴趣、情感、意志等因素,形成最佳心理状态,使学生轻松作文。
2.组织多彩的游戏,提高写作的乐趣
为了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除了要在课外开展多种第二课堂活动外,还应在课堂上组织一些简短有趣的小游戏,可以老师设计,也可以学生自己设计,在学生渴求游戏的同时巧妙地设计一些与本次作文有关的语言及问题,巧妙地利用迁移规律,因势利导地把学生已有的游戏的动机转移到作文上来,从而产生写作的需要。
3.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鼓励
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鼓励,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后者则会挫伤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学习写作有一定的艰苦性,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求全责备,或用命令的方式去禁止,或不屑一顾地挖苦讥讽,使学生觉得无法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多次消极的体验就会发展成为对作文的怨恨,特别是一些水平较差的学生,甚至会产生一种反抗的心理和一蹶不振的自卑感。因此,老师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鼓励与奖励机制,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将好的范文在全班诵读、评优等,哪怕一篇很差的习作,只要有一句好句或哪个词用得好,也应加以肯定。这样的表扬与奖励无疑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愉快地学习,这样才能产生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找到作文的金钥匙。
二、作文即生活
中国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作文中,这个“米”很大一部分是生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题,这个思想要求我们把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
作文生活化教学首先是源于我们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思考,“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本命题,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可以化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理论的继承与借鉴。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同样,每个人对生活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生活在学生的作文中常常是 “千人一面” “千口同腔”,而学生作文也是“咬烂笔头”,绞尽脑汁,最终还是免不了落入“俗套”之中。所以,学生中大多数视作文为学习中最苦的差事。在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批评和责难中,作文教学也是众之所矢。鲁迅先生曾将作文之路比为“暗胡同”,那么,能真正照亮“暗胡同”之路的是什么呢?通过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得到的是摒弃了所有华丽的、浮躁的三个字:“生活化”。
让生活与作文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把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假日活动、温馨的家庭生活引进作文课堂 ;向生活要素材 ,让作文走向生活,让学习回归生活。这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必走之路。
学校、家庭、自然、社会、大千世界;同学、老师、操场、教室,父母兄妹、住行衣食、城乡田野……童心所及,处处皆有文章;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天上人间、过去未来,思绪所至,下笔皆可成文。童心、童言、童趣,必定构成习作的生机一片。
当学生有了对生活素材的丰厚积累后,我们让学生自由表达,题目可以自拟,体裁可以自定,内容可以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支持学生尽可能多的参加各项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公益活动,为孩子搭建丰富的生活平台,这是我们老师、家长的责任。的确,没有生活,没有对生活的感悟,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作文《鳌虾记》,这孩子可是花了整整一个黄金周的时间,从饲养、观察、查询资料到记录整理,整个过程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和心血。他的这篇作文,采用章回体布局,内容详实、感情真切、文笔细腻,作为小学四年级学生实在难得。
因此,我们说,在习作中,孩子有“生活”应该是最主要的。他们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找到作文的“源”,作文才能言之有物。当然教师、家长,要在其中起引导、点拨作用,好像一个大人教小孩子走路一样,放手让他走,在他摔倒实在爬不起来的时候再去扶一扶。
论文作者:赵铁刚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12月总第9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3
标签: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自己的论文; 这是论文; 习作论文; 老师论文; 之路论文; 《教育学》2015年12月总第9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