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岩 山西省长治县工业园区学校 047100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有目的地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
关键词:思维能力 探究 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重视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关系
1.教师注重结合基础知识教学,逐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也要适当运用直觉思维方法进行教学,这对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两者的关系应是:分析思维为主,渗透直觉思维,鼓励思维简缩,分析验证跟上。
2.如教学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在学生认识了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理解了“移多补少”的实质,掌握了“总数÷总分数=平均数”关系式后,解答“在一个鱼塘里,选择五个不同的地方,测得水深分别是200厘米、150厘米、220厘米、250厘米、180厘米,求这个鱼塘的平均水深。”让学生列出后说出怎样想的。他们说:“要求平均水深,就要知道测了几次及测得水深的总和。”这反映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再启发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道理,观察这五个数的特点,直接地“看”出答案来,这就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渗透了直觉思维的训练。
教师又出示:“某校三年级有三个班,甲班40人,乙班比甲班多5人,丙班比甲班多7人,平均每班多少人?“让学生想一想,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哪一种最快。一个学生很快口算出平均每班有44人,他的想法是:每班至少有40人,三个班还多出(5+7)人,12÷3=4人,所以平均每班有44人,通过讨论、比较,大家一致肯定这种解法比较简捷合理,这说明经过培养思维简缩性有了提高。
教师再出示:一辆汽车第一天运货15吨,第二天运17吨,第三天上午9吨,下午7吨。平均每天运货多少吨?供选择的答案是:A、16吨;B、大于9吨;C、等于9吨。要求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说出选择答案的理由。这样,又运用逻辑思维对直觉思维的结论进行了论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关系
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本成分,其中发散思维是主导成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因此要把发散思维训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自觉地纳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班级实际引导思维发散,反对追求形式上的“活跃”,而不扎实的发散,也要防止忽视集中思维。因为发散的结果必须经过检验、筛选,对各种假设作出评判,选择最佳方案,都需要“集中”。我认为教学中处理这两种思维的关系应做到;思维发散,讲究实效;求异求同,两不偏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练习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但这类练习要收到好的效果,必须做到适时发散,适时收敛,适时引导,适时评价。适时发散,就是要在学生对例题的基本算理和基本解法理解和掌握之后,再进行发展和多解的练习。因为学生从感知到理解掌握一种解题方法有一个过程,过早地同时出现几种解法,容易使学生思路混乱。因此要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强化其解题思路后,再启发学生思考思考,寻求更简捷的解法。
适时收敛,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作有意义、有价值的发散,达到目的后及时结束发散过程。进行一题多解练习,在寻得几种容易解的方法后,继续探讨可能出现繁难的解法,难以被大多数学生所理解;这时教师应及时“刹车”,把一些解法的探索留到课外。总之,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问等练习中的“多”应当适度,讲求实效。适时引导,就是要求教师在组织一题多解练习时,启发引导学生沟通各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中寻求多种解法,以发展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是为了开发学生智能,因此在多种解法中选择最优方案时,就要适时集中,适时评价。要注意因材施教,分类要求。对中差生只要基本的解法。
三、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关系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对于逆向思维的问题感到困难,因此教学中既要培养顺向思维,更要重视逆向思维的训练,做到正中及逆,逆中寻正,正逆交融,形成结构。就是说,逆向思维能力培养应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与正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一起。教师在备课时要更深入地挖掘知识间的可逆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正向思维时,要孕育逆向思维的成分。在训练逆向时,以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交融一体,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怎样做到正中及逆向呢?如“一根绳子第一次用去1/3又1/2米,第二次用去余下的1/2,还剩2米。求这根绳子的长度。”解题的过程是逆向思维的过程,学生较难掌握。教学时我从正向思维引入,逐次让学生解答“一根绳子第一次去1/3又1/2米,还剩2米,求绳子长。”及“一根绳子第一次去1/3又1/2米,第二次用去1/2,还剩2米,求绳子长。”这两道题都是正向思维的题目,学生容易解答。然后把第二次用去“1/2”改为“用去余下的1/2”,启发学生思考:这里“余下的1/2”是否是全场的(1-1/3)的1/2,为什么?当学生领悟到余下的1/2不能直接转化成全长相应的分率,用正向思维解题的思路发生障碍时,再引导学生用逆向思维方法解答。把第一次用去后剩下的绳子当作单位“1”先求出,再把绳子全长当作单位“1”,列成综合算式:[2÷(1-1/2)+1/2]÷(1-1/3)。
论文作者:连岩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2月总第26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9
标签:思维论文; 学生论文; 解法论文; 绳子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关系论文; 水深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2月总第26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