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区之间实际收入差距小于名义收入差距——加入地区间价格差异后的一项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收入差距论文,区间论文,名义论文,差异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决定不同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两项,一是收入水平,二是价格水平。目前有关地区差距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收入水平差距方面。本文研究收入和价格两个变量对不同地区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影响,用价格因素修正只考虑货币收入时带来的偏差,计算出各个地区实际生活水平的真实差距。基本的结论是,综合考虑收入和物价两个因素的影响,地区之间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差距要小于名义收入水平所显示的差距。
一、研究思路的提出
1.我国地区之间收入水平差距明显
地区收入差距是我国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衡量地区收入差距最常用的指标是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以人均GDP衡量的差距要更大一些。2004年,我国东中西部人均GDP的比值已经达到2.52∶1.31∶1。如果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计算,人均GDP最高的上海市,已经达到55307元,北京市为37058元,最低的贵州省仅为4215元,上海市和北京市分别是贵州省的13.1倍和8.8倍,浙江、江苏两省也分别是贵州省的5.68倍和4.91倍。以人均收入衡量的差距要小一些,2003年,我国东中西部人均收入的比值为1.94∶1.17∶1。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计算,人均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为13882元,浙江省也达到了9206元,而最低的贵州省仅为2766元,上海和浙江分别是贵州的5倍和3.3倍。
2004年各省的人均GDP和2003年人均收入水平见下页表1。
表1 各省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单位:元)
省份人均GDP(2004年) 人均收入(2003年)
贵 州 42152765.76
甘 肃 59702869.26
云 南 67333064.80
广 西 71963687.86
陕 西 77573317.48
安 徽 77683429.63
西 藏 77793034.95
宁 夏 78803479.20
四 川 81133529.10
江 西 81893701.82
青 海 86063527.05
湖 南 91174075.27
山 西 91503946.22
海 南 94504456.54
河 南 94703314.48
重 庆 96084154.66
湖 北 10500
4468.85
吉 林 10932
4767.79
新 疆 11199
3829.09
内蒙古 11305
4308.11
河 北 12918
3993.66
黑龙江 13897
4677.32
辽 宁 16297
5259.76
山 东 16925
5145.27
福 建 17218
6365.46
广 东 19707
8633.80
江 苏 20705
6298.77
浙 江 23942
9206.38
天 津 31550
8703.78
北 京 37058
12060.78
上 海 55307
13881.86
数据来源:2004年数据由国家统计局提供,2003年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有关数据计算得出。按照人均GDP顺序排列。
2.收入水平的差距不等于实际生活水平的差距
收入水平差距和实际生活水平差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各个地区的价格水平不同。特别是一些在地区间不可流动和不可贸易的商品和服务如房地产、教育、医疗、家政服务、餐饮服务等,地区之间的价格差异很大,有些可以达到数倍以上。价格差距愈大,收入水平和实际生活水平的差距就愈大。因此,决定一个地区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两项,一是收入水平,二是价格水平。用价格因素消除货币收入的偏差,能够计算出各个地区实际生活水平的真实差距。
据我们对国内外文献的有限检索,用这个思路研究国内地区间实际收入差距的研究尚未有人作过。研究国内收入差距问题的文献,大多数都将人均收入作为衡量地区差距的唯一指标。有些研究者增加了一些人均收入的衍生指标,如人均年收入的极值比、地区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极值比和变异系数、人均消费额比值、家庭收入的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嫡指数和阿特金森指数等。还有学者采用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制定的人文发展指数(HDI)(注: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在1990年由巴基斯坦经济学家Mahbubul Haq提出,并在1993年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采用,在每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公布。HDI是三个单项指标的简单平均,这三项指标是出生时预期寿命、知识水平(成人识字率和总入学率各占2/3和1/3的权重)、人均GDP(用购买力平价美元计价)。) 衡量不同地区居民的综合生活质量。例如胡鞍钢(1995)、黄国轩(2000)、宋洪远和马永良(2004)等。HDI的构成除人均GDP外,还有教育和寿命两项指标。这些研究表明,地区间HDI的差距要小于人均GDP的差距,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生活质量水平上的差距不像人均GDP差距那样明显。上述这些研究都没有加入地区间价格差异的影响。只有极少数学者如万广华(1998)、郭熙保(1998)、陆铭和陈钊(2004)等,考虑过价格因素的影响,但角度也不同。比如陆铭和陈钊(2004)在使用不同地区的面板数据研究地区间收入增长拉大的趋势时,对各个地区的人均收入按照价格指数进行调整,以消除通货膨胀因素。但是价格指数是一个地区不同时期的价格水平的比较,而不是不同地区在同一时期的价格水平比较。不同地区各自的时间序列价格指数之间没有可比性。
与本项研究最接近的思路,是购买力平价研究。这类研究旨在通过消除汇率的影响,研究国家间收入的真实差距。购买力平价是不同国家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比率。对购买同一个基准的商品和服务“篮子”而言,在本国以本国货币支付的价格和其在外国以外国货币支付的价格之比,就是购买力平价。针对中国所做的较早研究,是克拉维斯(1981)对中国1975年实际收入水平的估算,他的研究结果是:中国1975年的购买力平价是1美元相当于0.46元人民币,他还估算该年的中国人均GDP是343美元。许多国际研究机构和国外学者都对此进行过研究,如世界银行很早就开始对购买力平价测算方法的研究(Ahmad,1980),并设立了国际比较项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Program,ICP)专门对购买力平价进行测算,在每年的《世界发展指标》中同时公布按照汇率计价和按照购买力平价计价的国民总收入。目前正在进行中的是ICP 2004项目,覆盖全球150个国家,以2004年10月为考察期,对家庭消费、政府服务、建筑、居住、资本物品等进行调查,将在2006年得到最后结果。国内在这个领域中较早并持续进行研究的学者是任若恩(Ren Ruoen and Chen Kai,1995;任若恩,1998;任若恩,2001),他使用购买力平价法比较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其中分别对各个产业中国价格和美国价格进行了对比。但无论中外学者,这个思路只用在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未被用于研究一国内部地区间的收入差距问题。
本项研究使用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路,通过消除价格差异的影响,研究国内地区间生活水平的真实差距。
二、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价格差异
1.各地区的价格指数
影响不同地区同种商品或服务价格差异的因素主要有:当地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偏好、替代商品以及互补商品的价格水平、要素或商品的供求状况、商品和服务在地区间的可贸易性等。由此可知,国土面积大、自然条件差别大、收入水平差距大、地区间不可贸易商品和服务比重高的国家,国内地区之间的价格差异会比较显著。中国就是这些特点突出的国家。
不同来源的居民消费支出分类不完全相同。进行地区间比较研究时,必须使用统一的数据来源,以保证地区间的比较有意义。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本项研究使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网站提供的36个大城市的数据,这个中心将居民消费支出分为七大类,分别为食品、衣着、住房、通讯、教育、交通和医疗,每个大类下面又分若干小类。本文所选择的商品和服务样本,是各个城市都有比较齐全数据的样本。下面表2是对本文计算地区之间价格水平时所使用的样本构成的一个简单介绍。
表2商品及服务样本
类别项目 单位
规格
住 大学生公寓住宿费 元/年 综合性大学(四人间)
房 二类地段多层普通商品住宅 元/平方米 城区一般地段(多层包括低层)
存量房住宅元/平方米 不分地段、高度和结构
通 本地网营业区内通话费 元/次 每次三分钟
讯 移动电话资费 元/分钟包括移动和联通
拨号上网费用 元/小时居民个人拨号上网
医 住院费元/床·日 普通病房(四人间)
疗 手术费元/例 阑尾
教 大学学费 元/学年综合性院校
育 高中学费 元/学期市重点学校
普通小学学杂费元/学期
交 出租汽车租价 元/公里桑塔纳、富康、捷达
通 长途公共汽车车票 元/公里普通国产客车省级干道
公共汽车普票 元/张 一票制
食 鸡蛋 元/500克
新鲜完整
品 鲜猪肉元/500克
精瘦肉
青椒 元/500克
新鲜一级
香蕉 元/500克
国产一级
牛奶 元/500克
当地主销
啤酒 元/瓶 当地主销640ml
衣 男士纯棉背心 元/件 宜而爽普通全棉(L)
着 纯毛毛线 元/500克
恒源祥中粗,本地主销
注:所有商品价格取自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网站www.chinaprice.gov.cn。采样包括了36个大中型城市,价格的时间是2005年2月。
表3是用表2中的样本计算出来的各个城市的价格指数。这里的价格指数,是指对购买表2所示的一组商品和服务而言,在不同地区需要支付的价格之比,并设定北京为比较基数,即北京的价格指数为1。
表3 各城市价格指数
城市价格指数[*]
北京市 1.00
长春市 0.72
长沙市 1.00
成都市 0.92
大连市 0.83
福州市 0.93
广州市 1.10
贵阳市 0.86
哈尔滨市0.87
海口市 1.03
杭州市 0.95
合肥市 0.81
呼和浩特市 0.84
济南市 0.94
昆明市 0.77
拉萨市 0.95
兰州市 0.60
南昌市 0.73
南京市 0.99
南宁市 0.88
宁波市 0.98
青岛市 0.89
上海市 1.45
深圳市 1.43
沈阳市 0.79
石家庄市0.74
太原市 0.83
天津市 0.96
乌鲁木齐市 0.77
武汉市 0.67
西安市 0.71
西宁市 0.74
厦门市 1.05
银川市 0.74
郑州市 0.75
重庆市 0.85
注:根据表2所列七类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作简单平均。价格是2005年2月份的价格,数据来源是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网站。
2.不可贸易商品和服务是影响价格差异的主要因素
工农业产品易于流动,不同城市之间的价差较小,因此,衣着和食品是城市之间价格差别最小的两个类别。而房地产和服务消费在地区间基本不能流动,城市之间价格差别明显,成为构成各个城市价格差距的主要因素。从大类来看,房地产和教育是差别最大的两个类别,从小类来看,教育类中的小学和市重点高中收费差别最大。而医疗方面的住院费、手术费,通讯方面的上网拨号费等,也都属于差别很大的价格类别。上述价格差距有些可以达到数倍以上。
以2005年2月的商品房、医疗服务和教育服务价格为例,商品房均价最高的上海市,城区一般地段高层住宅每平米房价为7900元,而在南昌市,同等级住宅每平米房价仅为3680元,西宁市最低,仅为2380元。家政服务,上海家政服务月工资已达700元,而兰州只有150—200元。医疗服务,普通病床每日收费,上海市为30元,广州为27元,而郑州和南昌仅为6元。下页表4是同类商品和服务在不同城市之间的最大价格差异。
表4地区间部分商品最大比价(最高价为最低价的倍数)
类别商品平均最大比价 单项商品最大比价
房地产 4.994 大学生公寓
3.75
商品房
4.79
存量房产 6.75
长途公汽 16.67
出租车
2.60
公共汽车 2.00
交通通讯3.007 联通 3.33
移动 3.00
拨号上网 10.91
本地网区内
2.00
医疗5.548 住院费
5.00
手术费
18.21
小学学杂费
9.70
普通高中 6.03
教育6.067 市重点
7.50
大学学费 6.00
鸡蛋 1.88
精瘦肉
1.80
牛奶 3.46
食品1.702 啤酒 3.83
青椒 4.20
香蕉 3.50
恒源祥中粗毛线
1.89
当地主销毛线 3.17
衣着2.848 宜而爽普通全棉
2.72
男背心(L)
不同地区价格指数对各地居民的购买能力有明显影响。以北京的价格指数为1,比较各城市的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最低的西宁、兰州和银川三个城市,价格指数分别为0.74、0.60和0.74。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最高的深圳、广州和上海,价格指数分别为1.43、1.10和1.45。其含义是,购买同样一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北京要花费1000元,在西宁、兰州和银川,分别只需花费740元、600元和740元;在深圳、广州和上海,分别要花费1430元、1100元和1450元。也就是说,当西宁、兰州和银川三个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为北京市的74%、60%和74%时,它们与北京市居民具有相同的消费能力。而对深圳、广州和上海三个城市来说,只有当它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达到北京市的143%、110%和145%时,它们才与北京市的居民具有相同的消费能力。
3.收入水平与价格水平有明显的相关性
浏览数据可以得到一个直观的印象:各城市价格水平和名义收入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我们计算了名义收入水平和价格指数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为0.842,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异于零。这表明,人均名义收入水平高的地区,也倾向于具有较高的价格水平。下面图1是各城市名义收入和物价水平的散点图,描述了名义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名义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存在强正相关关系,并且比较稳定,即使将名义收入最高的几个城市排除在外,正相关关系仍然成立。
附图
图1 名义货币收入和物价水平的散点图
三、用价格差异修正后的地区间实际收入差距
1.人均名义收入与人均实际收入
考虑到价格因素的影响,需要提出人均名义收入和人均实际收入两个概念。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人均名义收入,用价格指数作为换算系数去除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是人均实际收入。换算后,不同地区城市间人均实际收入差距明显小于人均名义收入差距。
用表3中的各个城市的价格指数作为换算系数,去除各个城市的人均收入,可以得到各个城市的实际收入水平。见17页表5。
表5 各个地区价格指数、人均名义收入和人均实际收入
城市 价格指数(以北京为1)人均名义收入人均实际收入
西宁市0.74
762610309
兰州市0.59
768312848
银川市0.74
798410787
西安市0.71
854412024
合肥市0.81
861010679
石家庄市 0.74
862811620
南昌市0.73
874412043
长春市0.72
890112295
沈阳市0.79
892411252
哈尔滨市 0.87
894010112
乌鲁木齐市0.78
894811549
海口市1.03
89828751
贵阳市0.86
898910478
昆明市0.77
912611802
拉萨市0.95
91679650
重庆市0.85
922110886
太原市0.83
935311284
郑州市0.75
952312722
南宁市0.88
953110815
武汉市0.67
956414355
呼和浩特市0.84
10166
12080
大连市0.83
10378
12518
成都市0.92
10394
11281
长沙市0.99
11029
11037
青岛市0.89
11089
12472
天津市0.97
11467
11893
南京市0.99
11489
11628
福州市0.94
11516
12326
济南市0.94
12005
12837
厦门市1.05
14445
13787
杭州市0.95
14542
15239
北京市1.00
15638
15638
宁波市0.98
15881
16284
上海市1.45
16683
11503
广州市1.10
16884
15334
深圳市1.43
25865
18051
2.以人均实际收入衡量,地区间收入差距相对缩小
可以看出,按换算后的人均实际收入差距计算,地区间收入差距缩小。按人均名义收入计算时,收入最高的深圳市分别是人均收入最低的西宁市、兰州市和银川市的3.39倍、3.37倍和3.24倍。而按人均实际收入水平计算,深圳市与西宁、兰州和银川三市的实际收入差距分别缩小为1.75倍、1.40倍和1.67倍。图2是36个城市的人均名义收入和人均实际收入。可以看出,与人均名义收入水平相比,表示人均实际收入差距的曲线变化幅度平缓得多。
附图
图2 各城市人均名义收入和人均实际收入
由于人均实际收入反映各个城市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因此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不同城市生活水平的差距。在上海、深圳等物价水平高的城市,尽管人们的名义收入较高,但他们实际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并不是等量增加的。同样,低收入地区人们实际消费能力与高收入地区的差距也不如名义收入显示的那样大。
用不同的指标衡量,地区之间发展水平的排序有变化。按人均名义收入衡量,收入最高的三个城市为深圳、广州和上海,收入最低的三个城市为西宁、兰州和银川。而按照人均实际收入计算,收入最高的三个城市变为深圳、宁波和北京,收入最低的三个城市变为海口、拉萨和哈尔滨。价格指数排名高于名义收入排名的城市,实际收入排名会下降。价格指数排名低于名义收入差距的城市,实际收入排名会上升。
四、初步结论
1.两点初步的结论
(1)地区间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差距小于名义收入差距
由于名义收入水平与价格指数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因此高收入地区物价也较高。综合考虑收入和物价两个因素的影响,地区间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差距要小于名义收入所显示的差距。由于人们对货币收入水平的变化比较敏感,对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敏感度相对较低,因此心理上对收入与物价同步增长这种状况的评价,要高于收入与物价都不变的状况。换言之,对两个实际收入水平相同的地区来说,人们倾向于认为其中名义收入和物价水平都较高的地区,居民生活得更好。在这个方面,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使我们能够有更合理的指标,判断不同地区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差距。
(2)流动人口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地区间价格指数的差异表明,同样的货币收入,在不同地区能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是不同的。在高收入、高物价地区工作所获得的收入,如果拿到低物价地区消费,能买到更多的东西。许多在高收入地区工作的流动就业者,在工作地是相对低收入者,但回到家庭所在地就成为相对高收入者。一些在沿海地区工作的中西部农村居民,几年时间就可以在原居住地盖起一栋楼房。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地区间流动就业现象的合理性。据此,我们还可以预测一些可能发生的变化,例如,在高收入地区工作和享受相对较高社会保障水平的人员,在社会保障的支付方式更灵活后,有可能在退休后选择到物价较低的地区生活。
2.本项研究的局限性
要说明的是,主要受到数据限制,这项研究是初步的。
一是没有确定居民每类支出的权重。本文用七类支出的简单平均数计算出各个地区的价格指数,实际上,消费支出结构不同的居民,受价格差异的影响不同。由于房地产和服务类消费的价格差异最大,这类消费比重愈高的居民,受到的影响愈明显。
二是没有计算公共服务的影响。地方政府在教育、公共卫生、环境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公共支出,也是构成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内容。公共支出是扩大还是缩小了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公共服务支出数额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如果地区间公共服务支出数额的差异大于提供公共服务成本的差异,就是一个拉大地区间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差距的因素;反之,就是一个缩小地区间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差距的因素。
三是不适用于直接分析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由于农村居民消费的商品化率低,进行比较研究缺乏统一标准,例如,农村居民住宅差别很大,所谓“同等地段、同等标准”的统计数据难以得到;农村教育水平的差别也很大,在作为“同质商品和服务”进行比较时需要有附加条件加以分类。因此,本文仅适用于对不同地区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比较。研究各地区农村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需要更多的数据收集分析工作。
上述问题都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不过,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会影响本文的方向性判断:我国地区之间实际收入差距小于名义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