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往事
田 姝
◇16岁的邓小平
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广大青年学生中曾经掀起一场留法勤工俭学热潮。年轻的邓小平就是在这股热潮中,从广安来到重庆。
在重庆,邓小平深切地感受到浓厚的民主、科学的新文化氛围。他和留法预备学校的学生们在刻苦学习的同时,积极投身运动之中,参加了重庆学生抵制日货的斗争。在一场场使人热血沸腾的运动中,邓小平更坚定了自己爱国救国、振兴实业的思想。这无形中对他以后世界观的形成和革命实践活动的进行,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和意义。
什么意思呢,看几个例子。一个巴掌拍不响(It takes two to make a quarrel),祸不单行(One misfortune rides upon another’s back)。转译就是将原文的形象转换成其他形象来表达同样的联想效果,让读者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
到法国后,在革命的实践中,邓小平加入了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从而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报考留法预备学校的原因
年仅15岁的邓小平来到重庆,在他尚且幼稚的脑海中,只是希望通过在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学习,走出国门,一面勤工,一面俭学,学点本事回国。对于邓小平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中外学者存在两种不同看法。
英国作家戴维·鲍那维在他的传记《邓小平》中推测,邓小平离开故土到法国,是由于他与家庭之间可能有某些摩擦。否则,家中至少希望作为长子的邓小平能够呆在家里,继承父业,支撑起整个家庭而不是去法国。
1919年9月,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正式开学。如果说邓小平到重庆的时间为1918年下半年,那么近一年的时间,他在重庆的行踪却没有任何史料的记载。因此,邓小平于1919年9月到重庆的结论更为可信。
中国的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积极支持的态度在这一决定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旧址
杜奉文在《故乡时光——邓小平同志少年在广安》中指出:“邓绍昌做出这样一个不平凡的决定不是偶然的,他是在成都受过几年新式教育的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对军阀统治、教会横行不满,希望儿子到欧洲去学点真实本事,将来光耀门庭,报效社会、国家。”
蔡世武在《邓小平与四川》和《小平在广安中学》中对邓绍昌主张儿子报考预备学校动机的分析更为详尽。他阐述了四点原因:一、邓绍昌是一位接受过进步新式教育的地方乡绅,他不满乡间落后的教育,认为只有到大地方的学堂去读书,才能学到一些真本事。二、当时邓绍昌的家境并不十分富裕,要送儿子到大地方读书,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留法预备学校的开办,使他不必经常拿出一大笔钱,就可使儿子到重庆进而到法国去见世面学本领,他当然十分高兴。三、邓绍昌对长子邓小平寄予了相当大的希望,希望长子能有大出息,重振邓家门楣。四、邓绍昌对遥远的法国有一种既恨又畏的感情。他憎恨法国传教士在广安的所作所为——兴建教堂,招收教徒,包揽诉讼,破坏乡俗,否定权威,等等;但又深深的感到法国人(以及一切同他们一样的外国人)的厉害和先进。他认为中国人要想不做奴才不受欺辱,只有向外国人学习。正是基于这种朴素的思想,邓绍昌极力主张儿子去预备学校读书。
师:细读“勘测线路”部分,文中哪一处你最感动,你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并把自己的体会用点评形式写在书上。
如果说邓绍昌的支持使邓小平报考留法预备学校成为可能,那么邓小平勇于追随时代潮流,并且愿意通过这一机会学些本事、增长见识,才是他前往重庆,并千里迢迢奔赴法兰西的真正动力所在。
在谈及此问题时,蔡世武、刘文耀、杜奉文一致认为,当时中国混乱不堪的局面使“年轻的邓小平心中逐渐萌发出了一种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他感到一种深深的不满足和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愿望,他希望能到大地方更像样的学校去读书,到广安以外的大世界去闯一闯”。
邓小平从小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他除了学习努力,还是长辈的好帮手、弟妹的好伙伴。他常常帮母亲干活,爱护和照顾弟妹,教他们背诗文,感情极为深厚。母亲淡氏曾极力反对儿子到重庆,进而到法国。她不时埋怨邓绍昌:“才十几岁的娃儿,就弄到那么远的外国去,一边读书,一边做工,啷个忍心啰!”但邓氏父子决心已定。
河南中原黄金冶炼厂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原冶炼厂”)是目前世界上首次实现富氧底吹熔池熔炼与铜锍闪速吹炼工艺技术相结合的铜冶炼企业[9]。由于熔炼采用富氧底吹“造锍捕金”工艺,所以具有原料适应能力强、备料简单等特点,尤其是对含杂原料的适应性较强,故能处理高砷、铅等复杂金精矿和铜精矿。尽管在熔炼阶段采取了有效的脱铅措施,中原冶炼厂底吹熔炼所产铜锍含铅仍然较其他冶炼企业要高,铜锍成分见表1。
马戴的思乡情结与隐逸情怀也是联系在一起的,他在诗中每次提到回到家乡就是要去过隐居生活,如其《客行》云:
然而,《邓小平的老师汪云松》一文中却这样写道:“正当学生们忙碌地进行着奔赴异国他乡的准备工作时,……汪云松把邓小平找到一边,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300元送给他,并热情地勉励一番。”汪云松为何对邓小平如此优待?文中继续写道:“一是邓小平稳而灵活,干啥子事情都有主见;二是邓小平爱国有正义感。”
到达重庆的时间
在父亲的支持下,从未出过远门的邓小平从广安城码头出发,踏上顺渠江东下的货船,前往重庆。那么,他究竟是何时到达重庆的呢?
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中写道:“1918年下半年,父亲和他的远房叔叔邓绍圣及一个同乡胡明德(又名胡伦)一起,到了重庆。邓绍圣和胡明德也都是广安县中学学生。”《中共党史人物传·邓小平》和大型电视文献记录片《邓小平》也持这种观点。
这种模式适用大型肉牛场,要求有较强的投资能力。建设有机肥生产线,固体粪污通过槽式堆肥发酵,翻抛机定期翻抛,发酵周期为20天左右。发酵好的有机肥进入生产线,通过物料混合、烘干、制粒、加菌等工艺,生产的商品有机肥销售至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农户。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液体粪污可建设污水处理池处理后施入农田。采取有机肥生产模式的养殖场可考虑收集周边小养殖场粪污,既能满足原料需求,又可解决周边养殖场粪污处理问题。该模式优点是处理量大,发酵周期较短,臭气可收集处理,产品质量稳定;缺点是设备多,操作复杂,投资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处在急剧动荡之中。从记事起,邓小平印象很深的就是连年军阀混战,兵匪横行,民不聊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新式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在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学习期间,新思潮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邓小平在知识增长、视野开拓的同时,思想逐渐成熟起来。他向往着中国能够尽快结束混乱局面、改变落后现状,向往着新文化运动中的“科学”和“民主”,向往着《新青年》的作者们所推崇备至的法国文明。加之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明确提出,青年学生有条件的话,应去法国留学。而且在欧洲诸国之中,法国的生活费用相对低廉,比较适合中国学生。这种宣传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他们纷纷投入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邓小平也不例外。作为家中长子,他同时希望能借此机会光耀门楣。
虽然上述说法不一,但他们一致赞同邓小平是在得到父亲捎来的消息,说重庆将要举办留法预备学校后,才动身前往重庆的。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中说:“父亲考上了广安县中学,但上了不久就离开了。因为那时祖父在重庆,听到重庆将要举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消息,他捎话到家里,让父亲去重庆,进预备学校读书。”达生在《邓小平与四川》中也写道:“回到家后不久,父亲邓绍昌……带来了重庆已经成立留法勤工俭学重庆分会,并准备开设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消息。他主张儿子去报考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将来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到法国去学习。”
4)中国女篮主力队员的前场篮板场均数在日、澳女篮之间;在大前锋和小前锋的位置上,低于2强均值的前场篮板数值;在中锋、组织后卫、得分后卫位置上,中国女篮的前场篮板球数量较2强具有一定优势。
留法费用的来源
1920年7月19日,重庆留法预备学校的学生结束了近一年的紧张学习生活,在重庆总商会举行了毕业典礼。“经过考试和体检,重庆留法预备学校的八十三名学生获准赴法、四十六人取得贷费资格”,“由重庆留法勤工俭学会解决到法的三百元路费。余下的三十七人和未进预备学校的江津学生熊云章共三十八人为自费生,由重庆工商界捐款,资助自费生每人一百元现洋,凑足三百元路费”。
据1920年9月14日《时事新报》登载的《前日赴法之大批学生》名单,可查江克明、邓绍圣、冉钧等为贷费生,周文楷、胡明德、邓希贤等为自费生。按规定,邓小平作为自费生,赴法旅费除由学校董事会补助100元外,另须自行筹集一部分,凑足300元即可成行。
邓榕认为“父亲的旅费自是祖父帮他筹集的”。达生在《邓小平与四川》中《走出夔门》一章也有类似的叙述,写道:“就要起程了,父亲为邓小平筹集了三两百元。到法国后,得靠他自己一边工作,一边求学了。”胡伦回忆:“1920年7月由重庆到上海去法国,路费是自费,每人一百元。邓希贤是由他父亲筹备的路费,邓绍圣的路费是由堂兄邓元亨借的,我的路费是由胡楚材的父亲借助的。”
蔡世武、刘文耀、达生在《邓小平与四川》中则记叙,邓小平离别家乡,到重庆的时间为1919年9月。杜奉文的《故乡时光——邓小平同志少年在广安》中也写道:“1919年9月小平到重庆考上了留法预备学校,次年去法国留学。”据胡伦回忆:“1919年我还未毕业就参加五四运动,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又听到重庆办留法预备学校,到法国勤工俭学,招收贫苦学生。正是学校放暑假的时候,我和邓绍观的六弟邓绍圣,广安县立中学学生邓希贤(邓小平),三人邀约一起到重庆考进了留法预备学校。同时还有一个高小学生胡楚材,他父亲在汉渝路当工程人员,叫他儿子先到重庆,同时考进留法预备学校,我们认为同族兄弟到法国就有四个同伴。”
临别家乡那天,母亲和弟妹们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邓小平忍住泪水,对母亲说:“妈妈,你别哭。我出去留洋,把书读好了回来。将来在外面干事,我来接你!”
邓小平赴法费用究竟来自何处?笔者认为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为其筹资的说法较为合理。原因有三:
第一,在现有留法预备学校和留法勤工俭学资料中,找不到有关当时汪云松对邓小平带有评价性的史料记载,也找不到当时邓小平做事有主见、稳而灵活等表现特别的相关史料。对于这一点,邓榕有句话说得实在:“有很多伟人在青少年时代就显露出非同常人的天才的火花,但我想父亲的少年时代,则可以说过得十分平常。”邓小平自己也说过:“我是那一批八十几个人里面最小的,连发言权都没有。”由此看来,汪云松特意赠送邓小平300元作为鼓励的可能性不大。
◇1920年9月,邓小平等人乘法国邮船“盎特莱蓬”号赴法勤工俭学
第二,1949年12月,已是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区政委的邓小平特意看望汪云松,请他吃饭。以后,在众多书籍中叙述这次宴请时,都说“汪云松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对创办留法预备学校的极尽热心,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丝毫未提到邓小平因当年汪云松对自己的特别厚爱、单独资助而感激不尽之类的话。由此推测,汪云松以个人名义资助邓小平300元赴法的说法不可信。
第三,邓绍昌有能力支付这笔费用。当时,邓家虽然不算十分富裕,但毕竟经营着200多挑田地的祖业,还从事酿酒、粉坊和缫丝的生意。所以要拿出300元给儿子留洋,应该不算很难。即使有一定的困难,但为了儿子光耀门庭,再难也会想办法解决。
笔者认为,邓小平的留法费用,来源于工商界捐款和他父亲的筹资更为合情合理。
建筑信息化模型(BIM)技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基础,建立建筑模型,从根本上改变了从业人员依靠图纸符号文字进行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工作方法[1],对实现项目的高精度、高效益建造具有重大意义。
1920年8月27日下午3点,邓小平和赴法的同学们,在家长亲人的尾随簇拥下,在留法勤工俭学会和商会、教育会、劝学所及其他各界人士的欢送下,整队出太平门,登上法商聚福洋行的“吉庆”号客轮,宿船一夜,准备东下。28日清晨,“吉庆”轮拨锚起航,告别山城,扬帆东去。带着求知救国的决心,年轻的邓小平从此跨出了他人生新的起点。
上述方法的缺点导致用户花费时间和精力却筛选不到更符合自身需求的服务。对语义和数值进行综合考量并考虑服务请求者的个性化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和数值综合匹配的Web服务选择方法,包含QoS语义和数值综合匹配、构建多属性决策矩阵、个性化服务选择这几个阶段。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刘自良 韩西芹
标签: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