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将天津传统民俗文化与高等教育相融合,通过深入了解先进民俗文化的价值与当今高等教育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倡导。探究传承区域文化如何是地方院校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高等院校如何充分吸取和利用优秀的区域民俗文化,为培养人才提供丰富的资源。探讨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挖掘天津民是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功能,使地方高校和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
关键词:天津民俗文化;高等教育;融合;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变,传统手工的劳作方式正在被机械化批量生产,传统艺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发展需求。传统手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正逐渐被遗忘,甚至部分民俗文化已经到了无人传承的地步,像“泥人张”彩塑这种艺术形式已经不多了,这就使得传统民间艺术如何在保持自己独特艺术审美的并积极创新,使之与时代共同发展成现在面临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天津泥人张彩塑的传承现状
民俗文化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反映普通人民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文化现象【1】。那么天津民俗文化是天津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天津的“泥人张”彩塑艺术是很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之一,天津“泥人张”泥塑作品选材广泛,形态逼真细腻,无论是从造型还是艺术表现,天津“泥人张”彩塑的技术精湛。它区别与中国传统雕塑常使用夸张写意的手法,更加注重的是对人物传神细腻的刻画且造型比例精准。“泥人张”彩塑继承了中国古代泥塑的传统,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其使用形式从从佛神、寺庙步入了寻常百姓家可拥有的物件,逐渐形成了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民俗文化和高等教育两者间的关系研究
2.1区域民俗文化资源是培育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印记,带有区域特征的民俗文化更是一个地方的标识。在地方的高等教育发展中融入民俗文化,区别与其他教育形式,它的发展前景更具有独特性。同时,区域民俗文化在高等院校传承是地方高等院校回馈社会的最好方式。区域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缺的重要部分,高等院校作为文化传承的平台,本身还具有科研创新的优势,可以对天津民间文化的传承进行理论研究,动员学校资源的各个方面【2】。
2.2区域民俗文化在高等院校传承的意义
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平台,将民俗文化融入教育中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区域民俗文化在高等院校传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传承天津民俗文化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民俗文化的发展反映了天津传统历史文化的变迁,是现代和传统对接的见证【3】。因此,地方高等院校对民俗文化教育传承工作,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本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可持续性能力。同时,民俗文化所蕴含的区域文化价值、人文遗迹、自然资源等一系列鲜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为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新鲜活力。如果高等教育的发展部分可以以区域民俗文化为着力点,与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有效的联系在一起,这无一不是学校的特色建设的一种新型式。
三、区域民俗文化融入高等教育的路径
3.1泥人张价值文化传播
天津三绝民间工艺品就包括“泥人张”彩塑,是一笔不可比拟的无形资产,它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多反应民间习俗、民间故事又或是取材于文学著作,它对于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造型手段区别于其他地区夸张写意的创作手法,是以真实的人物原型进行塑造,真实细腻,正是这种不同的创作手段,使它在众多彩塑中脱颖而出,成为天津典型的标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泥人张”彩塑作为天津的民族产业,它的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力。同时,它也是作为天津旅游资源的一种,承载的是天津传统文化,它的繁荣发展有利于区域文化的广泛传播。因此,“泥人张”彩色雕塑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3.2“泥人张”彩塑在高等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泥人张”彩塑作为天津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的是天津这一地区人民独特的审美思想。许多民俗文化正逐渐的消失,而造成这一问题主要是仅对技艺上的传承难以维系,而在在民俗文化理论学习上更是缺失状态。我们一直强调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继承民俗文化是高等教育的新目标。民俗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一种,影响了天津人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只有通过教育的方式代代传承,才可以得以延续发展。
其次,将“泥人张”彩塑作为民俗文化融入到高等教育的学习中,要求地方高等院校开设泥塑研究中心,利用本土的文化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民俗文化创新与传承的平台,培养传承与创新民俗文化的热情,感受“泥人张”民俗文化的魅力。在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的同时也要摒弃民俗文化中糟粕的部分,“泥人张”其发展与传承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依旧存在着守旧、陈腐的观念。他们的技艺多愿意传给子女,不愿外传,这种狭隘的想法不利于“泥人张”彩塑的发展。鉴于此,在传承民俗文化,要对它的传承思想进行梳理,对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传承部分加以摒弃,争取实现开放式传承。
3.3高校传承民俗文化的实现机制
3.3.1更新教育理念,开设相关课程
地方高校应重视民俗文化价值意义,注重民俗文化对高等教育模块学习中所占的比例大小,编写区域民俗文化的的理论材并开设相关课程,与此同时,还要创建与区域民俗文化的课程教学基地,使之更深入的认识区域民俗文化,不能一味接受西方文化,而忽略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大学生接受多元性文化,学会能自我辨别与吸收的能力。
3.3.2在校园文化建设、学术实践中渗透民俗文化
区域民俗文化的学习不同于技术的学习,它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技能学习课程,更要环境的氛围的影响。因此,民俗化的校园文化可以默默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课下社团活动,也是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课下活动相对于老师教与授模式更具吸引力。适当举办相关民俗文化学术讲座、报告等,也能从深度上帮助人民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素养。
3.3.3完善区域民俗文化的传承传播机制
完善区域民俗文化的传承传播机制才能真融入高等教育为发扬民俗文化保驾护航。地区高校应建立健全民俗化传承机制,设置详细的工作准则和管合理的理制度,争取做到统一管理、分工合理、组织协调的传承大环境。在完善了传承体系以及传播渠道,民俗文化传播媒介和教师素养上也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能够重视民俗文化,认真学习传承民俗文化,这更得益于教师的引领,所以教师首先以自身过硬的素质和素养能力与学生进行交流,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民俗的魅力。
四、总结
总之,区域民俗文化传承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研究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就开始对民俗文化进行潜移默化的传播,并结合区域民俗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承方式路径,充分认识区域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的教育是不可割裂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丁艳霞,朱尉.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民俗文化传播和发展研究[J].今传媒,2014(10):175-176.
[2]金小燕.试论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中国民族博览,2016(9):60-61.
[3]朱丹.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必要性[J].神州,2013(16):59-59.
论文作者:周琪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民俗文化论文; 天津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彩塑论文; 区域论文; 文化论文; 泥人张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