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李霞
(延安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三病区 陕西延安 716000)
【摘要】目的:探索分析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对于子宫病变患者盆底功能的作用和影响。方法:将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需切除子宫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40例均接受经腹全子宫切除术,研究组40例均接受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完成手术后,研究组未发生子宫脱垂比例高达92.50%,显著性超过对照组的70.00%(P<0.05);研究组盆地功能显著性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2.50%,显著性超过对照组的72.50%(P<0.05)。结论:针对子宫病变患者实施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对其盆底功能影响较小,治疗有效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子宫病变;盆底功能
【中图分类号】R71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9-0115-02
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子宫病变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健康以及正常生活。针对部分已生育及年龄相对较大者,一般实施经腹子宫切除术治疗。根据具体情况,可分为全子宫切除或次全子宫切除。尽管临床实践证明该方法可以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操作过程中,可能造成患者骨盆底被破坏以及盆腔神经损伤等。进而造成患者发生性功能障碍以及相关泌尿不良反应等[1]。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方式的广泛性临床使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逐渐应用于临床。我院积极开展研究,探索分析实施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对于子宫病变患者盆底功能的作用和影响。取得了具体推广应用价值的经验。
1.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研究所涉及对象均属于本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需切除子宫患者,共计8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具有子宫疾病相关临床症状并经B超、宫腔镜检查等确诊;均具有子宫切除相关指征。已对并发盆底功能障碍、尿失禁等相关疾病患者予以排除。在征得同意情况下,随机分组,各40例。研究组37~63岁,平均(46.3±3.4)岁;含子宫腺肌症20例,子宫肌瘤1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6例。对照组35~65岁,平均(46.8±3.0)岁;含子宫腺肌症17例,子宫肌瘤1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7例。二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治疗前均接受相应的妇科检查,确定达到手术条件后,再实施手术。(1)对照组所以患者均实施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帮助患者摆放好平卧位,予以有效性全麻。在患者下腹合适位置取横切口并进入腹腔。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流程完成韧带以及子宫血管的处理,并完成子宫切除及取出。予以常规消毒以及创口缝合处理。(2)研究组均接受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在正式实施手术前,予以科学留置导尿管。对患者腹部及相关手术区域涉及范围内严格消毒。积极协助患者摆放膀胱截石位,严格实施全麻处理。按照上述步骤落实处理措施后,在患者阴道内置入举宫杯以及腹腔镜。对患者盆腔进行严格检查,详细了解其子宫具体位置、子宫大小及其与周边相关器官的关联情况等。准确把握后,对其子宫圆韧带实施处理,应用双极电凝钳对其子宫角外侧2~3cm位置实施电凝处理。完成后,及时剪断圆韧带。予以依次剪断子宫膀胱返折腹膜以及相关的两侧阔韧带前叶。再应用一样的操作方式进行电凝处理,电凝其输卵管并立即剪断其中部。以相同方式处理输卵管峡部及卵巢韧带。电凝分离膀胱返折腹膜。并将膀胱推向宫颈外口位置实施分离。认真观察子宫峡部及子宫动脉位置情况。继续剪开阔韧带,准确把握子宫血管位置后,实施电凝。在完成血管闭合后立即剪断。切开阴道穹窿,去除子宫。最后进行阴道逐层缝合并填充阴道。依次缝合相关肌肉组织。以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腹盆腔,妥善止血,然后有效缝合穿刺孔。完成上述手术治疗后,严格实施消毒处理,避免发生感染[2]。术后,对患者情况严密观察并记录。
1.3 观察指标[3]
(1)盆底功能。参照盆腔脏器脱垂(POP)分度标准实施评估。0级:无脱垂;Ⅰ级:脱垂端位置在处女膜平面1cm以上;Ⅱ级:脱垂端处于患者处女膜平面距离不到1cm;Ⅲ级:脱垂端超过处女膜平面1cm,但少于阴道总长度-2cm内;Ⅳ级:脱垂超过阴道-2cm发生外翻。(2)临床疗效。显效:患者相关症状消失,未发生阴道脱垂或膨出,正常性生活;有效:相关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发生阴道轻度脱垂,性生活接近正常;无效:临床症状依然存在甚至反而加重,阴道重度脱垂或膨出,明显压力尿失禁,无法性生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盆底功能变化情况比较
完成手术后,研究组未发生子宫脱垂比例高达92.50%,显著性超过对照组的70.00%(P<0.05);研究组盆地功能显著性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因女性生殖器官结构的特殊性,多次流产、经期房事、宫腔操作不当等,可导致子宫病变[4]。较大比例者需要接受子宫切除手术治疗。虽然该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子宫疾病带来的严重后果,但极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盆底功能,并造成相关生理结构的神经严重损伤。本研究中,对照组均接受经腹全子宫切除术,研究组均接受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完成手术后,研究组未发生子宫脱垂比例显著性超过对照组,其盆地功能显著性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性超过对照组。表明针对子宫病变患者实施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不会对盆底功能造成明显影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其临床效果好,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5]。
【参考文献】
[1]金世华,金万里.腹腔镜下全子宫及次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盆底功能改变及性生活满意度比较[J].安徽医学,2018,39(06):736-738.
[2]汪朝霞.探讨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良性病变的效果及对盆底功能的影响[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07):188-189.
[3]徐敏,许丹,王春桃,等.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胃肠功能恢复、盆底功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2):2800-2802.
[4]邢燕.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与次全子宫切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盆底功能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临床医学,2017,37(05):95-97.
[5]杜毅勤.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对子宫病变患者盆底功能的影响探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8):3394-3395.
论文作者:李婷,李霞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8
标签:子宫论文; 患者论文; 腹腔论文; 切除术论文; 功能论文; 对照组论文; 阴道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29期论文;